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中图版地理(新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的自传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昼夜更替和时差现象,理解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综合思维:将地球自转的特征与地理现象结合,分析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的成因。
人地协调观:认识地球自转规律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如作息安排、时差应对等。
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球仪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验证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下表是2022年9月9日北京市和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的路灯开关时间。
地区 开灯时间 关灯时间
北京市 18:46 5:34
陕西省西乡县 19:05 6:25
思考:为什么北京的路灯开灯更早、关灯更晚?路灯开关时间和什么自然现象有关?
导入新课(情境提问)
导入新课(悬念引入)
这些现象如何产生?地球在宇宙中是静止的吗?
一
地球绕着 不停地旋转,这种运动叫作地球的自转。
自转的定义及自转轴
地轴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地球运动
一
地球绕着 不停地旋转,这种运动叫作地球的自转。
自转的定义及自转轴
地轴是一个假想轴,地轴空间指向不变,指向 。
地轴
北极星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地球运动
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西向东
方向
周期
一天
(约24小时)
一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地球运动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时,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俯视呢 分别在图C和图D中标注地球的自转方向。
思考活动
逆时针
顺时针
一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地球运动
学生活动:阅读下列地球自转的方向,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活学活用
自西向东
逆时针
顺时针
一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地球运动
学生活动练习:阅读下列地球自转的方向,找出正确的地球自转的方向。
活学活用
乙
丙
丙
丁
一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地球运动
一
课本P7页复习题1:我们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呢?
活动:联系生活
水的旋涡
01
北半球水流旋涡的方向都是逆时针,南半球水流旋涡的方向都是顺时针,方向不同是因为地球自转造成的。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地球运动
活动:联系生活
课本P7页复习题1:我们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呢?
星体的东升西落
02
地球自转除了会导致太阳的东升西落,也会影响天空中的星体。在晴朗的夜空中观察银河,会发现同一颗星星不同时间的位置是不同的,这正是地球自转的最好体现。
一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地球运动
活动:小结归纳
比比看: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任务,比比看,看谁记的快。
地球自转
定义
中心
方向
周期
地球绕着地轴旋转运动
地轴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天(约24小时)
一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地球运动
二
实验演示:小组合作,根据之前布置的任务完成下列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活动:实验探究
实验演示
降低教室的亮度,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自西向东缓缓转动地球仪,演示地球仪的自转,并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
昼夜更替
地球运动
实验演示:小组合作,根据之前布置的任务完成下列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活动:实验探究
实验器材
手电筒,地球仪,记录本,笔等
实验目的
演示地球的自转,说明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
实验过程
用手电筒代替太阳,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昼夜情况
二
昼夜更替
地球运动
二
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有了昼夜更替现象,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就不停的更替。
活动:实验探究
黑夜
白天
白天
昼夜更替
地球运动
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
夜
更
替
昼
夜
昼夜更替
地球运动
昼夜更替现象
地球自身不发光
地球是不透明体
太阳照射
昼夜现象
地球不停的自转
昼夜更替
易错点
二
昼夜更替
地球运动
读图E,选择此时甲地、乙地和丙地居民最适宜进行的活动,并连线。
思考活动
甲地
乙地
丙地
睡觉
看日出
工作或学习
二
昼夜更替
地球运动
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在地球赤道装备多台行星发动机,用反向于地球自转的推力,逐步迫使地球停止自转。如图为电影剧照,停止自转后,地球上依然存在的现象是( )
A.昼夜现象
B.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C.人类昼伏夜出,作息规律
D.坐地日行八万里
活学活用
A
二
昼夜更替
地球运动
丽丽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地球仪,然后按图中箭头方向缓缓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小明做该实验可以较好地演示( )
A.昼夜更替
B.五带形成
C.季节变化
D.气候形成
活学活用
A
二
昼夜更替
地球运动
三
为方便不同国家的旅客了解各地的时间,某酒店大厅墙壁上挂着如图F所示电子时钟。观察图F,说出不同城市的时间存在怎样的差异,以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思考活动
时间的差异
地球运动
为方便不同国家的旅客了解各地的时间,某酒店大厅墙壁上挂着如图F所示电子时钟。观察图F,说出不同城市的时间存在怎样的差异,以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思考活动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每一根经线的日出时间是不一样的,就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简称时差。
