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登临词二首 学案
小重山
陈 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内容赏析】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槐枝里投宿的鸟在啼叫着,冷烟浓密,残霞消失,暮色苍茫。“啼”字、“冷”字表明出词人对暮秋景色的主观感受,带着浓厚的
感彩。“小楼愁倚画阑东”,这句带出一个“愁”字,表明自己是怀着愁绪倚在画阑之东的,为的是迎候月光,排遣愁绪。下句“月”字之上冠以“黄昏”二字,表明了这时候不是月光如水,而是凄冷的朦胧的月光,又听到透过碧云风传来的笛声。这首词上片写景,从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到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下片写情,曲折而形象地抒发自己的忠愤,构成了全词悲切婉转的情调。
桂枝香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临川(今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这首词应当作于作者被罢相任知府期间。作为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他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王安石面对金陵这样的古都,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古而思今,总结了六朝历史灭亡的教训,表达了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在文章开头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起句“登临送目”领起上片词意,表明此下所写的都是亲眼所见,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
(2)“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3)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做铺垫。
结构思路型
篇章的结构包括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得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有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意。
设问方式:
1.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诗歌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4.这首诗表现主旨的是哪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诗歌的结尾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题步骤:
1.概述诗句的内容。
2.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3.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7题的第(1)题
2.如何理解“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这是“繁华竞逐”而亡国的一个典型事例,举其典型,概括其他。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意思是说,隋军大将韩擒虎已经攻到了陈朝的国都 (即作者现在所登临的金陵)的城门之外,而陈朝的皇帝陈叔宝还和他的宠妃张丽华在寻欢作乐。这是诗人的典型化了的艺术语言。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实际情形是,陈、张躲藏在井里,隋军攻入后,才把他们从井里拉上来俘虏了。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杜牧的诗句,更为真实。词人当然也深明此理,所以依然以之入词。“悲恨相续”,极有概括力,说明像陈朝这样的事例是前后相继发生的,并非特例。
3.有人说这篇诗歌立意高远,请阅读全诗具体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不是沿袭传统的登临怀古,客观地慨叹兴亡,而是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用政治家的锐利目光,总结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教训,直斥现实朝政的积弊,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政见。但是词中的议论全都是用史实说话,用形象说话,毫无说教之感。这首词是艺术作品,毕竟有别于政治论文,因作者能融政治识见于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寓政治批判于所叙写的史实之中,读来很有浑然天成之感。
4.哪几处用典,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
(2)“千里澄江似练”,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澄江静如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
