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苏轼词二首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苏轼。
过程与方法:分析《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分析《定风波》中以小见大和一语双关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和《定风波》中作者豁达大度、乐观积极的胸怀。
教学重点:分析《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分析《定风波》中以小见大和一语双关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对风的议论部分的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导入语】
我听说这里的女孩子都很会煮饭烧菜,不知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你们会烧什么菜。在重庆,有名的菜有“酸菜鱼”、“辣子鱼”、“板栗鸭”、“啤酒鸭”、“辣子鸡”、“宫爆鸡丁”、“粉蒸排骨”、“黄瓜皮蛋汤”、“合川肉片”、“水煮肉片”、“蚂蚁上树”、“鱼香茄子煲”等。不过,有一道菜不知你们听说过没有,就是“东坡肉”,你们知道“东坡肉”是谁发明的吗?是苏东坡。据说,东坡肉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为生计所逼而制作出来的。1079年,苏东坡写了一首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诗,结果被谏官断章取义地摘出一些诗句告他有谋反之心,苏轼因此被捕入狱,这一案件称为“乌台﹙御史府﹚诗案”。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到了黄州。
苏轼因为获罪,生活拮据,只好实行计划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过,黄州的肉很便宜,东坡嘴馋,为此苏轼颇感满足。有一次有客人来访,他就煮猪肉款待客人,当把猪肉下锅,加进水放入调料,用微水慢慢煨着后,便与客人下起棋来。他下棋的兴致很高,一直下到局终,才想起锅中的肉。他原以为烧焦了,等揭开锅盖,顿觉香气扑鼻。一看,哇塞,只见猪肉色泽红润,汁浓味醇,吃起来醇香可口,糯而不腻。
苏东坡在黄州发明的“东坡肉”成为享誉中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道名菜,不过,与他的“东坡肉”比较起来,呵呵,他在黄州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更是以一种悲愤而又达观豁然的心态哲理原因而成为千古不朽之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前赤壁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高级厨师,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现代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我要是生活在苏轼那个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嫁他”。同时,民间传说苏轼还有个妹妹叫苏小妹,是个才貌双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给了秦观,其实这是民间传说的,是民间杜撰的,不是事实。
诗人: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
( http: / / www.21cnjy.com )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
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称“欧苏”,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
词人: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词作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家: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高级厨师: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的这篇散文和苏轼的这首词,我们可以当作互补互注的姐妹篇来读。
【译文】
落日时分,我卷起锦绣窗帘,快哉亭下,亭连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连空,(水天一色)。我知道你是为了我才新建造的这座亭子,窗户上青红油漆都还没干呢。我经常记起在平山堂上,倚靠着枕头躺着欣赏烟雨迷蒙中的江南,看见一只孤单的鸿雁越飞越远,直至隐没在遥远迷蒙之中。(在这快哉亭上),我体会到了醉翁说的话:“山光水色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宽达一千顷的广阔江面,全都像镜子似的洁净澄澈,水面倒影着碧绿的山峰。忽然波浪涌起,掀动激荡着一只小船上的白头老人。可笑兰台公子,不理解庄生所说的天籁的美妙之处,硬说风分为雌雄。只有胸中有了浩然正气,才能享受、领会到这长达千里的“快哉”之风。
【词作赏析】
1、“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明确:“我”坐在亭上,卷起华丽的绣帘,从窗口俯瞰江面,看到亭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景象。
2、“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说明“君”与“我”之间关系怎样?“湿”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说明亭子的主人与“我”之间关系亲密,“湿”字说明油漆新,色泽鲜明,快哉亭刚建成不久。
3、作者坐在快哉亭上赏景时,想到了什么?“长记”二字将作者的思绪拉到了哪里?
