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中图版地理(新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差异和四季变化,理解地球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区域影响。
综合思维:将地球公转特征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现象结合,建立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思维框架。
人地协调观:认识地球公转规律与人类农业生产、生活习俗(如二十四节气)的关系,理解自然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公转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验证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情境提问)
内容 3月21日 6月21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升旗 6:17 4:46 6:03 7:33
降旗 18:27 19:47 18:11 16:53
思考:天安门广场国旗的升降时刻不固定,其原因是什么?
天安门广场国旗升降时刻分别是在天安门广场看到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刻。
下表为:2022 年天安门广场国旗升降时刻表(部分日期)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一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沿着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我们把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 旋转的运动称为地球的公转。
公转的定义及自转轴
太阳
思考分析: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观察地球公转的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一
读图活动:地球是沿什么方向围绕太阳公转的 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样吗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一
读图活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轴的指向会发生变化吗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一
探究学习:观察地球的公转示意图结合前面实验,分析地球公转的中心,方向和周期。
绕转中心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年(约365天)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一
活动:实验演示
材料准备:橙子(代表地球)、竹签(代表地轴)、台灯(代表太阳)、记号笔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一
活动:实验演示
②用橙子代表地球,用穿过橙子中心的竹签代表地轴,并如图C所示在橙子上画出赤道和你家乡的大致纬度位置。
③拉上窗帘,使室内变暗。用打开的台灯代表太阳。在台灯的一侧举起橙子,使竹签倾斜出一个小角度,代表倾斜的地球。
④保持地轴倾斜方向不变,使地球围绕太阳沿近圆形的轨道自西向东移动,同时自西向东转动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一
活动:小结归纳
比比看: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任务,比比看,看谁记的快。
地球公转
定义
中心
方向
周期
地球绕着太阳旋转运动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约365天)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观看视频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阅读活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3.21
6.21
9.23
12.22
3.21
6.21
9.23
12.22
3.21
北回归线(23.5°N)
南回归线(23.5°S)
赤道(0°)
北半球
南半球
太阳直射范围: 。
南北回归线之间(23.5°N-23.5°S)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阅读活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赤道或0°纬线
北回归线或23.5°N
赤道或0°纬线
南回归线或23.5°S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阅读活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上 (23.5°N和23.5°S)每年 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直射 次
南北回归线外每年 次
1
2
0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阅读活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向北移动
向北移动
①
②
③
④
①
④
②
③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读图活动: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
1.在下面三幅图中,分别写出太阳直射的纬度大约是多少。
赤道(0°)
北回归线(23.5°N)
南回归线(23.5°S)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读图活动: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
2.分别说出二分二至日时北纬40°上的昼夜长短情况。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读图活动: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
节 气
春分日
时 间
3月21前后
直射点
赤道
昼夜长短
全球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读图活动: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
节 气
夏至日
时 间
6月21前后
直射点
北回归线
昼夜长短
北半球昼长夜短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读图活动: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
节 气
秋分日
时 间
9月23前后
直射点
赤道
昼夜长短
全球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读图活动: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
节 气
冬至日
时 间
12月22前后
直射点
南回归线
昼夜长短
北半球昼短夜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阅读活动:极昼和极夜现象
在极圈内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北半球夏至时,北极圈(66.5°N)以北的地区会出现极昼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此时,南极圈(66.5°S)以南的地区会出现极夜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黑夜)。北半球冬至时,情况正好相反。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夏至日全球的昼夜长短变化
观察思考:观察夏至日时,南北及圈内的昼夜长短情况,并简单分析原因。
N
S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出现极昼,南极出现极夜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冬至日全球的昼夜长短变化
观察思考:观察夏至日时,南北及圈内的昼夜长短情况,并简单分析原因。
N
S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南极出现极昼,北极出现极夜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昼夜长短的记忆口诀:点北北长;点南南长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直至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过程,就是北半球昼增长的过程,南半球相反。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
②
③
④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①
②
③
④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
②
③
④
昼渐长 夜渐短
昼渐短 夜渐长
①
②
③
④
四季更替
三
春
夏
秋
冬
四季更替
三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地球表面各地在 一年中不同时间接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会发生变化, 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四季更替
三
3,4,5月为春季
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
12,1,2月为冬季
四季更替
三
拓展:二十四节气
四季更替
三
思考活动:北斗七星
自古以来,人们仰望星空,探索天体及其运行的奥秘。中国古代人民就利用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来判断季节。先秦典籍《鸡(he)冠子》中有这样的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种现象与地球的哪种运动有关呢?
