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习题课件+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8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习题课件+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4 16:03:22

文档简介

*琵琶行并序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七言古诗在唐代一开始就是走歌行的路子,文辞精丽,音调和谐,对仗工整,抒情婉转,显示出乐府民歌的底色与诗体律化倾向的融合。“初唐四杰”引进六朝辞赋的表现手法,于排比铺张之中,见宛曲流动之致。刘希夷、张若虚淘洗铅华,抒述细腻,用清空流动的笔触来表达深沉开阔的意境。在此基础上,高适、李颀、王维、崔颢诸家增强骨力,恢宏气势,配合以整饬的章法和鲜明的节奏,形成了典型的盛唐歌行。这种歌行体是一种受律化影响的古诗,往往四句构成一小节,每节一韵,通篇平仄韵互转,各节内部两联又常以散句领起,骈偶作结,句间字音安排多符合律体的声律原则,延及元、白,在饬炼的声韵结构中稍加变动,参以错落的章法韵调,化凝重为流走,便于委婉叙说故事,曲折表现人情。
与此同时,盛唐诗坛上的李白、岑参等人,着重学习楚辞以至鲍照歌行的参差的句式和跳脱的气势,化整为散,破偶为奇,以恣纵的笔意写激荡的感情。其中尤以李白最具有创造力,其《蜀道难》《远别离》《梦游天姥吟留别》诸章,在七言的基调上大量采用杂言,借助长短句式的交错综合与转韵、平仄、双声、叠韵、叠字等音响的作用,来传达情感的起伏跌宕和意境的转接变幻。
另外,唐人古诗中尚有乐府一体,也以七言居多。乐府本是古体诗中特殊的一类,以合乐歌唱、白描叙事为特色。魏晋以后的文人乐府,已逐渐由叙事转向抒情。至唐代,旧乐失传,乐府诗的写作或借旧题以写新意,或立新题以纪新事,完全不受乐府古题的限制。大体上,杜甫以前的阶段,旧题新词为多,杜甫始着力创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恢复和发展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元、白、张、王更予以发扬光大,他们的乐府诗取材于病态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类于今天的报告文学或政治杂感。
1.唐代七言古诗的两大源头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请以下面的《短歌行》(节选)为例,具体说明“魏晋以后的文人乐府,已逐渐由叙事转向抒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3.文中说,白居易等人的乐府诗“取材于病态社会的各个方面”,你认为《琵琶行并序》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病态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奇谭》悄然点起了一把火。人们不断表达喜爱之情,各类解读①(纷至沓来),有人认为“中式故事与中式美学”正在归来,媒体赞美该片是“进化的国漫,不变的中国浪漫”。虽然《中国奇谭》的主角们是远离人间世态的“小妖怪们”,但片中现实寓言般的情节塑造与代入感较强的情感表达,让不少观众狠狠共情。“小妖怪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爆火,为一颗颗②(饱经风霜)的心灵燃起了一盏盏温暖的灯。
《中国奇谭》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和B站联合出品的动画集。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用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精神创作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多次提到对上美影的喜爱与崇拜。这次上美影与B站的③(珠联璧合)让《中国奇谭》实打实火出了圈。
《中国奇谭》饱含着④(浓郁)的中国味,不时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小妖怪的夏天》巧妙地将中国经典IP《西游记》里的情节作为故事背景,当齐天大圣扫清妖怪巢穴的那一刻,观众将会回忆起儿时遥远的英雄梦想。
4.下列关于文中四个画横线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纷至沓来”,指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此处指对《中国奇谭》的解读不断涌现,替换为“熙来攘往”也可以。
B.②处“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此处用来形容人们的现实生活感受,若替换为“饱经忧患”,则语义过重。
C.③处根据下文“火出了圈”的结果,可推知,此处是形容上美影和B站的合作关系,填入“珠联璧合”,符合上下文语意。
D.④处“浓郁”,指(色彩、情感、气氛等)重,此处是指《中国奇谭》的中国特色明显,若替换为“淳厚”,则与语境不符。
5.请以“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为开头,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              
                             
6.关键词搜索,指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输入能够最大程度概括所要查找的内容的几个词语的一种方法。关键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简化词汇。如何使用“关键词搜索”方法在搜索引擎中查找本语段 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四个关键词。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结束演奏后的动作及神态,同时也引出下文对其身世的叙述。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3)《琵琶行并序》中多次写到月亮而其作用各不相同:描写月色,从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的一句是“         ”;而“         ”一句则浓缩了琵琶女的卖唱人生,感慨时光白白消磨。 
(4)《琵琶行并序》中,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写出了乐声的重浊与清脆的两句是“       ,       ”。
(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梦回往昔,梦醒时无限伤感的两句是“       ,       ”。
(6)《琵琶行并序》中,当琵琶女自诉身世时,“我”的情感被激发,发出了“       ,       ”的感慨,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因此才有了同声相应的诗文。
(7)音乐能给人以听觉上的美的感受,但要用语言来呈现并不容易,于是人们常用比喻的手法来描摹音乐,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       ,       ”两句,分别用鸟鸣声和流水声来形容琵琶声的婉转流利、缓慢低沉。
(8)《琵琶行并序》中,体现琵琶女出场时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       ,       ”,这与下面琵琶女出场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态相呼应,把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十分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9)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杜甫《登高》中,“        ”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
(10)“管弦”本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管乐和弦乐的统称,古代诗文中常以“管弦”代指音乐来抒发情感,如“       ,        ”。
能力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②。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绿绮,泛指名贵的琴。②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听蜀僧弹琴,首联说明琴师来自四川峨眉山,简短的十个字,把弹琴者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现了弹琴者与听琴者的友情。“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写出了蜀僧弹琴姿态的潇洒。
C.颈联中“客心洗流水”一句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了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含蓄自然。
D.尾联写音乐结束后,诗人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2.音乐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艺术,但许多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描绘过音乐,像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在这首诗中李白又是如何描绘琴声之美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 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此时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句描述了深秋的寒冷,交代了时间;“凉冷”二字未提雨,却写因雨而凉冷。
B.颔联“卧迟”写出老年人睡眠少的特点,“灯灭后”写出“卧迟”的时间,突出夜深。
C.取暖的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却“香添暖被笼”,与上联的“睡美”相照应。
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直抒胸臆,突出秋霜的冷酷,表达了老翁内心的愤懑、无奈之情。
4.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并序》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有何不同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江楼夕望招客[注]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此诗作于长庆三年(823),为登楼远眺即兴之作。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傍晚时分,诗人登楼远眺,海天一色,暮色苍茫,山接水,水连天,气象阔大,意境高远。
B.诗歌前四句的画面组织独具匠心。以“东望”领起后三句,由近及远,整个画面显得有跳跃性。
C.颈联把相互矛盾的自然现象变得合情合理,尾联向友人发出邀请,照应题中“招客”二字。
D.整首诗前六句写景,结尾则由景及情,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情趣,语言平实而意蕴深厚。
6.苏轼曾评价,“白公晚年诗极高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颈联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的高妙之处。(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节选)
李 颀
蔡女[注]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注] 蔡女:指蔡文姬。传说曾被匈奴掳走,曹操统一北方后,用重金将其赎回。被匈奴掳走期间,她有感于胡笳之音,作琴曲《胡笳十八拍》。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起势突兀,不言“董大”而说“蔡女”,用凄美的传说交代了胡笳艺术的起源。
B.三、四句描写蔡文姬弹奏时胡人、汉使悲切难抑、断肠欲绝的场面,烘托出琴曲的感人魅力。
C.第七句中的“商”“角”“羽”属于古代五音,五声音阶由低至高依次为宫、商、角、徵、羽。
D.诗歌描写大开大阖,从蔡女到董大,遥隔数百年,一曲琴音将两者巧妙联系起来,自然浑成。
