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3.2.1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分层作业)
(限时:14min)
一、选择题
1.组成消化系统的是( )
A.口腔、胃 B.消化道和唾液
C.大肠、小肠 D.消化道和消化腺
2.曾经你在吃西瓜时将西瓜籽也吞了下去,现在请想一想西瓜籽在你体内的“旅行”路线是( )
A.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B.口腔→咽→小肠→胃→食道→大肠→肛门
C.口腔→喉→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D.口腔→食道→咽→胃→小肠→大肠→肛门
3.“民以食为天”,关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
B.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C.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位于食道的下方
D.胆汁含有能消化脂肪的酶
4.下列人体消化系统的器官中,属于消化道的是( )
A.唾液腺 B.大肠 C.肝脏 D.胰腺
5.吃西瓜时不小心将西瓜子咽了下去,西瓜子在体内的“旅行路线”不括( )
A.咽 B.胃 C.肝 D.小肠
6.消化道由多个器官组成,下列器官不属于消化道的是( )
A.肝脏 B.胃 C.大肠 D.小肠
7.下图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探究的问题是温度能否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B.实验过程中①②两个试管都需要充分振荡混合
C.实验现象是①号试管不变蓝,②号试管变蓝色
D.得出的结论是37℃时唾液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8.小明做了下列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请根据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 )
试管 实验材料 水浴温度 水浴时间 鉴定试剂 观察现象
1 馒头屑 唾液2毫升 37℃ 10分钟 碘液1滴 不变蓝
2 馒头屑 A 37℃ 10分钟 碘液1滴 B
A.A处应设置清水1毫升
B.B处现象是变蓝
C.两支试管其实不用水浴加热
D.该实验说明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9.如图是某同学探究“影响馒头消化的因素“的相关实验,该实验有几组对照实验( )
A.两组 B.三组 C.一组 D.无对照实验
(限时:6min)
一、选择题
1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下列不属于人体消化腺的是( )
A.胃 B.肝脏 C.胰腺 D.唾液腺
2.人体为了把从外界获取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入血液,由大量功能相近的器官组成了人体的消化系统,人体消化系统组成包括( )
A.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B.肝脏、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
C.肠液、胰液、唾液、胆汁
D.消化道和消化腺
3.我们吃西瓜时偶尔会将西瓜籽连同瓜瓤一并吞下,吞下的西瓜籽在人体内的“旅行路径”是( )
A.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B.口腔→咽→胃→小肠→食管→大肠→肛门
C.口腔→咽→食管→胃→大肠→小肠→肛门
D.口腔→胃→咽→食管→小肠→大肠→肛门
4.胶囊内镜是用于诊断消化道疾病的吞咽式小型设备,该设备不适宜用于检查( )
A.食道 B.胃 C.肝脏 D.大肠
5.某实验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三支试管均充分搅拌,约10分钟后,分别向试管中各滴加2滴碘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对照,变量是唾液,甲丙对照,变量是温度
B.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的只有甲
C.该实验能证明37℃更利于淀粉的消化
D.甲和乙证明了唾液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6.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同学们将下图所示的3个试管置于37℃水浴中加热一段时间,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只能探究唾液对馒头消化的影响
B.37℃水浴加热是为了模拟口腔中的温度
C.滴加碘液后只有①号试管中的馒头变蓝
D.③号试管不变蓝,因为馒头被完全消化
(限时:5min)
1 .如图为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实验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号是对照组
B.1号中的馒头没有被消化
C.2号滴加碘液后变蓝
D.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
二、综合题
1 .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影响淀粉消化的因素”时设计的实验方案。试管1-5所用馒头均取自同一新鲜馒头,且质量相等,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1 2 3 4 5
馒头碎屑或块 等量碎屑 等量碎屑 等量馒头块 等量碎屑 等量碎屑
唾液有无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2mL唾液 2mL唾液
是否搅拌 搅拌 搅拌 不搅拌 搅拌 搅拌
温度 37℃ 0℃ 100℃
(1)5个试管滴加碘液后,只有 号试管不变蓝。
(2)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 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如果选用1、4、5号试管进行实验,其探究的问题是 对唾液淀粉酶的消化有影响吗?经探究发现,唾液淀粉酶在高于或低于37℃条件下催化活性都会逐渐降低,如图能正确表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与温度关系的是 (填字母)。
