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劝学 师说 习题课件+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劝学 师说 习题课件+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4 16:03:22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10 劝 学
劝 学
《荀子》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①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段解 提出中心论点。
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是比蓝草颜色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
而寒于水。[1]木直中绳③,
古文 注析破
但是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车柔④以为轮,其曲
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能
中规⑤。虽有⑥槁暴⑦,不复挺⑧者,车柔
符合圆规画出的线。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变直,这是用火烘烤木材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⑨则直,
使之弯曲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再用斧锯加工)就直了,
金 就砺 则利,君子博学
金属制的刀斧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了,君子广博地学习
而日参 省 乎 己,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2]
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②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③中(zhònɡ)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
线。④车柔: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⑤规:圆规。⑥有:同“又”。⑦槁暴:晒
干。槁,枯。暴,晒。⑧挺:直。⑨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就砺:拿
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 参:检验。 省:省察。 乎:相当于
“于”。 知:同“智”,见识。
段解 论述学习在改造人的品性、增长人的见识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学习片刻的收获大;
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
我曾经踮起脚后跟远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③也,而闻者彰④。
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劲疾,但是听的人也能听得清楚。
假⑤舆马⑥者,非利足⑦也,而致⑧千里;
借助车子的人,并非善于奔走,但是也能到达千里之外;
假舟楫者,非 能 水⑨ 也,而绝 江河。[4]
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水,但是也能横渡长江、黄河。
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 也。[5]
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①须臾:片刻。②跂(qǐ):踮起脚后跟。③疾:劲疾。④彰:清楚。⑤假:借助。⑥舆马:车马。
这里指车子。⑦利足:善于奔走。⑧致:到达。⑨能水:善于游水。水,游泳。 绝:横渡。
生(xìnɡ):同“性”,天性。 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段解 论述学习的作用即弥补自身的不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积 水 成 渊,蛟龙
  堆土成为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
生焉;积善成德,而
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就可以
神明②自得,圣心③备焉。[6]故不积跬步④,
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所以,不积累小步,
无以⑤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7]骐骥⑥一跃,
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
不能十步;驽马⑦十驾⑧,功
不能跳出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
在不舍⑨。锲 而舍之,朽木不折;
来源于走个不停。(拿刀刻东西)刻一下就放下,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蚓无爪牙之利,
不停地刻下去,金属、石头也能雕刻。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
(以及)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
用心一 也。蟹六跪 而二螯 ,非蛇鳝
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然而)没有蛇和鳝鱼
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 也。[9]
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①兴焉:在这里兴起。兴,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下文“生焉”的“焉”同此。②神
明:非凡的智慧。③圣心:圣人的心怀。④跬(kuǐ)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
“步”。⑤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⑥骐骥(qí jì):骏马。⑦驽马:劣马。⑧驾:一天的行
程。⑨舍:停止、止息。 锲(qiè):刻。 镂:雕刻。 埃土:泥土,尘土。 黄泉:地下的泉
水。 一:专一。 六跪:蟹的六条腿。“六”应是“八”。 螯:蟹钳。 寄托:寄居。
躁:浮躁,不专心。
段解 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评点赏析
[1]“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使人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的道
理。从蓝到青、从水到冰的过程,比喻人不断学习的过程;“青于蓝”“寒于水”比喻学习
的结果,即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作者通过“ 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三个比喻,进一步说明人只有
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从而论证了
学习的重大意义。
[3]作者通过“终日而思”和“须臾之所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并用“跂而望”和
“登高之博见”的对比进一步论证了这一观点。
[4]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借助外物的重
要性,以此来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增长才干,弥补自身的不足。
[5]得出结论,说明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并不是因为先天条件优越,而是因为善于借助后
天的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6]“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从正面设喻,进而推论到人的“积善成德”,从正面论述积累
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通过不断积累得来的。
[7]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设喻,进一步强调学习中逐步积累的重要性。
[8]作者先将“骐骥”和“驽马”进行对比,说明先天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
素;继而将“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两种情况进行对比,说明在学习上只有坚持不懈,才
会取得成功。
[9]将蚯蚓的用心专一和螃蟹的用心浮躁进行正反对比,说明有效的学习需要专心致志。
一、重点剖析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是从哪些角度紧扣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疑难 情境破
答案 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之后作者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第一个角度是学
习的意义,说明学习能改变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能使人“知明而行无过”,从而证明
“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个角度是学习的作用,指出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帮
助我们做得更好,进一步强化“学不可以已”的论点;第三个角度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指出
学习应注重积累、持之以恒、心思专一,忽视积累、半途停止是不会取得成效的,只有“学
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正确性。
答案 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其实就是强调“见者远”
“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本身有什么特殊能力,而是
因为借助了外物,也就是各种客观条件。同时也呼应了本段末尾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即弥补自身的不足。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