8.为了突出董大高超的演奏技艺,诗人用了哪些手法 请简要分析。(6分)
                             
                             
                             
高考真题练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2023全国甲,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二、(2023全国乙,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破阵子
陆 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4.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2022全国乙,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 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 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 长安在日边。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6.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唐代七言古诗的两大源头:一是歌行体、六朝辞赋,二是楚辞和鲍照歌行。
解析 由“七言古诗在唐代一开始就是走歌行的路子”“‘初唐四杰’引进六朝辞赋的表现手法”可概括出:唐代七言古诗的源头之一是歌行体、六朝辞赋。由“与此同时,盛唐诗坛上的李白、岑参等人,却着重学习楚辞以至鲍照歌行的参差的句式和跳脱的气势”可概括出:唐代七言古诗的源头之二是楚辞和鲍照歌行。
所以,唐代七言古诗的两大源头,一是歌行体、六朝辞赋,二是楚辞和鲍照歌行。
2.答案 诗人只是用“鼓瑟吹笙”“契阔谈讌”对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而通过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运用比兴手法,抒发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对贤才难以招致的忧虑和对贤才来投的感激之情。这印证了魏晋文人乐府由叙事转向抒情的事实判断。
解析 《短歌行》(节选)中的“鼓瑟吹笙”写弹瑟吹笙欢迎四方贤才;“契阔谈讌”写久别重逢,欢饮畅谈。诗人只是用“鼓瑟吹笙”“契阔谈讌”概括性地描写了宾主欢宴的情景。引用《诗经》中的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鼓瑟吹笙”,以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运用比兴手法,抒发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对贤才难以招致的忧虑和对贤才来投的感激之情。这印证了魏晋文人乐府由叙事转向抒情的事实判断。
3.答案 官僚腐败,人才被埋没;民生凋敝,底层妇女命运悲苦。
解析 由“杜甫始着力……恢复和发展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有类于今天的报告文学或政治杂感”可知,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感琵琶女舟中夜弹而写,缘自身迁谪之意而作。
一个曾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技艺高超,年长色衰,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一个才华横溢,出官二年始觉有迁谪意。作者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凄凉身世,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集中反映了当时官僚腐败,人才被埋没;民生凋敝,底层妇女命运悲苦的社会现象。
4.A “熙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对象是人,此处指对《中国奇谭》的解读不断涌现,对象是“对《中国奇谭》的解读”,因此不能替换。B.“饱经忧患”,指一个人经历过许多忧患。此处用“饱经忧患”来形容人们的现实生活感受,确实语义过重,判断正确。C.“珠联璧合”,珍珠串在一起,美玉合在一块儿,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此处用来形容上美影和B站的合作关系,符合上下文语意,判断正确。D.“淳厚”,淳朴。此处是指《中国奇谭》的中国特色明显,替换为“淳厚”,则与语境不符,判断正确。
5.答案 秉持了“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受到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喜爱与崇拜。
解析 散句变整句,第一步:定基准句,即分析语句特点,确定某一句为基准句。第二步:仿基准句,即把其他句子调整成与基准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整体形成对偶或排比等。第三步:顺调语句,即调整理顺句子,检查有无语意变化。
首先分析句子,句子的主语是“上美影”,因此需要将后面的句子改为动宾结构,先将“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精神创作”变为动宾结构的句子:秉持了“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
然后以其为基准句,将“向世界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改为“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再以“上美影”为主语,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多次提到对上美影的喜爱与崇拜”改为“受到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喜爱与崇拜”。
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注意表达准确流畅。
6.答案 《中国奇谭》、爆火(出圈)、上美影、国产动画(中国动画/中国味)
解析 首先概括第一段的内容:《中国奇谭》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爆火。对象是《中国奇谭》,主要内容是《中国奇谭》爆火,由此可概括出“《中国奇谭》”“爆火”。
第二段具体介绍,指出《中国奇谭》是由上美影制作的,点明制作主体,由此可概括出“上美影”。该段还强调了中国动画的成就,由此可概括出“国产动画”或“中国动画”;由“让《中国奇谭》实打实火出了圈”可概括出“出圈”,该词与第一段中的“爆火”意思一致,二选一即可。
第三段侧重介绍《中国奇谭》的特点:饱含着浓郁的中国味。由此可概括出“中国味”,该词与第一段中的“国产动画”“中国动画”意思一致,任选其一即可。
7.答案 (1)沉吟放拨插弦中 整顿衣裳起敛容
(2)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3)唯见江心秋月白 秋月春风等闲度
(4)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5)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6)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7)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8)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9)潦倒新停浊酒杯 往往取酒还独倾
(10)(示例)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能力提升练
1.D “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错。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是说诗人沉浸在乐声中,不知不觉暮色已经降临,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并非心情惆怅、沉重。
2.答案 ①比喻。“如听万壑松”,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状写琴声之铿锵有力;“客心洗流水”,把乐声比喻成“流水”,状写琴声的清越。②侧面烘托。听琴时“客心洗流水”,这如流水般清澈的琴声能洗涤人的尘心俗念,使人心旷神怡,以诗人听琴后的感受来表现琴声之美。“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因听琴入迷而忘记了时间,不知天暗云重,以时间之快来表现琴声之美。③用典。“余响入霜钟”,“霜钟”二字点名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相照应。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此时诗人依然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从而表现了琴声之美。
解析 此诗写听蜀地一位琴技高超的和尚弹琴,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极力描摹琴声的优美动人。第一种,比喻的手法。颔联中“如听万壑松”,用大自然的万壑松涛之音来比喻琴声,状写琴声的铿锵有力,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中“客心洗流水”,就字面上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后,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把乐声比喻成潺潺流水,以此来状写琴声的清越、动听。第二种,侧面烘托的手法。诗人为了表现琴声的优美,从听众欣赏的角度来侧面烘托,如“客心洗流水”,意思是说这如流水般清澈的琴声能洗涤人的尘心俗念,使人心旷神怡,以诗人听琴后的具体感受来表现琴声之优美。再如尾联写到“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因听琴太过投入而忘记了时间,不知天暗云重,以诗人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来表现琴声对人的吸引力之大和其旋律的美妙。第三种,用典的手法。“余响入霜钟”,“霜钟”二字点名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相照应。琴声停止以后,余音袅袅,久久不绝,和秋季傍晚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余韵更加悠长,更加动人心神。以致在琴声终止以后,诗人依然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借此来表现琴声的优美动人。
3.D “表达了老翁内心的愤懑、无奈之情”错误。尾联写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老翁的闲适无事;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吹打得飘零满阶,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
4.答案 ①本诗中塑造的“老翁”形象安适闲淡。首联中的“安闲”二字直接点出“老翁”的形象特点;老翁在秋雨之夜仍然“睡美”、睡醒之后看满阶红霜叶等,写出了老翁的闲适。②《琵琶行并序》中塑造的是失意苦闷、抑郁不得志的“江州司马”形象。诗中描写了被贬之地的环境,侧面烘托了诗人被贬之后内心的苦闷;听完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后,“江州司马青衫湿”,写出了“江州司马”抑郁不得志的形象。
解析 本诗中塑造的是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的时间,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说明他心无所虑,有闲淡的情怀。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
《琵琶行并序》中塑造的是被贬谪在偏远的地方,感觉孤独委屈,内心凄凉、郁闷、悲伤的“江州司马”形象。“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写浔阳地势荒僻,环境恶劣,诗人举目伤怀,一点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诗人自己的失意苦闷移情的结果,诗人的失意苦闷是由于政治上遭受打击,但他听完琵琶女演奏后只是含糊地说了自己也是“天涯沦落人”,“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全被压到心底去了。“江州司马青衫湿”体现了他抑郁不得志的形象。