五带的划分
四
思考活动:观察五带的示意图,结合课本的相关内容,分析什么是五带?五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且太阳直射点在地球面南北移动,这使得地球表面不同纬度的地区获得的大阳光热存在差异。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有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热带地区有阳光直射现象,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多,终年炎热。南寒带与北寒带地区阳光斜射厉害,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少,终年寒冷。南温带与北温带地区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比热带地区少,比寒带地区多,四季变化较为明显。
五带的划分
四
思考分析:观察五带的示意图,找出五带的划分界限,观察中国所处的温度带。
0°
23.5°N
23.5°S
热 带
66.5°N
66.5°S
北 温 带
南 温 带
北 寒 带
南 寒 带
北寒带
北极圈以内
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热 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南寒带
南极圈以内
五带的划分
四
拓展: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也叫太阳高度角。
2.正午太阳高度:当地正午(12.00点)的太阳高度,也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地面
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
拓展: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实验演示:站在同一位置,观察早上,正午,傍晚自己影长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长
短
长
早晨和傍晚太阳高度角比较低影子比较长;中午太阳高度角比较大影子比较短。
一天中的变化特点:长-短-长。
拓展: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实验演示:站在同一位置,观察一年中自己影长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日影方向背向太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日影最短;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 0)。
拓展: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根本原因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 ,导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周期性变化 春分→夏至 正午太阳高度持续增大 ,夏至日达全年最高
物影长度 持续缩短 ,夏至日达全年最短
夏至→秋分 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物影长度 逐渐延长
秋分→冬至 继续减小 ,冬至日降至最低
物影长度 继续延长 ,冬至日达全年最长
冬至→次年春分 正午太阳高度回升
物影长度 逐渐缩短
拓展:正午太阳高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1.确定房屋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房屋一般坐北朝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房屋一般坐南朝北。
拓展:正午太阳高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计算楼间距:为了保证后排房屋采光良好,楼间距与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呈反比。
拓展:正午太阳高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3.调整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角度: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垂直。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α和当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互余,即α+H=90°。
课堂小结
地球的公转
公转的特征
公转的意义
中 心:
方 向:
周 期: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约365天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更替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界限: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划分依据:地表热量的差异
拓展: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优题强化训练
五
毛泽东的诗句中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1里=0.5千米)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诗句中的“坐地”是指( )
A.随便席地而坐 B.坐在极点上
C.坐在赤道上 D.坐在陆地上
2.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转、公转的周期都是一天 B.自转、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C.时间的差异现象与自转无关 D.四季变化与公转无关
C
B
优题强化训练
五
2023年4月5日,迎来了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肇庆市所有企事业单位放假一天。人们利用清明假日祭记先祖,去乡野踏青赏花植树造林。读图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2023年清明,太阳直射点位于( )
A.ab之间 B.bc之间
C.cd之间 D.de之间
4.2023年春节(1月22日)至清明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 )
A.向南移 B.向北移
C.先向南再向北 D.先向北再向南
A
B
优题强化训练
五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地球公转到c位置的时间是( )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6.小明在河南的某初中上学,小明所在学校一年中白昼最长时,太阳位于( )
A.a B.b C.c D.d
C
B
优题强化训练
五
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我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把陈冬、陈中瑞、王杰3名航天员送入天宫空间站。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7.“神舟二十号”发射当天,下列有关湖南省怀化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A.昼短夜长,昼渐长
B.昼长夜短,昼渐长
C.昼短夜长,昼渐短
D.昼长夜短,昼渐短
8.“神舟二十号”发射后3个月,湖南各地中小学校正值放暑假时期,此时地球运动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B
B
优题强化训练
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二十四节气创意卡通图画,用时尚现代的传播方式,向世界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图1)和清明的卡通图画(图2),完成下面小题。
9.据图推断,每两个相邻节气所间隔的时间约为( )
A.15天 B.30天
C.60天 D.90天
10.清明前后,在广西可以观察到的地理现象有( )
