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山水风光散曲二首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山水风光散曲二首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0 01:5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山水风光散曲二首
学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诤友”不是“铮友”
2012年7月3日,《福建老年报》第8版
( http: / / www.21cnjy.com )刊有《心怀善念即为佛》一文,文中写道:“我的一位铮友有点信佛,但与迷信无关。”“铮友送给我一个钥匙挂件。”“铮友走后,我面对带佛的挂件思索良久。”作者连用三个“铮友”,其实均不对,应为“诤友”。
“诤”(zhèng),从言,直言规劝。如:谏诤(也说诤谏)、诤言、诤友。诤友,能够直言规劝的朋友。《白虎通·谏净》引《孝经》:“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至于“铮”(zhēng),从金,本义是金属相击声。常用来比喻刚正不阿,如“铮铮铁骨”。汉语中没有“铮友”一说。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梁怀
( http: / / www.21cnjy.com )
简介
  乔吉(约1275—1345),字梦符,
( http: / / www.21cnjy.com )号笙鹤翁、惺惺道人。一生无意仕进,以“江湖状元”自居,既是隐士,也是浪子,倚红偎翠,蕴藉风流,博学多能,以散曲闻名。白朴(1226—1306),名朴,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生于开封,后定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父白华,官至金枢密院判官、右司郎中。白朴7岁时,寄养于元代著名诗人元好问家,好问待之如亲子。白朴为学甚勤,颇得元好问称赏。36岁时,史天泽迁中书右丞相,力荐白朴于朝,白朴“再三逊谢,栖迟衡门,视荣利蔑如也”(王博文《天籁集序》)。于是终身不仕,一生过着悠游闲居生活,交流者均一时公卿名流。
作品
  乔吉被称为元代“曲家翘楚”。今存小令2
( http: / / www.21cnjy.com )13,套数10。有《乔梦符散曲》。白朴其散曲或清丽典雅,或通俗活泼,不拘一格,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其诗文多不存,词作有《天籁集》传世,杂剧有《梧桐雨》《墙头马上》二种。散曲今存小令37,套数4。
元曲的特点(一)
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梭(suō)   悬(xuán)   怯(qiè)
涧(jiàn)  
阑干(lán) 
帘栊(lónɡ)
“寸”本为象形字,后为指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甲骨文的形体,是一只手(又)形。中医诊脉的部位,即自手腕向下退十分之处,称为“寸口”。“寸”由此又引申为长度单位,即“十分”,因此由“寸”组成的词大都有“短”“小”之义,如“寸步”“寸隙”“寸禄”等。
“寸”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寸”组成的字大都与手或手的动作有关,如“封”“付”“守”“尊”“导”等。
【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
阅读《【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散曲的意境】“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描绘了瀑布怎样的形象?请赏析。
答案:这两句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了瀑布垂挂
( http: / / www.21cnjy.com )悬崖的姿态。“冰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以大胆的想象,把瀑布比作一幅白练,从陡峭的石壁垂下,跨越千年,那白练的缕缕经纬线,湿漉漉的,带着水汽,丝丝细雨直从空中飘下。
2.【鉴赏散曲的技巧】请从修辞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三句。
答案:作者连用了比喻,排比,一气呵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进一步描绘瀑布变幻的姿态。“白虹饮涧”,写瀑布自石壁飞驰而下,一头栽入涧底,似乎要吞饮涧水。“玉龙下山”,写出瀑布泻下时,随着山势的变化,蜿蜒曲折,摇曳生姿的状态。“晴雪飞滩”,则写瀑布撞击嶙峋的山石,溅起朵朵飞沫,飞洒在滩头。“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动态、色彩,栩栩如生,表现了瀑布飞泻的宏伟气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
关于乔吉,有人认为其堪称元曲作家中的李白,你如何看?试以上面一首元曲为例,结合你对李白诗歌风格的理解,就你的认识作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一:认同,可从这首元曲想象奇特、比喻新颖、气势恢宏等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手法角度分析两人诗风的相似。
示例二:不认同,可从李白诗歌才调高迈、涵容天地、气势超凡脱俗,非乔吉所能追比等角度分析两人诗风的差异。
【越调·天净沙】春
( http: / / www.21cnjy.com )
阅读《【越调·天净沙】春》,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散曲的意境】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文字把它们勾画出来。
答案:“春山”可以想象为山花烂漫,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竹满山,草盛林秀,崖青瀑白;“暖日”可以想象为和煦的、艳丽的、温柔的;“和风”可以想象为微醺的,使人血脉和畅,筋骨舒展。
