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李清照词二首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李清照词二首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0 01:23:55

文档简介

15.李清照词二首 学案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①正举。风休住,蓬舟②吹取三山③去!
【注】 ①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②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③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内容赏析】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濛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喻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诉隐衷,
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论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有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离骚》、《逍遥游》和神话传说化入词中,通过神奇的想象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婉约女子——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主中原,流寓南方,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它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鹧鸪天 桂花》这首词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 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而不群的审美品位,值得用心玩味。
1.如何理解“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骚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离骚》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 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本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2.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李清照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情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所谓“何须浅碧轻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轻红;如果徒有“浅碧轻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批评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3.作者是怎样来突出桂花的品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②“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在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画栏开处冠中秋”化用李贺诗句“画栏桂树悬秋香”(《金铜仙人辞汉歌》),热情赞美桂花堪在秋天的花卉中称首。
③“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这些议论,既有正面阐述,又有通过拟人手法侧面烘托,更有批评屈原,为桂花正名,充分表现了桂花在词人眼中的形象——花中第一流、花中之冠。经过层层的议论,外貌不扬而内涵丰富,“情疏迹远”而品格高洁的桂花的形象特征就非常突出了。
1.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鉴赏】 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前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后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暗淡轻黄”四字写出了桂花的光泽和颜色:光泽不鲜艳耀眼,颜色也是淡黄色,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人。
“体性柔”则说这种花的外在特征和性质,“情疏迹远只香留”,说明桂花不追求繁华炫目,不追求万人敬赏,虽“情疏迹远”却将香气留给人间,这是作者所尤为欣赏的品质。
2.梅定妒,菊花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鉴赏】 梅花,虽然开在早春,开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姿态万千。但是,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忌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独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掩饰着羞愧之容。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这里以梅、菊来陪衬,表明了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永遇乐
(宋)张端义《贵耳集》: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这首《永遇乐》是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它写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
此词写的不是她什么不幸遭遇,而是诉说在元宵节日,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面游玩,宁肯待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事情本来琐细,可是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却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
《永遇乐》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中州盛日”的元宵乐和今年的元宵悲对比,又用他人的乐和我的悲作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凸现了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
1.《永遇乐》开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写的是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阳无限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不一致,为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本应纵情欢乐,情理之中的事情却与下面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伤感。接下来的一声“人在何处”蕴含了多少欲说还休的悲愤和哀痛啊,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风云般聚散,自己身在异乡孤苦无依,眼睁睁看着国土沦丧,存在的意识也在丧失,此身何处。
乐景写哀情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会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设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这首诗歌的第几联用了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7题的第(2)小题
2.上片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请用自己的话将它展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夕阳带着一抹金黄,像正在燃烧的金子一样光彩夺目。天边,七彩的霓霞连成一片,就像是一块块璧玉连缀成的。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显得愈发浓密,空气中飘荡着《梅花落》的凄凉悲怨的曲调,好一派诗意盎然的春晚图。
总结:在上片中,诗人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元夕傍晚的美好景象,这一良辰美景,也就预示着今晚的元宵将有一番热闹繁华的景象。
3.词的最后一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包含几成意思?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结束得好像很平淡,可是在平淡中却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人老了,懒得动弹了。”这是一层意思。“经历多了,大场面都不知见过多少,如今怎么及得上旧时呵!”这又是一层意思。“自己这样的身世,有什么心情同人家玩儿呵!”又是一层意思。作者满腹辛酸,一腔凄怨,通过这平淡的一句,反而显得更加沉重了。
4.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首先是今昔对比,即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这是贯穿全篇的。与此同时,又用他人与“我”作对比,乐与悲作对比。“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在今年的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在对比中含有反衬,这就把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这一主题思想更鲜明地突现了出来。
1.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鉴赏】 那天是元宵佳节,太阳刚好下山,和太阳正好相对的月亮就从东方升起来。它透出轻纱似的云霭,恍如一片浑圆的璧玉,晶莹可爱;西边低空,太阳却像是熔开了的金块,慢慢沉落下去,景色真是美丽极了。人们都知道,这样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灯的好机会,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个晚上了。可是,她却别有心事。
看了这天色,突然涌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询问。这真是情怀惨淡的一问,是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元宵,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沧桑之客的特有问号,更是带着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怀而发出的问号。
2.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鉴赏】 此处再写两景,点明春天。“染柳烟浓”,便透出暖和的春意。初春柳叶才刚出芽,因为天气较暖,傍晚雾气低笼,柳便似罩在浓烟之中。“吹梅笛怨”,此时梅花已开尽了,听见外面有人吹起笛子,于是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但由于自己心情忧郁,所以听起来笛声凄怨。虽然春色很浓,她心里却浮起又一个疑问:“这时节,到底有多少春意呵?”言下之意: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还能去欣赏吗?这个疑问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
追求自由的李清照
李清照早年的生活是快乐的,但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弃都南逃,一大批文人墨客随之逃亡,李清照便在其中。此时的李清照丈夫已死,居无定所,四处流亡。国家的半壁江山顿失,国君被撵得抱头鼠窜,百姓颠沛流离。作为一个学富五车的才女,一个处于社会制高点的知识分子,面对此情此景怎能不“愁损”呢?
