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菩萨蛮 课件(3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6. 菩萨蛮 课件(3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0 01:3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辛弃疾词三首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家辛弃疾和他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
分析《青玉案·元夕》中铺陈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分析《鹧鸪天》词中抒 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辛弃疾爱国主义的情怀。
教学重点:
1.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2.词句的鉴赏。
教学难点: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可怜:值得怜悯;可惜。
⑵长安:代指都城汴京。
⑶江晚正愁余:愁,使……悲愁,使动用法。【译文】
郁孤台下清江里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向西北眺望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遮不住江水,江水最终会向东流去。江边的傍晚正使我悲愁,这时又听到了从深山里传来的阵阵鹧鸪叫声。
写作背景简介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所登临的地方,题序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这一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是这样: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韦占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词人身临隆禧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胸。“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的种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前南宋朝廷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一个“望”字饱含着多少爱国之情!可是,能望见汴京吗?望不见。它被无数的青山遮挡住了。这处的“可怜”,作“可惜”解,这“无数山”,喻指什么,这是一个泛概念,不易明确落实,应是包括各种造成中原未能收复的因素。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又是一个设喻。清江的这一段的流向,不是向东,而是向北。但是词人知道,这江水终究是要东流人海的,这“无数山”只能在此暂时改变它的流向。驱逐金侵略者,收复中原,雪洗国耻,当前是困难重重。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爱国者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的。 但是,南宋朝廷的政治现实毕竟是严峻的,所以这乐观的情绪立刻又跌进深沉的喟叹:“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鹧鸪”的鸣声,古人有各种不一的模拟比附,因而后人对结拍一句理解,有所不同。看来还是“行不得也哥哥”这个意思更接近作品的意脉实际。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句中加点的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2.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的意思?
3.“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句中加点的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2.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的意思? 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3.“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赏析探究
问题一:上片第二句概括什么了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句中的 “行人” 包括哪些人?“多少”怎样理解?
问题二:上片的“望”和“可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问题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怎样理解?句中的“青山”和“东流去”是否另有所指?此句现在有何含义?(链接)
问题四: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相比,“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江晚”和“山深”有什么深层含义?
讨论明确:
明确一:概括了当年千千万万民众的种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金兵猖獗、国耻未雪、朝廷无能的满腔悲愤。这里的“行人”包括当时无数逃难的民众,也包括后来经过这里悲叹往事的爱国志士,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多少”一是说明受苦受难的民众之多,二是表明民众所受灾难之多、苦难之深,三是表明作者悲愤之强烈。
明确二:“望”表达了作者对已经沦陷而没有收复的故都和中原的怀想,“可怜”在这里应理解为“可惜”,表达了作者想望故国却被重重青山遮挡的遗憾和忠愤之情。
明确三:这两句字面意义是:无数青山可以遮挡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深层意思是:南宋的主和派可以设置重重障碍阻挠爱国民众和爱国志士爱国行动,但阻挡不了他们对中原和故都的关怀思念,侵略者可以征服南宋的领土,但征服不了南宋爱国民众和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愿望和决心。这里的青山比喻南宋投降派和侵略者,东流之水比喻爱国民众和爱国志士,“东流去”比喻正义的方向。这句现在的含义是:历史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
明确四:“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表达的是一种乐观的情绪,这是作者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的认识。但现实毕竟是严峻的,当时南宋朝廷日益腐朽,投降派毕竟在朝廷之上占了上风,所以作为爱国志士不可能没有担忧,这就是“江晚正愁予”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说,这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隐忧。“江晚”、“山深”不只是写眼前时间和景物的变化,而且似乎喻指了南宋政权的日益腐朽和倾颓。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爱国词,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国破家亡表示强烈不满和无限悲愤,从而表现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热的爱和壮志难酬的情怀。主旨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此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词以眼前景道心中事。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中事则包括家国之悲、今昔之感、壮志难酬之叹,等等。
