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辛弃疾词三首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 辛弃疾词三首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0 01:35:08

文档简介

16. 辛弃疾词三首 学案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内容赏析】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
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词中后两句关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
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纵深方向拓展。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题目“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
青玉案
元 夕
龙腾虎掷稼轩词——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义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这是描写元宵灯节的词。全词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但题旨并不在这里,不是对这种“盛况”的肯定和褒扬,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
《青玉案 元夕》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那人”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塑造这样一位美人,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她是词人的意中人。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写出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 她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的上片是如何渲染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片极力渲染了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把灯火比作千树花,把烟花比作星星,“香满路”极言车马之多,“凤箫”、“玉壶”音乐不绝,花灯满街。
越是渲染元宵节之夜的喜庆场景,越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烘托、渲染
1. 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画家画画,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一个月亮,就会显得单调;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月亮就显得格外有神。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
①以物烘托人。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②以人烘托人。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③以物烘托物。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山林”之静。又如 “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2.渲染:用较为浓重的笔墨,连续用几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情调一致而又富于变化的意象对同一种环境气氛、人物行为、心理情感做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1)渲染的对象。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2)渲染的手法。渲染的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层递、摹写等。
(3)渲染的原则。在于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渲染的方式有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
(4)渲染的种类有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等。
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活泼、自然、有趣。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设问方式:
1.第几联(颔联、颈联、尾联)是如何渲染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7题的第(1)小题
1.宝马雕车香满路。
【鉴赏】 “香满路”有很强的表现力。“香”字给读者很多的联想空间。香,是什么样的香?不是花香,不是酒肉香或别的什么香,而是脂粉香。香从何来?从“宝马雕车”来,固然可以想象车马的本身也会有香气散发,但最主要的是从车上的“人”的身上散发的。从“香”字可以推知这“人”是女性,是贵族阶层的女性。香味是由人的嗅觉感知的,这里说它“满路”,视觉触觉都可感知了,把抽象的香具象化了。这当中,隐含着比喻,也运用了艺术通感。“香满路”,还隐含夸张意味。联系全篇的词意,回头品味,读者可以从夸张中感受到作者的贬意。
2.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鉴赏 】 “凤箫声动”三句,写舞龙舞灯等各种歌舞表演,足见其狂欢。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鹧鸪天
《鹧鸪天》大约是在辛弃疾隐居瓢泉期间于庆元六年(1200)与友人唱和时所作,正如小序所言“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已将写作的背景和意图作了交代。显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慨叹,绝非儿戏的笔墨。“少年时事”,据《宋史·稼轩本传》当指青年时率山东义军投耿京部,后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等带骑兵五十直闯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交朝廷治罪等事。
《鹧鸪天》辛弃疾被迫闲居时期,一直向往着当年跃马扬戈的战斗生活。这首词,上片即是对那种情景的回顾。下片写他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人已经老了,对恢复中原也无能为力了,对南宋当权者给他造成的这种闲置的处境,表示了不满。
1.“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你还能举出几例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的是互文,意思是当初率领万众南下渡江之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一路飞箭不停,表现了紧张而又惨烈的战斗情景。所谓“互文”,就是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了下文出现的词,下文省了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例如:(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
(3)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无论在朝廷为官,还是不在朝廷做官,都一样忧国忧民。
(5)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 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2.“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辛弃疾曾经上奏疏论平定金人方略,耿耿忠君报国之心可鉴,然而一切进言都付诸东流,所以这两句大有英雄不得不放弃壮年抱负终老田园的落寞与悲愤,正如俞陛云所言“有英雄种菜之感”。
3.从全词来看,《鹧鸪天》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词主要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上片追忆少年旧事,豪壮而有英雄气;下片写老而坐废的现实感慨,渐入沉郁顿挫,有壮士暮年之叹。
