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张可久散曲二首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张可久散曲二首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0 01:50:41

文档简介

22. 张可久散曲二首 学案【中吕】山坡羊·闺思
张可久
云松螺髻①,香温鸳被②,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③,一声“雪下呈祥瑞”④,团圆梦儿生唤起⑤。谁,不做美⑥?呸,却是你!
【注】 ①云:形容头蓬松如乌云。螺髻:螺旋形发髻。②鸳被:绣有鸳鸯图案的被子。③小琼姬:美丽的小丫头。④一声:指琼姬在欢叫。祥瑞:吉祥的征兆,即所谓“瑞兆丰年”。⑤生唤起:硬唤醒。⑥不做美:不成合别人的好事。
【内容赏析】 _这首散曲描写一个闺中少妇对离人的思念,构思十分巧妙。春暖花开时节,闺中少妇寂寞伤春,昏然入睡,做起了甜美的梦。屋外柳花飞舞,犹如雪花飘飞。小丫头见了,不禁高声惊叹:“雪下呈祥瑞。”不料惊醒了女主人公的美梦,她嗔怪地说:“谁,不做美?呸,却是你!”短短几个字,她含娇带怒的神情跃然纸上。从她的埋怨中可看出她对情人深切的思念。
【中吕·红绣鞋】
天台瀑布寺
词林之宗匠——张可久
张可久(约1280-约1348),元曲作家。一说名久可,号小山。庆元人。多年任下级
官吏,时官时隐,足迹遍及江、渐、皖、闽、湘、赣等地,一生坎坷不得志。他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作家,与乔吉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现存作品有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数九套,为元人中最多者。其散曲多为欣赏山光水色,抒写人人情怀和应酬怀古之作。作品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运用诗、词作法,讲究蕴藉工丽,而且常常熔铸诗词名句,藉以入于典雅。朱权《太和正音谱》盛赞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食烟火之气,真可谓不羁之才。”
张可久沉沦下僚,生活窘困,穷痛无定,看尽世态炎凉。对生活的感受深切,感情是沉痛,因此,他的一些散曲借景抒情,表达不满。
【中吕·红绣鞋】 此曲写天台瀑布的壮观,突出天台的高险,并连类取譬,针砭世情,将写景和讽世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借山势之险恶抒写人心更险恶,从中可见作者对元代世道危艰、人心险恶的社会现实的慨叹与愤懑。
1. 有人说作者将写景与议论巧妙结合,寓情于景,情与景交融,构成作者所要表现的某种意境。请结合本曲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张可久善于写景,他的写景意念极为高超,所酿造的“险恶”意境非常奇妙。天台山因其高,所以塞,以致峰攒白雪,水挂冰帘;历其险,所以峰如剑,崖如悬,又招来哀猿、杜鹃、飞廉。然而,作者用意不在写景,而是通过写景去揭露险恶的人心。在作者看来,实现这目的,由“议论”手法去完成最得当,于是便出现“比人心山未险”这一收煞句,从而达到写景为议论服务、议论深化写景的艺术效果。正由于两者紧紧相连,结合得当,于是一种针砭世情、痛斥奸心的愤恨之情表现得既鲜明又新颖。
2.请说说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散曲别具一格,它借写景来讽刺世情(揭露险恶的人心)。开头两句写天台山的险峻高寒,中间三句极力渲染悲凉凄厉的气氛,末句点明“险”字,却不是山,而是“人心”。
3.有人说本曲子“立意奇特,构思奇妙”,请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立意奇特,构思奇妙:名为写“寺”,笔墨并非在“寺”;看似写“山”意又不在“山”。当险恶的天台山染尽恐怖气氛时,笔锋一转,“比人心山未险”一句推出戛然而止,看似突兀,实则意味无穷。其发人深省并痛,恨人心险恶的力度,实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从中见出作者对元代世道危艰、人心险恶的社会现实的慨叹与愤懑。
1.血华啼杜宇。
【鉴赏】 按照文意应该是“杜宇啼血华”,用杜鹃啼血这一典故。传说中古蜀国国君望帝杜宇屈死而化为鸟曰杜鹃,啼声哀切,泣出皆血。此处指杜鹃鸟的啼叫声异常悲苦,它嘴中啼出的血变成了杜鹃花。
2.比人心山未险。
【鉴赏】 写人心比所见之景更加险恶。上下关照,读者恍然大悟,原来前面写的天台山的“险”全在于烘托出这一句。也因为有了这一句,才使全曲另辟蹊径,使它的艺术境界大大超出一般的写景之作,成为格高意深之杰作。
【正宫·醉太平】
无 题
张可久凄凉的境遇,加上社会世态人情淡薄,社会风气极端恶劣,混浊污秽,作者深处其中,激愤难抑。
【正宫·醉太平】此曲辛辣嘲讽元朝末年世风混浊、官场黑暗,可谓入木三分。作者揭露金钱在主宰着人,锈蚀着人的良心,世道像一盆面糊,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即便纯洁的人掉进这盆里也必然同流合污。做文章的不过为了谋取钱财,有钱财的人并不把文章放眼里;守规矩的人家为了挣钱,竟让女儿卖身;清廉的官吏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只得装糊涂,因为在官场上越是糊涂越能坐稳自己的交椅。
1.如何理解“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三句的意思是:读书写文章,本应经时济世,使后人受益,可现在竟成了升官发财、狗苟蝇营的手段;门庭本是用以接待亲友宾朋之地,可现在竟变成专门坑害别人的陷阱,设置机关的场所;清正廉洁的人本应受到晋升褒奖,可现在竟被贬斥打击,让你倒在地上站不起来。这三句鼎足对,音节铿锵,语调冷峻,辛辣的讽刺中充满愤激不平之气,不仅对拜金主义者之卑劣无耻极尽嬉笑怒骂的谴责,同时对社会上是非颠倒,贤愚不分的现象,也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鞭挞。