明确:作者坐在快哉亭上赏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发现此时的景象和他在平山堂所看到的景象很相似,都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高远空蒙的,于是“长记”二字将他的思绪拉到了过去在平山堂赏景的情形,借在平山堂所看到的美景来描写眼下所见的快哉亭的景色。
4、上阕中,作者先写眼前所见快哉亭的景色,然后写过去在平山堂所见的景色,由现实写到回忆,这叫做什么写法?并做分析。
明确:虚实结合。“落日绣
( http: / / www.21cnjy.com )帘卷”四句写现实中的情况,是实写。“长记平山堂上”五句回忆过去赏景所看到的景象,借在平山堂所看到的美景来描写眼下所见的快哉亭的景色,是虚写。因此,上阕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眼前:快哉亭(江水与碧空相接,夕阳与亭台相映),实景
长记:平山堂(若有若无,若隐若现,高远空蒙),虚景
5、“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明确:“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澄澈平静,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现出一幅平静优雅的山水画卷。
6、“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在白头翁身上,寄寓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写一阵巨风,江面急剧变化,波涛汹
( http: / / www.21cnjy.com )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恶浪中掀舞。这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惊险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对这种与狂风恶浪搏斗习以为常。这里“白头翁”的形象是苏东坡自身人格的象征,实际是作者面对政治祸难泰然自若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教师补充,这说明苏东坡面对人生困境并没有悲观消极,萎靡不振,而是拥有着一种豁达大度的胸怀)。
7、下阕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写出了江面的平静,而“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则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这叫做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前三句是对水光山色进行静态的描写,后两句则是一幅动态画面。
8、“堪笑兰台公子”直至结束,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好处?
明确:运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借对风的议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引出作者自己的感受,即只有胸中有了浩然正气,才能享受、领会到这长达千里的“快哉”之风(教师补充并投放幻灯片,宋玉《风赋》中说,宋玉等人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挡风说:“快哉,此风!寡人与庶人共者邪 ”宋玉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共之!”楚王不明其意,宋玉解释说,“大王之风”经过优美的园林宫室,带着花草的香气,然后才吹到身上,所以此风能解酒治病,“发明耳目,宁体便人”,这就叫做“雄风”。而“庶人之风”,起于穷巷之间,一路挟带着污秽之气,吹到贫穷人家,使人精神凄惨,生病发热,这就叫做“雌风”。显然,宋玉在此把风分为“雄风”、“雌风”是借以讽谏楚襄王的。而作者在此却故意在鸡蛋里挑骨头,批评宋玉这位“兰台公子”不懂得庄子所说的天籁。《庄子 齐物论》中认为事物有天籁、地籁、人籁之分,风是属于“天籁”,是大自然演奏的乐曲。宋玉却把风硬分为雌雄,岂不可笑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作者认为,只要心中有一点浩然正气,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
定风波
【写作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却使苏轼得了一场病。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
【译文】
三月七日,我在去沙湖的路上遇到下雨,雨具被人先带走了,一同前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我没有觉察到。过了一会儿天气就放晴了,所以写了这首词。
不要去听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雨对我吟唱长啸,慢慢前行又有什么妨碍?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骑马还要轻快。这风雨有什么可怕的?任凭我的一生就像穿着一身蓑衣在烟雨中度过一样。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酒醉吹醒了,微微感到有点冷。然而山头上的斜阳却在迎接我。回头看刚才风雨吹打的地方,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晴。
【内容解析】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很大,雨点很猛,穿林打叶,风声呼叫,面对这样的情势,一般人都会惊惶失措的。可是作者是怎样的呢?他做了些什么事情?
明确:他不慌不忙,一边吟唱长啸,一边慢慢走路。
2、作者对于这种在雨中漫步是怎样看待的?由此可见出他怎样的心态?
明确:作者认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雨中漫步比骑马还要轻快,这风雨有什么可怕的?表明了他泰然自若、悠闲自得的心态。
3、词的第一句写到了“穿林打叶”之雨,是眼前自然界中的雨,那么,“一蓑烟雨任平生”写的是什么雨呢?作者对这种雨怎么看待?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写的是人生中的风雨,作者对人生中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体现了他坚强、乐观的精神。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照应小序中哪一句?
明确:照应小序中“已而遂晴”这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
5、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
明确:表层,回头看刚才风雨吹打的地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遇到多少喜悦,都是无所谓的,写的是作者心灵的天空无风无雨。这里运用了一语双关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这首词写苏轼在路途中遇到下雨的事情,但他却从这芝麻大的小事中想到了人生,从而写到自己的处事态度,这叫什么写法?试做分析。
明确:以小见大。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却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作业布置:预习《李清照词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