①春意盎然②莺歌燕舞③水稻收割④阴雨朦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B
优题强化训练
五
读“五带划分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1.大丰区所处的温度带是( )
A.热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北寒带
12.关于甲所处温度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五带中纬度最高的温度带
B.是五带中纬度最低的温度带
C.有极昼极夜现象
D.四季变化明显
B
B
优题强化训练
五
13.读二分二至地球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
(2)6月22日前后,地球位于公转轨道 处附近(填数字序号),此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填节气名称)。
(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香烟。”当焦作市柳树吐露新芽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 处附近(填数字序号)。
(4)当焦作市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 处(填数字序号),此时该地区地面获得的热量较 (填“多”或“少”)。
自西向东
①
夏至
④
③
少
本课结束 下课/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中图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地球的公转》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小组合作、案例分析 课时 第1、2课时
备课人 教材 中图版初中地理
课标要求 1.运用地球仪等工具,描述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2.结合实例,解释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差异和四季变化,理解地球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区域影响。 综合思维:将地球公转特征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现象结合,建立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思维框架。 人地协调观:认识地球公转规律与人类农业生产、生活习俗(如二十四节气)的关系,理解自然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公转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验证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的第二节内容,重点介绍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作为地球运动的核心内容,它承接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并为后续学习气候、农业等知识奠定基础。教材通过实验演示、图表分析和生活案例,将抽象的公转运动转化为直观认知,符合初中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认知特点。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但抽象思维能力仍较弱。对于地球公转这种宏观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直接感知,需要借助直观的实验演示和生活实例来帮助理解。此外,难以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对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成因缺乏系统认知;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需借助实验和实例辅助理解,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逐步引导。
学习目标 1.能准确说出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并用地球仪演示公转过程。 2.通过图表分析和实验,解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昼夜长短变化的成因。 3.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原因,理解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难点 重点: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轴倾斜特征; 2.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成因。 难点: 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规律。 2.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5分钟) 【情境提问】展示课件中“2022 年天安门广场国旗升降时刻表”,提问:“为什么不同日期的升旗降旗时间不同?这与地球的哪种运动有关? 对比国旗升降时刻表,标注昼夜长短差异,小组讨论成因。 从生活实例切入,激发探究地球公转的兴趣。
环节二 新课讲授 活动探究(25分钟)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8分钟) 1.公转的定义及自转轴 【思考分析】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观察地球公转的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沿着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我们把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 旋转的运动称为地球的公转。 【读图活动】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提问:地球公转的中心是什么?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是否一致? (1)教师出示PPT7-8页,学生阅读教材并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公转的中心 方向 周期 思考: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轴的指向会发生变化吗 (2)教师讲解。 【演示探究】PPT10-11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演示(材料:橙子、竹签、台灯,参考课件实验),要求: (1)用橙子代表地球,用穿过橙子中心的竹签代表地轴,并如图C所示在橙子上画出赤道和你家乡的大致纬度位置。 (2)拉上窗帘,使室内变暗。用打开的台灯代表太阳。在台灯的一侧举起橙子,使竹签倾斜出一个小角度,代表倾斜的地球。 (3)保持地轴倾斜方向不变,使地球围绕太阳沿近圆形的轨道自西向东移动,同时自西向东转动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 【归纳总结】 (1)根据前面的探究活动,教师归纳总结地球的公转的定义、中心、方向、周期。并让学生把笔记抄到课本空白处。 (2)教师出示PPT12页,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播放视频】观看视频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阅读活动】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本P10页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总结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规律。 教师出示PPT15-18页,总结并分析: (1)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 (2)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 (3)太阳直射次数 (4)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昼夜长短的变化 【读图活动】展示PPT第19-20页,让学生翻到课本第10页的读图活动,完成此活动。 