与她同时期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亦然。但这些须眉男子可以入朝议政、驰骋疆场,下可使酒骂座、痛饮拍案。她上溯数千年的历史,却始终无法找到一位知音,这“怎一个愁字了得”啊!于是,一个纤弱女子,只好借用豪放的诗句,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抒发具有须眉般悲壮的爱国情怀。
李清照有少女的娇羞,有闺妇的闲愁,但她更有“女丈夫”的刚烈和对自由的渴望。梁衡认为其“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
【应用角度】 此素材可用于与“雕刻心中的天使”、“铭记与忘记”、“专一与忘情”、“爱国情怀”、“坚守个性”、“面对磨难”、“追求自由”等话题相关的写作中。
李清照故里将举办李清照文化周
“2011李清照文化周”将于9月25日,在清
照故里山东省章丘市拉开大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将集中亮相,使人们全方位解读清照文化,感受清照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年的李清照文化周还将突出开幕式大型演出、李清照华语歌词大赛颁奖、“千年古县”揭牌等亮点,比往届更具吸引力。
据介绍,“2011李清照文化周”从25日开始,持续到30日。25日晚,在百脉泉广场将以一场盛大的文艺演出拉开文化周活动序幕,整场演出分为缤纷印象、故土情怀、时代风韵三部分,节目编排中包含了大量的结合章丘实际创作的新节目。26日将举办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邀请全国著名书画家写章丘、画章丘,并为章丘“画家村”揭牌;27日将举办章丘历史文化精品图书发布会、民俗手工艺术展演、“一河两城”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届时就可以领略黑陶制作、葫芦雕刻、剪纸等传统手工艺;
28日举行“千年古县”揭牌仪式,拥有9 000年历史的章丘成为济南第一个“千年古县”……此外,“百脉泉仙子”大赛暨“章丘旅游形象大使”评选活动、高校文化扬青春、中小学文化展风采、“国民休闲汇”系列旅游活动、百家媒体“清照故里行”等活动也陆续举办,展示章丘群众性文化的发展成果。
章丘素有“小泉城”之称,境内更有群泉喷涌、百脉腾跃,造就了灵秀婉约的人文气质。丰厚的历史积淀和自然禀赋,孕育滋养了独具魅力的李清照文化。
【媒评文摘】 1.社会举行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使人们全方位解读李清照文化,感受李清照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广网
2.李清照文化周的举办,使人民对她的事迹更为了解。对她的身世、她的思想、她的作品,有了深刻的理解。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腾讯网
写给李清照
简 林
捧着你的《漱玉词》,看到了你,一剪孱弱纤秀的身
影,埋身在《声声慢》的凄情中,或者还陷入在金石繁褥的纸篓里?也许,你都不是!我的眼里,你仿佛一只孤燕,在宋代的一个杏花飘雨的黄昏栖在林梢,也或正在经历误入藕花深处难觅归途的彷徨。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呵,美丽而柔弱的紫燕,为什么偏偏多才,偏偏深情?你守着大明湖水的风韵,鸟瞰诗榭赋阁,胸怀唐风宋韵,这么多年后,我该怎样倚遍栏杆,穿过无情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慢慢地走近你的心境?“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哀怨舒缓的词调,击碎飘零的水波,三千里狭长的故乡河山,相思漫无止境的闲愁,那攒足了的相思苦痛,变得那么浅白易懂!深闺的红颜在那浅俗之中泛滥,经过我的吞梅嚼雪,人间烟火的气象愈加熨帖细腻、坦率真挚,于是羞颦轻皱,低眉浅唱那小曲,一直唱了一千多年。这样算来,你的知音能有多少?知否?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好清凉的独居!为什么生离竟如死别?欲说还休的羞涩和愁绪疾苦像那阳关大道,遥遥得没有尽头。楼前的流水啊,照见你清癯的脸颊,那婉转的离情整日地剥蚀你丰腴的肢体,我在黑暗中窥视你的多情和自怨,怎了得你的烟锁秦楼、终日凝眸?那份绵密细致的离愁别恨再也无法挑动你的玉指,倒不若随流水东去,追逐那舒卷自如的白云……
且罢,且罢!暂将愁情化为一泓流水吧!我懂你吗?你把情的风韵把盏临风给世间万物,你把瞬间的捕捉带给永垂的青史!你把自己一生的靓丽转化成词风的婉约,你刷新了历史、你陶醉了后人……
(摘自冷月无声的博客,有删改)
【精要赏析】 本文用婉约秀丽的语言、深情款款的笔调与李清照对话,展现了这位“乱世美神”的心路历程,她的乱世词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澄澈(chénɡ)  可煞(shà)  冠中秋(ɡuān)
风鬟霜鬓(huán)
B.骚人(shāo) 市侩(kuài) 软着陆(zháo)
温柔敦厚(dūn)
C.苍穹(qiónɡ) 未遂(suì) 扁桃腺(xiàn)
捻金雪柳(niān)
D.跛脚(bǒ) 菁华(jīnɡ) 撂挑子(liào)
大雨滂沱(pānɡ)
【解析】 A项,冠ɡuàn;B项,骚sāo,着zhuó;C项,捻niǎn。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情疏 膨涨 鹧鸪天 骚人可煞
B.元宵 阴霾 捉谜藏 落日熔金
C.贻误 次第 交谊舞 染柳烟浓
D.吆喝 绪论 擦边球 名门旺族
【解析】 A项,涨—胀;B项,谜—迷;D项,旺—望。
【答案】 C
3.对下列对联所指的文学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长沙不久留才子,宣室求贤访逐臣
②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鹊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③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贾谊 苏轼 柳永
