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中图版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2节《地球的公转》(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中图版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2节《地球的公转》(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16 08:11:3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导学案)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新课标要求】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人地协调:通过分析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差异和四季变化,理解地球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区域影响。
综合思维:将地球公转特征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现象结合,建立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思维框架。
区域认知:认识地球公转规律与人类农业生产、生活习俗(如二十四节气)的关系,理解自然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公转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验证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重难点】
重点:①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轴倾斜特征;②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成因。
难点: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规律;②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
1、阅读教材P8-13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定义: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 运动,这种运动叫地球的公转。
(2)方向: 。
(3)公转周期: 。
(4)特点:地球公转时地轴是 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 的附近。
(5)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①四季的形成:世界各地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内,接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从而形成了 四个季节。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正好 。
②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地球在公转时,太阳直射点总是有规律地在北回归线(23.5°N)和南回归线(23.5°S)之间移动(如图所示)。每年6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到达 ,然后向南移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移到 ,12月22日前后到达 ,然后向北移动;次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移回 ,到6月21日前后阳光又直射北回归线。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各纬度 ;纬度越 ,昼越 ,夜越 。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各纬度 ;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相反。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 。
④极昼、极夜现象:在寒带,会出现 现象。北半球夏至时,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出现 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此时,南极圈以南的地区出现 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北半球冬至时,情况正好 。
2、阅读P8-13的B、C、D、E、H图,思考: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公转?
(2)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公转轨道,地球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3)你知道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长吗?
(4)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倾斜方向会发生变化吗?
(5)为什么地球公转会产生四季更替?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哪些?
【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
探究一:探究地球公转概况
小组成员用地球仪以及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用手电筒作为光源,模拟太阳光的照射,观察光亮点(直射点)与地球仪上三条标志性纬线(赤道、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3、下面两种情况中,太阳分别直射地球的什么地方?
活动二:探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阅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探究。(北半球)
日 期 阳光直射的地点 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重难点突破——加油加油,你能行!】
突破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Ⅰ 核心原理
公转方向: (与自转方向一致)。
公转周期:约 天( 年),形成 变化。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Ⅱ 理解关键
黄赤交角(23.5°):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太阳直射点移动:
3月21日(春分):直射 (全球 )。
6月22日(夏至):直射 (北半球昼 )。
9月23日(秋分):直射 (全球 )。
12月22日(冬至):直射 (北半球昼 )。
突破二:自转与公转的混淆
Ⅰ 核心易错点
方向混淆:自转和公转都是 ,但容易误认为公转方向相反。
周期混淆:自转周期(约 小时)≠ 公转周期(约 天)。
现象混淆:昼夜交替( 导致)≠ 昼夜长短( 导致)。
Ⅱ 区分技巧
自转:一天的变化(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时差)。
公转:一年的变化(四季、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
突破三:昼夜长短与四季变化
Ⅰ 核心规律
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哪个半球,该半球 (如夏至时北半球昼最长)。赤道全年 (12小时白天,12小时黑夜)。
四季成因: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不同地区接收的热量不同,形成春、夏、秋、冬。
Ⅱ 口诀记忆
“点北北昼长,点南南昼长”(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 ;直射南半球时,南半球 )。
“二分昼夜平,二至昼夜极”(春分、秋分全球 ;夏至、冬至昼夜差异最大)。
【真题剖析】
(2025·新疆·中考真题)2025年1月28日(除夕),央视春晚以其无与伦比的精彩演出,再次征服了全球华人的心。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央视春晚直播时,地球公转所处的位置在( )
