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柳梢青 课件(1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7. 柳梢青 课件(1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0 01:4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爱国词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陆游和他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
分析《诉衷情》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陆游强烈的爱国之心和赤子之情。 在华夏文明灿烂的历史长卷中,古典诗歌是一块熠熠闪光的瑰宝,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千百年来,古典诗歌像一条横穿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民族灵魂的精髓,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中继唐诗之后又一座高峰。宋室南渡以后,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感时伤乱,抒发爱国情怀成为词的一大主题。形成了以辛弃疾?陆游?刘辰翁?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人为代表的爱国词派,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宋词中的爱国词。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译文】 披甲的战马蒙上了一层毛毡,元宵节的花灯仿佛是人们洒下的眼泪,春天进入这座充满哀愁的临安都城。笛子里吹奏出来的是带着蒙古族曲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是蒙古族的鼓吹杂戏,这都不是我想听的歌声。怎么受得了面对青灯独坐时,想起故国旧都里的高台宫殿都笼罩在一片明月之中。追想当年皇帝车驾下故都的美丽风光,(看眼下)自己这段隐居山中的岁月,(然而心中不灭的是)像被困北海的苏武一样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刘辰翁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考进士时,因在廷试对策中得罪了权臣贾似道,被降为丙等。曾任濂溪书院院长、临安府学教授。宋恭宗德佑元年(1275),他的同乡、同门文天祥起兵勤王,他曾参与活动。南宋灭亡后,隐而不仕。  刘辰翁所作诗文词很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经历了南宋覆亡和元朝政权趋于巩固的两个时期。对这期间的社会现实,他的词能以鲜明的立场和态度予以反映。其词不假雕琢,悲咽沉痛。他是南宋遗民中,反映爱国思想最深切感人的一位词人。  南宋沦亡后,刘辰翁在外流落多年,晚年在故乡的山中隐居。此词就作于隐居期间。春感,实际上是在元宵节里的感想。 基本解读 这是一首亡国的悲歌,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故国表示深沉的怀念,对元统治者表示切齿的痛恨,抒发了亡国的深哀巨痛,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主旨) 上片写想象中今年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人愁城。”这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城愁苦悲哀的气氛。因为天冷,元军的战马都蒙上了厚厚的毛毡。“铁马蒙毡”,不仅点明了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阴冷的、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极不协调的氛围。“银花洒泪”,拟人移情法,将客观物象赋予人的主观感情,给曾经是很繁华的临安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凭吊气氛。“春入愁城”,对前两句作形象的概括。“春”与“愁”,自然与人事的鲜明对照,给人以触目惊心的感受。“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这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的鼓吹弹唱的情景:器乐所吹奏出来的都是“番腔”,街头演出的都是异族的鼓吹杂戏。在怀有华夏民族感情的人们听来,简直是刺耳的噪音,“不是歌声”,义愤填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流注于字里行间。“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收结上文,开启下文。 “想故国”,点明上片所写的都是舜沦陷了的故都临安的遥想。“故国高台月明”,与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的情景感情相似,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怀念。“独坐青灯”,指词人现在所面临的处境:独处庐陵的山中,面对如豆的青灯,悲凉寂寞。“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收结全文。“辇下风光”,是作者心之所系;“山中岁月”,是其身之所在;“海上心情”,是其志之所向。对“海上心情”,后人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觉得,此处用苏武的典故,比较切合作者的原意(见教科书的注解)。归根结底,长期隐居不仕,在山中度过了漫长的凄苦岁月,这都是“海上心情”——执著的民族气节使之然。 一、 本词的主旨 这是一首亡国的悲歌,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故国表示深沉的怀念,对元统治者表示切齿的痛恨,抒发了亡国的深哀巨痛,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二、 朗读:上片写什么?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铁马蒙毡,
银花洒泪,
春入悉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元统治下的临安城愁苦悲哀的气氛 拟人对比街头演出的都是异族的鼓吹杂戏。在怀有华夏民族感情的人们听来,简直是刺耳的噪音 想像 三、 朗读:下片写什么?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过渡句:收结上文,开启下文。 心之所系身之所在用典:志之所向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