三
时间的差异
地球运动
思考活动
时差存在的原因
两地经度不同
经度
自转
地球的自转
三
时间的差异
地球运动
思考活动
时差的计算
1 天
24小时
1小时
转一周
360°
15°
三
时间的差异
地球运动
东
二
区
东
三
区
东
四
区
东
五
区
东
六
区
东
七
区
东
八
区
东
九
区
东
十
区
东
十一
区
西
十一
区
西
十
区
西
九
区
西
八
区
西
七
区
西
六
区
西
五
区
西
四
区
西
三
区
西
二
区
西
一
区
自 西 向 东
中
时
区
东西
十
二
区
东 时 区
西 时 区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个小时,“东加西减”
三
北京的时间是北京所在经线的时间是北京的地方时,北京时间是中国为了计时统一,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统一时间,这种统一的时间标准叫做“区时”。
知识拓展:北京时间
东八区
时间的差异
地球运动
知识拓展
地球自转还产生了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导致日月星辰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三
时间的差异
地球运动
知识拓展
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也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
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天中从日出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正午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从正午到日落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三
时间的差异
当地时间(东一区)2024年9月10日19时,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在法国里昂开幕。图是来自河南化工技师学院的鲁静怡同学战胜众多世界顶尖选手夺得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比赛冠军的现场照片。世界技能大赛开幕的时候,北京时间(东八区)为( )
A.2024年9月9日12时 B.2024年9月11日2时
C.2024年9月9日19时 D.2024年9月10日19时
活学活用
B
三
时间的差异
地球运动
暑假,贝贝到上海旅游,入住宾馆时,他发现宾馆大堂墙面上四个城市的钟表时间不一样。东京和莫斯科的时间差异大,这是因为两地( )
A.纬度相差大 B.文化差异大 C.经度相差大 D.经济差距大
活学活用
C
三
时间的差异
地球运动
光伏向日葵能够自动跟踪太阳,使光伏板(花面)与阳光始终垂直,做到日出“开花”,日落闭合。下图为“光伏向日葵”景观图,光伏向日葵白天工作时,光伏板的转动方向大致是(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活学活用
A
三
时间的差异
地球运动
下图为北半球的小东在夏至日做的影子长短变化探究活动示意图,小东发现,从日出到日落,竹竿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
A.逐渐变短
B.先变长再变短
C.由长逐渐变短,再变长
D.逐渐变长
活学活用
C
三
时间的差异
地球运动
地球的自转
自转的特征
自转的意义
中 心:
方 向:
周 期:
地 轴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天,约24小时
昼夜更替
时间差异
地球本身不透明不发光
地球一直自转,昼夜就一直更替
东早西迟
经度15°时间一小时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
课堂小结
四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观察下图,图中A、B、C三地最早能看到日出的是____地( )
A.A地 B.B地
C.C地 D.三地同时看到日出
2.此时,C地的居民最适宜进行的活动是____。( )
A.吃宵夜 B.睡觉
C.看日出 D.吃午饭
B
D
优题强化训练
小明同学制作简易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下图示意简易地球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地球仪自转一周,演示地球经历( )
A.一时 B.一天 C.一月 D.一年
4.地球自转导致了( )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五带划分 D.季节变换现象
B
B
四
优题强化训练
观察实验:用打开的手电筒模拟“太阳”,将地球仪放置在手电筒前方,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实验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自东向西拨动地球仪
B.地球仪上,北极指向北极星附近
C.灯光能照亮地球的大部分
D.此时,北极是白天
6.此实验能较好地演示( )
A.四季变化 B.五带的形成 C.昼夜交替 D.影子长短的变化
B
C
四
优题强化训练
读材料与“地球自转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在暗室里,用电灯作为光源,照射地球仪,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7.在演示过程中,拨动地球仪,使其运动的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西南向东北 D.自东北向西南
8.这个实验可以较好地演示( )
A.五带划分 B.昼夜更替
C.四季变化 D.昼夜长短变化
A
B
四
优题强化训练
某同学跟随家人到法国旅行,拿到一张“有趣”的电子机票(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机票显示飞机飞行时间是11小时10分钟,但起飞时间和落地时间仅相差5小时10分钟,该现象反映了两地之间的( )
A.季节变化 B.昼夜交替现象
C.时间差异 D.昼夜长短变化
10.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两地( )
A.纬度差异大 B.海拔差异大
C.海陆位置差异大 D.经度差异大
C
D
四
优题强化训练
济南市某校地理小组完成了“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探究实验。实验步骤:在窗台上固定铅笔,分时段记录并绘制铅笔的影子形态及时间。图1为窗台上的铅笔及其影子,图2为一天中铅笔影子随时间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观测发现,一天中铅笔影子的长短变化是( )
A.逐渐变短 B.逐渐变长
C.先变短再变长 D.先变长再变短
12.根据10:00铅笔影子的方向,判断此时太阳的方位是( )
A.正东 B.正西 C.东北 D.东南
C
D
四
优题强化训练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自转的方向_____________,
自转的周期是________。
(2)朝向太阳的一侧称为________半球,
由于地球自身的特性,任何时候太阳只能照亮
地球的_______。
(3)A、B两地先看到日出的是________地,是因为地球自转带来的______________。
自西向东
一天
昼
一半
B
地方时差异
四
优题强化训练