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5.B “由近及远”错误。一、二两句中的“海天”“山势川形”是远景,三、四两句中的“灯火万家”“水中央”是近景,所以应该是由远及近。
6.答案 ①比喻的修辞。颈联用“晴天雨”来比喻夜风,把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雨声联系起来;用“夏夜霜”来比喻月光,又把月照平沙的颜色和霜雪的颜色结合起来,使景色透露出一股清凉气息。②联想、想象。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皎洁晶莹,宛如霜雪。诗人借助联想和想象引出“清凉”,月白风清,舒适凉爽,使人如临其境,暑气顿消,意境高妙。
解析 首先,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照平沙的颜色就跟霜雪一样。用“晴天雨”来形容夜风,比喻新奇,把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雨声联系起来;用“夏夜霜”来形容月光,又把月照平沙的颜色和霜雪的颜色结合起来,使景色透露出一股清凉气息。
其次,颈联运用了联想、想象。“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写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其白如霜。“晴天雨”者,晴天不会有雨,风吹古木,声响萧瑟似雨;“夏夜霜”者,“夏夜”不会有“霜”,月照乎沙,颜色粲白似霜。诗人借助联想和想象引出“清凉”,月白风清,舒适凉爽,使人如临其境,暑气顿消,意境高妙。
7.A “用凄美的传说交代了胡笳艺术的起源”错误。这里诗人是从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写起,引入音乐。“起源”之说无中生有。
8.答案 ①夸张:琴声惊得“秋叶”“摵摵”而下,连深山妖精都来偷听,极言琴声顿挫富有激情。
②正侧面结合:“言迟更速”“将往复旋”,正面表现出董大指法娴熟;借群鸟散而复聚,天空阴而复晴,侧面表现胡笳曲调的丰富变化。
③比喻:琴声忽纵忽收时,就像群鸟散而复聚(曲调中情感的起伏如浮云蔽天与云开日出;嘶哑的琴声如失群的雏雁在孤夜哀鸣,嘶酸的音调如胡儿恋母之声的继续),烘托出琴音的凄恻动听。
④想象:如想象深山妖精偷听琴音,以衬琴音之妙。
解析 ①“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写董大出手不凡,其琴声竟使“秋叶”惊落,引得“妖精”“窃听”,用奇特的夸张,极言琴声顿挫且富有激情,突出了董大琴艺的超群出众。
②“先拂商弦后角羽”“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这是从正面描写董大轻拂琴弦,由商弦到角弦,再到羽弦,始迟缓低沉,后慷慨激昂,正面表现出其指法娴熟;“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这里采用侧面描写,烘托琴音的变化莫测,凄婉动听,表现了胡笳曲调的丰富变化。
③“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这里连用比喻,以鸟的聚散、云的离合比喻琴音的急缓相间,用失群雏雁的悲鸣、胡儿别母的恸哭来描绘琴音的悲切,烘托出琴音的凄恻动听。
④为了充分表现乐声的动听和琴技的高超,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形容琴声的种种变化,将难以言传的抽象的乐声,传神地描摹成一个个具体、生动、美妙的形象,来衬托琴音之妙。如琴弦一拨动,秋叶就瑟瑟落下,深山妖精也前来窃听,散去的群鸟重新聚拢,阴沉的天空转晴,等等。
高考真题练
1.A “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本词写了“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等场景,但它们都不是送别的场景,而且都是对未来的想象。
2.答案 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每点3分)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结尾两句的“绝妙”之处,实质上考查的是赏析写景句,考生可从画面内容、表现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进行回答。
3.D “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与君同醉醒”意思是与友人同饮共醉,表达的是闲适自在的心情。
4.答案 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方法;②开篇即言志,表明自己看轻尘世浮名;③在描写登山、穿林等生活场景时,也直白地表达出感受。(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要求回答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实质上考查的是诗歌具体的抒情方式。考生要能从整体和细节两方面进行思考。通观全词,以直抒胸臆为主,如上片首两句意思是看破了虚幻的世界,放弃了过往的无谓名利,直接表达了不被尘世、浮名所牵绊的闲适;上片末句“身闲心太平”直言词人的闲适之情;等等。具体而言,词人开篇言说志向,属于理性宣示自己告别过去;之后描写日常生活,在着屐扶杖、登山穿林的生活中以“真率”“自在”直接表达了个人内心情绪。另外,“苔纸题句”的描写中着一“闲”字,也是闲适心情的直白表达。
5.A 由“相知何用早 ”一句可知,唐少府和诗人相知并不早,故A项中“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
6.答案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彼此间的深厚情谊排遣离愁。②本诗中,“去去如何道 长安在日边”则以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每点3分,其中答出诗句1分,分析诗句2分)
解析 对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要着重关注颈联和尾联,由此两联可知该诗直抒胸臆,以朋友虽远离但感情不会疏远来宽慰朋友,强调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对于本诗,要关注尾联,此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以激励朋友前往长安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知识拓展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1)抒情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用现实之事或借历史典故)。
(2)描写
①描写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等。
②描写角度: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观察角度(远近、高低、上下、俯仰)。
2.修辞手法
(1)常见的12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反语、双关、通感。
(2)特殊的4种修辞手法:用典、列锦、互文、顶真。
3.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比兴、渲染、烘托、点染、象征、抑扬结合、联想和想象、铺陈、以小见大。
4.结构技巧
(1)情景关系方面: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句间关系方面:起承转合、铺垫、伏笔、过渡、照应、重章叠句等。
(3)主旨表现方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抑扬结合、对比等。(注:与表现手法有重合)
168(共29张PPT)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1]明年①秋,
元和十年,我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
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
(我)到湓浦口送别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在深夜弹琵
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琶,听那声音,清脆动听,有京城长安流行的乐曲声调。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
古文 注析破
问那个人,原来是长安歌女,曾经跟穆、曹两位
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
技艺高超的乐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嫁给
人妇。[2]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一个商人。(我)于是叫人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
她弹奏完毕,十分忧郁,自述年轻时候的欢乐事情,
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如今漂泊流落、形容消瘦,在江湖中辗转迁徙。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我由京官被贬往地方任职已有两年,清静安适,安于现状,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有感于她的话,这天晚上才觉得有贬谪的意味。
因为②长句,歌以赠之,凡③六百
于是创作了这首七言诗,作歌来送给她,总共六百
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3]
一十六个字,命名为《琵琶行》。
①明年:第二年。②为:创作。③凡:总共。
段解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本诗的写作动机和成诗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为
全诗奠定了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
夜晚在浔阳江边送别客人,枫叶和荻花在秋风里瑟瑟
瑟。[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
作响。我和客人下马走进船中,举杯想要喝酒却没有音乐
管弦。[5]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
助兴。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分别的时候月影
茫茫江浸月。[6]
沉浸在茫茫的江水里。
段解 叙送别之事,写江边秋景,渲染凄清氛围,抒发离别之情。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然听见水上传来琵琶声,主人忘记回去,客人忘记出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
循着声音低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弹奏者)
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
将要回答,又有些迟疑。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
添上酒,重新掌灯,再次摆上宴席。再三呼唤,她才走出船舱,
犹抱琵琶半遮面。[7]转轴拨弦三两声,
依然抱着琵琶半遮着脸。拧转弦轴,拨动弦丝,弹了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
还没有弹成曲调,就已充满感情。每一弦都声音低沉,
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每一声都充满深长的情思,好像在诉说一生的不得志。
低眉④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
她低头随手连续弹奏,似要说尽那无限的心事。轻轻地拢,
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
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开始弹的是《霓裳羽衣曲》,
后《六幺》。[8]大弦嘈嘈如急雨,
后来弹的是《六幺令》。粗弦声音沉重舒长像是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细弦声音轻细急促像是低声说话。粗弦细弦交错弹奏,
大珠小珠落玉盘。[9]间关莺语花底
如同大珠小珠落到玉盘上。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婉转
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
流利,像幽咽的泉水在冰下艰难流过。像冰下的泉水又冷又
