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11 反对党八股(节选)
一、重点剖析
文章列举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其中第一条到第六条罪状都是由“列罪状”“摆现
象”“论危害”“挖根源”“指办法”这几部分组成的,请阅读课文,完成下表。
答案
疑难 情境破
列罪状 摆现象 论危害 挖根源 指办法
一、空话连篇,
言之无物 欢喜写长文章,
但是没有什么内
容 散布坏影响,造
成坏习惯 下决心不要群众
看 内容充实,言之
有物
二、装腔作势,
借以吓人 生怕人家驳,非
常胆怯,于是就
靠装样子吓人 妨害真理 剥削阶级以及流
氓无产者所惯用
的手段 讲科学,讲真理,
实事求是
三、无的放矢,
不看对象 故意写人们看不
懂的内容 起不到作用,见
不到成效 不要老百姓看 有的放矢,调
查、研究、分析
宣传对象
四、语言无味,
像个瘪三 在写文章做演说
时没有几句生动
活泼切实有力的
话 宣传乏味,文章
没有多少人欢喜
看,演说没有多
少人欢喜听 不学习语言 向人民群众学习
语言,从外国语
言中吸收我们所
需要的成分,学
习古人语言中有
生命的东西
五、甲乙丙丁,
开中药铺 文章充满甲乙丙
丁这些符号,没
有什么真切的内
容 使人不用脑筋想
问题,不去思考
事物的本质,而
满足于甲乙丙丁
的现象罗列 形式主义的方法 应用马克思主义
的方法去观察问
题、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
六、不负责任,
到处害人 写文章,做演说,
可以不要预先研
究,不要预先准
备;文章写好之
后,也不多看几
遍,就马马虎虎
地发表出去 “下笔千言,离
题万里”,到处
害人 幼稚,责任心不
足 改正责任心薄弱
的坏习惯
答案 在揭露第四条罪状时,先指出毛病所在——“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并进行批驳,再指
出如何学好语言。在揭露第五条罪状时,先指出形式主义的错误——“甲乙丙丁,开中药
铺”,再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这种有破有立、破中有立的写法,让读者不但能够看清党
八股的存在,理解它的危害,而且能够认识它产生的原因,学到杜绝它的办法,有利于开展反对
党八股的斗争。
本文在论证观点时有破有立,破中有立,请以第四、五条罪状为例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主次不同。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是主要的,是源。向外国和古人学习语言是次
要的,是流。
第二,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不同。①“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
具有生命力;是“生动活泼的”,具有表现力;是“表现实际生活的”,具有战斗力。反之,语
言就会“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②“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这里强
调的是学习“我们所需要的成分”,具体来说就是“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
的东西”以及“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包括外国的“进步道理”和“新鲜用语”,不
能“硬搬或滥用”。③“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这里强调的是学习“有
生命的东西”,即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而“坚决反
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也就是说要批判地继承,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在阐述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时,作者提倡向人民群众、外国和古人学习语言,但具体来说
又各不相同,请分析其不同之处。
答案 ①表达目的:作者用“懒婆娘的裹脚”这个当时众人皆知、人人厌恶的事物作比,写
出了党八股的冗长、空洞,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党八股的丑恶面目,令人望而生厌。
②听众感受:作者引用生活中的歇后语,有利于增强文章的趣味性,调动听众的兴趣,促进听众
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文章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的语言特点鲜明,富有感染力。请以“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例,从表达目的、
听众感受的角度赏析作者引用歇后语的表达效果。
二、写法赏析
1.纲目分明,结构严密完整
文章把党八股的罪状列为八条,逐条批判,每一条罪状都用准确、鲜明的词语加以概括,条理
清晰,一目了然。这八条罪状,既各有重点,又互有联系,第一条至第五条讲党八股的具体表现
(其中前三条着重讲文章的内容,后两条着重讲文章的形式),第六条从责任心的角度分析前五
条罪状产生的原因,最后两条概括党八股的恶劣影响。八条罪状由表现到根源到危害,体现
了论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2.形式新颖,论证方法多变
从全文看,文章采用分项列举的形式,使人一目了然,得其要领。从各自然段看,论证方法有举
例论证(如举斯大林发表的演说、《资本论》的例子)、道理论证(如在分析党八股的第二条
罪状时,引用鲁迅的话“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对比论证(如把斯大
林发表的演说和“我们的老爷”的文章进行对比),以及比喻论证(如在分析党八股的第六条
罪状时,用洗脸和照镜子来打比方)。论证方法多变,不仅使文章生动活泼,避免了呆板的抽象
说理;也使读者在强有力的、无可辩驳的论证中感受到了“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文风”。
3.语言生动活泼
(1)在词语的运用上,本文使用了大量俗语,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
衣”;歇后语,如“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成语,如“装腔作势”“无的放矢”“莫名其
妙”“对牛弹琴”“津津有味”“祸国殃民”;文言词语,如“得胜回朝”“文人学士”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方言词语,如“瘪三”“蹩脚”。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和巧妙安排,
使本文的语言既通俗易懂,又丰富多彩、鲜活有力。
(2)在句式的选用上,本文穿插使用了多种问句。设问句,如:“短而空就好吗 也不好。”又
如:“什么叫问题 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反问句,如:“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
呢 ”又如:“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 ”感叹句,如:“多得很!”又如:
“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这些句式的选用,使全文语言酣畅淋漓,生动活泼。