本课结束 下课/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中图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小组合作 课时 第1课时
备课人 教材 中图版初中地理
课标要求 1.运用地球仪等工具,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结合实例,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昼夜更替和时差现象,理解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综合思维:将地球自转的特征与地理现象结合,分析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的成因。 人地协调观:认识地球自转规律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如作息安排、时差应对等。 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球仪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验证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作为地球运动的基础内容,它为后续学习地球公转、四季更替等知识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通过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地球自转现象,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但抽象思维能力仍较弱。对于地球自转这种宏观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直接感知,需要借助直观的实验演示和生活实例来帮助理解。此外,学生在时间差异的计算等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逐步引导。
学习目标 1.能准确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并用地球仪演示自转过程。 2.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解释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3.结合时区和区时的知识,说明时间差异的形成,并能进行简单的时差计算。
重难点 重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等特征; 2.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现象。 难点: 1.从不同角度(北极、南极上空)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2.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及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5分钟) 【情境提问】展示2022年9月9日北京市和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的路灯开关时间表格,提问“为什么北京的路灯开灯更早、关灯更晚?路灯开关时间和什么自然现象有关? 【悬念引入】播放地球的自转及昼夜更替现象的视频,并提问:这些现象如何产生?地球在宇宙中是静止的吗? 观察路灯开关时间表格,对比北京与汉中的差异,结合生活经验思考“路灯开关时间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观看地球自转及昼夜更替视频,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疑问。 通过生活实例(路灯时间)和动态视频创设问题情境,将抽象的地球运动与日常现象关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建立“地理知识源于生活”的认知。
环节二 新课讲授 活动探究(25分钟)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8分钟) 1.亚洲人口地位 【展示地图】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地球自转示意图。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填空。 (1)教师出示PPT6-8页,学生阅读教材并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地球绕着 不停地旋转,这种运动叫作地球自转;地轴是一个假想轴,其空间指向不变,始终指向 附近。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为 ,周期为 (约24小时)。 【演示探究】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引导学生观察自转方向。 (2)学生分组操作地球仪,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俯视,分别标注自转方向(北极上空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3)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课本第5页(PPT第9页)的思考活动,并派代表上台展示。 【归纳总结】 (1)根据前面的探究活动,教师归纳总结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并让学生把笔记抄到课本空白处。 (2)教师出示PPT10-11页,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活学活用】 让学生翻到课本P7页,回答第1题。 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并出示PPT第12-13页,举例说明生活中能证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现象,如北半球水流旋涡为逆时针、星体的东升西落等。 【小结归纳】 (1)教师出示PPT第14页,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让学生举手回答。 (2)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小结并归纳本知识点。 2.昼夜更替 【实验探究】展示PPT第16-17页,让学生翻到课本第4页的探索活动,完成此活动。 【实验过程】 (1)实验器材:手电筒,地球仪,记录本,笔等; (2)实验目的:演示地球的自转,说明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 (3)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昼夜情况。 【实验演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地球仪,自西向东缓缓转动地球仪,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及变化。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地球仪的摆放和转动方向。 【现象分析】观察实验,提问: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归纳总结】教师展示PPT第18-20页,总结: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在太阳照射下形成昼夜现象;地球不停自转,导致昼夜不断更替。 