A.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 D.丁甲之间
2.除夕至元宵节(2月12日)期间,新疆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是( )
①昼短夜长②昼渐长夜渐短③昼长夜短④昼渐短夜渐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5·甘肃平凉·中考真题)如下图,某地理学习小组利用地球仪在暗室模拟地球运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观察地球仪,可以发现( )
A.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B.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0°经线比180°经线长 D.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
4.将地球仪放置在桌面,自西向东拨转可以演示( )
A.天气的变化 B.四季的变化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昼夜更替现象
(2025·四川内江·中考真题)图1为河南登封(31.5°N)横梁式圭表,古代用来测量日影的方向和长度,M为表在圭面的正午日影(朝向正北)。图2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阴影表示黑夜)。完成下面小题。

5.圭的走向是( )
A.南—北走向 B.东北—西南走向 C.东—西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
6.一年中M最长时,地球位于绕日公转示意图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7.一年中M最短时,太阳直射( )
A.31.5°N B.23.5°N C.0°纬线 D.23.5°S
(2025·四川遂宁·中考真题)2025年3月5日至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图1为地球公转运动示意图,图2为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会议召开第一天,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图2中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9.会议召开期间,我国南方地区可能欣赏到( )
A.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B.荷香满园,蝉声阵阵
C.稻谷飘香,硕果累累 D.冰天雪地,银装素裹
10.会议召开期间,遂宁( )
A.昼长夜短,昼渐长 B.昼短夜长,夜渐长
C.昼短夜长,昼渐长 D.昼夜等长,夜渐短
(2025·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某学习小组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下图为地球公转演示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二分二至四个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模拟夏至时太阳照射地球情况,地球仪的摆放位置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2.模拟连云港5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地球仪应摆放在( )
A.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 D.丁甲之间
13.(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2025年4月24日,恰逢第十个“中国航天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图1为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分布示意图,图2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面问题。
(1)图1中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位于 (高/中/低)纬度,位于文昌卫星发射基地的 方向。
(2)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时,地球运行到图2中的 段(填数字),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在逐渐向 (南/北)移动。当日酒泉市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3)图2中当地球运动到乙位置时,太阳直射在 (纬线名称)上,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
【随堂检测】
一、单选题
早期天象观测中,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是古人判断季节的重要依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古书《鹖冠子》中有这样的记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反映了地球的( )
A.自转运动 B.公转运动 C.形状大小 D.昼夜变化
2.斗柄东指时,地球大致运行至图2中的( )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
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发现不同季节太阳高度角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圭表测量和记录正午日影长度(如图左),确定了“二十四节气”(如图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古代人们利用圭表测影,最先确定的节气是冬至日,这是因为冬至日( )
A.圭表测得日影最短 B.观测和测量误差最小
C.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D.白昼时间一年中最长
4.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现象是( )
A.地球大小 B.地球自转 C.地球公转 D.地球形状
辽宁某中学地理社团在校园内观察旗杆的影子,将2025年3月20日(春分)这一天的旗影朝向和长短变化记录如下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5.当旗杆影长最短时,当地时间约为( )
A.3时 B.6时 C.12时 D.18时
6.一天中旗杆影子方向和长短变化的原因是(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季节变化 D.五带划分
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智慧,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图示意地球公转和仙草制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唐诗中“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说明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该节气为(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8.谚语中吃仙草的最佳时期,我国( )
A.正值秋季 B.出现极昼现象
C.各地昼短夜长 D.半个月后即将立秋
读德州某校学生绘制的某日树影变化图,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同学们在该日正午时(12:00)观测的树影在一年中为最长,地球位于公转示意图中的位置及观测时莫斯科(东三区)的区时是( )
A.甲 7:00 B.乙 17:00 C.丙 7:00 D.丁 12:00
10.关于该日树影变化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午时间树影朝向了北方
B.树影呈“短—长—短”的变化
C.树影上午在a处,下午在c处
D.地球的公转造成树影如图变化
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于2025年2月7日在哈尔滨举行。开幕式以“哈尔滨-中国-亚洲”的地理逻辑与“梦想成长”的情感逻辑双线并行,亚冬会“冰雪同梦,亚洲同心”的主题在此刻具象化了起来,这是一场梦想的远征,亦是光明未来的启程。读地球公转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举行时,地球大致运行至图中( )