2.这首小令的主题是什么?透过这首小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小令辛辣讽刺了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无耻之徒,揭露了世俗风气的腐败,指出贪财是世风腐败的根源。作者痛恨丑恶的世风,不甘同流合污,只求独善其身。
3.从艺术手法看,此曲主要运用比喻进行讽刺,请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艺术手法看,此曲主要运用“比喻”的手法进行讽刺。比喻有:以“水晶环”比喻清白聪明的人,以“面糊盆”比喻社会黑染缸,以“盛钱囤”比喻发财,以“睡馄饨”比喻糊涂的人。
比喻手法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其审美效果主要体现在可以使诗歌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同时,起到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审美艺术效果。
一、比喻在诗歌中的表现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比喻手法主要体现在“整体篇比”和“局部句比”两个主要方面。
1、整体篇比法
所谓整体篇比法,就是从诗歌整体上来说的,也有的成为比兴,也就是通过对事件的现象描述,从整体上喻指某种思想情感,二者虽然不是同类事物,但具有相似性特征,从而构成比喻。唐代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全诗是这样的:“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据说,作者朱庆馀因张籍的十分赏识,所以,就在朱庆馀应考之前,就想征求张籍的意见,但又不好直说,所以写了这首诗。通过新妇拜见公婆前忐忑不安的心理,来喻指了自己应试前紧张的心理。而深层的意蕴却是诗人用此来喻指自己这次考试有希望没有。
2.局部句比法
所谓局部句比法,就是从诗歌语言形式来说,它是针对诗歌中某一两句的语言形式来说的,也就是说在句子上表现出常见的修辞手法形式(明喻、暗语、借喻、博喻等),构成“××像××”的格式。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大自然中春风比喻为剪刀剪。这样描写,不但表现出诗人对春的喜爱之情,而且化虚为实,使诗歌的形象更生动,更为鲜明。
二、从本体和喻体对象来说,比喻又体现出以下几种形式。
首先,以人喻人
以人喻人,就是说本体和喻体都是由人而构成的,但这两个人或者不同时代的,或者是不同类别,或者不同阶层,甚至是同一阶层的,但二者具有某些相似性。但在诗歌中,“以人喻人”往往通过借喻来体现的。如,杜甫的《兵车行》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里,诗人用了借喻,用汉武帝喻指唐玄宗。这种以人喻人,往往体现在“借古人喻今人”上。
其次,以人喻物
以人喻物就是说本体是人,而喻体是物,但在某一点上具有相似性特征。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里,诗人用春秋末年的美女西施比喻西湖之自然美。
第三、以物喻人
以物喻人就是说本体是人,而喻体是物,二者也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性。如,王维《女儿行》中:“谁言越女颜如玉。”诗人用玉比喻女子美貌。这里诗人运用了明喻的手法。
第四,以物喻物
以物喻物就是说本体和喻体都是不同类事物,因为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李白《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句中以珍珠比露珠,用剑弓形状来比喻月亮的形状。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②此诗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③哪一句诗歌是名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步骤:
1.先答出诗词比喻的手法。
2.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本体喻体。
3.这手法的作用或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7题的第(2)题
1.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
【鉴赏】 人人都嫌弃讨厌命运不顺,个个都因此而见钱眼开。开篇直截了当指出“贪财”的社会弊端,揭露世风败坏的现实。
2.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
【鉴赏】 清白无瑕者接触这“黑染缸”,一下子就被沾染变坏,行为与恶习混而为一。这两句具体说明病态社会的恶劣后果。
清丽派的代表张可久
曾任典史等小吏的张可久,还做过昆山县的幕僚。仕途上不很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其作品多为欣赏山光水色,抒写个人情怀和应酬怀古之作。作品表现了闲适散逸的情趣,同时吸收了诗词的声律,句法及辞藻到散曲中,形成一种清丽而不失自然的风格。明清以来颇为文人推崇。人生坎坷,生平事迹不详,曾多次做路吏这样的小官,怀才不遇。七十岁尚为小吏。张曾漫游江南之名胜古迹,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湖南一带,晚年隐居在杭州一带。张毕生致力于词曲的创作,是元代最为多产的散曲大家,也是元曲的集大成者之一,其在世时便享有盛誉。张可久是元代散曲中“清丽派”的代表作家。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用于与“转身”、“独辟蹊径”、“理性与现实”、“怀才不遇”、“坎坷”、“人生的价值”等话题相关的写作中。
谁给贪官贪4个亿的胆量?
