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对外开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对外开放(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4 13:2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对外开放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3课,包含“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个子目,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的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1984 年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建立,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并于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课与前两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较为完整地讲述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伟大的改革开放,理解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联系。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素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本课内容也为讲述下一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铺垫。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过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理解改革开放的含义,这对学习本课的对外开放打下了知识基础。八年级的学生也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图文理解和材料分析的能力,能够通过识别历史地图概括出对外格局的特点,但是学生尚不能完全理解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联,因此学生要学习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知道对外开放的积极影响,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开放意识。
2022版新课标要求 了解经济特区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事;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素养目标 1、识读《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及对外开放的进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重要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理解经济特区的特别之处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任务驱动法、读书指导法、情境创设法。学习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材料分析法、情境体验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听《春天的故事》视频歌曲。
教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
学生:1980 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教师:同学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如何开始的?又是如何深入和扩展的?让我们--起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寻找答案!
二、新课
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尝试)
1、背景
教师: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材料:材料: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百度数据:1978年我国人均GDP在有数据的137个国家里排名第135位,仅领先尼泊尔和索马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学生:逐--分析材料,寻找关键词思考答案并概括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
教师(小结): (1)现实要求: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经济全球化),顺应世界潮流。
(2)历史教训:吸取中国历史上闭关自守的教训。
(3)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2、过程(尝试)
教师: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基础训练》八下54页13题材料二
材料二: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邻近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这里的人历来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教师: (2)根据材料,指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能够成为经济特区的条件(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兴办经济特区?)
学生:阅读文字材料,发现首先在广东、福建兴建经济特区的原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地处沿海,交通便利;著名侨乡,有利于吸引外资。
教师(小结):
①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沿海,交通便利),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②这里的人有出海谋生的传统;
③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利于吸引外资。
3、特点(政策)
材料:
材料一: 经济特区的管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不损害主权的条件下,可以采取与内地不同的体制和政策,特区主要是实行市场调节。---《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
材料二: 第十三条 特区企业进口生产所必需的机器设备……,免征进口税……
第十四条 特区对技术性较高、资金周转期较长的企业,给予特别优惠待遇。
第十八条 凡来往特区的外籍人员……,出入境均简化手续,给予方便。 ——《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教师:阅读材料,结合课本42页,回答
经济特区“特”在哪儿?
①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②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③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教师强调:经济特区的“特”指的是特殊的经济政策,而非政治上的特殊。
4、典型代表:深圳经济特区
学生:观看《深圳40年》视频,感受深圳的变化。
教师:深圳原本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邓小乎视察深圳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实践证明:深圳的成功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5、作用
材料:1984年,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后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教师:
经济特区通过对外经济合作解决资金、技术、管理等问题,为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成为知识、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窗口,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设立经济特区的作用(课本43页):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目标导学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深入)
1、过程
教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时间接龙的游戏,检查预习情况。课本 43 -44页,找一找对外开放领域的深入的具体过程。老师来说时间点,你们来说发生的事件。
教师:回顾刚才的学习,1980年发生了什么
学生: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
教师:1984年?
学生:198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教师:由此,我们发现我国对外开放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由点到线。
教师:1985年?
学生:1985年,我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mǐn)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教师:(出示时间轴和动态地图)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深入的过程是——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教师:那 1988 年呢
学生: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教师:海南经济特区,是中国五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特区中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
教师:那 1990年呢
学生: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教师: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1992年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2、特点
教师: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对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多层次: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不仅是经济领域,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3、典型代表
观看课本43页下方”相关史事”材料,感受浦东的变化。
教师:浦东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发挥“龙头”作用。其中“龙身”武汉,“龙尾”武汉,由于时间原因,不在赘述)。
课件材料: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光有“请进来”是不够的,还出了“走出去’的战略。“请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江泽民
对外开放指的是:我国既坚持“请进来”,引进外国资金、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又坚持“走出去”,如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下面我们学习:对外开放的扩展(走出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目标导学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展)
1、背景
教师: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课件材料: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济平均年增长率7.7%,大大高于世界平均增长3%左右的速度,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综合国力的提升。
中国加入WTO,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与世界经济接轨,就是要彻底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2、经过
学生:观看视频片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过》
教师: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艰难曲折的谈判历程后,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的成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长期且艰难曲折的历程,我们感受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影响
课件材料
材料一:1995—2001年进出口总额平均年增长12%GDP年均增长8.92%;2002—2006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1.5%,GDP年均增长9.45%。
材料二:WTO是经济强国拆除经济弱国自我保护屏障的战略工具。如果听任“市场浪漫主义”,中国经济未及起飞,就可能先被击毁在跑道上。作为经济弱国的中国,可能会成为经济强国的食物。
学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利还是弊?
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弊: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
——机遇与挑战并存
学生:观看视频片段《数说新中国75年|对外开放取得瞩目成就》。
教师(强调):习总书记说,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开放的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开放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为我国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课堂总结
总结:学了这一课,同学们要明白,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国内实际情况和世界发展趋势。所以,大家要自觉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长大了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
四、课堂练习
1、据下图所示(图略)可知,我国对外开放( A )
A.形成点线面的格局 B.面向不同类型国家 C.涉及多个社会领域 D.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2、如图(图略),1982年,深圳蛇口竖立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这体现了( B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显著 B.对外开放转变社会观念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工人劳动积极性的提高
3、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艰难曲折的谈
判历程后,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这说明我国能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得益于( D )
A.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深入推进
C.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经济发展和国家的长期不懈努力
问题思考
近代中国的“开放”与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的不同点(主要区别)?
学生:
教师(小结):
1、背景不同。前者(图一,下同)是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进行的开放;后者(图二,下同)是在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逐渐提高的环境下进行的开放。
2、主动性不同。前者是在列强侵略下被迫地开放;后者是主动地有计划地开放。
3、目的不同。前者主要是为了适应列强侵略、攫取特权等利益的需要;后者是为了适应经济改革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板书设计】
第9课 对外开放一、经济特区的建立(引进来)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引进来)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