(3)“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讽刺当朝执政的官员,仍不思进取,醉生梦死的生活。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鉴赏】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如此雄壮宽广的气度,如此开阔旷远的视野让读者不禁想起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者展现的气度与视野不相上下,可谓异曲同工。正如林逋“秋山不可画,秋思亦无垠”所言,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阕。
念奴娇
登多景楼
婺州三魁之一——陈亮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
婺(wù)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淳熙五年(1178)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光宗绍熙四年(1193)策进士, 中状元时,年已51岁,授建康府判官,未到任而逝。端平元年(1234)朝廷追谥文毅。陈亮是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爱国诗人,昔人把何涣、厉仲方、陈亮合称“婺州三魁”。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存词70余首。其爱国词愤世之情,慷慨激烈,气势磅礴,与辛弃疾词风相近。刘熙载《艺概》卷四说“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
这是一首借古论今之作。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临长江。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孝宗淳熙十五年春天,陈亮到建康和镇江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的策略。词的内容以议论形势、陈述政见为主,正是与此行目的息息相通的。
《念奴娇 登多景楼》词写的是作者登上多景楼四处眺望观察形势所生的感慨。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作者认为,真正的爱国者应当像东晋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楫,义无反顾。这首不同于一般的怀古词,议论精辟,笔力峻峭,字里行间充满豪情,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
1.如何理解“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这种错误主张的批判。“鬼设神施”,极言其险要。然而这样的险要江山,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将它看作进取的凭借,反而错误地认为是天设的南疆北界。这是对当时的当权者的尖锐批判。
2.《念奴娇 登多景楼》中用了哪些典故?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句
作用
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新亭对泣
讽刺尖刻辛辣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中流击楫
决心克复中原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淝水之战
抒写必胜信念
与作者所表达的主旨有关,加强了词情的表达,丰富了内容,增强了气势。
3.《桂枝香》、《念奴娇 登多景楼》都写及长江,但详略有异,说说两者在写法上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桂枝香》中用斜阳、帆樯、彩舟、白鹭来衬托长江之美,虽是秋色却无萧瑟之感,反而充满了生机与气势,运用的是白描手法。
《念奴娇 登多景楼》一词突出了长江的险要,借批判六朝统治者缺乏争雄的远略与勇气来揭露批判现实中当权者凭借天险以求苟安的政策,是以议论为主。
4.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请用口语把其中的景象表述一番。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看到了澄澈的长江、苍翠的山峰、来来往往的船只、残阳、斜插着的酒旗、彩舟、白鹭。登上金陵城头远远望去,六朝故都正值深秋,天高气爽。千里长江水色澄澈,远远望去像一匹展开的白绢,碧绿的山峰像箭镞一样挺拔。残阳夕照中,江中船只来来往往;江岸边酒肆的酒帘背负秋风斜插着。淡云蓝天之下,画船游动,洲上白鹭纷纷起舞,仿佛在银河上飞翔,这美丽的景致,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作者用了动静结合和用典的写作手法。
1.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鉴赏】 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岗。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攻,退可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做出”一语,表达了词人目击山川形势时痛快淋漓的感受。在词人眼中,山川仿佛有了灵气和生命,活动起来了。
2.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鉴赏】 正面申明作者的“登临意”。在词人看来,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左顾右盼,应当像当年祖逖那样,中流击楫,收复中原。词锋犀利,意气风发,充分体现了词人豪迈的襟怀和气度。