涩弦凝绝,凝绝不
涩不能畅流,弦似乎凝结不动了,(琴弦)凝结不动,不畅
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
通,声音也暂时停止了。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这个
时无声胜有声。[10]银瓶乍破
时候没有声音,却胜过有声音的时候。像银瓶突然破裂,
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水浆迸射一样;像铁骑突然冲出,刀枪齐鸣一般。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
乐曲终了,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间部位划过四弦,四根弦
一声如裂帛。[11]东船西舫
同时发声,好像撕裂绸帛。东边和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
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12]
悄的,没有人说话,只看见江心有一轮明亮的秋月。
④低眉:低头。
段解 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她弹奏的情形。重点写乐声的变化,时而高亢,时而幽咽,时而舒
缓,时而激烈。诗人运用大量拟声词和比喻,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巧和她弹奏
的音乐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沉吟放拨插弦中,
(琵琶女)默默深思了一会儿,把拨子插到弦中,
整顿衣裳起敛容⑤。[13]自言本是京城
整理好衣裳站起来,显出端庄的脸色。自我介绍说本来是京城
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
女子,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
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
名字登记在教坊中最优秀的一队里。弹罢曲子曾赢得
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技艺高超的乐师的赞扬,梳妆完常引起歌伎的妒忌。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
京城富家豪族子弟争相赠送锦帛,一支曲子就换来
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
无数匹红色的轻美的丝织品。(随着音乐)打拍子时敲碎了
血色罗裙翻酒污。[14]
上端镶着花钿的银质发篦,血色罗裙(因为)泼翻了酒被沾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中度过,美好的时光随随便便地消磨。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15]
兄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暮去朝来我容貌衰老。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
门前冷清车马越来越少,年纪大了嫁了个商人。商人看重
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利益轻视别离,上个月到浮梁买卖茶叶去了。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
(他)走了以后,我在江口守着空荡荡的船,绕船的月光那
江水寒。[16]夜深忽梦少年事,
么明亮,江水那么冰凉。深夜里忽然梦见年轻时候的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17]
从梦中哭醒,搽了胭脂粉的脸上流满了一道道红色的泪痕。
⑤敛容:显出端庄的脸色。
段解 琵琶女自诉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⑥。[18]
  我听了琵琶声后已经叹息,又听了这番话后再次叹息。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19]
同样是流落到天涯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我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城病倒。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⑦声。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终年听不到音乐的声音。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的地方,黄芦和苦竹环绕着院子生长。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
在这儿从早到晚听见的是什么声音 杜鹃的悲啼
血猿哀鸣。[20]春江花朝秋月夜,
和猿猴的哀鸣。春天江边花开的早晨和秋天的月明之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
往往拿出酒来,却独自饮酒。难道没有山歌和村笛吗
呕哑嘲哳难为听。[21]今夜闻君琵琶语,
声音嘈杂刺耳,难以听下去。今晚听了你用琵琶弹出的曲调,
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
好像听到了仙乐,耳朵也忽然清明。不要推辞,请坐下
弹一曲,为⑧君翻作《琵琶行》。[22]
再弹一支曲子,我替你写作歌词,就叫《琵琶行》。
⑥唧唧:叹息。⑦丝竹:泛指音乐。⑧为:替、给。
段解 诗人感慨自己的命运。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
(琵琶女)听了我的话长久地站立,回到(原处)坐下,把琴
弦弦转急。[23]凄凄不似向前声,
弦拧紧,弦声变得更加急促。凄凄切切,不像以前的声音,
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在场所有的人再次听都掩面哭泣。在座之中谁的眼泪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24]
江州司马的青色单衣已经湿透了。
段解 琵琶女重弹琵琶,诗人泪洒青衫。
评点赏析
[1]“左迁”二字暗含失意之情,点出了诗人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不幸。
[2]听其音:“京都声”让诗人感到十分亲切,那熟悉的声音使诗人想起自己从前在京城做官
的日子。
问其人:诗人了解到琵琶女的凄凉身世,为下文做铺垫。
[3]诗前小序,共138字,交代了写作主题:同情琵琶女,控诉社会现实,抒发失意、苦闷之情。
[4]“浔阳”句仅用7个字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拉开了故事的序幕。接着,诗人
选取了秋天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红色的枫叶、白色的荻花,来渲染环境,描绘了萧
瑟的清秋景象。
[5]“主人下马客在船”运用了互文手法,实际上是说主人和客人下了马之后又上了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运用了借代手法,“管弦”代指音乐,为下文写“忽闻水上琵琶声”的
惊喜埋下了伏笔。
[6]一个“惨”字,直接点明了人物此时的心绪。这两句既道出了诗人悲伤的心情,也渲染了
凄凉的气氛。
[7]“寻”“问”“移”“邀”“添”“回”“开”“呼”“唤”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
现了诗人听到琵琶声的欣喜之情和急欲与琵琶女相见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始出来”
“半遮面”等一系列动作,形象、细腻地刻画出琵琶女矛盾、复杂的心理和羞涩、矜持的情
态。
[8]“掩抑”写曲调沉郁,“声声思”写情思深长,确定了琵琶女所弹奏的音乐的基调和主
题。“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表现了琵琶女弹奏技巧的娴熟。
[9]用“嘈嘈”“切切”等叠词来模拟乐声,强化听觉效果;又用“如急雨”“如私语”等比
喻使乐声更加形象化。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使听觉与视觉相通,给人以“耳”不暇接之
感。这四句描写乐声由沉重舒长到轻细急促,重浊与清脆交杂;感情由悲愤到凄凉,而后倾泻
而出,达到演奏和情感的高潮。
[10]“间关莺语”“幽咽泉流”“冰泉冷涩”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个乐段的“嘈嘈切
切”转为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感情由悲愤凄凉转为充满哀怨,进而转为凄楚难言,以
至无声。这里进入演奏和情感的低潮。
[1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突然发出的雄壮激越的乐声,演奏再次出现高潮。由凄楚无声
到激昂愤慨,凄厉无尽,余味无穷,演奏也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12]“悄无言”写听众的反应,用简练的笔墨来突出琵琶声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13]“沉吟”反映了琵琶女欲说还休的矛盾心理;“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
“敛容”等一系列描写,则表明她下定决心一吐为快。
[14]“自言”两句,介绍了琵琶女的籍贯、住处,照应了序中的“铮铮然有京都声”。“十
三”四句,既写出了琵琶女的聪颖过人、技压群芳,又表现了她当年的风华正茂。“五陵”
四句,渲染了歌伎生活的欢乐和奢华。
[15]交代了琵琶女的生活急转直下的三个原因:①兄弟从军;②阿姨去世;③自己年长色衰。
[16]“门前”两句,交代了琵琶女生活的转折。“商人”四句,写琵琶女“嫁作商人妇”后孤
苦凄凉的生活。诗人把秋江月夜的寒冷同琵琶女内心的寒冷融合到一起,情景交融,烘托出
琵琶女无限凄凉的悲苦心境,催人泪下。
[17]“夜深”两句,用夜梦往事来衬托琵琶女的孤寂伤感。
[18]“我闻”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19]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反衬琵琶女悲惨的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
而诗人写琵琶女悲惨的身世,又是为了倾吐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于心的贬谪之
恨。这也是诗人的写作动机。
[20]“谪居卧病”,伤心人也;“无音乐”“地低湿”“杜鹃啼血”“猿哀鸣”,伤心地也。
伤心人处伤心地,无限愁怨,尽在其中。
[21]“春江花朝秋月夜”,是乐景;“往往取酒还独倾”,是哀事。以乐景衬哀事,倍增其哀。
即使偶有春花秋月之良辰美景,诗人也只能取酒独酌,可见其孤独、凄凉的处境。
[22]上一段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这一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命运,则略昔而详今。
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23]写琵琶女听了诗人所言之后的反应:既有同情,又有感激。
[24]用设问句来表现诗人感伤的程度之深。
一、重点剖析
在《琵琶行并序》正文第二段中,白居易着力描写音乐,不仅表现了琵琶曲的魅力,也表现
了琵琶女的情感和生活变化轨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疑难 情境破
答案 “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声时而沉重舒长,时而轻细急促,奏
出了琵琶女多彩的青春时代,“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年轻时的她色艺超群,名
噪京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由婉转流利变得“冷涩”“凝
绝”,以至于“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长色衰,“门
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银瓶乍破水浆迸”至“四弦
一声如裂帛”,这段旋律虽雄壮激越,但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
的节奏来表达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轻别离”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也是对
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控诉!
