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爱国词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陆游和他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
分析《诉衷情》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陆游强烈的爱国之心和赤子之情。 在华夏文明灿烂的历史长卷中,古典诗歌是一块熠熠闪光的瑰宝,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千百年来,古典诗歌像一条横穿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民族灵魂的精髓,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中继唐诗之后又一座高峰。宋室南渡以后,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感时伤乱,抒发爱国情怀成为词的一大主题。形成了以辛弃疾?陆游?刘辰翁?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人为代表的爱国词派,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宋词中的爱国词。 诉衷情
陆游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译文】 遥想当年戎马万里,我寻找建功立业以获取封侯的机会,驰马戍守梁州。(如今)关塞、河防(只有时时在梦里出现),梦醒后我不知道身在何处,只有旧貂裘戎装已是尘封色暗。北方的胡人还没有消灭,然而我的头发早已经白了,泪水徒自流下(意即,即使流泪也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谁能料到我这一生,心思还流连于边疆,但人却在田园之间隐居。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祖父、父亲都做官。他从小聪明好学,曾多次应试,因秦桧嫉害,虽名列第一,终不被录取。秦桧死后,他才开始进入仕途。先后任隆兴、夔州通判,参与王炎、范成大幕府,当过严州代理知州。宋光宗时,任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弹劾撤职,归故乡。 陆游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时期,“扫胡尘”、“靖国难”是他平生志业所在。屡次遭到统治集团投降派排挤、打击,但他坚持理想,始终不渝。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生平所作诗将近一万首。慷慨激昂,具有强烈的义愤,表达了广大民众恢复中原的愿望。他的词风格多样,也是以爱国主题为主调,这部分作品和辛弃疾的词同样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陆游一生以抗金报国、收复中原为己任。但是在投降派当政的社会条件下,他长期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还被罢黜回乡,投闲置散,壮志未酬。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国事,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矛盾,始终冲击着他的内心深处。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创作的。 一、 本词的主旨 这是一支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浩歌,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襟怀及其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辱国行为的批判。 二、朗读课文:上片写了些什么?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当年在万里之外,立功异域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关塞河防,只有在梦中时时出现,当年的貂裘戎装,如今早已尘封色暗。 用典过去与现在对比 三、朗读课文:下片写了些什么?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回首人生,两鬓繁霜;沉思往事,壮志未酬。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词人没有料想到,一生虽有抗敌报国的壮志,却长期被投闲置散。 理想与现实对比1.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铁马蒙毡”,暗指当年“金戈铁马”的抗元之势今已不在。这四个字中包含着词人的无尽憾恨。
B.“银花洒泪”,景情交融,耐人品味:元宵节火树银花的景象,更勾起了亡国遗民屈辱、悲凉的感情。
C.“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描写元人以鼓噪庆祝胜利,意思在说明入主异族不会欣赏汉人的歌声。
D.下阕写佳节思故国的愁绪,比辛弃疾“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的慨叹更多了几番怨懑与无奈。
2. 简要分析“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两句在词中的作用。
3. “辇下风光”三句分别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完成下列题目C C项所引的词句,不仅说元人的鼓乐笛声不悠扬、不中听,更主要的是反映亡国遗民听到入主异族的音乐,立即引起了亡国之恨的心情。将其理解为“说明入主异族不会欣赏汉人的歌声”是不恰当的。 “想故国”,点明上片所写的都是对沦陷了的故都临安的遥想。“故国高台月明”,与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的情景感情相似,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怀念。“独坐青灯”,指词人现在所面临的处境:独处庐陵的山中,面对如豆的青灯,悲凉寂寞。
这两句 收结上文,开启下文。 2. 简要分析“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两句在词中的作用。 3. “辇下风光”三句分别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辇下风光”指临安繁盛是热闹繁华的风光;“山中岁月”指作者在山中度过的寂寞隐居岁月;“海上心情”引忠臣苏武牧羊海上不忘故国之典,作者以之自况。
对作者来说,大宋被蒙古灭亡后,故国重游,已物非人非,别是一番愁苦在心头。“山中岁月”是其身之所在;“辇下风光”是其心之所系;“海上心情”是其志之所向。作者对故国的忠诚,虽死未悔,令人击节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