据2012年5月12日新华网报道:11日,山西太原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冯少勇进行五年工作报告时指出,2006年至2011年五年来,共审结职务犯罪包括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案件692件,814名公职人员获刑,而其中一名正处级干部更是贪污了4亿余元。
一名官员能贪4个亿,在此我不禁要试问:究
竟是谁给了贪官贪4个亿的胆量?
相信这位贪官贪了4个亿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长年累月贪污受贿所致。贪了这么多钱,难道是才被发现?还是对其平时不闻不问?还是其关系网太强?还是我们社会的现存制度的监督漏洞所致?
五年来,太原查出大批“蛀虫”。通报的一批行政级别较高、涉案金额较大的贪污渎职大案、要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其中包括山西技术进出口公司、山西发电商贸有限公司原经理、正处级干部宋某,贪污4亿余元、挪用公款500万元,一审被判处终身监禁;太原市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原总经理、正处级干部王某贪污420万元、受贿270余万元、挪用公款1.6亿元、滥用职权造成经济损失2.3亿元,一审判处有期徒刑20年;山西省国资委省属国有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副厅级干部王某受贿566万元,一审被判处15年监禁。
赵安灵表示,检察院将始终把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作为加强监督最有力的手段,让工作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取信于民,同时警示当职官员。
【媒评文摘】 1.贪官有贪污过亿的胆量,无非就是我们的法律对贪官很少动用死刑立即执行,以至于贪官的胆子越来越大。
——腾讯网
2.为官者当手脚老实。任何一个人无论做了什么事,都是隔墙有耳的。不是有言: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新华网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楚 楚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元·张可久)
折一身瘦骨,踩雨后的虹桥,进山。
在山山与树树的夹缝间,辟半亩
薄地,起一间柴屋,只栽松柏。男松站远些,刚劲孔武,护塞戍边;女松倚近些,端茶递水,红袖添香。老松可对弈,小松可共舞。
山中何事?