分组讨论: (1)北半球夏至日时,北纬40°的昼夜长短如何?北极圈以内出现什么现象? (2)冬至日时,南半球的昼夜长短与北半球有何差异? 教师出示PPT22-24页,总结并分析: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情况。 【阅读活动】极昼和极夜现象。展示PPT第25页,让学生翻到课本第11页的阅读活动,完成此活动。 分组讨论: (1)极昼极夜现象产生的范围? (2)极圈极昼极夜现象出现的时间? 教师出示PPT25-30页,总结并分析:极昼极夜现象出现的时间和范围,归纳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点北北长,点南南长”(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反之亦然)。 三、四季更替 【展示地图】出示PPT第32页,让学生回答图片杀四幅图代表的是什么季节? 【播放视频】播放PPT第32页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总结为什么会有四季,四季的月份分别有哪些? 教师出示PPT33-35页,展示地球公转轨道与四季示意图,讲解:北半球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 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如北半球夏季时,南半球为冬季)。 【思考活动】出示PPT第36页,让学生看课本P11页最后的思考活动,了解北斗七星这种现象与地球的哪种运动有关呢。 教师总结并分析 四、五带的划分 【展示图片】地球上的五带 【提问引导】观察五带的示意图,结合课本的相关内容,分析什么是五带?五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提问引导】观察五带的示意图,找出五带的划分界限,观察中国所处的温度带。 教师总结并分析 拓展: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讲解:(1)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也叫太阳高度角。 (2)正午太阳高度:当地正午(12.00点)的太阳高度,也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实验演示】站在同一位置,观察早上,正午,傍晚自己影长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提问引导】观察图片,总结一天当中太阳高度角j及物影长度的变化。 教师总结并分析 【实验演示】实验演示:站在同一位置,观察一年中自己影长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提问引导】观察图片,总结一年当中太阳高度角j及物影长度的变化。 教师总结并分析 拓展:正午太阳高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讲解:(1)确定房屋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房屋一般坐北朝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房屋一般坐南朝北。 (2)计算楼间距:为了保证后排房屋采光良好,楼间距与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呈反比。 (3)调整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角度: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垂直。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α和当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互余,即α+H=90°。 学生阅读教材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太阳 阅读教材,填写公转中心、方向(自西向东)、周期(1 年)表格。 分组用橙子、台灯模拟公转,观察地轴倾斜方向(始终指向 “北极星”)。 学生做笔记,并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观看直射点移动视频,标注二分二至日直射位置。 学生认真听讲并做笔记。 分组讨论 “夏至日北纬40°昼夜状况”,归纳 “点北北长”规律。 分组讨论,指出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及出现时间,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认真听讲并做笔记。学会用口诀记忆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抢答四季图片,说明季节划分月份(如北半球 6-8 月为夏季)。 学生观看视频,并小组讨论四季产生的原因,思考日常生活中每个季节的月份是哪些?代表发言。 分组讨论,思考五带的划分依据,标注五带的纬度范围,分析中国所处的温度带,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认真听讲,思考并做好笔记。 通过图表分析与实验操作,直观理解公转基本特征。 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验操作,突破 “公转方向和地轴倾斜” 的抽象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力,强化知识理解。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图表的能力,通过讨论加深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理解。 培养学生提升信息整合能力,训练地理表达能力,强化知识理解与记忆。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知识整合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结合视频与案例分析,突破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的关系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公转对季节的影响。 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公转对热量分布的影响。 通过实验与观察,帮助学生明晰正午太阳高度概念与规律,培养实践、思维能力,渗透地理素养与互动学习。
环节三 课堂总结 (5分钟) 回顾本节内容重难点知识,加深印象。 (1)公转特征: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周期一年,地轴倾斜; (2)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出示本节知识结构框架,简要小结重难点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环节四 课堂练习 (5分钟) 师生一起完成课件P39-45页的 “优题强化训练” 部分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讲解答案,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A类作业 练习:完成《分层练》中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B类作业 查阅资料,解释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对楼间距设计的影响”,举例说明。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实验演示和生活案例(如国旗升降、四季变化),将公转的抽象概念直观化,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了实践力和合作能力。 不足之处:学生对 “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动态关系” 理解可能不深入,练习时间不足;部分学生对五带纬度范围记忆模糊。 改进措施:增加动态模拟视频展示直射点移动过程,设计 “昼夜长短变化” 互动游戏;通过口诀和地图填绘强化五带划分的记忆,增加针对性练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