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作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丰富伦理思想的理论家。是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引发了当时人们“始原道德之理,窥性命之端”的学术风气。而这种学术风气的发展,终于引起学术上的革命——宋学的产生。王安石的伦理思想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一种反映。王安石所生活的时代,商品经济已经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已经对传统的小农经济构成了某种威胁,因此急需在理论上进行某种变革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北宋政府优遇文人,也使得士大夫们的社会思想获得了一种比较自由的讨论空间;王安石又是“熙宁变法”的主导者,有宋一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变化对他的思想的冲击就更加强烈。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用于“改革与发展”、“变通”、“环境”等话题相关的写作中。
江南佳丽地 金陵帝王州
2012年3月23日,中国国家旅游讯,南京是一座承载了过多历史的城市,十朝古都给这座城市留下的烙印,让南京在同质化的城市之间显得卓尔不群,虽然它会偶尔马失前蹄稍显
狼狈,但骨子里一直保持着处变不惊的优雅。
《金陵十三钗》的热映,将沉寂多时的南京又推入风口浪尖。然而,公众关注的不是现在的南京,而是他们臆想的金陵:大明的王朝旧事,民国的韵事风情,秦淮河畔的名妓,夫子庙赶考的秀才,《红楼梦》中优雅的仕女……
人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于是总有很多忠诚的信徒被历史的十字架压得亦步亦趋,进而迷失在历史的光晕中。南京是一座承载了过多历史的城市,每一朝的风波就如同每一夏在太平洋上生成的强热带风暴,会不定期地给这座城市带来强风和强降雨。
秦淮河是南京的“血管”,它为南京输送养料和氧气,但是也给南京带来病毒和细菌。但是如果要真正地理解南京,就得游莫愁湖、白鹭洲、秦淮河,那里将呈现南京最柔软的景象,那才是真正的南京。
如今,夫子庙内,文人雅士依旧饮酒赋诗,秦淮河上龙舟画舫依旧自在游弋。然而,今天的南京毕竟不是昔日的金陵。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多了几分诗情与酒兴,却比俞平伯和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少了几分韵味与优雅。
金陵十二钗,出自《红楼梦》,她们大多出自南京本地,是南京人认为的大家闺秀的楷模,代表的是对女子最传统的审美倾向;秦淮八艳,出自野史笔记,她们多是南京的外来者,是风尘女子的最高成就者,她们更多的是作为花边新闻,丰富了达官贵人的履历。
乌衣巷的李香君纪念馆,是秦淮八艳中唯一尚存的绣坊。两层高的绣楼和江南贡院隔秦淮河相望。明崇祯十二年,名动四方的复社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到南京参加考试,还没来得及走进江南贡院就先上了绣坊的楼梯。于是和李香君开始了《桃花扇》的旷世传奇;同样是在秦淮河的绣楼里,明末四才子之一的冒辟疆专程从如皋赶来,只为见识董小宛绣苏绣、唱昆曲;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对马湘兰的爱慕溢于言表……
【媒评文摘】 1.虽然南京城大部分地方处于江南,但是比它更南的城市却不承认它属于南方,因为它不够精致。而比它更北的城市也不认同它的粗犷,因此南京也不属于北方。
——中国国家旅游
2.当城市一成不变的冷漠面孔让人们忘却四季变迁时,身在金陵是幸运的。十朝古都给这座城市留下的烙印,让南京在同质化的城市之间显得卓尔不群。
——网易
王安石之死(节选)
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在江宁府(南京)的半山园去世。
死亡是一道黑色门槛。王安石死了,这个王朝再也没有支柱,这个时代再也没有灵魂。不管怎样,王安石的生命持续一天,人们就仰望他一天,即使不再发号施令,可仍然是一面旗帜,一种标志,一个信号。
司马光闻讯,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政治家没有了对手,生命再也没有了激情和斗志。这位新上台的宰相,此时正在家养病,当即提笔给另一位宰相吕公著写了一封信。
在这封简短的书信中,司马光有些失落,有
些恨意,也有一些宰相肚里好撑船的姿态。他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这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肯定对手等于否定了自己,司马光没有这么傻。他甚至还把所有的变法派和王安石的门生故旧概括为两类:一类是“谗佞”,另一类是“反复之徒”。他曾对各个机构中的变法派人物和与王安石多少有些牵连的人,不断地加以斥逐和打击,迫使人们只能对王安石“疏远”,既不敢再对他加以赞扬,因为那就将被列入“谗佞”之列;也不敢再对他加以批评,因为那就将被认为是“反复之徒”了。他要把王安石晾在一边。
司马光对死了的王安石做了结论,接着又建议“尚宜优加厚礼”,要让天下人知道,我司马光是不计前嫌的,是宽容大度的。小皇帝赵煦就追赠王安石为太傅,并命中书舍人苏轼撰写《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苏轼是大文豪,他的制词当然冠冕堂皇,文采飞扬。
没有人到王家祭吊。只有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王安上为他们的胞兄选了块山后的荒地做墓庐。一个死了的政治家,没有谁会去沾边,人家躲都来不及,趋炎附势和落井下石,本来就是小人的一种属性,要知道,司马光的耳目在关注王家的动向呢!
低回的哀乐扰人心碎。这种绝望的痛苦还有谁能体会?是的,大宋王朝再也没有时代的强音,再也没有振兴的呐喊了。
按理,王安石生前位至宰相,死后追赠太傅,在墓前应建神道碑,应有墓志铭,可这一切礼法,全都废去。人都死了,再大的排场又有什么意义?
王安石死了,朝廷安静了许多。皇帝可以睡大觉了,满朝文武可以睡大觉了,再也不必担心凶猛的变法会排山倒海,卷土重来。
只有边陲虎视眈眈的辽王和西夏王窃笑不已。王安石死了,主战派的旗帜倒了,谁也不会再说富国强兵。
只有春雨淅淅,像是无声的啜泣,可它能洗去人间的浮躁,能使世界在迷茫中冷静下来吗?