A. B.
C. D.
(4)实验5分钟后将1号试管取出,滴加碘液,摇匀,如果实验现象未达到预期效果,呈现了浅蓝色,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种即可)。
(5)馒头在口腔中慢慢咀嚼会感觉到甜味,这是部分淀粉在 的作用下变成了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3.2.1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分层作业)
(限时:14min)
一、选择题
1.组成消化系统的是( )
A.口腔、胃 B.消化道和唾液
C.大肠、小肠 D.消化道和消化腺
【答案】D
【分析】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以此来回答。
【详解】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消化道开始于口,终止于肛门,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其中小肠是消化食物与吸收养分的主要部位。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各消化腺分泌不同的消化液共同促进食物的分解,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曾经你在吃西瓜时将西瓜籽也吞了下去,现在请想一想西瓜籽在你体内的“旅行”路线是( )
A.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B.口腔→咽→小肠→胃→食道→大肠→肛门
C.口腔→喉→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D.口腔→食道→咽→胃→小肠→大肠→肛门
【答案】A
【分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常见的消化腺有唾液腺、肝脏、胃腺、肠腺和胰腺。
【详解】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所以在吃西瓜时将西瓜籽也吞了下去,西瓜籽在体内的“旅行”路线是: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3.“民以食为天”,关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
B.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C.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位于食道的下方
D.胆汁含有能消化脂肪的酶
【答案】D
【分析】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
【详解】A.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成人的肝脏重约1.5kg,肝脏具有分泌胆汁、代谢功能和解毒等功能,故A正确。
B.结合分析可知,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故B正确。
C.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位于食道的下方,具有暂时储存食物的功能,故C正确。
D.肝脏分泌的胆汁能储藏在胆囊中,在需要消化食物的时候,胆汁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与脂肪的接触面积,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乳化作用),故D错误。
故选D。
4.下列人体消化系统的器官中,属于消化道的是( )
A.唾液腺 B.大肠 C.肝脏 D.胰腺
【答案】B
【分析】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其中唾液腺、肝脏和胰腺位于消化道外,肠腺和胃腺位于消化道以内。
【详解】A.唾液腺属于消化腺,分泌唾液帮助消化,不属于消化道,A错误。
B.大肠属于消化道的一部分,负责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B正确。
C.肝脏属于消化腺,分泌胆汁帮助脂肪消化,不属于消化道,C错误。
D.胰腺属于消化腺,分泌胰液帮助消化,不属于消化道,D错误。
故选B。
5.吃西瓜时不小心将西瓜子咽了下去,西瓜子在体内的“旅行路线”不括( )
A.咽 B.胃 C.肝 D.小肠
【答案】C
【分析】西瓜子进入体内后,会依次经过消化道的器官,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而肝脏属于消化腺,不属于消化道结构,因此西瓜子不会经过肝脏。
【详解】A.咽是消化道的一部分,西瓜子会经过咽,故A不符合题意。
B.胃是消化道的一部分,西瓜子会进入胃,故B不符合题意。
C.肝脏是消化腺,分泌的胆汁通过导管进入小肠,但西瓜子不会经过肝脏,故C符合题意。
D.小肠是消化道的一部分,西瓜子会进入小肠,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消化道由多个器官组成,下列器官不属于消化道的是( )
A.肝脏 B.胃 C.大肠 D.小肠
【答案】A
【分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主要的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详解】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肝门。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腺体,大消化腺位于消化道外,包括唾液腺、肝脏和胰腺;小腺体包括位于消化道内,包括胃腺和肠腺,可见胃、大肠、小肠都属于消化道;肝脏属于消化腺,不属于消化道,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下图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探究的问题是温度能否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B.实验过程中①②两个试管都需要充分振荡混合
C.实验现象是①号试管不变蓝,②号试管变蓝色
D.得出的结论是37℃时唾液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答案】B
【分析】(1)唾液腺的开口在口腔,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
(2)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会变蓝。
(3)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可能会使酶失去活性,低温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详解】A.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因此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A错误。
B.实验过程中①②两个试管都需要充分振荡两支试管,使加入的物质与浆糊混合均匀,这是为了模拟口腔中舌的搅拌作用,B正确。
C.①号试管内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淀粉没有被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②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因此2号试管内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是不变蓝色,C错误。
D.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得出的结论是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37℃模拟人体口腔的温度,D错误。
故选B。