(3)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本文大量运用了比喻,如把党八股比作“老鸦声调”,把甲乙丙丁的
现象罗列比作“开中药铺”,把文章写好之后再多看几遍比作洗脸“不止洗一次”“洗完之
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这些比喻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又营造了轻
松幽默的氛围。11 反对党八股(节选)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这个比喻说的是,只有依靠扎实的学习来引导,( ① )。学与才的辩证法,正是青年最应该思考的。一些人认为才能源于天赋,不用依赖后天的学习;另一些人认为学习源于实践,( ② ),这都是割裂了二者的联系。正如这句古语所说,学习是才能的引导,才能是学习的发挥。只有当学习的弓弩弯如满月,才能的箭镞才能飞似流星。“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青年毛泽东曾以此自警自励。可见,( ③ ),不可能一蹴而就。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更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1.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逻辑关系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我的故乡蓬莱是个倚山抱海的古城,城不大,风景却很别致。
B.如果不自强不息,就不能把握命运。
C.老年人尚且这样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何况我们青年人呢
D.有人问,只要敲除一个基因,人是否就可以更长寿。
2.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词语曜党,文章华国。毛泽东,作为中共最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和立言者,创造了一个宏大的革命话语系统。“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的划痕,革命队伍掀起了语言风暴,凝集了革命者,击败了中间派,赢得了敌对者。
他“率领”一群汹涌的革命词语 ① ,无往而不胜。他创造的新词语,建立起中国共产党文化的核心概念。“整风”是他为党铸魂的神来之笔,是“改造思想”之大举。在共产党即将取得胜利、走向执政的红地毯时,他创造出“ ② ”,警示和教导党内同志要抵制诱惑,不要被敌人拉下水。1946年,他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此论断,打破了“恐美症”“恐核症”,被推向全国乃至英语世界。
“毛氏文章”中,创新的思想、独特的词语、丰富的意象,构成绝妙语录,使人 ③ 。这些语录,有的是精研细磨的雕章琢句,一字不可更改;有的是脱口而成的莲花,不经意为之,却有如神助。
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 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 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 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 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 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 那又怎么办 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节选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 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什么是不熟 人不熟。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 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选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删改)
材料三:
作家想在作品里,表现一个思想,创造一个人的形象,他的最基本的工具,便是语言(文字)。
有人把文学家的语言和画家的颜色相比,画家把一个颜色盆放在面前,红的、黄的、蓝的,画家又调配着这些颜色,画出五光十色的画。鲜艳夺目的,阴沉浓重的,愉快的人,或是悲愁的景物。但不会画的人,不会调配颜色的人,便连一个常见的萝卜也画不成功。
文学上的语言工作也是这样。生活里有无数的语言,各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人把这些语言放在自己的心里,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联结起来,便能表现人性、时代。也有人组织不好,语言贫乏,便连眼前一只猫捕住了老鼠的事,也说不清楚。
(选自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比喻读之令人生厌的党八股文章,对其文字冗长、内容空洞的文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B.“下决心不要群众看”“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这两句话深刻揭示了党八股文风的严重危害。
C.“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这句话诙谐、幽默,对那些喜欢写长而空的文章的人进行了讽刺。
D.“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作者提出这一主张的现实原因是当时是战争时期,打仗很多,工作繁忙。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多处运用设问和反问,引起人们对文风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推动相关论述步步深入,显示了很强的逻辑力量。
B.文章将斯大林发表的一篇演说和《解放日报》上的社论进行比较,意在肯定《解放日报》社论的写法,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C.在论证过程中,文章多处运用人民群众口头流行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歇后语、俗语等,深入浅出,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D.文章举《资本论》的例子,意在说明写文章要看实际情形,关键是要言之有物,而不是都以短为好,这样使论证更加严密。
3.根据材料二、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二认为文艺工作者只要熟悉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做好了解人、熟悉人这一工作,就能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B.材料二指出人民生活存在着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C.材料三首先论述了语言在文学作品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语言是表现思想、创造形象的最基本的工具。