1.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鉴赏】 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燕兵,指金兵。“夜娖银胡革录”,夜里提着兵器追赶。“汉箭”句,指义军用箭回射金人。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飞”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2.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鉴赏】 “追往事,叹今吾”今昔对照,一“追”一“叹”,包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考宗淳熙三年(1176),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提点刑狱时,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登临怀古。所登临的地方,题序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所怀的“古”,实际是四十年前当朝的旧事。这一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是这样: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四十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书写江西造口的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含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等种种意念,抒发了作者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的国土的深情萦念。
1.前人评价这首词的手法是“借水怨山”,试加以评说词中的山和水这两个意象和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片寓情于景。前两句以虚笔写“清水”,带出一个“泪”,表现山河破碎的憾恨,后两句写对故都的眺望,引出山的遮挡,表现对旧都故国的无限思念,在情感上是抑。下片前两句借山说水,渗透出一股豪放之气,在情感上是扬;后两句又借眼前之景,一边是江,一边是山,渲染出内心深处的“愁”,又是抑。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现在常常被引用,说说这句在本词中的含意和现在引用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词中的含意: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现在引用的含意: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历史毕竟要发展,表达一种哲理。
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鉴赏】 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胸。“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的种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鉴赏】 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前南宋朝廷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一个“望”字饱含着多少爱国之情!可是,能望见汴京吗?望不见。它被无数的青山遮挡住了。此处的“可怜”,作“可惜”解,这“无数山”,喻指什么,这是一个泛概念,不易明确落实,应是包括各种造成中原未能收复的因素。
龙腾虎掷的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他还能用以民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业,他说:“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议》)他还能用战略家的眼光,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提出抗敌救国的三原则:“一曰无欲速,二曰宜审先后,三曰能任败。”
辛弃疾还有很多评议时局,议论世事,关心国家命运,陈述恢复大业,批判投降苟和势力的词。在这些词中,他不是空泛地去议论、陈诉,而是用全身心的感情去倾诉、哭泣、呼号、鼓动。
【应用角度】 这则素材可用于与“气节”、“爱国”、“以民为本”、“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专心”等话题相关的写作中。
毛泽东:最喜爱辛弃疾的爱国主义“壮词”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5月10日电近日,党史频道连载了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读诗——记录和解读毛泽东的读诗批注》一书。本书由曾在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小组工作的张贻玖,搜集毛泽东读古典诗词的亲笔记录,整理而成。作者梳理了毛泽东一生重点品读、批注、圈点的中国古典诗、词、歌、赋,以及诗话、楹联等,从中探索毛泽东在阅读圈点评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体会和感情。以下为本书节选。
毛泽东:最喜爱辛弃疾的爱国主义“壮词”
毛泽东圈画过岳飞、张元幹、张孝祥、苏轼、秦少游、李清照、萨都剌、纳兰性德等许多著名词人的作品。从故居藏书中看到的,他圈画得最多的是辛弃疾的词,约98首。一部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稼轩长短句》,共有四册,每册的封面上,他都用粗重的红铅笔画着读过的圈记。书中有60多首词的标题上,也画了圈记,书中用黑、红两色铅笔画着圈、点、曲线。从圈画用的不同笔迹估计,这部书可能是他在不同时期内断续读完的。在他经常翻阅的几部《词综》里,对辛弃疾的词也是反复圈画。
辛弃疾由于长期落职闲居,致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统一祖国的理想不能实现,郁郁终生。他的词,有相当数量是抒发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怀念和壮志难酬的苦闷。毛泽东对这类词圈画了不少。
【媒评文摘】 1.辛弃疾一生从未忘记恢复祖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雄心壮志,这是灌注在他词作中的主旋律,最强音。
——海峡新闻网
2.辛弃疾的词豪迈悲壮,歌唱了时代的哀怨和欢乐、民族的悲愤和希望,激情昂扬,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誉为“词中之龙”。现代的青少年多读他的诗,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环球网
郁孤台之魂
徐南铁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
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仍在台上徘徊。
你还在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
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对岸矗立的是工厂,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上清江水”。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道这郁孤台就在赣州附近。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没想到,红漆剥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
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
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古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台,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为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
三层的郁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一起面对这无限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
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文天祥……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
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了!