【思考活动】教师展示PPT第21页,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课本P6页的思考活动。 【归纳总结】 【案例拓展】教师展示PPT第22-23页,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地球停止自转的场景为例,提问 “停止自转后,地球上依然存在的现象是什么?” 3.时间的差异 【情境创设】教师展示PPT第25页,展示某酒店大厅墙壁上的电子时钟,不同城市显示不同时间,提问 “不同城市的时间存在怎样的差异?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原理分析】教师展示PPT第26-28页,教师讲解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度的地区日出时间不同,从而产生时刻差异,即时差。结合地球自转一周 360°为24小时,计算得出经度每隔 15°,时间相差1小时。 【时差计算】教师展示PPT第29页,通过实例讲解时差计算方法,如当地时间(东一区)2024年9月10 日19时,计算北京时间(东八区)为 2024年9月11 日2时,强调“东加西减”的原则。 【知识拓展】 (1)教师展示PPT第30页,介绍“北京时间”是中国统一使用的东八区区时,而非北京所在经线的地方时。 (2)教师展示PPT第31页,介绍地球自转还产生了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 (3)教师展示PPT第32页,介绍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也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 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天中从日出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正午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从正午到日落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活学活用】设置练习题,如“暑假,贝贝到上海旅游,发现宾馆大堂墙面上四个城市的钟表时间不一样。东京和莫斯科的时间差异大,这是因为两地? 学生阅读教材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地轴 北极星 自西向东 一天 小组之间相互讨论,指出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俯视的自转方向,并把方向标注在课本上,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展示画图结果。 学生做笔记,并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分组讨论,分析活中能证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现象,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转动地球仪观察昼夜分布,记录 “昼半球、夜半球的分界线” 及转动时的变化,填写实验记录表(如 “地球仪转动方向→昼夜更替方向”)。 结合实验现象,讨论 “地球不自转是否会有昼夜更替?”“昼夜现象与昼夜更替的区别”,用思维导图梳理逻辑(地球不发光不透明→昼夜现象;地球自转→昼夜更替) 学生结合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并回答,每组推选代表上黑板连线。 观察酒店时钟图片,标注各城市时间(如北京 8:00、东京 9:00),计算时差并讨论 “为什么东边时间更早”。 根据教师讲解的 “地球自转 360°/24小时”,推导“15°经度 = 1小时时差”的规律,完成表格填空(如经度差30°→时差2小时)。 学生认真听讲,思考并做好笔记。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并回答,每组推选代表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数据,得出地理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图表的能力,通过讨论加深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理解。 培养学生提升信息整合能力,训练地理表达能力,强化知识理解与记忆。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知识整合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通过动手实验突破 “昼夜更替成因” 的难点,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借助科幻案例激发批判性思维,理解地球运动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渗透人地协调观。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昼夜现象与昼夜更替的区别。 通过 “情境—原理—计算—拓展”的分层教学,将抽象的时差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计算步骤,突破 “时差成因及计算”的难点;结合生活中的时区应用(如各国时间),培养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环节三 课堂总结 (5分钟) 回顾本节内容重难点知识,加深印象。 自转特征:中心为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周期一天。 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球不发光、不透明且自转)、时间差异(经度不同,自转导致)。 出示本节知识结构框架,简要小结重难点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环节四 课堂练习 (5分钟) 师生一起完成课件P39-45页的 “优题强化训练” 部分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讲解答案,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A类作业 练习:完成《分层练》中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B类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相关知识,思考为什么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地球仪演示实验和生活实例,如路灯开关时间、酒店时钟等,将抽象的地球自转知识直观化,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小组合作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不足之处:在时间差异的计算部分,学生理解可能不够深入,练习时间略显不足。此外,对于地球自转方向从不同角度的判断,部分学生仍可能存在困难。 改进措施:后续教学中,可增加时差计算的具体案例和练习,采用分步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针对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可设计更多的可视化练习,如让学生绘制不同角度的地球自转方向示意图。同时,加强课堂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个别辅导。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