答案 (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一处关于月色的描写,写的是眼前实景,
此时琵琶女还未出场。此处描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自然地烘托出离别之哀伤情调,表达了
送别时凄凉惆怅的心情,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营造了气氛。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处关于月色的描写,突出了音乐强烈的感染
力,从侧面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意境,使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
面之中,为琵琶女诉说自己的身世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一处关于月色的描写,写的是琵琶女回忆中的
“月色”,明月寒水见证了琵琶女悲惨的身世和受冷落的境况,烘托了人物的心境。
(4)“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这一处关于月色的描写,写的是诗人自己的生活,
秋月承载着诗人谪居中的痛楚、辛酸,又寄托着诗人内心的幽怨、孤寂和期盼。
从全诗中找出四处关于月色的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 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在以下几个方面是相似的:①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举目
无亲,知音难觅,深感凄凉寂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②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
境遇一落千丈;③两人均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着深深的忧虑。
由于诗人与琵琶女在上述几个方面有相似的身世遭遇,所以尽管两人在身份地位上相差甚
远,但诗人仍然把琵琶女引为知己,由此可体会出诗人被贬江州后苦闷忧愁、郁郁寡欢的心
情,也反映出诗人对被伤害、受压迫的女性的同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领会《琵琶行并序》思想感情的关键诗句,请比
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理解诗句中“同”的意义,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
二、写法赏析
1.精彩的音乐描写
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音乐。
(1)运用比喻,赋予无形的音乐以鲜明的形象。如“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
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如裂帛”等,设喻巧妙,
形声兼备,把难以描摹的琵琶声写得生动形象,令人如临其境。
(2)运用双声、叠韵、叠字等,不仅形象地描摹出音乐的特点,而且使诗歌的语言富有音乐
性。如双声有“掩抑”“幽咽”等,叠韵有“间关”等,叠字有“声声”“续续”“嘈嘈”
“切切”等,再加上诗歌的韵脚,“滑”“难”“迸”“鸣”等的谐调转换,使语言富于音乐
感,同时又对琴弦与心弦的沟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音乐的声情并茂与无限魅力。①以人衬声,通过听众的反应来表现
音乐效果,衬托琵琶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主人忘归客不发”,音乐如此动听,让人流连
忘返。又如“东船西舫悄无言”,琵琶声停了,听众仍沉醉其中,创设出曲止情续、余韵无穷
的艺术境界。②以景衬声,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音乐的动人魅力。如“唯见江心秋月白”,
通过对江上月色的描写,营造出四下悄然无声的意境,让人感觉夜色中弥漫着琵琶声,粼粼的
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衬托出琵琶声余韵无穷的艺术魅力。
2.运用反衬,相得益彰
例如,写琵琶女的身世,用昔日的年轻貌美来反衬如今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门庭若市、京城
富家豪族子弟争相追捧来反衬如今的门庭冷落、独守空船,用昔日的纵情欢笑来反衬如今的
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如今只有明月、江水做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再如,琵琶
声停后,用“悄无言”的平静来反衬人们内心的不平静。
3.详略得当,虚实相生
全诗中,关于弹奏琵琶和琵琶女自述身世的内容写得比较详细,而其他内容,如送客、宴饮等,
则交代得比较简洁。诗人自述身世时也只是叙述自己被贬官后的情况,而被贬官前的情况未
及一语。
全文设置了两条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二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两条线索交
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之中。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于严谨中
见出灵活。
4.通俗明快的语言
通俗明快是《琵琶行并序》语言的一大特色。据传,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总要读给老妇人
听,如果对方听不懂就进行修改,直到对方能听懂为止。《琵琶行并序》中有很多近乎口语
的诗句,这些诗句看似平淡,实际上是用质朴的语言对所写对象进行惟妙惟肖的描绘,如“千
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等。
思维提升
《琵琶行并序》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请谈谈你的
看法。
观点一 依据故事情节。这首诗的故事情节不算复杂:送客—听乐—琵琶女的自述—诗人的
自述。这首诗叙事时详略处理得当,如略写送客,详写听乐。写琵琶女的自述,虽是从诗人转
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琵琶女心绪神情的流露;写诗人的自述,虽然是直抒胸臆的自我倾
诉,但又时时流露出诗人与琵琶女同病相怜的意味。
观点二 依据音乐描写。这首诗对音乐的描写贯穿全诗:“无管弦”—“转轴拨弦”—“四
弦一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琵琶女的演奏,可分为前后两段,
先是弹奏《霓裳羽衣曲》《六幺令》,后是应诗人写作歌词之请再次弹奏乐曲。可以说音乐
是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假如没有音乐这一媒介,就不会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
曾相识”的感叹,更不会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无限感伤。
观点三 依据情感描写。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之间的相遇
相知之情。“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初露才艺,表现出一种天然风韵;“梦啼妆泪红阑
干”,写琵琶女感伤身世的悲苦之情;“叹息”和“唧唧”,写诗人听乐的心领神会和听言的
深深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写诗人复杂的情感难以抑制,泪洒青衫。
整合探究
探究 本课三首诗歌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登高》和《琵琶行
并序》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各自的风格。
答案 (1)《梦游天姥吟留别》采用杂言乐府诗——歌行体,打破了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风
格飘逸奔放。情感表达上,直抒胸臆,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体现出李
白对权贵的蔑视。景物描写上,想象丰富,大胆夸张,如现实中的天姥山并非那般雄伟,而李白
却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说它比五岳
更高大,遮掩了赤城山,而天台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李白写的是他心目中的天
姥山,这样写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呈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2)《登高》是七言律诗,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突破了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
雕琢的痕迹。其四联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写秋天萧瑟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仰一俯,疏宕大气,境界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
于岁暮的感伤,还让人想到生命的有限与消逝,宇宙的无穷与永恒,深沉地抒发了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感伤。全诗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表达了诗人
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呈现出现实主义特色。
(3)《琵琶行并序》是句式整齐的七言歌行体,把写景和抒情穿插到叙事中,语言流转自然、
通俗易懂,刻画形象生动鲜明。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把封建社会底层艺
伎的痛苦生活与正直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交织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对底层百姓的关怀与同
情,呈现出较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8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盛唐之音本是一个相当含糊的概念。拿诗来说,李白与杜甫都称盛唐,但两种美完全不同。拿书来说,张旭和颜真卿都称盛唐,但也是两种不同的美。从时间上说,杜甫、颜真卿的艺术成熟期和著名代表作品都在安史之乱后;从风貌上说,他们也不同于前人,另开新路。这两种“盛唐”在美学上有大不相同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 ① ,是对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缚,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 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杜诗、颜字,加上韩愈的文章,却不止领略了数百年的风骚,它们为千年后的后期封建社会几乎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
1.下列各句中的“相当”和“盛唐之音本是一个相当含糊的概念”中的“相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国产反隐身雷达可以解决对隐身目标的探测和跟踪等问题,有关技术跟国际水平相当。
B.两个破折号在解释说明的内容的前后搭配使用,其作用相当于括号。
C.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但一定可以完成。
D.她想交出手上的工作,一时又找不到相当的人来接替。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和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诗歌几乎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代表诗人(作品),但是诗歌成了“唐朝”的“名片”,意味着唐朝的文学艺术以诗歌最为闪耀,诞生了最多的诗人、最繁盛的作品、最丰富的品类。那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一个气象万千的时代,为后代确定了诗歌的美学标准。
