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马致远散曲二首 课件 (1)

文档属性

名称 21. 马致远散曲二首 课件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0 02:0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四单元 聆听元散曲21 马致远散曲二首第四单元 聆听元散曲过目不忘
马致远铁佛寺改名
据说马致远原名视远,好学聪明,小有名气,为开拓前程,欲离家远行。行前,他来到县城铁佛寺参拜长老,说:“吾名视远,有心求学,无奈家贫,无人指教,求长老赐名,以促学业!”长老见他气宇不俗,便教诲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生于东篱,志在千里,来日定成大器,但须牢记,才为民所有,不图富贵。”马致远点头称是,从此,将名改成了致远。◆ 作者卡片 ◆◆ 背景呈现 ◆
《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
这是马致远写的八景小令中的一首。据《寄园寄所寄》《梦溪笔谈》等书记载,宋代朱迪,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景,时人称为“潇湘八景”,或称“八景”。这八景是: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马致远所描写的八景的名称与之完全相同。这首小令在写景中透露出隐逸情致。雨后天放晴版图,疆域泛指农作物坟墓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1.请赏析“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名师指津]抓住“山”“残照”“锦屏风”“翠”等意象来赏析这一写景名句。
我的理解:第一句写夕阳残照中的四围山色,其中虽有晴岚在,但未直接写出。直至第二句“又添铺翠”出现,作者才把晴岚及其造成的景致和盘托出。以“又添铺翠”这样的点睛般句子煞尾,使“山市”与“晴岚”的意象都鲜明地呈现了出来。2.请赏析“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
[名师指津]从语句中出现的人物的身份及所问的问题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情感。
我的理解:曲的开头即以布衣中人向称王称霸的“英雄”发问:“王图霸业成何用?”如果单从这一句看,显然有虚无甚至消极的情调,不过,从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心态来看,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对现实的否定。3.《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除重点写“晴岚”之外,还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描写在曲中有何作用?
[名师指津]所写景物有花村、草店、晚霞、明雨等,写景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的理解:除重点写“晴岚”外,曲中还写了花村、草店、晚霞、山色等。这些景色共同构成一幅井然有序、恬静清新的“山市晴岚”图。这自然之美中,表现出作者恬淡平和、向往宁静的心态。4.《双调·拨不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叹世情怀?
[名师指津]主要抓住“成何用”“一场恶梦”等词句,分析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态度和看法。
我的理解:这支曲子的要旨是否定现实生活中的功名意识。在作者眼中,功名之大无过王图霸业,而王霸之业、青云地位又有何用呢?不也落得个残官禾黍、荒冢楸梧的结局?从感叹功名难遂到否定功名霸业,这应该是作者看破红尘、对官场失望后的意识提升。《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
曲中有画,视野开阔。
马致远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晴图,画意十足。首两句写山村的地貌景观。小山村是山中的一个集市,花草、房舍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画。乍雨乍晴,时雨时晴,雨过天晴,晚霞一抹,空气新鲜,花草滴露。天上彩霞,地上花草,交相辉映,整个山村景色明丽,妩媚动人。末尾两句,夕阳残照,四山环抱,落日余晖,犹如锦屏风,更加苍翠。《双调·拨不断》
化用前人名作,咏史讽今。
这首小令化用唐代诗人许浑名作《金陵怀古》,但并不拾人牙慧,而是翻出新意,有更多的创造性。许浑原作是由景及情,由登临之所见,多方渲染,说明江山如故而人事已非,最后归结到感叹,他所要表达的情感含蓄在形象里,让读者自己体会。马致远的新作却逆转来,由吊古之情出发,而且情急语迫,直欲起亡灵于地下而问之。不过,马致远的感慨完全由自己嘴中说出。马致远对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和功名利禄做了大胆的否定,昔日的繁华只不过是一时的罢了,身后的凄凉令人不堪回首。人生如梦,繁华如梦,盛衰无常,称王称霸者也不过终成为土灰。作者对历史上统治者的今昔对比,表达了自己作为下层知识分子志不得展的失意,同时对平民生活的优游表示认同,透露出隐逸情怀。马致远是撰写散曲的高手,是元代散曲大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写景作如《天净沙·秋思》,如诗如画,余韵无穷。他的叹世之作也能挥洒淋漓地表达情性,其他题材的小曲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马致远的散曲,可以给我们的写作以多方面的启示。1.联想文段
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了。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依依不舍地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谧,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的古道上了……2.抒情文段
萧萧秋风。
萧萧白发。
萧萧秋风拂乱萧萧白发,一如萧然的秋思拨乱萧然的心弦。
一个包裹,一匹瘦马,一双迷乱的双眼,剩下的就只有脚下的那条崎岖小道,以及那伴着小道滋长的秋思。家,何处是家?