“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余”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
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也许,历史上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
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
[《作文周刊(高中版)》2008年第15期,有删改]
【精要赏析】 本文以辛弃疾的《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的词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贯穿全文,不仅起到组材的作用,更起到凝结悠悠历史所沉淀的民族之魂与彰显文意的作用。作者通过写今昔郁孤台之兴衰,表明郁孤台有一种永恒的精神,即郁孤台之魂,它不会因为台的兴衰而兴衰。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蓦然(mò) 红缯(zènɡ) 乳媪(yùn) 锦襜(chán)
B.笑靥(yàn) 鹧鸪(zhè) 床蓐(rù) 夜娖(chuò)
C.胡革录(lù) 锦囊(nánɡ) 札记(zhá) 龟裂 (jūn)
D.嘶哑(sī) 谂知(niàn) 铁臼(jiù) 白泠泠(línɡ)
【解析】 A项,缯zēnɡ,媪ǎo;B项,靥yè;D项,谂shěn。
【答案】 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凑和 黄金缕 事必躬亲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B.阑珊 渡江初 克敌致胜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C.宣泄 名信片 灯火阑珊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D.松弛 白髭须 乐不可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解析】 A项,和—合;B项,致—制;C项,名—明。
【答案】 D
3.辛弃疾是________(朝代)人,他与苏轼同为________派代表词人。他的《青玉案 元夕》描写的传统节日是________。
【答案】 南宋 豪放 元宵节
4.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凤箫声动,______________,一夜鱼龙舞。
(2)______________,汉箭朝飞金仆姑。
(3)却将万字平戎策,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中间多少行人泪。
【答案】 (1)玉壶光转 (2)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 (3) 换得东家种树书 (4) 郁孤台下清江水
二、课内阅读
5.阅读《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完成(1)~(2)题。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中寄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对中原的怀念和壮志未酬的苦闷,也包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细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词中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立意深邃,其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寄托在山、水、鹧鸪等景物当中。此词激励过后代无数爱国的志士仁人。
三、课外阅读
6.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题。
菩萨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 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1)“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2)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诗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你的看法怎样?为什么?请联系全诗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诗人豁达的心境。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时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诗人故意发此痴想,而且拍手而笑,是对沙鸥的调侃,也是对自己的调侃,显得诙谐幽默。表明诗人虽然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情充满忧愤,但却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现了诗人的豁达。
(示例二)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时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明写鸟之愁,实写人之愁,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诗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
7.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两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对应《青玉案 元夕》“重难突破”第3题) 上片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词上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2)下片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词下篇写到“小乔”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四、语言表达
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请想象一下诗人寻找“那人”的焦急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人在火树银花的热闹人堆里寻找:华丽的香车宝马来来往往,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诗人焦急的目光追随戴着亮丽饰物的美人们的脚步,她们个个面挂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曲终人尽,“那人”还是不见。词人简直要绝望了。正在伤心绝望之际,词人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人群稀疏的地方。 此刻词人的心情——狂喜、欣慰。从词人寻他千百度的焦急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对那人倾注了无限深情。
9.(2011·天津高考)根据以下材料,按要求作答。
2012年9月,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将在天津举行,预计有来自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地区的7 0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参与盛会,下面是此次盛会的吉祥物“津津”。
(1)请你以东道主的身份,根据上图向大家介绍吉祥物“津津”,要求描述形象,并说明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吉祥物取名为“快乐阳光——津津”,寓意阳光、快乐洒满津城。阳光既象征着光明与未来,也是青春和希望的象征,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相契合,寓意中国当代大学生团结、奋进、健康、快乐地成长。取材阳光同时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美好社会的理想与心愿。“津津”张开双臂笑迎八方来客,反映天津人民热情好客的民风,其跳跃和欢庆胜利的姿态,预祝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并祝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
(2)请为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拟一条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生命因运动精彩,体育让梦想成真!
青春拥抱梦想,拼搏成就辉煌!
鸣奏青春旋律,书写运动乐意!
课件74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