14. 定风波 课件 (3)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定风波 课件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0 01:1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定风波 走


轼峨嵋共比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 他是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
——林语堂
他是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
——李泽厚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 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
张耒、晁补之苏轼的书法定风波苏 轼 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有名的莫须有之狱。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被朝中政敌章惇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接着对词人的诗篇逐一审究,断章取义,诬陷词人图谋不轨,请求对他加以严办。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的冤案就这样形成,苏轼最终入狱,险些遇害。乌台诗案背景介绍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贬谪黄州是苏轼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受的沉重的政治打击,他在黄州生活了七年,这七年对苏轼产生了重大影响。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处处受到监督。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 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的一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时间:
地点:
事件: 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三月七日
沙湖(黄州)
遇雨定风波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词 赏析  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来赏析你最喜欢句子。展示成果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所谓,从容处之,外物不足萦怀,紧张什么?跑什么?我就要悠闲自在,不慌不忙地慢慢走。“何妨”“吟啸”活现了词人的泰然自若的心态。
2、一蓑烟雨任平生。 “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是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 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 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表现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显现出自若、自信的胸襟。展示成果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层含义: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深层含义: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只要能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
好处: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抒写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呼应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 “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轻” 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胸襟?
明确:好。“竹杖芒鞋”,是步行者即闲人所用, 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是忙人所用的。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具有可比性。“竹杖芒鞋” 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没有骑马的便捷。但 “轻”字寓有“无官一身轻”之意。
超旷达观
此词通过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表现出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总结 以小见大,从小题材中提炼出重大主题。主旨:写作特色:1、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雨中的景和事,其中蕴含着作者不以外物为念的特有情感。
B、词的下片主要写雨睛后的思绪,其中蕴含着风雨无惧、晴亦不喜的人生感悟。
C、此词格调委婉曲折,和作者的豪放风格相去甚远。
D、此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通过写经历的自然现象,议人生哲理。
课堂练习C 提示:这首词刻画了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抒情主体形象。2、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在今天对我们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余秋雨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读后感。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