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山水风光散曲二首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山水风光散曲二首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0 01:53:16

文档简介

23. 山水风光散曲二首 学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内容赏析】 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头两句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黯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了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
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
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 。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双调·水仙子】
重观瀑布
曲家翘楚——乔吉
乔吉(约1275-1345),元代杂剧家、散曲作家。一称乔吉甫,字梦符,山西太原人。一生无意仕进,
以“江湖状元”自居,既是隐士,也是浪子,倚红偎翠,蕴藉风流,博学多能,以散曲名。其论散曲结构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 (见陶宗仪《辍耕录·卷八》)在元代散曲作家中,常与张可久并提而成就过之,被称为元代“曲家翘楚”。
乔吉散曲写得最好的是咏物写景、抒怀遣兴一类,后人评其曲说“句句用俗,而不失之文”,言下之意是说其曲语言上将“文”与“俗”融为一体,这确实是乔吉散曲的一大特色。剧作存目十一,有《杜牧之诗酒扬州梦》、《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玉箫女两世姻缘》三种传世。他的杂剧作品,见于《元曲选》、《古名家杂剧》、《柳枝集》等集中。散曲作品据《全元散曲》所辑存小令200余首,套曲11首。散曲集今有抄本《文湖州集词》1卷,李开先辑《乔梦符小令》1卷,及任讷《散曲丛刊》、《乔梦符散曲》。
作者游览乐清看到白鹤寺瀑布,为其美景而感叹,写过一首题为《乐清白鹤寺瀑布》的曲子,这首曲是第二次游瀑布时写的,所以题为“重观”。 “乐清”即今浙江省乐清县,东面临海,境内的雁荡山是天下胜景,其中的三折瀑布尤其著名。
此曲从视觉、听觉、感觉等方面,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多角度、多层面地描述了白鹤寺瀑布的胜景。赞颂了自然界的神奇。

1.“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此句用什么手法来写瀑布?请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连用了三个比喻,一气呵成,进一步描绘瀑布变幻的姿态。“白虹饮涧”写瀑布自石壁飞驰而下,一头栽入涧底,似乎要吞饮涧水。“玉龙下山”又写出瀑布泻下时,随着山势的变化,蜿蜒曲折,摇曳生姿的状态。“晴雪飞滩”则写瀑布撞击嶙峋的山石,溅起朵朵飞沫,飞洒在滩头。
2.作者在描写瀑布时主要从哪些角度去写的?试分析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从视觉、听觉、感觉等方面去写瀑布。
前四句写远眺,作者从远处看瀑布倾流而下,壮伟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使他感到这一奇景是天运神功所造。后五句写近景,写作者走近瀑布以后的感觉。作者自远至近,已经靠近瀑布飞流的石壁,来到清溪汩流的滩头,因而他感到飞沫飘落在身上,如天降甘露,感到寒气逼人而觉得衣服太单薄了。同时,又看到阳光照耀下的几千年不停息地飞泻而下的瀑布,不禁引起了对永恒的大自然肃然起敬的赞叹。作者身临其境,已不仅是看,而且是进一步去感受,去体验,注入了自己的感情。
1.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
【鉴赏】 把瀑布说成织女织就的白练,比喻极为奇特。“罢”和“闲”均为织就之意。写瀑布依托的对象是壁立千仞的石崖。高垂,写瀑布高居壁顶飞流直下。雪练,写瀑布的颜色像一匹雪白的飘绢。寒,写出由“雪”而生的冷感。仅仅“石壁”一句,已极其生动地描画出瀑布的全貌。
2.冰丝带雨悬霄汉。
【鉴赏】 承“高垂”二字,从不同的空间视角对瀑布进行描画:它犹如悬挂在高空的冰丝和雨阵。带着的水汽、丝丝的细雨从空中飘下,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瀑布垂挂悬崖的姿态。
【越调·天净沙】

元曲四大家之——白朴
白朴(1226-1306) ,原名恒,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
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父白华,曾任金朝枢密院判官,又是著名文士。白朴出生时,金王朝已经在南宋和蒙古的两面夹击下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八九年后,为蒙古所灭。白朴幼年经历颠沛流离,母亲也死于战乱中。长成后,家世沦落,郁郁不欢,不复有仕进之意,几次拒绝了官员的举荐,漂流大江南北十五年之久。五十五岁时定居金陵。在他的词和散曲中,常表现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和身世之悲,情调凄凉低沉。
在元代,他是最早以文学世家的名士身份投身于戏剧创作的作家。他的剧作见于著录的有十六种,完整留存的有《墙头马上》与《梧桐雨》两种。
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每个春天都会使文人墨客的诗情大发,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篇章。本文就是作者对春的描述。
【越调·天净沙】 这支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人物的立足点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体现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1.如何理解“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2.一首写景佳作需要调动人的多种感官,那么这首小令从哪些角度描绘了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触觉、视觉、听觉等角度。触觉上的是“暖日和风”,视觉上的有“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听觉上有“啼莺舞燕”,“流水哗哗”。
