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芣苢 插秧歌 习题课件+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6 芣苢 插秧歌 习题课件+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4 16:03:22

文档简介

6 芣苢/插秧歌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无数次急切的观望和深情的抚摸之后,终于盼到了开镰割麦的日子。(     )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用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麦地是庄稼汉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前“鞠”后“躬”,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倒下。橙黄的麦地在很短的片刻之间出现残缺,一块,一片,一行,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七月地里无闲人,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麦秆刺啦的声音,车子咯吱的声音,老人训斥晚辈、孩子哭闹和年轻人打情骂俏的声音,交响乐一样,在高温的天空里喧嚣起来。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冲出来,推着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
B.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冲出来,车子后面是迫不及待地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
C.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冲出来,车子后面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
D.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推着迫不及待地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冲出来。
2.下列各项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劳动,是与大地肌肤相亲。在田地边,以裸露的脚趾触碰大地,小心地触碰。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看稻们站立在一片白泱泱的水田中央,不跑,不跳,亦不缩脚,蓝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我就感觉羞愧。人不如稻 试试,再试试,果然就不烫脚了。把两只脚慢慢地伸入水田,忍住,再忍住。如一棵稻秧把根伸进大地深处。田泥包裹,温暖如春,血脉相通。
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开又覆盖,却不知道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劳作,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我感觉自己和父亲、祖先们,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的,与先人的,也是一个模样。
4.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我举起耙,把口水唾在手心,握紧耙柄,用泥土搓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6.文中有两处动词的回环往复,请任选一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能力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9分)
芣 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十亩之间
《诗经·魏风》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①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②兮。行与子逝兮。
[注] ①闲闲:宽闲、悠闲。②泄泄:和乐的样子。
1.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芣苢》中,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棵一棵地拾取到一把一把地取下,层层递进。
B.《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
C.《十亩之间》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短短几句就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图,抒写了采桑女结束劳动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D.《十亩之间》不仅写了桑园之大、桑树之多和女子们采桑归来时的情景,还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动场景,宛然一幅怡然悦目的图画。
2.《十亩之间》全诗无一“乐”字,却处处透露着“桑者”的欢乐,请结合诗句分析该诗是如何艺术地表现“桑者”之乐的。(6分)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9分)
插秧歌(节选)
刘学箕
农夫戢戢清波阔,秧稻茸茸森石发。
父儿呼唤手拔齐,千把万把根连泥。
四更乘月躅陇陌,晓烟渐散东方白。
归来吃得饭一盂,担到田头汗似珠。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诗和杨诗都描绘了劳动场景,都洋溢着家人一起参与劳动的生活气息。
B.刘诗前两句将对农夫的动作描写和对秧苗的形象描写有机结合,生动逼真。
C.杨诗“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可见一家人的不同分工。
D.杨诗以“兜鍪”和“甲”分别代指“笠”和“蓑”,暗示插秧紧张和繁忙。
4.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两首《插秧歌》在内容上的异同。(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田 舍
范成大①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
[注] ①范成大:南宋著名诗人,诗歌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这里指成熟的稻子一望无际。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农人相互吆喝着扛着锄头前去修筑打谷场,能让人联想到当时的情景,渲染了农忙的气氛。
B.本诗写了农人筑场、儿童眠叶等几组跳跃性镜头,看似不相统属,实则一线贯串。
C.本诗和杨万里《插秧歌》相同点颇多:均为五言律诗,均反映农村生活,表现了劳动的艰辛。
D.尾联前句直抒胸臆;后句以景结情,金黄的稻子直铺天边,凸显了水稻丰收在望的场景。
6.赏析颔联的景物描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问题。(9分)
插秧妇  
戴 良  
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
裙翻蛱蝶随风舞,手举蜻蜓点水忙。
紧束①暖烟②青满地,细分③春雨绿成行。
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④。