A.AB之间 B.BC之间 C.CD之间 D.DA之间
12.早上6点多,天还未亮,开幕式筹备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布置场地、调试设备,而下午5点多,天色就已经暗下来了。此时哈尔滨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长夜短 B.昼夜等长 C.昼最长 D.昼短夜长
二、解答题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一地球公转示意图中可以得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 。
(2)图二是地球运动到图一中 处的光照图。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上,湖南永州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此时南半球的季节为 ,此时南极圈内出现的是 现象。
(3)家住永州的LiHua在某天中午12:00给远在纽约的阿姨打电话,可是阿姨却说当时正值半夜,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 造成的。
(4)家住祁阳的李华善于观察,一年中,他在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了当地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如图三所示),四幅图中最有可能记录冬至日的是图 。
14.5月31日,2024年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在北京(40°N,116°E)成功举办.本次峰会主题为“互信与合作:变局中的选择”。读地球自转示意图(图1)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球运行到图2中D处时,我国的节气是 。
(2)北京市一年中 (有/无)太阳直射现象。
(3)会议期间,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的 之间。(填字母)
(4)如图1所示,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南/北)半球。当会议于13日上午在北京开幕时,美国纽约市民只能在夜晚收看直播,请分析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 。
(5)写出图1中甲点的经纬度位置: 。如图1所示日期,甲地正处于 季,乙地即将进入 (白天/黑夜)。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导学案)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新课标要求】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人地协调:通过分析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差异和四季变化,理解地球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区域影响。
综合思维:将地球公转特征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现象结合,建立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思维框架。
区域认知:认识地球公转规律与人类农业生产、生活习俗(如二十四节气)的关系,理解自然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公转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验证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重难点】
重点:①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轴倾斜特征;②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成因。
难点: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规律;②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
1、阅读教材P8-13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定义: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运动,这种运动叫地球的公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公转周期:一年。
(4)特点: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的附近。
(5)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①四季的形成:世界各地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内,接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②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地球在公转时,太阳直射点总是有规律地在北回归线(23.5°N)和南回归线(23.5°S)之间移动(如图所示)。每年6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然后向南移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移到赤道,12月22日前后到达南回归线,然后向北移动;次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移回赤道,到6月21日前后阳光又直射北回归线。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相反。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④极昼、极夜现象:在寒带,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北半球夏至时,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此时,南极圈以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北半球冬至时,情况正好相反。
2、阅读P8-13的B、C、D、E、H图,思考: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公转?
【答案】自西向东
(2)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公转轨道,地球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答案】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你知道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长吗?
【答案】一年,约365天。
(4)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倾斜方向会发生变化吗?
【答案】不会。地轴始终倾斜约66.5°,且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5)为什么地球公转会产生四季更替?
【答案】因为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随时间变化,从而形成四季更替。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哪些?
【答案】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
探究一:探究地球公转概况
小组成员用地球仪以及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用手电筒作为光源,模拟太阳光的照射,观察光亮点(直射点)与地球仪上三条标志性纬线(赤道、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答案】1、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答案】2、以北半球为例,自每年的春分日开(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经过夏至日、冬至日,再到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进行循环运动。
3、下面两种情况中,太阳分别直射地球的什么地方?