(《散文·海外版》2004年2期,有删改)
【精要赏析】 本文写了王安石死后各方的反应,揭示了变法失败导致北宋沦亡的后果。王安石是这个王朝的支柱,是这个时代的灵魂。文章语言沉郁,感情低沉,读后令人心情沉重。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如簇 焕散 漫嗟 酒旗斜矗 星河鹭起
B.决窍 横陈 延伸 澄江似练 寒烟衰草
C.商女 推诿 倾轧 腥膻无极 危楼还望
D.气概 河洛 谄媚 枉费心机 鬼设神施
【解析】 A项,焕—涣;B项,决—诀;C项,极—际。
【答案】 D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征帆去棹:________
(2)天气初肃:________
(3)千里澄江似练:________
(4)凭却长江管不到:________
(5)危楼还望:________
【答案】 (1)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2)肃杀,萧索 (3)白色的绸带子 (4)依仗着(5)通“环”
3.填空。
(1)王安石,字________,号________,临川人,有著作________。
(2)《念奴娇 登多景楼》的作者是________,字同甫,时人称之为________。
【答案】 (1)介甫 半山 《临川先生文集》 (2)陈亮 龙川先生
4.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登临送目, ,天气初肃。
(2)六朝旧事随流水, 。
(3)至今商女, ,《后庭》遗曲。
(4)______________,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5)六朝何事,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答案】 (1)正故国晚秋 (2)但寒烟衰草凝绿 (3)时时犹唱 (4)鬼设神施 (5)只成门户私计 (6)因笑王谢诸人
二、课内阅读
5.阅读《桂枝香》,按要求答题。
(1)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词通过对六朝统治者相继亡国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时的当朝者提出了严正的警诫,体现了一个政治家锐利的目光和睿智的思辨能力。
【答案】 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2)请对这首词的艺术特色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词在艺术上体现了作者“一洗五代旧习”的文学主张。北宋当时的词坛虽然已有晏殊、柳永这样一批有名词人,但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词风柔弱无力。联系诗歌内容,从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多个角度展开。
【答案】 此词怀古讽今,用含蓄的笔法点出宋王朝潜伏着很大的危机,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之情。上阕借景抒情,用典贴切,既追忆历史往事,又处处联系现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此词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笔力雄健,最后用无知商女还唱亡国之音作结,寓意深远,开拓了词的境界。
三、课外阅读
6.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题。
渔家傲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1)简要分析“时时自有春风扫”中“扫”字使用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扫”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风以人的动作、情感,呼应了“尘不到”,突出了环境的清新、优雅。
(2)这是王安石晚年退隐之后的一首山水词,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平岸小桥,被群山环绕;一江春水,被花草环绕;几间茅屋,窗户幽深,纤尘不染,时时有春风来清扫;午睡醒来听到鸟的鸣叫……在作者笔下,这些景物远离喧嚣的俗世,具有宁静、清新、优美的特点。反映出词人退隐后平和的生活情趣和闲适心情;也表达了词人对仕途的厌倦,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情景关系:借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借景抒情)。
7.(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对应《桂枝香》“重难突破”第1题)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词苍凉慷慨,内蕴良多,似深含隐怨。上片首句即言自己的感受,其悲慨已见,“今古河山无定据”,起句即言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画角”以下便描绘塞外的战事频仍和荒凉萧索,用景语写凄怀。
【答案】 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四、语言表达
8.把下列句子组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到了唐朝,更是涌现出了诸如《登幽州台歌》、《黄鹤楼》、《凤凰台》、《乐游原》、《登高》、《登楼》、《登岳阳楼》、《登安定城楼》、《登柳州城楼》等大量的登高诗作的著名篇什。
②从汉代王粲的文赋《登楼赋》到三国魏曹植的《杂诗》(高台多悲风)再到南北朝时期频频出现的沿用汉代铙歌十八曲旧题的《临高台》,登高题材作品渐渐增多。
③这些登高题材诗歌作品往往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式寄寓着一个沉重的“登高”主题。
④或是游子思乡,或是思妇怀人,或是壮士悲歌,或是文士不遇,然而愁苦哀怨、沉郁感伤是这类作品主题的一个共同特征。
⑤“登高”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描写。
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五句中第⑤句是本段文字论述的中心话题,放在第一位;②①句按作品出现的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列;③④是阐述特征的。
【答案】 ⑤②①③④
9.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一段文字填完整。
从古至今,动物在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不少动物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含有动物的成语乃至熟语中,有蕴含褒扬或鼓励意味的,如“马到成功”,表达了对创业者的良好祝愿;又如“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也蕴含贬斥或讽刺意味的,如“鼠目寸光”,表达了对见识浅陋者的嘲讽;又如“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鹏程万里 对前途远大者的祝福 闻鸡起舞 对勤奋学者的赞赏
②丧家之犬 对失魂落魄者的鄙夷 惊弓之鸟 对惊恐万分者的嘲笑
课件72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