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答案 (1)可以分为三层。
(2)第一层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作者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
渊”,可以生蛟龙。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
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跬步”“小流”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海”。通过正反对
比,说明了“积”与“不积”的效果完全不同。由此可知,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
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的过程。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坚持不懈。作者先将“骐骥”与“驽马”进行对比,说明先天条件的好坏
并不是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不懈;接着将“锲而舍之”与“锲而不
舍”两种情况进行对比,说明产生“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的不同结果的关键在于
“舍”与“不舍”。学习时,如果一曝十寒,那么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持之以恒,那么
再艰深的知识也可以获得。荀子认为,“积”必须是日积月累的,学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一
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可以分为几层 是如何进行论述的
定要坚持不懈。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心致志。作者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设喻论述,将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
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答案 本文是阐述关于学习的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
力,又有感染力。本文设喻的特点如下: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喻。如“青”“蓝”“冰”“水”“骐骥”“驽马”“蚓”
“蟹”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借助这些事物设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使说理通俗
易懂。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车
柔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骐骥”和
“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蚓”和“蟹”,通过正反对比,将道理阐述得更加
清楚。③运用博喻。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从不同方面连续
设喻,加深读者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十分灵活。①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第二段中“青,取之
本文设喻有何特点 试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②先设喻,再引出道理。如第三段中,作者先连
用数个比喻,再引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
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四段中,作者先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
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和“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二、写法赏析
1.比喻说理,深入浅出
本文运用了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明白、透彻,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
受。本文设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从正面设喻,强调文章的观点;有时通过正反对比设
喻,将道理阐述得更加清楚;等等。(详情可参看“重点剖析”第4题)
2.论证形式灵活多变
文章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论证一个分论点。第二、三段是先进行论证,最后
总结出分论点;第四段则把分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文章在论证时,有时先正后反(如第四段,
“积土成山……圣心备焉”为正面论述,紧接着“故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为反面论
述),有时先反后正(如第四段,“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为反面论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为
正面论述),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证生动有力。
3.语言富有音韵美
本文的语言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如第三段“吾尝终日而思矣……而绝江
河”、第四段“不积跬步……金石可镂”运用了对偶修辞,第四段“积土成山……圣心备
焉”运用了排比修辞。这些对偶、排比句,整齐和谐,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韵律感,使文章读
起来朗朗上口。
文章在多用整句的同时,兼用散句,既整齐和谐,又参差错落,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如第二段,先是“青……而青于蓝;冰……而寒于水”的对偶句式,接着是“木直中绳”等散
句,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对偶句,说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最后以散句“君子博
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结。这样整散相间,显得文气跌宕,有一种曲折掩映
之美。
思维提升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也。”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是否矛盾 你是怎样理解的
观点 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
调的是学习要有正确的方法,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荀子
则是从“性恶论”的角度强调学习对于改变人性“恶”的本质的重要作用,认为后天的学习
可以使人改“恶”为“善”,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师 说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道
2.师
3.传
4.惑
5.爱
6.则
7.其
8.之
9.乎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                          。
今义:大家;许多人。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5.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                          。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作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6.小学而大遗
古义:                          。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7.吾从而师之
古义:                          。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3.小学而大遗    
4.孔子师郯子    
5.而耻学于师    
6.君子不齿    
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特殊句式:                         
译文: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而耻学于师。
特殊句式:                         
译文: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特殊句式:                         
译文:                           
6.学于余。
特殊句式:                         
译文:                          
7.不拘于时。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古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想要成功的人都需要不断学习,一国之君也不例外。(  )
2.有大智慧的人能够洞察别人的优缺点,以他人为镜,审视自己之长短,择善而从。(  )
3.不同地区的教师待遇差别很大,所以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往往教无常师。(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小学,汉代称文字学,隋唐以后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
2.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
3.六艺,既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又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如《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就是后者。(  )