【答案】3、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活动二:探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阅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探究。(北半球)
日 期 阳光直射的地点 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 赤道 昼夜等长
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秋分日 赤道 昼夜等长
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
【重难点突破——加油加油,你能行!】
突破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Ⅰ 核心原理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一致)。
公转周期:约365天(1年),形成四季变化。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Ⅱ 理解关键
黄赤交角(23.5°):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太阳直射点移动:
3月21日(春分):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6月22日(夏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
9月23日(秋分):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12月22日(冬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
突破二:自转与公转的混淆
Ⅰ 核心易错点
方向混淆:自转和公转都是自西向东,但容易误认为公转方向相反。
周期混淆:自转周期(约24小时)≠ 公转周期(约365天)。
现象混淆:昼夜交替(自转导致)≠ 昼夜长短(公转导致)。
Ⅱ 区分技巧
自转:一天的变化(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时差)。
公转:一年的变化(四季、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
突破三:昼夜长短与四季变化
Ⅰ 核心规律
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如夏至时北半球昼最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12小时白天,12小时黑夜)。
四季成因: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不同地区接收的热量不同,形成春、夏、秋、冬。
Ⅱ 口诀记忆
“点北北昼长,点南南昼长”(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直射南半球时,南半球昼长)。
“二分昼夜平,二至昼夜极”(春分、秋分全球昼夜平分;夏至、冬至昼夜差异最大)。
【真题剖析】
(2025·新疆·中考真题)2025年1月28日(除夕),央视春晚以其无与伦比的精彩演出,再次征服了全球华人的心。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央视春晚直播时,地球公转所处的位置在( )
A.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 D.丁甲之间
2.除夕至元宵节(2月12日)期间,新疆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是( )
①昼短夜长②昼渐长夜渐短③昼长夜短④昼渐短夜渐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C 2.A
【解析】1. 图中丙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即12月22日前后,根据自西向东的公转方向,丁位置太阳直射赤道,为春分日即3月21日前后;甲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乙位置太阳直射赤道,为秋分日。春晚直播时间是2025年1月28日,1月28日在12月22日(冬至)之后,3月21日(春分)之前;所以地球公转所处的位置在丙丁之间,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从冬至日到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但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除夕是2025年1月28日,元宵节是2月12日,这个时间段在冬至(12月22日前后)到春分(3月21日前后)之间;新疆位于北半球,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所以新疆昼短夜长,并且昼渐长夜渐短,①②正确,③④错误。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5·甘肃平凉·中考真题)如下图,某地理学习小组利用地球仪在暗室模拟地球运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观察地球仪,可以发现( )
A.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B.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0°经线比180°经线长 D.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
4.将地球仪放置在桌面,自西向东拨转可以演示( )
A.天气的变化 B.四季的变化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昼夜更替现象
【答案】3.D 4.D
【解析】3.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但地球仪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制作的正球体模型,故A错误;地球上海洋面积约占71%,陆地面积约占29%,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仪上也体现这一特点,故B错误;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故C错误;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故D正确。故选D。
4.天气变化主要受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与地球仪自西向东拨转演示的运动无关,故A错误;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地球仪自西向东拨转演示的是地球自转,故B、C错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将地球仪自西向东拨转可以演示地球自转,图中的电灯表示太阳,可以演示昼夜更替现象,故D正确。故选D。
(2025·四川内江·中考真题)图1为河南登封(31.5°N)横梁式圭表,古代用来测量日影的方向和长度,M为表在圭面的正午日影(朝向正北)。图2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阴影表示黑夜)。完成下面小题。

5.圭的走向是( )
A.南—北走向 B.东北—西南走向 C.东—西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
6.一年中M最长时,地球位于绕日公转示意图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7.一年中M最短时,太阳直射( )
A.31.5°N B.23.5°N C.0°纬线 D.23.5°S
