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苏轼词二首 课件 (3)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苏轼词二首 课件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0 01:1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第14课 苏轼词二首 漫步宋词 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苏轼
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且尽一尊,收泪唱阳关。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
画堂新构近孤山。曲栏干,为谁安?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赏析: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是苏轼早期送别词中的佳作。词中传神地描摹歌妓的口气,代她向即将由杭州调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的僚友陈襄(字述古)表示惜别之意。此词风格柔婉却又哀而不伤,艳而不俗。作者对于歌妓的情态和心理描摹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读来令人感叹不已。
此词上片写人,下片写景,两片之间看似无甚联系,其实上片由人及情,下片借景寓情,人与景都服从于离愁、别情的抒发,语似脱而意实联。从风格上看,此词近于婉约,感情细腻,但“天易见,见君难”,“无处问,水连天”等句,于委婉中仍透粗犷。目标学法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人生际遇。
2.认识苏轼遭贬后的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4.初步体会苏轼豪放的语言风格和雄奇奔放的文气。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又一千古名篇,重点把握词人将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的写作方法,体会词人虽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义凛然的精神世界。《定风波》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注意这种即景生情的表达方式。感悟词人无忧无惧、旷朗爽洁,已超越了面对自然变化所显示的心态襟怀,而升华为一种人生境界。基础梳理1.字音识记
偓佺(wò quán) 欹枕(qī) 杳杳(yǎo) 天籁(lài)
料峭(qiào)
2.字形辨析3.常识整合
(1)作者连线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以作诗讪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祐年间,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不久又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司马惠州安置。接着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县)安置。1100年被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在宋词的发展史中他具有开疆拓土之功。(2)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心境与张怀民相同。他对张所建小亭很是欣赏,经常去观光游赏,而且钦佩张的为人和气度,因而为其取名“快哉亭”,并于元丰六年(1083)赋词相赠。其后,苏辙又写《黄州快哉亭记》,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快哉亭”周围的山光水影,并把张怀民的处世精神,予以表述。因而,苏辙的这篇散文,便成为苏轼这首词的姊妹篇。《定风波》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居黄州。三月七日,他走在沙湖道中,遇到了大雨,不巧的是雨具被人先带走了,同行的人都被雨淋得狼狈不堪,叫苦不迭,唯独作者浑然不觉,毫无落魄之感。不久,天气转晴,苏轼有感而发,由写景转入抒情议论,由记事抒情转为对人生境界的思索,对人生际遇的应对,发人深省,耐人回味。课文解读1.主旨感悟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被贬黄州,处境险恶,生活穷困,但他仍很坦然乐观,不为外界的风云变幻所干扰,总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来对待坎坷不平的遭遇。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首词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2.句段赏析
(1)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品评:此处虚景实写,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江南山色回忆。于是用这种记忆中的景象和眼下所见之景进行比较,二者非常相似,这样就把快哉亭和平山堂融为一体了。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师欧阳修所建,其景色“壮丽为淮南第一”。在当时的情况下,平山堂文化内蕴的丰富和文化层次的高雅,是文化人群体中所共同认可的,所以这里是借平山堂来提高快哉亭的文化品位,笔法非常巧妙。(2)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品评: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波澜汹涌,风云开合,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这是一组惊心动魄的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与这种狂风巨浪搏斗习以为常了。这位奋力搏击风浪的白发老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面对政治祸难时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是作者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
(3)一蓑烟雨任平生。
品评:此句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什么?一个“任”字,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品评:为什么在“穿林打叶”的时候,“我”能够那样从容不迫地“吟啸且徐行”呢?因为“我”早就预料到,狂风骤雨肆虐的景况很快就会过去的,这是“我”在政治生涯中的体验。只要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也无风雨也无晴”,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足见词人的超脱、旷达自适,并不颓丧沉沦。3.探究拓展
(1)苏轼贬官黄州是他政治生涯中第一次遭受到的沉重打击,从《水调歌头》词中可以看出他面对政治祸难的态度。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并谈谈你对他的这种态度的看法。
剖析: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第四年。全词通过描写快哉亭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从中看出他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达观态度。写景传达出了他亭前览胜的欣喜自得之情及不受仕途干扰、超然物外的坦荡气度和浩然之气。下阕中塑造了一位奋力搏击风浪的白头翁形象,其实他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渔翁的处世态度,不惧风浪的精神实则是苏子所具有的。在他看来,宋公子对风的划分十分可笑,他赞成庄子所言,天籁本身无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人的控制之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泰然处之,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在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气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这种处世原则不卑不亢,不偏不倚,很好地指明人生航向,很有效地让人生精彩,让生命常青。(2)用轻松的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细读《定风波》,说说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剖析: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阕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必放在心上。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阕“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综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3)《定风波》这首词体现了苏轼怎样的生活态度?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剖析: “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词人不追求仕途腾达,不需要豪华的物质享受,只以超然、达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哪怕过隐士一样的贫困生活。
“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4)有人说“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语含双关,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剖析:这里的“风雨”和“晴”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和晴,也指政治上的风雨和晴。由于苏轼历经官场的风风雨雨,对风雨的袭击或雨过天晴的遭遇已习以为常,所以他觉得无风无雨最好,无风无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要了,从而体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一、基础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偓佺(wò quán)  欹枕(qī)   忍俊不禁(jīn)
B.杳杳(yǎo) 奇葩(bā) 戛然而上去(jiá)
C.天籁(lài) 熨帖(yùn) 渎于职守(dú)
D.整饬(shānɡ) 料峭(qiào) 时乖命蹇(jiǎn)解析:B项“葩”读“pā”;C项“熨”读“yù”;D项“饬”读“chì”。
答案:A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吟啸  雌雄  滥芋充数  狼狈
B.蓑衣  庇护  不枝不曼  芒鞋
C.孤鸿  亘古  有侍无恐  萧瑟
D.洞悉  快哉  自出机杼  浩然解析:A项“芋”应为“竽”;B项“曼”应为“蔓”;C项“侍”应为“恃”。
答案:D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5.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 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从虚实手法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词的写景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卷帘远望所见美景,都是以快哉亭为立足点所见,从正面直接描写,属于实写。“长记”以下五句是以回忆平山堂之胜景来类比快哉亭美景,是侧面烘托快哉亭,属于虚写。虚实结合,使诗歌描写手法富于变化,避免了单调,也拓展了诗歌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内容。祝您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