4.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
5.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官吏的统称。(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而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师说》中的“        ,     ”两句,强调了人们必须从师的先天原因。
4.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来说明“古之圣人”在才智上与一般人的差距以及他们对从师的态度。
5.《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6.韩愈《师说》中,“      ,      ”两句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7.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弟子,二者的区别只是因为“       ,       ”。
8.《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从师为例得出了“          ,        ”的结论,这也是作者对新的师生关系的概括。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
(节选自刘开《问说》,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涂黑。
等于己A者B问焉C以资D切磋E所谓F交相问G难H审问I而明J辨K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以,文中意思是“没有用来……的(办法)”,与《劝学》“无以至千里”中的“无以”意思相同。
B.贤于己者,状语后置句,与《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句式不同。
C.就,文中意思是“接近,靠近”,与《劝学》“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相同。
D.不肖,文中意思是“不成器的人”,与现代汉语中的“不肖”意思相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 ”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 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尊师》,有删改)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依照别人的意思行动
B.则好学而不厌       厌:满足
C.则齿尝为师者弗臣       齿:说到,提起
D.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见:表现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使其目可以见      其皆出于此乎
B.君子之学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后世将何以称夫子       以为轮
D.好教而不倦       人非生而知之者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2)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 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者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②蒙师,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履,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 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选自黄宗羲《续师说》,有删改)
[注] 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浅陋之学,此处指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有惑而不能解——惑而不从师(《师说》)   
2.曾不如童子之师——彼童子之师(《师说》)   
3.抗然自命——自命不凡   
4.若是其重也——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5.以为苟无其德——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6.作《续师说》以谢之——敬谢不敏   
习题演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古人姓氏A道听B未审C议论D其学术文章E已累幅F见于坊书矣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巫医,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助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后才分开。
B.致,有导致、到达、得到等义,此处与“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含义相同。
C.左右,有身边、近臣等义,此处与“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的“左右”含义相同。
D.北面,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向北方朝拜。文中指弟子行敬师之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愈认为童子之师只是教习句读,不算是真正的老师;黄宗羲却认为他们比并无水平却自称老师的人更有真才实学。
B.《师说》运用了三组事实论据对比,鲜明地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C.《续师说》中孙明复以石守道为弟子,而何北山却避师名而不为师。作者将二人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孙明复好为人师的批评。
D.黄宗羲“反昌黎之意”写作《续师说》,不是反对韩愈提倡的“师道”,而是劝勉世人不要浮躁,两文都是为了促进“师道”传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
                             
                             
(2)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5.北宋柳开在《续师说》中讨论从师之道时说:“古之学者,从师以专其道。今之学者,自习以苟其禄”“古之志为学也,不期利于道,则不学矣。今之志为学也,不期利于身,则不学矣”,和材料一相比,二者都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但在对比角度上有所不同,请加以分析。(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受”同“授”,传授
2.“不”同“否”,表示否定,指不向老师学习
二、
1.①学说,主张 ②风尚 ③途径,方法 ④说,谈论 ⑤路,道路 ⑥道义,正道
2.①老师 ②有专门技艺的人 ③学习 ④榜样 ⑤军队
3.①传授 ②传扬,流传 ③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④传送
4.①疑惑 ②糊涂 ③有疑惑 ④蛊惑,使之迷乱
5.①疼爱 ②爱护 ③喜爱
6.①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反倒” ②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就”“便”“那么” ③副词,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即”
7.①人称代词,他 ②人称代词,他们的 ③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④人称代词,它们,指不跟随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8.①助词,相当于“的” 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指示代词,这,这些 ④都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⑤人称代词,指孩子 ⑥都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9.①介词,相当于“于” ②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③语气词,表示感叹 ④语气词,表示推测
三、
1.求学的人
2.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3.一般人
4.不一定
5.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6.两个词,小,小的方面;学,学习
7.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表顺承
四、
1.形容词作名词,令人疑惑的问题
2.形容词作名词,圣人/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3.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
4.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6.名词作动词,并列、排列
7.名词作动词,低于
五、
1.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2.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哪……呢”。
译文: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3.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师)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而耻于师学”。
译文: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5.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名词(句读/惑)+之+动词(不知/不解),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译文:不明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6.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余)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于余学”。