[注] ①紧束:指扎束秧把。②暖烟:玉的代称。此指柔嫩秧苗翠绿如玉。③细分:精心细致地分秧栽插。④马上郎:指骑马的富家公子哥儿。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野妆”展现插秧女朴素、自然的美感,“莲步”勾勒出插秧女轻盈、洒脱的劳动姿态。
B.颈联描写秧苗栽种后的情景,“青满地”“绿成行”写出秧苗的勃勃生机,充满乡野清新之气。
C.尾联运用对比,描写富家公子难以应和插秧女的歌声,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
D.这首诗格调轻快,描写出了农事生产的愉悦感,语言清丽,声调流转,富有民歌情调。
8.此诗的颔联和杨万里《插秧歌》中的“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都描写了插秧时节劳动者的形象,请比较其手法的异同。(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根据后文“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用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中“好钢”“好镰”“好汉”的顺序可知,应该是工具在前,人在后,据此排除A、D两项。“迫不及待”作状语应该放在动词前面,据此排除B项。故选C。
2.D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麦子的成熟”比作“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A.拟人,“花溅泪”“鸟惊心”赋予花和鸟人的行为。B.对偶,上下两句对仗工整,“鹰”对“鱼”,“击”对“翔”,“长空”对“浅底”。C.借代,“朱门”代指豪门贵族。D.比喻、夸张。“梨花开”把雪比作梨花,是比喻;“千树万树”,是夸张。
3.答案 (示例)橙黄的麦地在片刻之间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
解析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很短的片刻之间”成分赘余,“很短的”和“片刻之间”语义重复,可删去“很短的”;二是“一块,一片,一行”语序不当,可改为“一行,一块,一片”。
4.答案 四个逗号将“出发”“沿”“至”“绕”“爬”五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停顿,写出了汗水不停地流淌的情景,突出了劳作的艰辛。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中,四个逗号将“出发”“沿”“至”“绕”“爬”五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停顿,“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写出了汗水不停地流淌的情景,突出了劳作的艰辛。
5.答案 ①原文采用“像父亲一样……”的相同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气势;而改句是一个陈述句,表达效果一般。
②原文写出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的场景,突出了父亲对“我”的影响之大,强化了情感;而改句只是写出了“我”劳动时的动作,看不出父亲对“我”的影响。
解析 原文采用“像父亲一样……”的相同句式,“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形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气势;而改句“我举起耙,把口水唾在手心,握紧耙柄,用泥土搓手”是普通的陈述句,表达效果不如原句。
原文“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写出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的场景,突出了父亲对“我”的影响之大,强化了情感;而改句“我举起耙,把口水唾在手心,握紧耙柄,用泥土搓手”只是写出了“我”劳动时的动作,没有任何与父亲有关的信息,无法体现父亲对“我”的影响。
6.答案 “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形象地展示了“我”下地时的动作,真实地再现了“我”在下地时试探、迟疑的心理。(或:“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表现了“我”不停地劳作又享受劳作的情形。)
好处:使语句整齐匀称,给人以循环往复的美感,增强了表现力。
解析 结合“在田地边,以裸露的脚趾触碰大地,小心地触碰。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看稻们站立在一片白泱泱的水田中央,不跑,不跳,亦不缩脚,蓝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我就感觉羞愧”可知,“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形象地展示了“我”下地时的动作,真实地再现了“我”在下地时试探、迟疑的心理。
结合“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可知,“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表现了“我”不停地劳作又享受劳作的情形。
这两处动词的回环往复,使语句整齐匀称,给人以循环往复的美感,增强了表现力。
任选一处进行分析即可。
知识拓展 回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
回环修辞的好处:①使语句整齐匀称,给人以循环往复的美感;②能更好地揭示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使读者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③使语言活泼有趣,耐人寻味。
能力提升练
1.D “还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动场景”错误。这首诗没有具体描写采桑的劳动场景,“桑者闲闲兮”“桑者泄泄兮”描写的是采桑女结束劳动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2.答案 ①运用叠词表现快乐。“闲闲”“泄泄”,节奏明快,写出了采桑姑娘的轻松欢乐。②运用语气词“兮”,使全诗节奏舒缓而轻松。这“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
解析 结合“桑者闲闲兮”“桑者泄泄兮”以及注释可知,“闲闲”“泄泄”这两个表现人轻松、快乐的叠词,节奏明快,写出了采桑姑娘的自在、惬意。诗中的“兮”为语气词,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运用“兮”字,表现了采桑姑娘劳动后舒缓而轻松的心情,有着“劳逸结合”的快乐。作者采用了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在诗歌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使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用轻松的旋律表达出采桑姑娘愉悦的心情,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
3.D “代指”错误,杨诗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
4.答案 (1)相同点:都写到了劳动时的繁忙景象。(2)不同点:①刘诗侧重写拔秧,并描写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以及农人起早劳动的艰辛;②杨诗侧重写插秧,描绘的是雨中抢插秧苗的紧张忙碌的情形。(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刘诗中,“农夫戢戢清波阔,秧稻茸茸森石发。父儿呼唤手拔齐,千把万把根连泥”描写了拔秧劳动时繁忙的场景;“四更乘月躅陇陌,晓烟渐散东方白”是自然环境描写,描写农人早起到田间劳作的场景。“四更”是时间,强调劳作时间之早,“乘月”“晓烟渐散东方白”描绘了劳作的自然环境,突出农人早起就投入繁忙的劳作生活的艰辛。