唐诗的美渗透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没有唐诗,我们的语言将黯然失色,不再有这些成语:青梅竹马、刻骨铭心、天伦之乐、一掷千金、浮生若梦、扬眉吐气、仙风道骨、蚍蜉撼树、妙笔生花、惊天动地……有了唐诗,跟朋友分别时可以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垂头丧气时可以勉励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表达志向时可以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激励他人时可以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的奋进与失意,尽在诗歌之中。以李白为代表的唐朝诗人创造了新颖的诗的语言,在不同的层面上超越了个体生命的限制,留下了让世世代代敬仰的文化财富。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片尾,诗人高适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还用不同的方言朗诵描写长安的唐诗,诗人的理想超越时空,让多少人热泪盈眶。这实际上是触发了中国人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中华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诗的浪潮在中国人的心里激荡着永恒的回响。
4.第二段罗列了大量唐诗中的成语,有何表达效果
                             
                             
                             
5.下列与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只要风在,雨在,生命就在。
B.只要生命在,志气在,希望就在。
C.只要你在,心在,春天就在。
D.只要鲜花在,掌声在,笑脸就在。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常常称谢灵运为谢公,比如在“        ,        ”诗句中。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3)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的工具的诗句“       ”和“       ”令人叹为观止。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性格(或最能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       ”。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写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
(6)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海日东升、天鸡破晓的壮美景象的诗句是“       ,       ”。
(7)《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巨大的声响震荡着岩石、泉水、深林、峰峦的两句是“       ,       ”。
(8)杜甫《登高》中,“       ,       ”两句写诗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
(9)杜甫《登高》中,“       ”呼应题目,更引出“       ”,将自身命运和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
(10)猿鸣之声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古代诗歌散文中,诗人常借“猿”之声抒发心中的哀怨、凄怆之情,如“       ,       ”。
能力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古风(其十九)①
李 白
西上莲花山②,迢迢见明星③。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④。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叛军已经攻占了洛阳城。②莲花山: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③明星:传说中的华山玉女。④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写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见到了明星仙女。
B.第三至六句描绘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芙蓉,凌空飞舞,仙袂飘飘。
C.第七至十句是诗人想象自己被邀请来到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并一同在天空中遨游。
D.后四句为实写,胡兵占据洛阳,百姓惨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
2.请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这首诗写的仙境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的仙境有什么区别 (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前出塞九首(其九)
杜 甫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①。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②
[注] ①狄与戎:古代少数民族。北方曰狄,西方曰戎。②固穷:安守贫贱穷困,不失气节。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二句以一个老兵的口吻述说自己的经历:从军十年,却无寸功,不免感到惭愧。
B.三、四句变换角度,批评一般将士看重名利,争功贪赏,自己羞于与他们为伍。
C.五、六句揭示当前的局势:中原地区战火未息,更何况西北边境还有异族侵扰。
D.全诗以第一人称自陈心曲,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令人感到真实、亲切。
4.本诗最后两句与《登高》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其二)①
杜 甫
马度秦山雪正深,北来肌骨苦寒侵。
他乡就我生春色,故国移居见客心。
欢剧提携如意舞②,喜多行坐白头吟。
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
[注] ①此诗为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想搬家至江陵,得知二弟杜观已携家到江陵时所作。蓝田,今属陕西西安。江陵,今属湖北荆州。②如意舞:晋朝王戎喜执如意起舞。如意,用来搔痒的工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的远行之苦:翻越冰天雪地的高山,从苦寒侵骨的北方而来。
B.颔联写弟弟为了诗人专门从蓝田搬到江陵,这使诗人感到非常喜悦。
C.颈联写诗人得知喜讯后的表现:手执如意起舞,行坐吟唱诗歌。
D.整首诗洋溢着喜悦的基调,抒写了兄弟间的相濡相呴之情。
6.全诗用了哪些手法表达诗人得知弟弟携家到江陵后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12分)
上李邕①
李 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②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朱凤行
杜 甫
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
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
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
愿分竹实③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注] ①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李白临别即赠《上李邕》,以抒心志。②宣父: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尊孔子为宣父。③竹实:传说中凤凰的食物。
7.下列对两首诗中诗句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人”两句意为世人见我没什么特别之处,听到我的大言后都冷笑。
B.“宣父”两句意为孔子尚觉后生可畏,您李邕不可轻视我年少。
C.“君不”两句写朱凤立于高高的衡山巅,因为冻饿而嗷嗷哀号。
D.“下愍”两句写朱凤怜悯百鸟身处罗网,尤其同情最小的黄雀。
8.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鹏”两句虚实结合,融情于景,营造了一种阔大苍凉的氛围。
B.“假令”两句极尽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风格。
C.“侧身”两句运用细节描写刻画朱凤形象,生动具体,有感染力。
D.“愿分”两句用鸱枭怒号来衬托朱凤的精神,使其形象更加鲜明。
9.同样是写鸟,李白与杜甫分别借“大鹏”“凤鸟”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文中的“相当”是副词,表示程度高。A、B两项中的“相当”是动词,表示(数量、价值、条件、情形等)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C.副词,表示程度高。D.形容词,适宜、合适。
2.答案 ①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 ②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
解析 ①处,前文说李白与杜甫、张旭和颜真卿都称盛唐,再结合横线前面的“如果说”和后文“那么,以杜甫……”可知,此处和后文“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为对照句,故可填“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之类的内容。②处,此处和前文“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为对照句,再结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讲求形式”等内容可知,此处可填“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之类的内容。
3.答案 ①“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后的句号放在引号内;②“领略”改为“领”;③“为千年后的后期封建社会几乎奠定了标准”改为“几乎为千年后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
解析 ①“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属于完全引用,且独立成句,句号应放在引号内;②结合前文所引用的诗句的含意可知,“领略”一词表意不当,同时“领略”与“风骚”不搭配,可将“领略”改为“领”;③“为千年后的后期封建社会几乎奠定了标准”语序不当,副词“几乎”应放在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为千年后的后期封建社会”之前,改为“几乎为千年后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
4.答案 罗列大量成语,表现了诗歌语言的丰富性和意蕴之美,用以证明诗歌之美已经渗透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
解析 第二段罗列了大量唐诗中的成语,表现了诗歌语言的丰富性,也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意蕴之美,没有唐诗,我们的语言将多么贫乏,证明了唐诗的美已渗透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
5.D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运用反复和借代的修辞手法,重复使用“在”,“长安”代指唐朝。A、B、C三项中都有反复,没有借代。D项和文中画横线句子都运用了反复和借代的修辞手法,重复使用“在”,“笑脸”代指人。故选D。
