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李清照词二首 课件 (4)

文档属性

名称 15.李清照词二首 课件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0 01:2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李清照词二首
其父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的行政长官。他们婚后的生活很优裕,搜集了大量的书画金石,共同从事学术研究。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文学家。诗词文都写得很好,是公认的宋词一大家。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 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被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以沧桑的生命之躯连接了北宋和南宋。靖康之变,李清照的家庭遭到严重的摧残,她也被迫南渡,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遭到沉重打击。只身经历国破家亡夫死的痛苦。此后就在孤苦寂寞中度过凄惨的晚年。?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主题的社会意义也扩大了,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浓愁、哀愁--沉郁凄凉◆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内容只限于闺情相思.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鹧鸪天 桂花李清照 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朗读并思考:
1.词中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描写 议论
2.哪些是描写?哪些是议论?
描写: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议论:⑴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⑵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⑶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这不仅仅是写桂花浓郁的芳香,而是寄予了作者美好的心灵。 思考1 :词中怎样描写桂花的特点? 前句重在赋 “色” ,兼及体性;后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 “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 “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 后句“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但是她的体性温柔,香留天地之间。外貌不扬而内秀丰富,品格高洁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以议论的方式行文。这两句是议论的第一层。 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思考2 :诗句如何通过议论表现桂花的特点? 是议论的第二层。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
经过这样的对比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思考3: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如何通过议论表现桂花的特点? 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拟人 抑扬 衬托 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从而由衷表达了桂花确是花中极品的情感。 思考4: 如何理解“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 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李清照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情志? 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桂花的品格和处境就是作者的品格和处境。她对这种品格的自珍和自信,就是对自己的人格志趣的自珍和自信。本词有什么写作特点?1、象征、对比、抑扬、衬托等手法的运用。2、“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 永遇乐知晓背景 (宋)张端义《贵耳集》: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照注解,理解文本大意。2.强调以下词用语的含义:⑴落日熔金:夕阳带着一抹金黄,那耀眼的光芒就像正在燃烧的金子一样。
⑵暮云合璧:黄昏时的云彩连成一片,就像是一块块璧玉连缀成的,好比珠联璧合。壁: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
⑶染柳烟浓:柳色宛如烟云因而更浓。⑷吹梅笛怨:笛吹奏出《梅花落》的凄凉悲怨的曲调。《乐府杂录》:笛者羌乐也,古有《梅花落》曲。
⑸次第:转眼。
⑿风鬟霜鬓:形容头发凌乱斑白的样子。
⒀怕见:懒得。
⒁不如向,帘儿底下:在
深入学习:《永遇乐》开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写的是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阳无限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不一致,为什么? 这是一种乐景写哀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本应纵情欢乐,情理之中的事情却与下面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的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伤感。接下来的一声"人在何处"蕴含了多少欲说还休的悲愤和哀痛啊,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风云般聚散,自己身在异乡,孤苦无依,眼睁睁看着国土沦丧,存在的意识也在丧失,此身何处?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是动作描写,请你简要分析句中“争”字的表达效果。 这几句话写的是词人追忆当年元宵节时,心情欢快,精心打扮的情形,一个“争”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莺歌燕舞,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是心理描写,请你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这些句子表现了词人对现实浓浓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深深的忧虑。 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比较,拿“中州盛日”的三五之夜与流寓江南的元宵佳节进行对比,这样写拿过去的欢乐反衬今朝的落寞与伤感,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