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第19课 言情词三首 漫步宋词 诉衷情
张先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赏析:此词表现了不甘屈服于邪恶势力的美好爱情,表现出不幸命运中心灵的高贵、圣洁,表现出苦难人生中一对情侣的至爱情深,堪称爱情词中的千古绝唱。
全词从上片的悲怆沉痛转向下片的美好期待。心灵升华,笔力不凡,波澜起伏,感人至深。词人情感精神所经历的曲折变化也凸现出来。
下片以千钧之力,从悲怆沉痛中陡然振起,将词情升华到一个美好的境界。目标学法1.了解三位词作家的生平及其思想意识。
2.记忆名句,深刻领会这些名句的意蕴。
3.领悟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把握移情于景手法的运用。
4.积累掌握“兰”、“菊”、“愁烟”、“泣露”等常见意象的涵义。
5.掌握作者抒情方式的运用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把握三首词中经典名句的文本含义及其延伸义,掌握词的抒情方式,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基础梳理1.字音识记
槛菊(jiàn) 不谙(ān) 彩笺(jiān) 迢迢(tiáo)
锦瑟(sè)
2.字形辨析3.常识整合
(1)作者连线
晏殊(991-1055),字同叔,谥元献,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据记载,他能诗能文,著作丰富,但对他来说最有成就的是词。现存词130多首,编集成《珠玉词》。艺术上他常用委婉手法,巧妙地运用景物暗示的方法去表现作品的主题。造语工妙,是晏殊词的一大特色。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的交谊很深,但词风与苏轼大不相同。虽然也写有少数具有豪放特色的作品,但从总体看,他堪称标准的婉约词人。他流传下来的词作只有90首左右,但由于这些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名篇佳作不少,历来都被视为婉约派的大家之一。贺铸(1052-1125),字方回,晚年自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汲县)人。贺铸博学多才,藏书丰富,精通音律。所作词有五百多首,今存286阕(含残篇断句),在北宋词人中,存词数量仅次于苏轼。贺铸也是跟苏门关系密切的北宋婉约派名家之一。贺铸词的风格多样,其中有少数豪放词,可视为苏轼豪放词的继响、南宋爱国词的先声。其词集《东山词》(一名《东山寓声乐府》,又名《贺方回词》)。 (2)背景链接
《蝶恋花》
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一首颇负盛名。
《鹊桥仙》
“七夕”是一个美好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节日。杜牧《七夕》诗云:“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相传这天夜晚(阴历七月初七)是分居银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织女是织造云锦的巧手,所以,这天夜晚,天空的云彩特别好看。旧时风俗,少女们要于此夜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这个汉魏以来就流传着的美丽神话,引起了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的咏叹。其中能长久地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则要推秦少游这首《鹊桥仙》了。《青玉案》
这首词,原是贺铸退居苏州时,因看见了一位女郎,便生了倾慕之情,写出了这篇名作。这事本身并不新奇,好像也没有什么“重大意义”,不值得赞誉。无奈它写得美妙动人,当世就已膺盛名,历代传为佳句——这就不容以“恻艳之词”而加以蔑视了。课文解读1.主旨感悟
《蝶恋花》通过对一位深闺中女子细腻、缠绵、哀怨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远人的相思之苦。
《鹊桥仙》通过传说中牛郎和织女在七夕相会的快乐和相别时的互相信赖,表现对爱情严肃、深挚的追求,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揭示了爱情的真谛: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青玉案》通过对一邂逅女郎的种种想象,她的生活起居,以及自己对她的倾慕思念、愁恨之多,展示了一种美好的情怀。2.句段赏析
(1)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品评:庭园中、秋菊蒙着淡淡的烟霭,似在脉脉含愁。香兰沾着晶莹的露珠,似在轻轻啜泣。兰、菊皆著愁之色彩,则主人公是愁中观物,不言而喻。室内罗幕不御轻寒,与其说是秋寒,不如说是人内心的孤单造成的凄寒。双燕早已飞去,反衬自己的独处,则主人公的单寒落寞,可以体会了。
(2)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品评:偏是那明月不解离人正苦,彻夜到晓把清辉投进朱户,惹得主人公彻夜失眠,离愁别恨更加沉重。上阕用比兴之笔,层层写出主人公用情之忠实深厚。(3)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品评: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4)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品评:暗用曹植《洛神赋》对洛神的描写。“凌波”,即“凌波仙子”,在此是指抒情主体所倾慕的人。“不过横塘路”,“过”非“经过”、“越过”之义,在古是“来到”、“莅临”之谓。词人原是渴望女郎芳步,直到横塘近处,而不料翩然径去,怅然以失。“但目送、芳尘去”,我每次都只能用目光送她远去。“芳尘”,她的长裙扬起的芳香的烟尘,饱含赞美之意。长期以来就是这样可望而不可即。(5)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品评:此句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乎意料地展现了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种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话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3.探究拓展
(1)在《蝶恋花》这首词中,诗人的感情主要寄托在哪些事物上?