闲闲地餐风饮露,忙忙地耕云种月。
写几行骈文骊句,用松针钉在篱笆上,花朵来读有花香,蝴蝶来读有蝶味,萤火虫来读有荧光,山鬼来读有鬼意,仙人来读有仙气……诗越读越厚,日子越读越薄,生命越读越轻。
明天有明天的飞花,后天有后天的落叶。
反正这山中没个忙人,反正这山中没个闲人。
日头下端进新垒的红泥小炉,用去岁晒干的花尸燃火,才不会把水煎老。宠自己一回,今年就用那把一直舍不得用的养得釉亮的晚唐小壶。一盏香茗、一炷檀香,一人独对一山,一心静面一世,往日的尘缘都记不起来了,那就喝眼前的茶吧。
茶要独品,酒需共酌。这好山只归我一人所有,让我知何能信?可不,大约在三个秋天之前就有山背后住着的一位白髯飘胸的老翁来访,用一串铜钱来换我的松花酒。我说如今通用银子,他不懂。好说歹说,用三双草鞋换去我两竹筒的酒,并向我打探山外的世道。我故意很使劲地想,然后说是元。他诡异地一笑,笑得我心里发虚。再问我进山的道,我指了东西南北,他丢下两句没头没脑的话,径自去了。此后也就是隔山说些阴晴圆缺的话,也没什么大来往。
年前,找他对酌,只见两间茅屋,一间紧闭,草绳紧紧拴了门环,另一间住人,极其简陋。奇的是窗上糊纸竟是三尺棉宣,依稀可辨三五字句:“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倒是好句,只是意未尽而气未结,加上无奈的沧桑像一件短衣,终究遮挡不住曾经的少年血气,不知那双倦了的诗眼在后句中将望向何处,无从寻觅。更奇的是宣纸已泛黄,浮着一层虚幻的锈色,却明明白白一阵墨香,再偷觑那间紧闭的屋,门缝里逼来一股霉味,欲近还难。老翁面有愠色,连忙知趣告退。疑惑便自此悬于心头。
眼看秋叶落尽,陈酿已快见底。想着借开春送酒话个暖,再去一探究竟。
孰料面对的竟是一堆废墟,老翁已绝了踪迹。捡出一残破条幅,却是新纸鲜墨写着:“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紧接着是一枝疏笔墨梅。想来或是一时无句,信笔点梅;或是墨未尽而笔已秃,扔之不舍,意犹未尽,想想,也罢也罢,秃笔余墨画梅正好,点点梅瓣,拙得很有逸气。我心中悬石轰然而落,方知是我眼拙了,那紧闭的茅屋乃藏了万卷诗书,山中潮气重,书霉得也重,而这布衣老者便是隔世的骚人墨客,隔世,隔几世?唉,千古繁华原只是一道薄风,他在山中避过这道风,于世间的缺漏与错过,究竟是遗憾还是那幅墨梅枝丫间的最好留白?
老翁与书此去何往?山更远的山,天以外的天……
若下一世能相遇,在红尘便罢了,若还在山中,我必送他一壶花雕,外加两句:“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他自当会心一笑。
一盏淡茶,一壶薄酒。
山是空了的山,老翁是空了的人。(有删改)
 【精要赏析】 本文是一篇富有文化神韵的假想之作,文笔娴熟,用笔传神。作者由现实自然过渡到元朝,与文中的老者相遇,但一直没有点出老者的身份,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因而一再激起读者的极深厚的兴趣,但如果查阅文章中的诗句,方知道这些诗句是元朝张可久所作,才知道作者所写的对象是张可久。此外,文章透出的人生哲理也应该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悬崖 攒雪剑 舐犊情深 人皆嫌命窘
B.善长 盛钱囤 出类拔萃 血华啼杜宇
C.沾粘 迷魂阵 招聘启示 阴洞吼飞廉
D.焦躁 睡馄沌 韬光养晦 谁不见钱亲
【解析】 B项,“善长”应为“擅长”;C项,“招聘启示”应为“招聘启事”;D项,“睡馄沌”应为“睡馄饨”。
【答案】 A
2.下列对【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散曲别具一格,它借写景来讽刺世情,借山势之险恶抒写人心更险恶,从中可见作者对元代世道危艰、人心险恶的社会现实的慨叹与愤懑。
B.全曲可分两层:前一层,突出天台山和天台山飞瀑之险,从而为第二层(“比人心山未险”)的议论作好铺垫。
C.第二层:写人心之险。包括“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三句。以“比人心山未险”煞尾,颇出人意外。
D. 本曲立意奇特,构思奇妙:名为写“寺”,笔墨并非在“寺”;看似写“山”,意又不在“山”。
【解析】 第二层只有一句话“比人心山未险”,“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属于第一层。
【答案】 C
3.下列对【正宫·醉太平】(无题)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元曲中感叹世风败坏、讽刺丑恶世俗的名作,对道德沦丧、贤愚颠倒的人情世态作了辛辣的讽刺,指出贪财是世风腐败的根源。
B.“胡芦提倒稳”:装着糊里糊涂,反而安全稳妥。这句看似消极,实为愤世嫉俗的反语。
C.本曲感叹世风败坏。在作者眼中,为了钱财而活着的生活态度是正确的。这种社会眼光,在元代当时无疑是相当深刻的,同样体现作者非凡高深的眼力和元曲高雅的一面。
D.从艺术手法看,此曲主要运用“比喻”和“鼎足对”的手法进行讽刺。
【解析】 “为了钱财而活着的生活态度是正确的”错。作者抨击这种为了钱财而活着的人,他认为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在颠倒。
【答案】 C
4.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绝顶峰攒雪剑,________,倚树哀猿弄云尖。
(2)血华啼杜宇,________。 比人心山未险。
(3)水晶环入面糊盆,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悬崖水挂冰帘 (2)阴洞吼飞廉 (3)才沾粘便滚 (4)文章糊了盛钱囤 胡芦提倒稳
二、课内阅读