抬头放眼,小道曲折,灌木杂草夹道,几片枯叶飘于天地之间……
叶子的家在何处?是树桠枝头,还是枯藤之下?
若是树桠枝头,那为何又要远去枯藤之下化为褐土?若是枯藤褐土之中,当初又为何苦苦坚守枝头,任秋风一再催促而不肯离去?
枯叶默然,秋风不语。
该是黄昏了吧!
小茅屋已炊烟袅袅。
哪一间茅屋才是自己最后的归宿?
哪一位知己才能分担内心深处的那份凝重?
哪一亩心田又是自己最后的解答?
……扬鞭策马,踏上千年古道,拣起千年的叹惜。情归何处
——《越调·天净沙·秋思》散文版
边缘行走
雨后的天空,一片阴霾,毫无水洗后的清亮与明晰。雨后秋寒倒不言虚。在这秋日的傍晚,我不由得紧蹙眉头,裹紧身上并不暖和的衣襟。路在前方,可是何处是尽头?情归何处?
既然无知无解,就停下来吧。在这雨后的黄昏,暂且歇息我疲惫的灵魂。
风起,西风起了。真的已是深秋。
额前的发随风起了,随风散了。
枯叶飘零,如蝶似舞,流转在水上,似悲还喜。
落叶归根,可是树也会老,树老了是否也归尘归土?在这样的季节里却也止不住他对绿叶的追求,止不住对春天的渴盼。 藤已枯,可不改他向上的志向。身已死,不死的是不息的灵魂。
潺潺的溪水,驼背的小桥。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纵是在这乡间,从此岸到彼岸,你送出去了多少年少和希望?又迎回了几多衣锦还乡?
乌鸦的啼叫,啼醒不尽的情思。是归巢还是反哺?乌鸦生命的意义在此是否已经达到极致?
暮色迷离中,炊烟袅袅中,有人家上灯了,那灯可是为晚归的人儿燃起?朦胧摇曳的灯光里,可有父亲的烟雾缥缈、母亲牵挂的唠叨?可有妻子的望眼欲穿、幼儿的稚声娇啼? 路在前方,前方的温暖不属于我,我的父母妻儿,我的深情厚谊,为了这一场漂泊,都在我的身后默默伫立。为了这场生命之旅,我将他们静置心底最温柔最甜蜜的梦乡里。
西风真的起了。马尾抚上面颊。起身,轻抚这伴我一路漂泊的伴儿,看着渐长的毛,不觉有些心酸:马儿啊,不是我不心疼,是这一路太遥远,是心太执着……
举步。前方的灯盏依然不属于我。
什么时候,才能到达我的终点?那时,是否一切又回到了起点?那时,我是否还能对这场生命的漂泊无怨无悔?是否,心底的温柔才是我最后的追求?[赏评] 本文是对马致远作品《天净沙·秋思》的成功改写,表达了由秋景勾起的天涯羁旅的思乡之情。作者在准确把握原作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对秋景和原作者的浓重乡愁作了渲染。一连串的疑问,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原作者内心世界的波澜。马致远散曲名句
①前村梅花开尽,看东风桃李争春。(马致远《仙吕·青哥儿·二月》)
②满眼云山画图开,清风明月还诗债。(马致远《南吕·四块玉·恬退》)
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
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
④丽日迟迟帘影筛,燕子来时花正开。(马致远《赏花时·弄花香满衣》)⑤天教你富,莫太奢,没多时好天良夜。(马致远《双调·夜行船》)
⑥名利竭,是非绝。红尘不向前门惹。(马致远《拨不断》)
⑦投至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秋。(马致远《汉宫秋》)
⑧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