【答案】5.A 6.C 7.B
【解析】5.由材料可知,M为表在圭面的正午日影,朝向正北。圭表是用来测量日影的,日影朝向正北,正午时太阳在正南方向,那么圭为是南北走向,这样才能准确测量正午日影的长度和方向,A正确,排除BCD。故选A。
6.河南登封位于北半球(31.5°N),一年中M(正午日影)最长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对于北半球来说,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观察图2,丙处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所以一年中M最长时,地球位于绕日公转示意图的丙处,C正确;顺着地球公转方向,丁为春分日、甲为夏至日、乙为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更高、影子M更短,排除ABD。故选C。
7.河南登封位于北半球(31.5°N),一年中M(正午日影)最短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对于北半球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23.5°N,一年中M最短,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025·四川遂宁·中考真题)2025年3月5日至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图1为地球公转运动示意图,图2为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会议召开第一天,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图2中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9.会议召开期间,我国南方地区可能欣赏到( )
A.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B.荷香满园,蝉声阵阵
C.稻谷飘香,硕果累累 D.冰天雪地,银装素裹
10.会议召开期间,遂宁( )
A.昼长夜短,昼渐长 B.昼短夜长,夜渐长
C.昼短夜长,昼渐长 D.昼夜等长,夜渐短
【答案】8.D 9.A 10.C
【解析】8.①位于春分(3月21日前后)和夏至(6月22日前后)之间,②为夏至(6月22日前后)之间和秋分(9月23日前后)之间,③为秋分(9月23日前后)和冬至(12月22日前后)之间,④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和次年春分(3月21日前后)之间。2025年3月5-11日会议召开期间,处于冬至(12月22日前后)到次年春分(3月21日前后)之间,即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的④之间,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初春时节,南方地区气温回升,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A符合题意;荷香满园,蝉声阵阵描述的是夏季的景象,B不符合题意;稻谷飘香,硕果累累是秋季丰收的景象,C不符合题意;冰天雪地,银装素裹描写的是冬季北方地区的景象,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会议召开时间期间,处于冬至(12月22日前后)到次年春分(3月21日前后)之间,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到赤道移动,位于北半球的遂宁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5·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某学习小组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下图为地球公转演示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二分二至四个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模拟夏至时太阳照射地球情况,地球仪的摆放位置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2.模拟连云港5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地球仪应摆放在( )
A.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 D.丁甲之间
【答案】11.B 12.A
【解析】11.地球公转中,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判断地球仪摆放位置,需看地轴倾斜与太阳直射点:乙处地球仪北极倾向太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对应夏至,所以模拟夏至选乙处,B正确;甲处直射赤道,为春分,丙处直射赤道,为秋分,丁处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ACD排除。故选B。
12.连云港5月1日处于春分(甲,3月21日前后)—夏至(乙,6月21日前后)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连云港昼渐长、夜渐短,A正确;乙丙之间是夏至—秋分,丙丁之间是秋分—冬至,丁甲之间是冬至—春分, 5月1日不在这些时间段内,BCD错误。故选A。
13.(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2025年4月24日,恰逢第十个“中国航天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图1为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分布示意图,图2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面问题。
(1)图1中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位于 (高/中/低)纬度,位于文昌卫星发射基地的 方向。
(2)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时,地球运行到图2中的 段(填数字),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在逐渐向 (南/北)移动。当日酒泉市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3)图2中当地球运动到乙位置时,太阳直射在 (纬线名称)上,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
【答案】13.(1)中 西北
(2)① 北 昼长夜短
(3)北回归线 极昼
【解析】13.本题以我国四大航天卫星发射基地分布图及地球公转示意图为材料,涉及经纬网定位、高中低纬的划分、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知识点的掌握及灵活运用能力。
(1)我们把南北纬0°-30°之间称为低纬度,南北纬30°-60°之间称为中纬度,南北纬60°-90°之间称为高纬度。酒泉的纬度约为40°N,可知酒泉属于中纬度地区。酒泉和文昌同位于北半球,但酒泉纬度数更大,说明酒泉更偏北,文昌和酒泉都位于东经区,文昌的经度值更大,说明酒泉更偏西,所以酒泉位于文昌的西北方向。
(2)4月24日位于春分日甲到夏至日乙之间,所以位于地球公转示意图的①段,4月24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包括酒泉都是昼长夜短。
(3)在乙位置时,北极圈产生极昼,该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
【随堂检测】
一、单选题
