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第18课 登临词二首 漫步宋词 秋波媚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陆游四十八岁。当时他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在这一时期当中,陆游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计献策,前方的有利形势以及军旅中的实际生活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与陆游其他诗歌一样,词里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激情。这首词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描绘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词中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韵味。目标学法1.了解王安石、陈亮的生平、思想及作品。
2.了解词人丰富的忧国、爱国之情。
3.认识登临词中常见的意象涵义、用典及借古讽今等方面的特色。
《登临词二首》:通过诵读了解词人丰富的忧国、爱国之情,认识登临词作在写景、用典及借古讽今等方面的特色。基础梳理1.字音识记
澄(chénɡ) 如簇(cù) 去棹(zhào)
斜矗(chù) 鹭起(lù) 腥膻(shān)
2.字形辨析3.常识整合
(1)作者连线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宋神宗即位,召他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升为参知政事,前后两度为相。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大官僚地主豪商的特权,希望借此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文学家。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文逻辑严谨,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有如其文。词,所作不多,但能“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卷四),不受前人绮靡风气影响。陈亮(1143-1194),字同甫(也写作“同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学者称之为龙川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考取进士第一名,授迁建康府(今南京)判官,未赴任就去世了。他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政治,注重事功,思想出入于王霸之间,具有积极的用世精神。平生极力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他的作品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意气凌厉,感情激越,锋芒逼人。擅长政论文,大都具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他的词与辛弃疾同调,其气概之豪迈,甚至比辛更高一筹,但文采略逊于辛,是辛派词人中重要的一员。 (2)背景链接
《桂枝香》
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作江宁知府时。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使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因此,当他登上金陵高处,面对江山胜迹,不禁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念奴娇·登多景楼》
宋孝宗淳照十五年(1188),陈亮为驳斥投降派所谓“江南不易保”的谬论,亲自到京口、建康等地观察地形。他根据实际调查所得的结论,向孝宗皇帝上书,提出了一系列经营南方、进取中原、统一国土的具体建议,这首《念奴娇》,实际上就是他这一系列政治主张的形象化。课文解读1.主旨感悟
《桂枝香》通过对六朝统治者相继亡国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时的当朝者提出了严正的警告,体现了一个政治家锐利的目光和睿智的思辩能力。
《念奴娇·登多景楼》是一首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的登临词。写景、怀古都为议论作准备,在议论中申明了自己鲜明的政见,表现出抗敌报国的迫切心情、坚定立场和昂扬斗志。2.句段赏析
(1)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品评:此句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
(2)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品评:此处化用了唐朝小杜(杜牧)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歌女。《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作。后人视为亡国之音。词人此处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3)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品评: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冈。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做出”一语,表达了词人目击山川形势时兴会淋漓的感受。在词人眼中,山川仿佛有了灵气和生命,活动起来了,做出争雄的形势。
(4)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品评:他们依仗着长江天险,自以为可以长保偏安,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呢?这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管不到”三字,可谓诛心之笔。“河洛”即黄河和洛水,代指中原地区。“腥膻”,牛羊的腥味,喻指金人的黑暗统治,带有轻蔑之意。到这里,由江山形势引出的对当权者的揭露批判已达极致。3.探究拓展
(1)试分析“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一句的写景特点。
剖析:先写远景,用的是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的方法。千里长江好像一条洁白的绸带,山峦耸翠,似在亲密地簇拥着。诗人巧妙地利用了由远观而造成的错觉,在动与不动之间,给人以新奇、真切感,且又气势宏大,和下阕的追古遥相呼应,给人以强烈的时空感。
(2)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
剖析: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3)《桂枝香》和《念奴娇·登多景楼》都写及长江,但详略有异,说说两者在写法上的不同。
剖析:《桂枝香》略写长江,“千里澄江似练”,写澄澈的长江像白练一样,正如“晚秋”、“天气初肃”的特点,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一幅壮阔美丽的图景。
《念奴娇·登多景楼》详写长江,多次提到“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批判;“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冈,此种地理形势,进可攻,退可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这又是对“天限南疆北界”这种苟安论调的否定。“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进一步揭露批判当权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此词中长江一直贯穿词的始末,重在强调凭借长江天险,正可长驱北伐,收复中原。(4)本课的作品涉及了六朝故事和其他古代人物故事,这对表达作品的情致有什么作用?
剖析:本课的作品涉及了六朝故事和其他古代人物故事,这既可使词的语言精练,又增加了内容的丰富性,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了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桂枝香》中运用了“门外楼头”、“后庭遗曲”等故事,对六朝统治者因竞逐繁华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发出了深沉的慨叹。《念奴娇·登多景楼》中运用“新亭对泣”、“中流击楫”、“淝水之战”等故事,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箭簇(cù) 涕泣(tì) 澄江(chénɡ)
B.船棹(zhào) 嗔怪(chēn) 瞠目(dōnɡ)
C.矗(chù)立 笑靥(yàn) 戮力(lù)
D.腥膻(xīnɡ shān) 风骚(sāo) 祖逖(dì)解析:B项中“瞠目(dōnɡ)”应为“瞠目(chēnɡ)”;C项中“笑靥(yàn)”应为“笑靥(yè)”;D项中“祖逖(dì)”应为“祖逖(tì)”。
答案:A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千古凭高对此,曼嗟荣辱
B.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C.混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D.正好长驱,不需反顾解析:A项,曼—漫;C项,混—浑;D项,需—须。
答案:B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2)综合分析《桂枝香》《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怀古词作,请简要概括怀古题材词的一般特点。(不超过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怀古实为伤今。②多将当时的国势身世写入词中。?③上?阕多为写景起兴,下阕多为抒情议论。④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当今。⑤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⑥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祝您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