   以清江之水起兴,用江水比喻“行人泪”,既形象,又语带夸张。这是明确的。而那可怜的使得“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无数山”,喻意就比较笼统,不是指某个单一的具体事物。“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构成一个意象,托意是一种理念。结拍的两句,通过创造一种氛围来进行比兴,也是有一定的朦胧性。鉴赏要点  1.辛弃疾首先是一个民族英雄、爱国斗士,他的词是充溢着勇于承担济世责任与历史使命的英雄之词、爱国之词,因而抒写爱国主义精神、展示英雄自我形象就成为贯穿于他全部词作的主旋律,并以此为中心,进行了多角度的抒写。小结一.词作内容(1)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抒发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代表作品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2)表达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抒写英雄失路的无限焦虑。代表作品有《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永遇乐》(千古江山)。
(3)不满南宋朝廷的偏安政策,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代表作品有《摸鱼儿》(更能消)。  2.描绘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表现闲适心境和隐逸情趣的作品,也是辛弃疾对词境的一大开拓。代表作品有《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二.辛词的艺术成就:1.境界雄奇开阔,形象鲜明飞动。
辛词中的形象,气势飞动,意境阔大,带有力度美和崇高美,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
2.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辛词多采用直抒胸臆的赋笔,有时也用比兴手法,善于叙事,也善于议论。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诸种手段,讲究章法收纵、开阖、起伏的多变,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3.创新并丰富了词的语言,体现出高度的语言技巧。
辛弃疾以文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同时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
4.辛词以豪放为基调,悲慨雄放、沉郁苍凉是其主导风格,同时兼容闲适平淡的清新之调、妩媚缠绵的婉约之作、寓庄于谐的谐谑之体,词风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拓展[鉴赏-探究·练习]讲解1、第一题
命题意图:提高从比较的角度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参考答案:这两首词的共同之处是:二者都是以元宵灯节作为描写对象,都不是为了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气氛,而是借以寄托另外的思想感情。在表现方法上,都用了对比手法。
其不同之处是:辛词只直接描写当前的元宵盛况,对过去的元宵没有牵涉,而李词对今年的元宵的用笔方式与辛词不同,并没有真正突出其繁华场面,而用较多的笔墨来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立意不同。李词所抒发的是家国之慨和身世之感,而辛词则是表现了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从政治层面来说,是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政治现实的不满,从而表现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的人格。在对比手法上,二者也有所不同,李词除了今昔对比外,还从人与我、乐与悲等多方面进行对比,辛词主要是将世俗与“那人”进行对比。
2.第二题 命题意图:提高分析评价抒情诗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特征的能力。   参考答案: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的自我艺术再现。这是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英雄形象。他从小就怀有抗金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而且在早年就创建了卓著的英雄业绩。但是南渡以来,由于朝政长期被投降派把持着,作为坚定的主战派的他,长期遭到排挤打击,使他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直至投闲置散。作品中所表现的这种爱国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今天仍然要大力发扬这种传统。4.第四题命题意图:领悟相关的文学语言的表意功能参考答案:
“香满路”:
  “香满路”有很强的表现力。“香”字给读者很多的联想空间。香,是什么样的香?不是花香,不是酒肉香或别的什么香,而是脂粉香。香从何来?从“宝马雕车”来,固然可以想象车马的本身也会有香气散发,但最主要的是从车上的“人”的身上散发的。从“香”字可以推知这“人”,是女性,是贵族阶层的女性。香味是由人的嗅觉感知的,这里说它“满路”,视觉触觉都可感知了。把抽象的香,具象化了。这当中,隐含着比喻,也运用了艺术通感。“香满路”,还隐含夸张意味。联系全篇的词意,回头品味,读者可以从夸张中感受到作者的贬意。
“骄满路”:这句的意思是,骄横的意气塞满整条道路。但作者在语序上作了这样的调整,不仅使得句子更加和谐优美,更重要的是突出强调了“骄”字。意气骄,“骄味”满路。原诗中,这两句是倒叙法,跟着的两句点明了,这“意气”是属于“内臣”的。“骄满路”,把“内臣”的不可一世、骄横跋扈的丑恶面目鲜明地突现了出来。
“暗香去”:这“暗香”是从“笑语盈盈”的女性人群中散发出来的。暗香,通常用来描写花香,在此用来描写人身上的香,固然也可通。但读者如果联想到用花比喻她们的容貌,也未尝不可。
“暗香盈袖”:这句的“暗香”是传统的用法,多用以指梅花,所以此二字,在很多场合中成为梅的代称。此指菊花之香,当然也是非常恰当的。“盈袖”二字提炼得很精工。“东篱”二字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进而联想到菊花。而“盈袖”又落实了“采”字。至于“盈”字之妙,有如上文议及的“满”字,可参阅。但要注意到,此是褒义。    综上所议,这四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抽象的事物,当作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来写,使所要描写的抽象事物形象化,具体化。这是文学语言中很常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
  再者,科学语言越精确越好,不要求有联想,切忌含糊;而文学语言在准确的同时,要有联想,给读者联想的余地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