早期天象观测中,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是古人判断季节的重要依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古书《鹖冠子》中有这样的记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反映了地球的( )
A.自转运动 B.公转运动 C.形状大小 D.昼夜变化
2.斗柄东指时,地球大致运行至图2中的( )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
【答案】1.B 2.D
【解析】1.材料中记述了北斗七星一年四季指向的不同,反映了地球公转运动的影响,B正确;四季与自转、地球形状无关,材料没有体现昼夜变化,ACD错误。故选B。
2.由材料“斗柄东指,天下皆春”可知,斗柄东指时是我国的春分日,此时地球大致运行至图2中的④附近,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分,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发现不同季节太阳高度角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圭表测量和记录正午日影长度(如图左),确定了“二十四节气”(如图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古代人们利用圭表测影,最先确定的节气是冬至日,这是因为冬至日( )
A.圭表测得日影最短 B.观测和测量误差最小
C.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D.白昼时间一年中最长
4.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现象是( )
A.地球大小 B.地球自转 C.地球公转 D.地球形状
【答案】3.B 4.C
【解析】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太阳高度角最小,圭表测得日影最长,A错误;冬至这天(对北半球而言)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因而利用圭表测量时影长变化最明显,测量误差相对更小,古人最先确定了冬至,B正确;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半球,C错误;冬至日北半球白昼时间一年中最短,D错误。故选B。
4.“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划分的,与地球公转关系最密切,C正确;地球大小、形状与“二十四节气”划分无关,AD错误;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等现象,与“二十四节气”划分无关,B错误。故选C。
辽宁某中学地理社团在校园内观察旗杆的影子,将2025年3月20日(春分)这一天的旗影朝向和长短变化记录如下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5.当旗杆影长最短时,当地时间约为( )
A.3时 B.6时 C.12时 D.18时
6.一天中旗杆影子方向和长短变化的原因是(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季节变化 D.五带划分
【答案】5.C 6.B
【解析】5.当旗杆影长最短的时候,说明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特点是:长—短—长;一天中正午12:00的太阳高度最大,影子最短,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旗杆影子在一年中长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产生回归运动,从而太阳高度产生季节变化,影子的长度也产生季节变化,而影子在一天中的长短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太阳的东升西落导致的,B正确;与地球公转、季节变化、五带划分无关,ACD错误;故选B。
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智慧,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图示意地球公转和仙草制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唐诗中“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说明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该节气为(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8.谚语中吃仙草的最佳时期,我国( )
A.正值秋季 B.出现极昼现象
C.各地昼短夜长 D.半个月后即将立秋
【答案】7.B 8.D
【解析】7.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且北半球各地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黑夜达到一年中最短,符合“昼易已云极,宵漏自此长”中白昼最长的描述,B正确;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冬至白昼最短,ACD错误。故选B。
8.大暑是我国夏季的节气,不是秋季,A错误;我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市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约53°N,我国没有地区位于极圈以内,不会出现极昼现象,B错误;大暑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我国各地昼长夜短,C错误;大暑一般在7月22-24日,立秋一般在8月7-9日,所以大暑半个月后即将立秋,D正确。故选D。
读德州某校学生绘制的某日树影变化图,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同学们在该日正午时(12:00)观测的树影在一年中为最长,地球位于公转示意图中的位置及观测时莫斯科(东三区)的区时是( )
A.甲 7:00 B.乙 17:00 C.丙 7:00 D.丁 12:00
10.关于该日树影变化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午时间树影朝向了北方
B.树影呈“短—长—短”的变化
C.树影上午在a处,下午在c处
D.地球的公转造成树影如图变化
【答案】9.C 10.A
【解析】9.德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当正午树影在一年中最长时,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此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丙位置表示冬至日。德州使用东八区的区时,莫斯科位于东三区;根据区时计算“东加西减”的原则,东八区与东三区相差8-3=5个时区,也就是相差5个小时;当德州(东八区)是12:00时,莫斯科(东三区)的区时是12-5=7:00。所以地球位于公转示意图中的丙位置,莫斯科的区时是7:00,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德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所以树影朝向北方,A正确。一天中树影变化是“长—短—长”,早晨和傍晚太阳高度角小,树影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树影短,B错误。因为太阳东升西落,上午太阳在东南方,树影在西北方,即树影在c处;下午太阳在西南方,树影在东北方,即树影在a处,C错误。树影一天的变化是由地球的自转造成的,D错误。故选A。