杨诗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描绘的是雨中抢插秧苗的紧张忙碌的情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而具体;“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
结合以上分析,从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角度概括即可。
5.C “均为五言律诗”错,《插秧歌》不是五言律诗。“表现了劳动的艰辛”错,《插秧歌》通过描写全家人一齐上阵,有条不紊地协作劳动,表现的是劳动的艰辛;本诗则通过描写农人修筑打谷场的劳动,表现的是丰收在望的喜悦。
6.答案 ①颔联描写的是儿童在铺着落叶的地上安眠,鸟雀在夕阳中鸣叫的场景。(诗句采用散文化表述,可添加合理想象)
②动静结合。“儿童眠落叶”为静景,“鸟雀噪斜阳”为动景,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
③视听结合。儿童眠于落叶为视觉,鸟雀鸣叫为听觉,视听结合,如在眼前。
④寓情于景。有儿童,有鸟雀,以景衬情,表达了诗人对农村恬静美好的生活的喜爱之情。
(也可从炼字角度,抓住“眠”和“噪”分析)。
解析 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然后找出诗句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并分析表达效果。
首先描述画面。“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描写的是儿童在铺着落叶的地上安眠,鸟雀在夕阳中鸣叫的场景,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跃然纸上。
然后找出诗句中运用的表达技巧。从绘景手法上看,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儿童眠落叶”为静景,“鸟雀噪斜阳”为动景,着力对农村生活进行描写,落叶、鸟雀都点明节令是秋天,即收获的季节,画面温馨和谐,写出了喜庆丰收的景象。从观察角度上看,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儿童眠于落叶为视觉,鸟雀鸣叫为听觉,写儿童无忧无虑地安眠,鸟雀欢乐地鸣叫,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抒情手法上看,颔联寓情于景。颔联中有儿童,有鸟雀,诗人所描写的每一幅场景都带有欢乐的气息,以景衬情,表达了诗人对农村恬静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
此外,从炼字上看,“眠”字写出了儿童可爱的神态,“噪”在此处是指鸣叫之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雀的欢快,一切景语皆情语,以乐景衬乐情,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7.C “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错,“羞杀扬鞭马上郎”的意思是富家公子游手好闲、闲散无聊,在勤劳美好的插秧女面前应非常惭愧,突出了插秧女辛勤劳动的可贵和可敬。
8.答案 相同点: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诗颔联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飘舞,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将“笠”和“蓑”比喻为“兜鍪”和“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
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本诗颔联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杨诗正面描写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
不同点:杨诗还采用了侧面衬托,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忘我劳动、插秧不辍的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
解析 首先,分析相同点: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诗颔联中,“裙翻蛱蝶”把裙摆比作随风飘舞的蝴蝶,“手举蜻蜓”把插秧的动作比作蜻蜓点水,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飘舞,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中,“笠是兜鍪蓑是甲”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铠甲,形容抢插秧苗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本诗颔联中,“手举蜻蜓点水忙”是动作描写,充满灵动的活力,画面感十足。杨诗中,“笠是兜鍪蓑是甲”是外貌描写。
其次,分析不同点:杨诗还采用了侧面衬托。“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了雨势之猛、之大,天气条件之恶劣。农夫在这样的环境下忘我劳动,插秧不辍,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
168(共12张PPT)
6 芣苢/插秧歌
芣 苢①
《诗经·周南》
采采②芣苢,薄言③采之。
茂盛的车前草呀,采呀快快采些来。
采采芣苢,薄言有④之。[1]
茂盛的车前草呀,采呀采呀采到了。
①芣苢(fú yǐ):车前草。②采采:茂盛的样子。③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④
有:取得,获得。
章解 采摘芣苢,握在手中。
古文 注析破
采采芣苢,薄言掇⑤之。
茂盛的车前草呀,一棵一棵拾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捋⑥之。[2]
茂盛的车前草呀,一把一把取下来。
⑤掇(duō):拾取,摘取。⑥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章解 采摘芣苢,手法娴熟。
采采芣苢,薄言袺⑦之。
茂盛的车前草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襭⑧之。[3]
茂盛的车前草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⑦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⑧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章解 采摘芣苢,收获丰厚。
评点赏析
[1]1—4句写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摘芣苢。前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
曲,表现了这群妇女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采”是总体描写,“采采”反复叠唱,有音乐美感,也体现了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
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似乎也传递着发现芣苢的信息。
[2]5—8句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和真切反映。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取,妇女们
干得起劲,唱得便起劲。“掇”,一棵棵地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从茎上成把地取下。这