8.小明做了下列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请根据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 )
试管 实验材料 水浴温度 水浴时间 鉴定试剂 观察现象
1 馒头屑 唾液2毫升 37℃ 10分钟 碘液1滴 不变蓝
2 馒头屑 A 37℃ 10分钟 碘液1滴 B
A.A处应设置清水1毫升
B.B处现象是变蓝
C.两支试管其实不用水浴加热
D.该实验说明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答案】B
【分析】该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自变量为是否含有唾液淀粉酶。试管1加入唾液,淀粉被分解,遇碘液不变蓝;试管2未加唾液(应加清水作为对照),淀粉未被分解,遇碘液变蓝。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7℃,需水浴维持活性。碘液只能检测淀粉存在,无法确定分解产物是否为葡萄糖。
【详解】A.A处应设置清水2毫升(与试管1唾液体积一致),而非1毫升,故A不符合题意。
B.试管2未加唾液,淀粉未被分解,遇碘液变蓝,故B符合题意。
C.水浴确保酶在适宜温度下催化反应,必须进行,故C不符合题意。
D.实验仅证明淀粉被分解,无法得出产物是葡萄糖的结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如图是某同学探究“影响馒头消化的因素“的相关实验,该实验有几组对照实验( )
A.两组 B.三组 C.一组 D.无对照实验
【答案】B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将述试管从左到右编号为:1、2、3、4。1号试管与2号试管形成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1号试管与3号试管形成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1号试管与4号试管形成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所以该实验中有三组对照实验,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限时:6min)
一、选择题
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下列不属于人体消化腺的是( )
A.胃 B.肝脏 C.胰腺 D.唾液腺
【答案】A
【分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负责食物的运输和消化吸收,消化腺分泌消化液辅助消化。
【详解】A.胃属于消化道,其内壁的胃腺属于消化腺,但胃本身是消化道器官,故A符合题意。
B.肝脏分泌胆汁,属于消化腺,故B不符合题意。
C.胰腺分泌胰液,属于消化腺,故C不符合题意。
D.唾液腺分泌唾液,属于消化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人体为了把从外界获取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入血液,由大量功能相近的器官组成了人体的消化系统,人体消化系统组成包括( )
A.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B.肝脏、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
C.肠液、胰液、唾液、胆汁
D.消化道和消化腺
【答案】D
【分析】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等,负责分泌消化液。
【详解】A.口腔、食道(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构成了消化道,未包含各种消化腺,不能组成完整的消化系统,故A不符合题意。
B.肝脏、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构成了消化腺,未包含消化道,不能组成完整的消化系统,故B不符合题意。
C.肠液、胰液、唾液、胆汁是消化液,属于消化腺的分泌物,并非消化系统组成,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分析可知,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我们吃西瓜时偶尔会将西瓜籽连同瓜瓤一并吞下,吞下的西瓜籽在人体内的“旅行路径”是( )
A.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B.口腔→咽→胃→小肠→食管→大肠→肛门
C.口腔→咽→食管→胃→大肠→小肠→肛门
D.口腔→胃→咽→食管→小肠→大肠→肛门
【答案】A
【分析】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西瓜籽作为未消化的物质,会沿消化道顺序依次经过各器官。
【详解】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所以,一位同学吃西瓜时,将一粒西瓜籽咽了下去,西瓜籽的“旅行路径”是: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胶囊内镜是用于诊断消化道疾病的吞咽式小型设备,该设备不适宜用于检查( )
A.食道 B.胃 C.肝脏 D.大肠
【答案】C
【分析】胶囊内镜通过吞咽进入消化道,沿消化道自然蠕动行进并拍摄图像,因此只能检查消化道内的结构。
【详解】A.食道属于消化道的一部分,胶囊内镜可经过,故A不符合题意。
B.胃属于消化道,胶囊内镜可进入并检查,故B不符合题意。
C.肝脏是消化腺,位于消化道外,胶囊内镜无法到达,故C符合题意。
D.大肠属于消化道末端,胶囊内镜可到达,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某实验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三支试管均充分搅拌,约10分钟后,分别向试管中各滴加2滴碘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对照,变量是唾液,甲丙对照,变量是温度
B.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的只有甲
C.该实验能证明37℃更利于淀粉的消化
D.甲和乙证明了唾液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答案】C
【分析】(1)唾液腺的开口在口腔,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
(2)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会变蓝。
(3)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可能会使酶失去活性,低温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详解】A.该实验中,甲和乙对照,变量是唾液(有无唾液);甲和丙不形成对照,有两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对照原则,A错误。
B.甲中加入的是清水,没有唾液淀粉酶,淀粉不会被分解,滴加碘液会变蓝;丙处于0℃,温度过低,唾液淀粉酶活性受到抑制,淀粉不能被充分分解,滴加碘液也会变蓝;乙中有唾液淀粉酶且温度适宜,淀粉被分解,滴加碘液不变蓝。所以颜色变蓝的是甲和丙,B错误。
C.乙(37℃)和丙(0℃)对照,变量是温度,结果乙中淀粉被分解,丙中淀粉未被充分分解,说明37℃更利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即37℃更利于淀粉的消化,C正确。
D.甲和乙对照,变量是唾液,结果甲变蓝,乙不变蓝,证明了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但不能证明分解产物是葡萄糖,D错误。
故选C。
6.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同学们将下图所示的3个试管置于37℃水浴中加热一段时间,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只能探究唾液对馒头消化的影响