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于2025年2月7日在哈尔滨举行。开幕式以“哈尔滨-中国-亚洲”的地理逻辑与“梦想成长”的情感逻辑双线并行,亚冬会“冰雪同梦,亚洲同心”的主题在此刻具象化了起来,这是一场梦想的远征,亦是光明未来的启程。读地球公转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举行时,地球大致运行至图中( )
A.AB之间 B.BC之间 C.CD之间 D.DA之间
12.早上6点多,天还未亮,开幕式筹备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布置场地、调试设备,而下午5点多,天色就已经暗下来了。此时哈尔滨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长夜短 B.昼夜等长 C.昼最长 D.昼短夜长
【答案】11.B 12.D
【解析】11.读图可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地球运行到C处;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1日前后,地球运行到D处。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为9月23日前后,地球运行到A处,这一天称为为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地球运行到B处;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时间是2025年2月7日,在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之间,即BC之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是2025年2月7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哈尔滨在北半球,所以是昼短夜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二、解答题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一地球公转示意图中可以得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 。
(2)图二是地球运动到图一中 处的光照图。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上,湖南永州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此时南半球的季节为 ,此时南极圈内出现的是 现象。
(3)家住永州的LiHua在某天中午12:00给远在纽约的阿姨打电话,可是阿姨却说当时正值半夜,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 造成的。
(4)家住祁阳的李华善于观察,一年中,他在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了当地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如图三所示),四幅图中最有可能记录冬至日的是图 。
【答案】13.(1)自西向东
(2)A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冬季 极夜
(3)自转
(4)D
【解析】13.本题以地球题以地球公转示意图,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等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方向,地球公转与自转的特征及产生的现象等知识,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从图二处的光照图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北极上空出现极昼现象,南极上空出现极夜现象,此时是北半球的A夏至日。湖南永州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此时南半球是冬季,南极圈内出现的是极夜现象。
(3)地球自转产生了时差,一般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兰州在东七区,纽约在西五区,两地相差13个小时。家住兰州的LiHua在某天中午12:00给远在纽约的阿姨打电话,可是阿姨却说当时正值半夜,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4)地球公转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不同节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一般北半球的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高,物体影子最短,照进屋内的阳光最少。冬至日则相反,从图中可知,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低,照进屋内的阳光最多,故图D符合题意。
14.5月31日,2024年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在北京(40°N,116°E)成功举办.本次峰会主题为“互信与合作:变局中的选择”。读地球自转示意图(图1)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球运行到图2中D处时,我国的节气是 。
(2)北京市一年中 (有/无)太阳直射现象。
(3)会议期间,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的 之间。(填字母)
(4)如图1所示,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南/北)半球。当会议于13日上午在北京开幕时,美国纽约市民只能在夜晚收看直播,请分析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 。
(5)写出图1中甲点的经纬度位置: 。如图1所示日期,甲地正处于 季,乙地即将进入 (白天/黑夜)。
【答案】14.(1)冬至
(2)无
(3)AB
(4)北 地球自转产生时间差异。
(5)(20°S,140°E) 冬 白天
【解析】14.本大题以“地球公转图”和“地球自转图”为材料,设置了5个问题,涉及我国的节气、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地球公转图的判读、时差、季节、经纬网定位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由图可知,当地球运行到图2中D处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我国的节气是冬至。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23.5°N - 23.5°S)之间移动。北京位于40°N,不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所以一年中无太阳直射现象。
(3)读材料可知,会议时间是5月31日。地球公转轨道中,A是春分(3月21日前后),B是夏至(6月22日前后)。所以会议期间地球运行在A-B之间。
(4)图1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说明太阳直射北半球。北京和纽约存在时间差异,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时间比西边早,不同经度的地方产生了时间差异。
(5)度数往东增加为东经用E表示,度数往南增加为南纬用S表示。由图可知,图中甲点的经纬度是(20°S,140°E);图1中太阳直射北半球,甲地位于南半球,正处于冬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乙地即将进入白天。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