6.答案 (1)(示例1)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示例2)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5)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6)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7)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8)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9)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10)(示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示例2)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示例3)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三年模拟练
1.D “后四句为实写”错误。后四句并非实写,“俯视洛阳川”说的是诗人想象自己在天空中俯视人间,由此可知,后四句虽写人间现实,但仍是虚写。
2.答案 ①《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是浩大恢宏、奇幻瑰丽的全景图,而《古风》(其十九)中的“仙境”是神女凌空飞舞、仙袂飘飘与高揖卫叔卿的特写镜头。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虽然热闹、欢乐,但诗人却不在其中;而《古风》(其十九)中的“仙境”里则是诗人应邀与仙同游。③《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古风》(其十九)中的“仙境”则表现了诗人在出世与正视现实、忧国忧民之间的徘徊。
解析 答题时,首先分析两首诗中描写的“仙境”的阵容、参与者、现场气氛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比较其“景语”中蕴含的“情语”。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其“仙境”是浩大恢宏、奇幻瑰丽的全景图,“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而本诗“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中的“仙境”是神女凌空飞舞、仙袂飘飘与高揖卫叔卿的特写镜头。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笔下的仙境是一个洞天福地,天空广阔,看不到尽头。金银筑成的楼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光耀夺目。“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纷纷下来,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而“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写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可见“仙境”虽然热闹、欢乐,但诗人却不在其中。而本诗虚拟游仙之事,“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诗人想象自己被邀请来到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并一同在天空中遨游。可见,诗人是应邀与仙同游。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可以说,《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再看本诗,从“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可以看出本诗是向现实的回归,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诗人在出世与正视现实、忧国忧民之间的徘徊。
3.A “却无寸功,不免感到惭愧”错误。一、二句“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意为“转眼十多年的当兵生涯,大大小小的功勋谁没有呢”。由此可见,这两句没有体现对“无寸功”的惭愧之情。
4.答案 ①本诗结尾两句运用典故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对征夫虽遭受不公、处境穷困,但不计较个人得失、心系国家安危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的热烈赞颂。
②《登高》的尾联通过描写诗人悲苦的身世经历,直抒胸臆,表达了一生艰难、功业无成而身已衰老的抑郁苦闷,寄寓了忧国伤时之情。
解析 本诗结尾两句“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意为大丈夫为国志在四方,怎么可以因为不接受贫贱穷困而丧失气节呢 这两句运用反问的手法,化用《论语·卫灵公》中的“君子固穷”,写征夫作为一个大丈夫,志在四方,绝不会因“穷”而失去气节,由此可以看出征夫是一个胸怀坦荡、忠贞爱国、志存高远的忠志之人。通过写征夫的远大抱负,表达了诗人对其不计较个人得失、心系国家安危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的赞颂。
《登高》的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意为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不已,偏又刚刚停止了浇愁的酒杯。连用“艰”“难”“苦”“恨”四个字,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已衰老。通过直接抒情,将诗人穷困潦倒、孤苦无依的悲凉刻画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5.A “首联写诗人的远行之苦”错误,应是写杜观一家的远行之苦。
6.答案 ①想象:首联想象杜观一家在冰天雪地中翻山越岭而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牵挂之情。②比喻:颔联用春天到来比喻诗人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得知弟弟携家迁至江陵后的喜悦心情。③用典:颈联以王戎喜执如意起舞的典故表达喜悦之情。④拟人:尾联运用拟人手法,移情入境,借梅花的欢笑表达诗人因弟弟携家迁至江陵,兄弟即将团圆的喜悦和兴奋。⑤动作描写:以手执如意起舞、行坐吟唱诗歌、绕着檐楹踱步等动作描写,表达了诗人得知消息后高兴的心情。
解析 ①想象:首联“马度秦山雪正深,北来肌骨苦寒侵”想象杜观一家搬家时翻越冰天雪地的高山,行程艰苦,侧面写出诗人的牵挂。
②比喻:颔联“他乡就我生春色,故国移居见客心”用春天到来比喻诗人的心情,写弟弟为了诗人专门从蓝田搬到江陵,这使诗人感到喜悦。
③用典:颈联“欢剧提携如意舞”写诗人闻知喜讯后的表现:手执如意起舞。以王戎喜执如意起舞的典故表达喜悦之情。
④拟人:尾联“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写诗人绕着檐楹来回走动时,希望梅花和他一起欢笑,而那些疏枝上的梅花,也真有很多忍不住笑了起来。运用拟人手法,移情入境,借梅花的欢笑表达诗人因弟弟携家迁至江陵,兄弟即将团圆的喜悦和兴奋。
⑤动作描写:“欢剧提携如意舞,喜多行坐白头吟”“巡檐索共梅花笑”写诗人得知喜讯后的动作:手执如意起舞、行坐吟唱诗歌、绕着檐楹踱步。以动作描写表达诗人得知消息后高兴的心情。
7.B A.“见我没什么特别之处”错,“殊调”意为“不同于流俗的言论”。“世人”两句的意思:世人见我好发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听了我的豪言壮语后皆冷笑不已。C.“因为冻饿而嗷嗷哀号”错,“嗷嗷”在这里是描摹朱凤的叫声,并非朱凤因冻饿而发出的哀号声。D.“尤其同情最小的黄雀”错,“下愍”两句的意思:朱凤怜悯百鸟身处罗网,连最小的黄雀也不能逃脱。没有体现“尤其同情”。
8.A “虚实结合”错误,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并非现实中的动物,因而不是“实”。
9.答案 大鹏是自由和理想的象征。李白写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使风歇,“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以大鹏自比,写其无论有风无风,都能实现不俗的理想和价值,表现了诗人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体现了诗人年轻自信、不畏流俗的豪迈之情。
凤鸟是祥瑞之鸟。杜甫写凤鸟“翅垂口噤心甚劳”“下愍百鸟在罗网”“愿分竹实及蝼蚁”,借写凤鸟对众鸟的怜悯,表达自己对底层百姓苦难生活的关怀及对欺压百姓的恶势力的憎恨和批判。
解析 李诗中,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可知,大鹏是自由和理想的象征。李白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的浩荡景象,表现了诗人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写即使大风停下来,大鹏落了下来,也会在江湖上激起波澜。如果李白自比大鹏,那么李邕自然就是大鹏乘借的大风,李白在这里言明即使将来没有李邕的相助,他也能在政坛产生非凡的影响。这正是对“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的最好回击,体现了诗人年轻自信、不畏流俗的豪迈之情。杜诗中,“翅垂口噤心甚劳”“下愍百鸟在罗网”“愿分竹实及蝼蚁”等诗句表明凤鸟仁爱善良,这也是诗人自身的写照。那哀怜百鸟的“朱凤”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而身在罗网中的“百鸟”就是底层百姓,“鸱枭”则是欺压百姓的人。诗人借描写凤鸟对众鸟的怜悯来表达自己对底层百姓苦难生活的关怀以及对欺压百姓的恶势力的憎恨和批判。
168(共20张PPT)
8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海客①谈瀛洲,烟涛微茫信②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
难求;越人语天姥,云
(瀛洲)实在难以找到;越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霞
霞明灭③或④可睹。[1]
忽明忽暗间,有时可以看得到(天姥山)。
天姥连天向天横⑤,势拔⑥五岳
古文 注析破
天姥山仿佛与天相连,遮住了天空,山势高过五岳,
掩⑦赤城。[2]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
遮掩了赤城。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这座山,
欲倒东南倾⑧。[3]
(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
①海客:航海的人。②信:确实、实在。③明灭:忽明忽暗。④或:有时。⑤横:遮蔽。⑥拔:超
出。⑦掩:遮掩。⑧倾:偏斜、倒下。
段解 写诗人入梦前向往天姥山,用夸张、烘托的手法描绘了天姥山的神秘与高大。
我欲因⑨之 梦吴越,
  我受前面越人的话所吸引,想要梦游吴越(的天姥山),
一夜飞度镜湖月。[4]湖月照
(梦中)一夜飞过月光映照下的鉴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
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
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
今尚在,渌 水荡漾清 猿啼。[5]
如今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凄清。
脚著 谢公屐,身登青云
(我)脚穿谢灵运当年穿的那种木屐,亲自登上直上云霄
梯 。[6]半壁 见海日,空中
的山路。在半山腰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听到空中
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
天鸡的鸣叫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方向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7]
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
熊咆龙吟殷 岩泉,
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
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 兮欲雨,
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云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澹澹 兮生烟。[8]列缺 霹雳,丘峦崩
摧。
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疾雷,使山峦崩塌。
洞天 石扉,訇然 中开。青冥 浩荡不见底,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空广阔,看不到尽头,
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
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楼台。把彩虹当作衣裳,
风为马,云之君 兮纷纷而来下。