5.阅读【正宫·醉太平】(无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首小令,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映了当时世风败坏的社会现实。作者以大众化的口气,从“见钱眼开”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下笔,继而说到清白者如何在这一染缸中变坏,读书人如何在这一染缸中糊涂,直至当官的从这里上去以后门庭大变——门庭成为坑害人的迷魂阵。总之,在作者眼中,当时人们为了钱财而活着,一切颠倒了。
三、课外阅读
6.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1)你认为这首元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倦客思家”。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游子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主题?请联系具体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借景抒情(或融情入景)。“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②反衬(或对比)。“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恋他乡,而是“倦思”故乡,很好地表达了主题。
7.阅读下面宋词,回答后面的题。
【双调·折桂令】
中 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1)这首诗通过对澄澈的月光的描写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清幽静谧
★(2)(对应《【正宫·醉太平】 无题》“重难突破”第3题)这首元曲重点写的是中秋夜的月光,请说出作者运用的两种描写方法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比喻,以一轮飞镜喻指当空明月,形象逼真。②侧面烘托,以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写月光清朗之态,效果鲜明。
四、语言表达
8.(2012·潮州二模)根据以下情景修改、补充人物对话,要求简洁得体。
模拟考前,一名同学到一家门口挂有工商局授予的“信得过商店”牌匾的文具店买2B铅笔。下边是他与售货员的对话:
学 生:请问有没有2B铅笔卖?
售货员:各种铅笔摆放在那边,你自己看吧!①
学 生:(拿着铅笔)据报道,市场上有不少伪劣2B铅笔,这铅笔该不会……
售货员:你放心好啦,我们这怎么会有伪劣商品呢?!②
学 生:(仍然顾虑重重,犹疑不决)
(这时商店经理过来了,拿出两支削好的2B铅笔)
经 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最后学生买了铅笔满意地走了。)
售货员的回答使学生心中不是滋味,试为售货员的回答换一种表达,使顾客更有亲切感,心里更为踏实,但不能改变原意。
第①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情景,补上商店经理的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第①句改为:请跟我来,各种铅笔摆在这边,请慢慢挑选。第②句改为:请你放心,我们单位是“信得过商店”。根据情景,补上商店经理的话③:请让我来告诉你伪劣2B铅笔与正牌2B铅笔的辨别方法。
9.请根据下列两则新闻内容,拟一则综合新闻,要求:自拟标题,符合新闻体式,正文包含两则新闻的要点,语言表达简明流畅。(100字左右)
年度汉字展风采
(一)据台湾今日新闻网报道,以韩国各大学212名教授为对象的问卷调查显示,“藏头露尾”以41%的支持率被选为代表今年的汉字成语。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盘根错节”和“煮豆燃萁”。
韩国《教授新闻》报道称,“藏头露尾”出自中国元朝文士张可久的《点绛唇·翻归去来辞》。教授们认为,在今年发生的四大江争议、天安舰沉没、韩美自由贸易协定等事件上,政府未能交代清楚,呈现出“藏头露尾”的模样。
韩国首尔大学社会福祉学系教授赵兴植指出,部分国家外交机密档案被维基揭秘曝光一事,表明“所有秘密有一天都会水落石出”。
(二)华夏经纬网12月29日讯:据台湾媒体报道,由《旺报》、《厦门商报》、新浪网主办的“2010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昨日正式于台北中山堂隆重揭晓,“涨”以91 758票的高票数,在历经3轮的选拔中,打败“和”、“博”、“缘”、“叹”等字,荣登第一。
“涨”从最开始36个字选拔中,一路竞争进前20强,再推进到10强,最后获选为第一,显示出两岸人民在过去的一年内,除了对物价、房价涨声四起有强烈感受以外,对今年大陆崛起、两岸合作发展,也同样持有“声势看涨”的看法。
年度汉字评选,是使用汉字地区的一项评选活动,多见于中国、日本、韩国。各地民众根据一年内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选定一个汉字反映全年焦点。因借汉字的言简意赅,年度汉字具备相当的概括性和高度“浓缩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据报道,2010年中韩两国年度汉字评选已经揭晓,“藏头露尾”当选为韩国年度汉字成语,而中国海峡两岸则公推“涨”字作为年度汉字。一个汉字或一个成语竟高度浓缩了一年的国计民生焦点,不能不让人叹服汉字言简意赅的魅力
课件70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