2.【鉴赏散曲的情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首小令中的“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这首小令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
3.【鉴赏散曲的技巧】这首曲子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曲中将有关的景物排列起来,组成一幅幅画面,由静态描写转向动态描写,从不同的空间和层次展现了春日的美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基础训练
1.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A.白朴的《【越调·天净沙
( http: / / www.21cnjy.com )】春》中的“小桥流水飞红”与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都是以景写情,表现了类似的情感。
B.白朴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其作品有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二种,散曲多首,语言质朴,风格清丽。
C.乔吉,元代著名散曲家,与张可久合称“张乔”。其作品多吟咏山水,写法上重视技巧,讲究词藻音律,风格典雅清丽,为元散曲婉约派代表。
D.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产生的新诗体,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分为套数和小令。它的艺术风格为雅俗共赏,文而不文,俗而不俗。
解析:A项,两首曲表现的情感不同。白朴的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马致远的抒发了“断肠人在天涯”的伤感。
二、课外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越调·凭阑人】金陵道中
乔 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曲构思奇特,写法巧妙,试从表现手法上“移情及物”这一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塑造了一个浪迹(沦落)天涯的失意诗人(倦客游子)的形象。
(2)“倦”“愁”借鸟儿道出诗人心曲。听到鸟的啼声,不禁想到“鸟倦而知还”,自己却奔波于途,走过一村又一村,有家不得归,连鸟都不如。诗人不说自己对漂泊生活感到厌倦了,而说鸟儿知倦;不说自己哀愁,而说鸟儿“呼愁”。鸟儿何以知“倦愁”?移情及物,赋予物以人的感情,曲折写出异地游子的无穷乡思。
3.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
【双调·驻马听】吹
白 朴
裂石穿云,玉管且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为什么说“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确乎有非同一般的魅力。
4.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寻梅
乔 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1)全诗八句,按作者的思路可分为三节,三节的内容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寻梅”这件事,作者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写时间之长,“__________”“__________”写寻梅之勤,用“________”“________”写寻梅之艰。这就为下文找到梅花的惊喜、欢欣作好了铺垫。
(3)结尾“淡月昏黄”一句有什么作用?这支曲子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寻梅 遇梅 赞梅
(2)冬前冬后 溪南溪北 树头树底 几村庄 两履霜
(3)“淡月昏黄”不仅点明词人找到梅花的时间,而且借用了宋代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意,突出了梅花的风情神韵,与开头孤山寻梅前后呼应,笔法极其绵密。通篇写梅,但不用一个“梅”字,却使人时时感到梅的存在。孤山是诗人林逋隐居的地方,宋时遍植梅花,提起孤山,人们马上想到梅花;第二节写冷香,写“缟袂绡裳”,是写梅花洁白幽香的神形;至于最后的三个典故,更是咏梅所常用。这种写法巧妙别致,足见词人构思的艺术匠心。
三、语言运用
5.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B)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__________,满庭乌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
解析:从押韵角度说,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三句末字不押韵且为仄声,即可排除C、D;从平仄来讲,二、三句中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对,且主要看2、4、6三个字,第二句为“影、沉、势”,即仄平仄,那么所填这句所对应的三个字亦应为仄平仄,那么,A项是仄平平,B项是仄平仄,C项是仄平仄,D项是仄平仄,即排除A项。从内容讲,这首诗是司马光辞官后居洛阳时所作。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那么“小院地偏”正是一种“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这种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当时诗人的心境。
6.发挥想象,把下面的两句诗改写成景物描写,要求:字数50字左右;描写春意盎然的诗句,只要表现出春天景物的特点、热闹气息就可以了。
绿柳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杨柳依依,朦胧的水色中荡着层层涟漪,屋外的园子里,绯红色的杏花拥拥簇簇,似乎都想攀高看看这春之美景,春之繁华。
②如烟如梦,笼罩四野,有轻风为伴,柳条儿更顽皮,跳得更快活;如歌如火,洒满庭院,杏花翘起了小辫,笑得更灿烂,显得更可爱。(回答出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