把清风当作马,驾乘云彩的神仙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
虎鼓 瑟兮鸾回 车,仙之人兮
老虎弹着瑟,鸾鸟拉车回转,仙人成群结队,
列如麻。[9]忽魂悸以魄动,恍 惊
多得像麻一样。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
起而长嗟。惟觉 时之枕席,
醒起身,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和床席,
失向来 之烟霞 。[10]
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⑨因:依据。⑩之:指代前面越人的话。 渌(lù):清澈。 清:凄清。 著:穿。 青云梯:指
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半山腰。 暝:昏暗。 殷:震动。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动
荡不定。 列缺:闪电。列,同“裂”。 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天空。 金银台:金银筑成的楼台,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泛指驾乘云彩的
神仙。 鼓:弹奏。 回:掉转。 恍:猛然惊醒的样子。 觉(jiào):醒。 向来:原来。 烟
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段解 写诗人梦游天姥山,描绘了天姥山的高峻、雄伟,以及仙境的美好。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 万事
人世间行乐也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物
东流水 。[11]别君去兮
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
何时还 且 放白鹿青崖间,
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
须 行即骑访名山。[12]安能摧眉
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卑躬
折腰 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3]
屈膝侍奉权贵,使我不能心情愉快,露出笑容呢
古来:自古以来。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返。 且:暂且。 须:等到。 摧眉
折腰: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摧眉,即低眉,低头。 事:侍奉。
段解 写诗人梦醒后的失意,表现了诗人不卑不亢、豪放旷达的胸怀。
评点赏析
[1]开头先说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瀛洲,虚无缥缈,难以找到;而现实中的天姥
山在云霞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天姥山的神秘,暗含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
[2]天姥山的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足见其巍峨挺拔之势。
[3]对天台山先扬一笔,说它高四万八千丈,然而在天姥山面前,就显得低了。一扬一抑,凸显了
天姥山的雄伟。
[4]这两句承上启下,由现实过渡到梦境。
[5]这几句描绘了梦中所见的第一景。朗朗月色,澄碧湖水,荡漾渌水,凄清猿啼,构成了一幅清
丽恬静的画面。
[6]“谢公宿处”乃历史实有,为实;脚穿谢公屐,则为虚。这里化用历史故事,真幻交织,饶有
奇趣,引人遐想。
[7]诗人梦中所见之景由静谧幽美的“湖月”转换成奇丽壮观的“海日”,时间也在倏忽间
由夜晚转向清晨。石径通云,海日升空,天鸡高唱,山花烂漫。这是梦中所见的第二景。
[8]熊在咆哮,龙在长吟,而且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天气也在急剧变化,云黑沉沉的,像是
要下雨,水面升起烟雾。这样的环境,令人毛骨悚然。这是梦中所见的第三景,可用阴森恐怖
来形容。
[9]仙界之门终于在电闪雷鸣、丘峦崩摧之中打开了,一幅奇异而璀璨的图景呈现在诗人眼
前,画面由阴沉晦暗突然转为光芒万丈。只见仙境之中,天空看不到尽头,日月交辉,霞光万丈,
楼台中金银闪耀,数不清的仙人御风驾云,裙裾飘飘,纷纷从空中落下来,场面是何等壮观!这
就是诗人热切向往的仙境,诗歌至此进入高潮。
[10]由梦境回到现实。诗人突然从梦中醒来,先前的美好场景不复存在,只剩下眼前的枕头和
床席,诗人不禁怅然长叹。
[11]这是诗人经历梦境后发出的感叹,是画龙所点之“睛”。结论是“人生如梦”。
[12]诗人经历过人生的失意,有着对腐朽现实的鄙视与憎恶,决心到畅情适意的自然中去。
[13]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和对当时丑恶现实的愤恨,从而为全诗的基调注入
了积极向上的成分,揭示了主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秋风劲急,天空高远,猿啸悲哀,
渚①清沙白鸟飞回②。[1]
水中小块陆地水清沙白,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无边落木③萧萧④下,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落下来,
不尽长江滚滚来。[2]
看不到尽头的长江奔腾而来。
万里⑤悲秋常作客,
远离故乡,常年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
百年⑥多病独登台。[3]
晚年百病缠身,而今又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⑦苦恨⑧繁霜鬓,
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
潦倒⑨新停 浊酒杯。[4]
衰颓不已,偏又刚刚停止了浇愁的酒杯。
①渚:水中小块陆地。②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③落木:落叶。④萧萧:草木摇落的
声音。⑤万里:指远离故乡。⑥百年:这里借指晚年。⑦艰难: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
难。⑧苦恨:极恨。⑨潦倒:衰颓,失意。 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
停”。
评点赏析
[1]首联着重刻画诗人耳闻目睹的具体景物,形、声、色、态,一一展现。风、天、猿、渚、
沙、鸟,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图,“哀”字为全诗定下了“悲秋”的感情基调。
[2]颔联中“落木萧萧”有生命短暂之感,“长江滚滚”含时间无穷之意,两者形成鲜明对
比。诗人在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
[3]颈联是对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的高度概括。此联中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中的
“无边”“不尽”相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就像落叶和长江一样,排解不尽,驱赶
不绝。
[4]尾联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悲恨之情。“艰难苦恨”写出了诗人潦倒的生活之苦和无法释
怀的家国之愁;因病戒酒后,万般愁绪更是无法排解。自身之愁与国难之忧相互交融,诗人的
感时伤世之情跃然纸上。
一、重点剖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歌题目与诗歌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疑难 情境破
答案 ①“梦游天姥”概括了诗中第1、2段的内容,写梦中游历天姥山。第1段是梦游之因,
第2段是梦游之旅。
②“留别”概括了第3段的内容,这是诗人向东鲁的各位朋友道别的诗,也是诗人抒发的梦游
之感。
答案 ①仙境其实是现实的再现,诗人想进入仙境,实际上就是想进入朝廷,实现自己的人生
抱负。
②诗人借梦影射现实,他其实有远大的抱负,想进入这样的仙境。
③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过得不如意,所以极力写仙境的美好。这样一来,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
丑恶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现实带给诗人的无奈。
诗人为什么要浓墨重彩地描写仙境
答案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
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深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
而忧心忡忡。
《登高》
从诗中“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独”这些字眼里,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二、写法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
1.想象丰富
诗人由对天姥山的向往起笔,进入梦境,以丰富瑰丽、奇伟玄妙的想象展现了梦境中的所见
所闻,既看到了海上日出,也听到了天鸡鸣叫;既有惊心动魄的熊咆龙吟,也有光明祥和的仙
境。 诗人借鉴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运用拟人、夸张等手法,生动
形象地将仙境描绘出来,引人入胜, 耐人寻味。
2.构思新奇
诗人表面上是歌颂仙境之美丽,实际上是揭露现实的黑暗和丑恶,表明对权贵的蔑视,表达对
自由美好世界的向往;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借此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别开
生面。
3.长短句灵活变换
此诗属于歌行体古诗,长短句交错,看似随心所欲,无迹可寻,然细细品味,则处处匠心。全诗以
七言为主,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诗句有长有短,节奏有急有缓,感情有起有落,浑然一
体,自然如天籁,和谐似百鸟和鸣。 正如后人评价李白的诗“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
乎法度之外矣”。
《登高》
1.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渲染秋天的气氛,好比工笔画,形、声、色、态,一
一展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秋天的气氛,却好比写意画,只宜传神会意,用想象补充画面。颈
联叙事抒情,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尾联又由发白身
衰、抱病断饮写出时世艰难,而这正是诗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的忧国伤时之情便
跃然纸上了,使诗歌的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沉、浓郁、蕴藉,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年老多病、客居异乡、
孤独无依的复杂而沉重的心情都倾泻了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
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了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
显得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
整合探究
探究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登高》是近体诗,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谈一谈古
体诗与近体诗在表达情感上各有哪些长处。
答案 (1)古体诗不讲求对仗、平仄,用韵要求较宽松,诗句长短不限,短则有四言、五言、六
言,长则有七言、八言、九言,形式自由,笔随性至,情感表达自由奔放。《梦游天姥吟留别》
是一首古体诗,篇幅、句式和格律没有严格的限制,很适合抒发起伏跌宕的感情。
(2)近体诗结构严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语言精练,讲究对仗,适
合表达深沉悲慨之情。杜甫的《登高》之所以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是因为它不仅句句
形成对仗,而且诗句之内不同的词语、意象也形成对仗。但有限的字数、受限的音韵,决定
了这首诗情感的表达应当是深沉含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