D.材料三运用类比论证,把文学上的语言运用和画家的颜色调配进行类比,意在论证只有组织好、运用好语言,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针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材料二、三提出了哪些主张 请简要概述。(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只有……才……”表明句子的逻辑关系是条件关系。A项中的“却”表明句子的逻辑关系是转折关系。B项中的“如果……就……”表明句子的逻辑关系是假设关系。C项中的“尚且……何况……”表明句子的逻辑关系是递进关系。D项中的“只要……就”表明句子的逻辑关系是条件关系。故选D。
2.答案 ①才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②无须考虑先天的才能 ③学习贵在坚持
解析 ①处,前文引用的名言“学如弓弩,才如箭镞”的意思是学问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后文说的应是“学”与“才”之间是辩证关系。括号前面“只有依靠扎实的学习来引导”是说才能要依靠学问来引导,此处所填句子应是说才能可以发挥;再结合前面的关联词“只有”可知,所填句子中必须有相应的关联词与之照应。故可填“才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之类的内容。②处,根据前面分号的提示可知,分号前后的内容是并列关系,所填句子的内容与“不用依赖后天的学习”相对,应该否定天赋,故可填“无须考虑先天的才能”之类的内容。③处,前文引用名言“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说明了坚持的重要性,后文写到事情不能一下子完成,“可见”表明此处应为总结性的话语,即总结前文提到的坚持的重要性,故可填“学习贵在坚持”之类的内容。
3.答案 ①攻城略地 ②糖衣炮弹 ③久久不忘
解析 ①处,根据前文中的“‘率领’一群汹涌的革命词语”和后文“无往而不胜”可知,此处语境采用拟人手法,把毛泽东创造的众多革命词语比喻成部队攻占城池,夺取土地,故可填“攻城略地”。攻城略地:攻占城池,夺取土地。②处,根据后文“警示和教导党内同志要抵制诱惑,不要被敌人拉下水”可知,毛泽东创造出的词语的意思是不要被经过巧妙伪装使人乐于接受的进攻性手段麻痹,故可填“糖衣炮弹”。糖衣炮弹:比喻腐蚀、拉拢,拖人下水的手段。③处,根据前文“创新的思想、独特的词语、丰富的意象,构成绝妙语录”可知,此处语境是说“毛氏文章”使人印象深刻,故可填“久久不忘”。久久不忘:形容印象深刻。
4.答案 “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的划痕,在革命队伍掀起了语言风暴,凝集了革命者,赢得了中间派,击败了敌对者。
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的划痕,革命队伍掀起了语言风暴”中途易辙,前后句子的主语应保持一致,可在“革命队伍”前加上“在”;二是“击败了中间派,赢得了敌对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应改为“赢得了中间派,击败了敌对者”。
5.答案 比喻。表达效果:将原子弹比作纸做的老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共产党人对美国反动派的蔑视,以及必定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在当时极大地激励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精神。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中,本体是“原子弹”,喻体是“纸老虎”;将原子弹比作纸做的老虎,并说其是用来吓人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共产党人对美国反动派的蔑视,表明了必胜的信心,极大地激励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精神。
能力提升练
1.B “这两句话深刻揭示了党八股文风的严重危害”说法错误。结合“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可知,“下决心不要群众看”不属于党八股文风的严重危害,而是作者的批评之语。
2.B “意在肯定《解放日报》社论的写法”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为“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可见比较的目的是突出斯大林演说的简短。
3.A “只要……就能……”逻辑推理错误。材料二原文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据此推断不出选项中所说的内容。
4.答案 首先指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1分)然后指出“长而空”的危害;(1分)接着又指出“短而空”也不好;(1分)最后得出结论——文章和演说最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和演说)。(1分)
解析 论证思路就是作者展开论述某个观点的思维过程。解答此类题目时,可先通读全文,抓文章的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划分文章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然后归纳概括,整理成答案即可。材料一首先在第一段第一句指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什么;然后说“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 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即指出“长而空”的危害;接着又说“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 也不好”,指出“短而空”也不好;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指出文章和演说最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和演说)。
5.答案 ①走近人民群众,学习并运用他们丰富、生动的语言。②用心揣摩生活中的语言。③组织好语言,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联结起来。(每点2分)
解析 由材料二“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 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可以总结出:走近人民群众,学习并运用他们丰富、生动的语言。
由材料三“作家想在作品里,表现一个思想,创造一个人的形象,他的最基本的工具,便是语言(文字)”“有人把文学家的语言和画家的颜色相比……不会调配颜色的人,便连一个常见的萝卜也画不成功”可以总结出:用心揣摩生活中的语言。
由材料三“有人把这些语言放在自己的心里,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联结起来,便能表现人性、时代”可以总结出:组织好语言,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联结起来。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