B.37℃水浴加热是为了模拟口腔中的温度
C.滴加碘液后只有①号试管中的馒头变蓝
D.③号试管不变蓝,因为馒头被完全消化
【答案】B
【分析】对照实验: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除了该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结果更有说服力。唾液淀粉酶主要起到消化的作用,可以把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中的淀粉变成麦芽糖,有利于食物更好的消化。
【详解】A.实验中,①号和②号试管的变量是舌的搅拌,②号试管和③号试管的变量是唾液,因此,本实验可以探究唾液及牙齿和舌头对馒头消化的影响,A错误。
B.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会使酶丧失活性,温度过低会抑制酶的活性。因此,将试管放入37℃水浴的目的是模拟口腔里的温度,此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大,B正确。
CD.淀粉遇碘变蓝,①号试管的淀粉不能完全被分解,②号试管的淀粉可以完全被分解,③号试管的淀粉不会被分解,因此,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和③号试管都会变蓝,CD错误。
故选B。
(限时:5min)
一、选择题
1.如图为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实验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号是对照组
B.1号中的馒头没有被消化
C.2号滴加碘液后变蓝
D.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
【答案】C
【分析】(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
(2)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会变蓝。
(3)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可能会使酶失去活性,低温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详解】A.对照组是科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与实验组进行比较,以验证实验处理的效果。可见,该实验中,变量是唾液,而1号试管加入了清水,是该实验的对照组,A正确。
B.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实验中1号试管加入了清水,清水不能将淀粉分解。因此,该试管中的馒头没有被消化,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B正确。
C.实验中,2号试管加入了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下,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该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C错误。
D.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会使酶丧失活性,温度过低会抑制酶的活性。将试管放入37℃水浴的目的是模拟口腔里的温度,此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大,D正确。
故选C。
二、综合题
1.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影响淀粉消化的因素”时设计的实验方案。试管1-5所用馒头均取自同一新鲜馒头,且质量相等,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1 2 3 4 5
馒头碎屑或块 等量碎屑 等量碎屑 等量馒头块 等量碎屑 等量碎屑
唾液有无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2mL唾液 2mL唾液
是否搅拌 搅拌 搅拌 不搅拌 搅拌 搅拌
温度 37℃ 0℃ 100℃
(1)5个试管滴加碘液后,只有 号试管不变蓝。
(2)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 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如果选用1、4、5号试管进行实验,其探究的问题是 对唾液淀粉酶的消化有影响吗?经探究发现,唾液淀粉酶在高于或低于37℃条件下催化活性都会逐渐降低,如图能正确表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与温度关系的是 (填字母)。
A. B.
C. D.
(4)实验5分钟后将1号试管取出,滴加碘液,摇匀,如果实验现象未达到预期效果,呈现了浅蓝色,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种即可)。
(5)馒头在口腔中慢慢咀嚼会感觉到甜味,这是部分淀粉在 的作用下变成了 。
【答案】(1)1
(2)1和3
(3) 温度 D
(4)时间过短、唾液量不足等
(5) 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详解】(1)结合分析,要想滴加碘液不变蓝,试管内的淀粉必需被分解。结合表格信息,只有1号试管模拟了口腔的真实情况,淀粉被完全分解,故只有1号试管滴加碘液不变蓝。
(2)要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以该条件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实验中馒头碎屑是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充分搅拌是模拟舌的搅拌作用。
选用1号试管(馒头碎屑、搅拌)与3号试管(馒头块、不搅拌)是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说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淀粉有消化的作用。
(3)1(37℃)、4(0℃)、5(100℃)号试管是以温度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影响,因此其探究的问题应该是: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消化淀粉有影响吗?
低温和高温都会影响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发挥,低温会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高温会使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是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消化作用逐渐增强,达到一定温度后(37℃),随温度升高,消化作用又逐渐减弱,即呈一弧形曲线,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1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未达到预期效果、呈现浅蓝色,说明试管内的淀粉没有被彻底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水浴时间不够长,淀粉没有被完全消化;搅拌不充分,淀粉与唾液淀粉酶的接触面积小也可能导致淀粉没有被彻底分解;唾液的量太少也可能导致淀粉的消化不充分等(合理亦可)。
(5)在人体的口腔与唾液腺相连,唾液腺可以分泌唾液,通过导管进入口腔。唾液中有淀粉酶,馒头中主要含淀粉,淀粉无甜味,但是它能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所以,馒头在口腔中慢慢咀嚼会感觉到甜味,这是部分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