两个简单的字不仅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还使人想象人们采摘时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
景。
[3]9—12句是对满载而归的场景的叙写。“薄言袺之”“薄言襭之”,将收工时“打包”的
情形表现得十分细腻。“袺”,把成把取下的芣苢放到提起的衣襟里兜着;“襭”,把装满芣
苢的衣襟掖在腰带上兜着。这两个字写出了人们采摘时动作的敏捷、灵巧。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
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
小儿拔秧大儿插。[1]
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
笠①是兜鍪②蓑③是甲④,
斗笠是头盔,蓑衣是铠甲,(但似乎没有什么用,)
雨从头上湿到胛⑤。[2]
雨水从头顶上一直湿到肩胛。
唤渠⑥朝餐歇半霎⑦,
招呼他停下来吃早饭并歇息一会儿,
低头折腰只不答:[3]
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
“秧根未牢莳⑧未匝⑨,
“秧苗根部尚不牢固,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
照管⑩鹅儿与雏鸭。”[4]
一定要看管好饲养的鹅与雏鸭,提防它们来捣乱。”
①笠:斗笠。②兜鍪(mó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③蓑(suō):蓑衣。④甲:铠甲,古代
战士穿的用皮革或金属片制成的护身服。⑤胛:肩胛。⑥渠:他。⑦半霎:极短的时间。⑧莳
(shì):移栽、种植。⑨匝:布满、遍及。⑩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评点赏析
[1]写一家老小插秧的繁忙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既准确、具体、平实,
又暗示一家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2]诗人巧用比喻,把他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他们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铠甲。头盔和铠
甲都是战士打仗时必备的装束,如此比喻,将插秧的情景比作战斗的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
气氛。
[3]家人送饭让农夫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写出了抢插的紧张程
度。“朝餐”点出农夫早起出工,直到有人招呼他吃饭歇息时还水米未沾,写出了插秧时节
劳作的紧张。
[4]模拟农夫的口吻说“秧苗根部尚不牢固,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言外之意是“在这
当口,我怎么能歇得下呢 ”,同时嘱咐妻子一定要看管好鹅与雏鸭。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
上加忙,将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一、重点剖析
《芣苢》
本诗生动地描写了采摘芣苢的劳作过程。这一劳作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的
疑难 情境破
答案 ①采用赋的手法,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作过程。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发
生变化。诗歌通过这六个动词的变化,展现了一幅集体采摘芣苢的动人劳动场景。“采”即
可采得,也就是“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接下来,“掇”“捋”和“袺”“襭”是
对采摘芣苢的动作的具体描写。“掇”即拾取、摘取,“捋”即从茎上成把地取下;“袺”
即提起衣襟兜着芣苢,“襭”即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着芣苢。这样写,将整个劳作过程描绘
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且通过这六个动词的变化,表现了芣苢越采越多,最终满载而归的情
景。
②运用重章叠句,展现人们劳动时的精神以及情绪。《芣苢》中叠字用得颇多,“采采芣
苢”中的“采采”二字,在重章复沓中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将人们劳作
的过程和心情自然地表达了出来。
答案 ①动作描写。在刻画劳动场景时,诗人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
确地刻画出一家人全神贯注地插秧的神态,勾勒出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一家人一齐出动,
各尽所能,配合默契。
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把斗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暗示
抢插秧苗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营造出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更写出了雨势之
猛、之密、之急、之大,天气条件之恶劣。农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
忙与紧张。
《插秧歌》
本诗是如何展现农户紧张忙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场景的
二、写法赏析
《芣苢》
1.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形式反复咏唱,以表情达意。
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复,实则别有韵味。“采
采”是重叠词,“采采芣苢,薄言×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
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和谐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
融的艺术境界。
2.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
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
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人们三五成
群,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景。
《插秧歌》
善用口语,浅白流畅
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作场景来表现农家生活,富于生活情趣。尾联模拟农夫的口吻说
“秧苗根部尚不牢固,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一定要看管好饲养的鹅和雏鸭,提防它们来
捣乱”。这种口语化的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整合探究
探究 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异同 试分析并填写下表。
诗歌 表现手法 劳动场景 表达情感 共同点
《芣苢》 “赋”、重章 叠唱 直接描写,细腻
地展现了劳动妇
女采摘芣苢的全
过程 充满着劳动的欢
乐,洋溢着劳动
的热情 展现了古代劳动
者的精神风貌,
还原了劳动本身
的滋味。
《插秧歌》 白描、 比喻、 对话、 直接描写与间接
描写相结合,展
现了农家生活的
艰辛与农事的繁
忙 字里行间洋溢着
吃苦耐劳、乐观
积极的精神,流
露出诗人对劳动
和劳动者的赞美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