剖析:诗人的情感主要寄托在菊、兰、燕子、明月、彩笺等事物之上。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观,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词中用燕子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女主人公无理的埋怨正是她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感触。彩笺是主人公音书寄远的愿望的寄托物。这些意象都是古人喜欢的意象,有一定的内涵。(2)《青玉案》中,词人设想了哪些美好的意象来抒写心中对美好事物的眷念之情?
剖析:词的上阕写景物,“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通过“锦瑟华年”年岁之美、“月桥花院”环境之幽、“琐窗朱户”居室之雅抒写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3)对《青玉案》一词,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这首词表达的是抒情主人公的单相思的痛苦;另一种看法认为,词中所说的闲愁是作者执著追求而理想终究不能实现的苦闷。你赞同哪一种说法?
剖析:这似是一首恋词,但却写于词人的晚年,其中想必另有寄托。他早年曾任武职,四十岁后才转文职,做过泗州通判等,晚年退居苏州。一生沉沦下僚,胸中颇多块垒,故而寓之于香草美人。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其实乃是借怀念美人以抒发自己幽居穷处的苦闷,抒写了因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作者退隐横塘,壮志难伸,故借美人迟暮,盛年不再,写自己的不为世用。(4)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写到:“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相爱的两个人,愿为比目,愿为鸳鸯,这是多少世间男女对爱情的肯定与渴望。而秦观却认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强调只要两个人心心相印,尽管一年一度相逢,也胜过那朝朝欢会。你同意谁的看法,请说说你的理由。
剖析:这是对爱情这一话题的两种不同的看法,可以畅所欲言,自圆其说。(5)《蝶恋花》中有“明月不谙离恨苦”之说,有人因月不通人性,评论作者的这一埋怨无理至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试作简析。
剖析: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皎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谙熟(ān) 蘅皋(hénɡ ɡāo) 直栏横槛(kǎn)
B.凋落(diāo) 纤云(xiān) 金风玉露(lòu)
C.彩 (jiān) 锦瑟(sè) 满城风絮(xù)
D.迢迢(tiáo) 步履(lǚ) 魁梧(kuí wǔ)解析:A项中“槛”应读“jiàn”;B项中“露”应读“lù”;D项中“魁梧”应读“kuí wú”。
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
A.蘅皋 凋落 直栏横槛
B.纤云 彩笺 魁梧
C.锦瑟 步覆 满城风絮
D.谙熟 迢迢 金风玉露解析:C项,步覆—步履。
答案:C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晏 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词的上阕,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融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用燕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明月之“圆”来暗衬离别之“缺”,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更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答案:选用了“菊”“兰”“燕子”“明月”等意象。“槛菊愁烟兰泣露”,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写词人内心的愁苦。“燕子双飞”“明月不谙离恨苦”,反衬出词人难于言说的孤独寂寞之感。祝您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