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漫步宋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在这首词中,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目标学法1.了解辛弃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的创作风格。
2.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3.认真品读词作,正确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
4.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难得的婉约名作,写元夕灯火,苦觅情人,那跌宕生姿的语言、耐人寻味的思想情感,是词作的鉴赏重点。《鹧鸪天》以短短的五十多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是最出色最有分量的豪放小令,注意体会其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重点把握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及词作表达的沉郁心情和爱国情思。基础梳理1.字音识记
蓦然(mò) 阑珊(lán shān) 旌旗(jīnɡ)
锦襜突骑(chán jì) 娖(chuò)
2.字形辨析 3.常识整合
(1)作者连线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
轩,济南(今属山东)人。他出生的时候,
北宋已经沦亡了十多年,他的出生地济南,早已被金侵略者占领。他21岁时就在家乡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入抗金斗争。次年又率领起义队伍参加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任掌书记。之后,辛弃疾建议耿京投归南宋,耿京采纳了他的意见,并派他与南宋联系。当他南下接洽时,耿京却被叛徒所杀,义军溃散。辛弃疾在归来途中得知,即率50余人闯入金营,生擒叛徒,解至建康(今南京)献给宋高宗。从此,辛弃疾离开了北方,到南方任职,把恢复中原的希望寄托在南宋统治者的身上。辛弃疾到南方后,先任江阴签判,1165年他向宋孝宗进呈《进美芹十论札子》,详细分析了敌情以及宋军收复中原的战略。后被派任建康通判。后知滁州,历任江西提点刑狱,加秘阁修撰,湖北、湖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后落职,闲居上饶。淳熙十四年(1187),又被起任福建提点刑狱,代理安抚使。后又被谏官弹劾罢官,回上饶,徙居铅山。一住八年,直到宋宁宗嘉泰二年(1203),被起用为绍兴府知州,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回到铅山,九月病卒。(2)背景链接
《青玉案·元夕》
此词写于哪一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大约写于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此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而划江割据局面依然。敌虏仍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志士仁人寝食难安。词人投笔从戎,弃家投南,实指望南宋当朝厉兵秣马,挥戈北征,收复失地。不料当局不思恢复,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颂月圃;一心粉饰太平,灯节糜费无度。真个“直把杭州作汴州”。词人空怀壮志,请缨无路,回天乏术,只有“世人皆醉吾独醒”之痛苦。幼安以深长的艺术语境,含蓄言情曲笔抒志。词中创造的艺术境界亲切生动,寓意隐而不露,似有若无。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亦增其强烈、永久的魅力,令人思索不已。王国维先生论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三种境界时,就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第三境界,比喻凡事须经艰苦跋涉,往往“踏破铁鞋无觅处”,最后才能“得来全不费功夫”。《鹧鸪天》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下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正法。辛弃疾这种忠心为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绝无仅有的。这首词的上阕写的就是作者这段出色的经历。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时所写。作者路过江西造口,见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不知何时才能收复。眼看京师迁到临安,与北边的故都相隔多少山山水水,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写下了这首词。课文解读1.主旨感悟
《青玉案·元夕》的主旨可有如下几种表述:
(1)词中通过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
(2)词中通过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词人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3)全词写在繁华热闹的元夕之夜,“我”在狂欢的游女们中间千百次寻找意中人,最终在最冷清的地方发现了她,展现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间的美好境界,表达悲喜莫名之情。
《鹧鸪天》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词”。通过追忆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置散的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一首怀古伤今的爱国词,对朝廷奉行投降政策并由此带来的国破家亡表示强烈不满和无限悲愤,从而表现出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炽热的爱和壮志难酬的情怀。2.句段赏析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品评:在众多的女子中苦苦寻找意中人千百次却没有发现,忽然回过头,却见心上人正娉娉婷婷,淡泊安静地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人们都在尽情地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他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2)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品评:此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春风不染白髭须”,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年纪老大,青壮时期一去不复返了;美人迟暮,英雄易老,喟叹一生的宏愿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词人无比悲慨凄凉的沉痛心情和怨愤之情跃然纸上。一个“染”字,运用移就手法,无比心生形象,让人心生感叹。(3)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品评: “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进美芹十论札子》、《九议》等在政治、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现实?最鲜明、最典型、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品评:明写眼前实景,实则寓意无穷。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前南宋朝廷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一个“望”字包含多少爱国之情。可是,能望见汴京吗?望不见。它被无数的青山挡住了。此处的“可怜”可作“可惜”解,“无数山”喻指什么,难以明确统一,应可以喻指各种造成中原未能收复的因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喻指虽然收复中原困难重重,但爱国者绝不放弃追求,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爱国者的理想一定会实现。3.探究拓展
(1)如何理解《青玉案·元夕》中“那人”的形象?
剖析:对“那人”的形象可有多种理解。如从个人的追求来理解,在众多女子浓妆狂欢的元宵夜,“那人”却一身淡淡的素雅,不与世俗同欢,“那人”具有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那人”是“我”寻觅千百回的知音或者意中人;如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在众多女子浓妆狂欢的元宵夜,“那人”却一身淡淡的素雅,不与世俗同欢,“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正寄托词人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2)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剖析:在立意方面,辛词既写在元夕之夜苦苦搜寻意中人的执著与悲喜莫名之情,同时又托意中人这一形象言志,表达一种自甘淡泊,安于寂寞,坦然自信之襟怀。李词则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一种饱经丧乱之人所产生的迷茫痛苦和孤寂悲凉。
表现方法,辛词先是用浓重笔墨写元夕之热闹,后用白描笔法写搜寻意中人之意。而大肆渲染铺垫只为结句服务,前后呼应,笔触细腻而用意良苦,大起大落,跌宕生姿。
李词在艺术上除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外,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造成一种雅俗相济、俗中见雅、雅不避俗的特殊语言风格。(3)请分析《鹧鸪天》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剖析:这首词以短短五十多个字,概括了一员抗金名将的悲剧遭遇。他青年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擒获金军将领带义军南下,威武雄壮,战功赫赫。然而皇上没有抗金决心,又畏惧起义军,义军被遣散,让义军半途而废。主人公处处受投降派的掣肘,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多少年后,感叹年老不能回到青春,岁月虚度的可惜,可又不甘心年老,言外之意有壮志未能抛却之意。之后以鲜明、典型的形象,突出主人公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文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总之。本文主人公文武全才,应有大的作为,由于昏君与投降派的干扰,壮志未酬,实乃悲剧英雄的典型,其悲慨程度使人扼腕不已。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毗邻(pí) 吮吸(shǔn) 蓦然(mù)
B.机杼(zhù) 斡旋(wò) 阑珊(lán)
C.崔嵬(wéi) 恪守(kè) 挞伐(dà)
D.罹难(lí) 髭须(zī) 挟制(xiá)解析:A项,蓦mò;C项,挞tà;D项,挟xié。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B.宝马雕车香满路
C.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D.蛾儿雪柳黄金缕解析:A项,用江水比喻“行人泪”;B项,把抽象的“香”比喻为可知可看的具体的事物,隐含比喻,也运用了通感;C项,把满天的烟花比喻为星、雨;D项,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当时女性头上的名贵装饰品,此处代指女性。前三项都用到了比喻,D项是借代。
答案:D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6.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首词的上阕极力渲染元宵夜赏灯的盛况,其中几处摹写灯火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花千树、星如雨、鱼龙舞(2)词的下阕末尾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有人认为是作者追慕的美人,近代学者梁启超则评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请谈谈你对“那人”这一形象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一形象,写的是一个自甘寂寞、不随流俗的女子,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宁愿幽居、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意思对就可以)祝您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