B.屈原 苏轼 李清照
C.屈原 杜甫 柳永
D.贾谊 杜甫 李清照
【答案】 D
4.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中州盛日,闺门多暇,______________。
(2)梅定妒,______________,画栏开处冠中秋。
(3)______________,何事当年不见收。
(4)如今憔悴,______________,怕见夜间出去。
(5)不如向、帘儿底下,______________。
【答案】 (1)记得偏重三五 (2)菊应羞 (3)骚人可煞无情思 (4)风鬟霜鬓 (5)听人笑语
二、课内阅读
5.阅读《鹧鸪天 桂花》,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是一首咏物词,借咏桂花抒发词人自己的情怀。请问开头两句写出桂花怎样的独特风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它的颜色并不艳丽,“暗淡轻黄”,与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逊色得多。它的社会声望也很一般,“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它热捧恭维。但是它的体性温柔,香留天地之间。
(2)“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衬托和拟人。梅花既有艳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在美。菊花更是人所公认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这两种名花,在桂花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词句形象地展现了词人超凡脱俗的美学观点、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之情。
三、课外阅读
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这首词是如何突出节令特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特征的能力。注意从语句中寻找具体的细节,找到作者所描写的意象。
【答案】 这首词写于重阳节,初秋天气,白昼还很长,夜里天气已变凉,西风吹卷着窗帘,菊花怒放。作者正是抓住气温变化大、西风吹来、菊花盛开等现象突出秋天节令特点。
(2)有人说,结尾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瘦”是全篇的词眼,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炼字的表达技巧。要注意字词的意思及在具体环境中的意思、作用。
【答案】 这首词情景交融,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写出了女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形象地概括了全篇词意,画龙点睛,使形象和环境显得十分协调,突出这些美好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所以一个“瘦”字是全词的词眼。
7.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你从中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的无限凄凉。
★(2)(对应《永遇乐》“重难突破”第1题)分析此词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梦写醒”、“以乐写哀”、“以少胜多”的高妙手法。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地反衬。内苑车马喧嚣的景象,而词人游兴之浓,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花月正春风。”这一句写出了游赏时间和观赏对象;同时还象征着李煜生活中最美好、最春风得意的时候。这一句将梦游之乐推向最高潮。
四、语言表达
8.请运用“假如……那么……”的句式,从下列人物中再选两个,仿照例句再续写两个句子。
人物:李清照 苏轼 杜甫 白居易 徐志摩 艾青
在书中,假如你和李白一起畅游天姥山,那么你将收获到天鸡海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仿写的关键是了解作者及熟悉作者的名篇名句或作者笔下有代表性的景物,知道这些景的特点。
【答案】 假如你和李清照共赏绿肥红瘦,那么你将收获到月上西楼,在荷花丛中争渡;假如你和徐志摩在康桥上徜徉,那么你将采摘到康桥下自由的水草。
9.(2012·新兴高二期中检测)乔布斯创造了苹果神话,带来了影响广大消费者生活方式的i系列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2011年10月5日,他悄然离世。如果乔布斯在天堂能收到短信,请你发一条短信给他,表达你的敬意。要求:①语意连贯得体;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③不少于70字(含标点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尊敬的乔布斯先生:您好!您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改变了世界,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惊喜。在科技、艺术与人性的航船上,您是有远见的领航员。您是一个伟大的创造者,我们将接过您创新的火炬来继续改变世界。
课件67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