3.此曲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三句是静景。“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阑干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近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近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充满了诗情画意。后两句是动景。“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手法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喧”为声,“动”有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就是以响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两句,诗人用“时”来修饰“鸣”,写鸟鸣的时起时落,时有时无,使动与静和谐地融为一体——要注意的是同一场景之中才有此法。
设问方式
1.诗的哪一句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6题的第(2)小题
1.春山暖日和风。
【鉴赏】 在这一句里,词人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读者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光里,眼前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不自觉地就感觉到一种怡然与舒畅。
2.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鉴赏】 两句是近写,词人从写远处的“春山”转为写近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干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倘若你站在楼阁上,站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儿呀!再细细地品味品味“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儿,那小院儿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令人向往的山水风光美景图
在中国古代诗词曲中,讴歌壮丽山河,描写田园风光,历来是占比重最大的传统题材。乔吉在【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这一小令中引用恰当的典故增加了作品神奇的色彩,为我们展示了祖国山川秀美的自然之景。白朴的【越调·天净沙】(春),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语言上运用列举,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并列构成一系列意象,创造一种意境,勾勒了一幅“春景图”。
【应用角度】 这则素材可用于与“自然美”、“环境”、“绿色生活”等相关的话题写作中。
河南的山水风光
新华网河南频道5月16日讯,参加“中原行——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大型采风”活动
的一百多位国内著名画家,来到焦作云台山、登封少林寺、信阳鸡公山采风写生,河南的山水风光令大师们流连忘返。
峡谷奇观云台山
15日一早,画家们就来到了位于修武县的云台山。
行走在丹崖碧水、飞瀑流泉的红石峡,如诗如画的云台美景令画家们赞不绝口。“早就听说过云台山的奇、绝,今天终于有幸前来参观。如此壮观的山水是上天赐给焦作人民最好的礼物。”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画家邹立颖说。
画家们边看边驻足写生,眼前的美景很快变成了纸上的画作。
“云台山的山体就像一座‘天然’长城,很巍峨、很雄壮、很厚实,这里很能激发艺术家的创作冲动。我今天拍了很多云台山的照片,回去都可以当作绘画的素材。”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蔡超说。
云中公园鸡公山
“云中公园”鸡公山当天也迎来了前来采风的艺术家。
五月的鸡公山万木苍翠,鲜花簇拥。天女散花般散落在山间的“万国别墅”群让大师们惊叹不已。颐庐是鸡公山上最醒目的建筑,为直系军阀吴佩孚部将靳云鹗1921年所建,因楼秀于群,又名“志气楼”。广州美术学院原院长张治安说:“快100年了,房子还这么气派,并保护得这么好,真长中国人的志气!”
千年古刹少林寺
在少林寺的一天游览结束后,晚上艺术家们又欣赏了位于少林寺附近,待仙沟山谷之间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当登封待仙沟山谷之间逐渐被灯光打亮,空灵的佛乐禅音和刚劲的少林武术让艺术家们陶醉了。
“少林寺素以硬朗的武功闻名于世,音乐大典则为这座寺庙增添了无限的美丽。坐在山谷之间,尘嚣之外,欣赏如此美轮美奂的演出,让人忘我。我们经常追求的平静安谧,在这里实现。”
【媒评文摘】 1.脱去世俗的尘衣,回归自然,尽情地欣赏山水美景,这是我们共同的企羡。——周口新网
2.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分支,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领略自然之美,芳菲自溢,像天地那样,有大美而不言,于和谐的氛围中感受一种灵气的精华。
——河南新闻
小桥流水共悠悠
——鉴赏元曲
红山飞雪
蒙古人剽悍的铁骑裹挟着凛冽的寒风,踏碎了南宋朝廷十里繁华扬州梦;曾在大漠上空游弋的盘雕,挥动强劲的翅膀,击碎了二十四桥下那轮在波心荡漾的冷月。
大江东去的涛
声,醉里看剑的灯火,在烽火硝烟中淡了,散了。《满江红》的壮怀激烈,《雨霖铃》的凄清哀婉,随沉沉暮霭,消失在历史的茫茫烟波里。
带着千古兴亡的沉重叹息,飘散着山野市井的慢歌快板,在古道西风中,元曲骑着一匹瘦马,向我们走来。
宋词里一品女儿红,被宋朝的风风雨雨酿造得醇香、绵长;元曲是一杯二锅头,被元朝的山山水水浸润得散淡、辛辣。宋词是深宫大院里的青花瓷,精致、优雅;元曲是房前屋后的红土陶,粗犷、朴实。宋词是文人墨客眼里的清泪、心中的忧伤;元曲则是飘散在街头巷尾的微风,是蜿蜒在蒙古高原的涓涓溪流。
千古兴亡,朝代更迭,元代的诗人们怎能不心生感慨呢?见惯了刀光剑影,听熟了鼓角争鸣,就看淡了富贵功名。
也许蒙古人的粗犷豪爽、不拘小节深深烙在元代诗人的脑海中,他们的诗句从高深的宫廷流向散落的巷陌。再也不是南宋那浩瀚的长江大河,而是夹杂着高原泥土的溪流,虽不能那样雄浑恣肆,却也浪花朵朵,灵动而璀璨。
也许南宋的遗老遗少们厌倦了宋词的呐喊与忧伤,将一份轻松和幽默注入元曲的灵魂里。少了些许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唱出的却是“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就像宋人不肯循规蹈矩地照写唐诗,将工整的“七言”、“五言”拆散,铺叙在苏轼的明月中、秦观的纤云里、李清照的黄花上,将一川烟雨、满怀愁绪吟咏得明明暗暗、深深浅浅、长长短短。元人从宋词的烟雨里走出来,抖落蕴涵在长短句上晶莹的泪花,脱掉披挂在上下阕上华丽的外衣,将嬉笑怒骂写入诗篇,叫村言俚语皆成佳句。少见了红袖添香的温存与浪漫,却将文人的雅兴唱成百姓的小曲,唱进作家的小说里,唱到了民间的舞台上。
是元代的诗人将书斋里的诗词翻唱成坊间的散曲,将高雅唱成了通俗,将古典唱成了生动,唱醒了诗的灵魂,唱响了诗的生命。
元曲是一位邻家的女儿,清清爽爽,自自然然,拈花俏立。
元曲是马致远用一匹瘦马驮着乡愁走向悠悠古道,用数点昏鸦带着孤寂散向渺茫的暮色中。
元曲是小桥,是流水,在中国的文学长河中悠悠,悠悠……(摘自天下散文网,有删改)
【精要赏析】 本文可以看成是用诗意的文学语言写就的元曲简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元曲兴盛的原因、元曲与宋词的联系和区别、元曲的特点。
一、基础巩固
1.填空
(1)乔吉,元代杂剧家、________。一称乔吉甫,字梦符,山西太原人。一生无意仕进,以“________”自居,常与张可久并提而成就过之,被称为元代“______________”。
(2)白朴,字________,号兰谷。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剧作见于著录的有十六种,完整留存的有《________》与《________》两种。
【答案】 (1)散曲作家 江湖状元 曲家翘楚
(2)太素 墙头马上 梧桐雨
2.对【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这首元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曲自远而近从几个不同角度描绘瀑布,联想丰富,用语精巧。
B.作者从前人把瀑布比作“银河”、“白练”的佳句中得到启发,造出“天机”、“月梭”等词语,把瀑布想象成银河边织女抖落下来的白练,借鉴中创新出奇。
C.本曲意境深邃,磅礴奔流、寒气逼人的瀑布震撼了作者的心灵,引起作者对大自然肃然起敬的赞叹和对受冻馁之苦的百姓的同情。
D.曲末以三个连续比喻句描绘瀑布的摇曳多姿、壮丽奇谲的景象。
【解析】 未涉及对受冻馁百姓的同情。
【答案】 C
3.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几千年晒未干。
(2)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4)啼莺舞燕,________。
【答案】 (1)冰丝带雨悬霄汉 (2)晴雪飞滩 (3)春山暖日和风 (4)小桥流水飞红
二、课内阅读
4.阅读【越调·天净沙】(春),完成(1)~(2)题。
(1)有人认为这首小令语言上凝练自然,妙合天成。你如何理解这种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言上运用列举,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并列构成一系列意象,创造一种意境。“春山”、“暖日”、“和风”,都是名词,从远景开笔,展示春天的大环境。“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从近景着眼,写庭院人家的春景。
(2)这首小令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小令通过选择富有时令特点的景物,融会作者独特的观察体验,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明媚、润泽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和生活的热爱。
三、课外阅读
5.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问题。
【双调·水仙子】
寻 梅
乔 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1)全诗八句,按作者的思路可分为三节,三节的内容依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寻梅、遇梅、赞梅。
(2)结尾“淡月昏黄”一句有什么作用?这支曲子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仅点明诗人找到梅花的时间,而且化用了宋代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意,突出了梅花的风神,与开头孤山寻梅前后呼应,笔法极其绵密。
②通篇写梅,但不用一个“梅”字,却使人时时感到梅的存在。写孤山寻梅,孤山是诗人林逋隐居的地方,宋时遍植梅花,提起孤山,人们马上想到梅花;第二节写冷香,写“缟袂绡裳”,是写梅花洁白幽香的神形;至于最后的三个典故,更是咏梅所常用。这种写法巧妙别致,足见诗人构思的艺术匠心。
6.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对应《【越调·天净沙】 春》“重难突破”第3题)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四、语言表达
7.根据“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的意境,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连贯。(不少于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仔细回味,我们不仅能看到如白练悬空的瀑布,还可以看到似烟似雾的飘动的水汽,在阳光下闪着粼粼白光的溪水,因阳光折射而产生的似隐似现的霞光,……似乎还可以听到瀑布轰然奔流的声响,以及溪水的淙淙流淌。
8.(2011·安徽高考)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照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有多么华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他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仿写题,除了句式的要求外,最为关键的是修辞手法,原句中的“窗口”、“灯塔”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答案所给的“桥梁”、“阶梯”就是很好的模仿,解答时要先选定好喻体,剩下的就容易了。再如“航船”、“春风”、“甘霖”、“绿洲”之类的喻体。
【答案】 示例:①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
②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多么丰富
③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阶梯
课件64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