译文:跟从我学习。
7.特殊句式:被动句,“于”表被动。翻译时将“于”翻译成“被”“受”等。
译文:不受时俗的限制。
六、
1.√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2.√ 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3.  教无常师:受教育不一定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是有长处的人,都可以做老师。不合语境。
七、
1.√
2.√
3.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4.√
5.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及官吏的统称。
八、
1.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4.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5.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7.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片段阅读练
1.BEH “等于己者”与前文的“贤于己者”“不如己者”相对,“者”表示“……的人”,其后应断开;“问焉以资切磋”与前文的“问焉以破其疑”“问焉以求一得”结构相同,且“以资切磋”进一步补充说明“问焉”的目的,两者是连贯性动作,构成完整的语意关系,中间不可断开,应在“磋”后断开;“问难”是一个词组,意为“对疑义质询诘问”,是“所谓”的内容,其后应断开;“审问”与“明辨”语意紧密相承,中间不可断开。故应在B、E、H处断开。
2.D 现代汉语中“不肖”的意思是“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侧重于一个人的品行。两者意思不同。
  [参考译文]
有道德的人做学问一定喜欢向别人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无法产生疑问,不“问”就无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能够喜欢学习的人。
(对于)超过自己的人,询问他们,来破除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靠近有道的人来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询问他们来寻求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才能高(的人)向才能低(的人)问,知识多(的人)向知识少(的人)问。(对于)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询问他们来有助于在道德、学问等方面相互研讨勉励,这就是所说的互相提出疑难问题,详细地问疑探究并明确地区分它。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为“要由(好)问(勤)学入手”,(在他的提法中,)“问”尚且在“学”的前面。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不了解的,普通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人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单纯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既然这样,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周礼》说:“朝堂之外(的事要)询问百姓(的意见)。”国家的政治大事,尚且要问到平民。所以身份高贵的人可以问身份低微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年老的人可以问年少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3.C “齿”在此处的意思是“并列、排列”,和《师说》中“君子不齿”的“齿”意思相同。
4.B 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前一个“其”,代词,代指人;后一个“其”,副词,表示揣测,大概,或许。C项,前一个“以”,介词,用;后一个“以”,介词,把。D项,前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后一个“而”,连词,表顺承。
5.答案 (1)因此,凡学习,并不是能给人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本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就叫作善于学习。
(2)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不接纳他们在朝为臣,君子不跟他们交往为友。
解析 (1)益:增加。达:使……通达。败:使……受到伤害。
(2)背叛:有背叛行为。内:同“纳”,接纳。君子不与交友:省略句,“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参考译文]
况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听见,如果不学习,耳有所闻不如丧失听觉;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见,如果不学习,目有所见不如看不见;使人的口可以说话,如果不学习,口有所言不如说不出话;使人的心可以认知事物,如果不学习,心有所知不如狂乱无知。因此,凡学习,并不是能给人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本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就叫作善于学习。
君子学习,谈论道理一定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义,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去发扬光大。听从教诲而不尽心竭力去发扬它,这种行为叫作“背”;谈论道理而不称引老师的话去阐明它,这种行为叫作“叛”。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不接纳他们在朝为臣,君子不跟他们交往为友。
如果自身的修养完成了,那么,做子女的不用支使就孝顺了,做臣下的不用命令就忠诚了,做君主的不用勉强就公正了,其中形势最有利的就可以做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贡问孔子说:“后代将用什么话称道您呢 ”孔子说:“我哪里值得称道呢 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勤于教诲而不疲倦,大概仅此而已!”天子进入明堂,祭祀先代圣人,与曾经做过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们当作臣子看待,这是用以表现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啊!
能力提升练
温故知新
1.连词,表转折
2.未成年的男子
3.认为
4.好像
5.如果
6.推辞
习题演练
1.ACE “道听未审”,并列短语作谓语,前面省略了主语“今世之人”,其前后均应断开;“议论其学术文章”,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故应在A、C、E处断开。
2.B 文中的“致”意为“导致”,“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的意思是“也有老师导致这种情况”。“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意为“到达”。两个“致”含义不同。
3.C “作者将二人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孙明复好为人师的批评”错误。作者举孙明复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对待师道要慎重,并未批评孙明复好为人师,且文中孙明复、何北山之间也不存在对比关系。
4.答案 (1)唉!尊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下来,难道只是学生的过错吗 (“传”“岂”“特”各1分,句意1分)
(2)宁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问的人,不能够让尊师学习的风尚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宁”“学者”“自我”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1)传:流传。岂:难道。特:仅、只、不过。
(2)宁:宁可,宁愿。学者:有学问的人。自我:从自己开始。
5.答案 ①柳开将古人和今人从师为学的目的进行对比,突出对当时人们为厚禄私利而从师的批判。②韩愈将“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表达对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的批判。(答出第①点给2分,答出第②点给1分)
解析 “古之学者,从师以专其道。今之学者,自习以苟其禄”的意思是“古代求学的人,从师学习是为了专研自己的学说;现在求学的人,自我修习是为了追求厚禄”。“古之志为学也,不期利于道,则不学矣。今之志为学也,不期利于身,则不学矣”的意思是“古代立志做学问的人,(如果)在学说上没有得到期望的好处,就不学了。现在立志做学问的人,(却是)在自身上没有得到期望的好处,就不学了”。由此可见,柳开将古人和今人从师为学的目的进行对比,突出对当时人们为厚禄私利而从师的批判。
由材料一“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可知,韩愈将“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表达对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的批判。
  [参考译文]
材料二: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下来,难道只是学生的过错吗 也有老师导致这种情况。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不懂得道,不精通学业,有疑惑却不能解除,就没有资格称之为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学习的,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之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还不如孩子的老师,(帮助他)学习句读,(或是)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传授学生各种技术技能那样有实际意义。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去世后不给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我认为古代的老师和学生都是这样,如果说老师对于道的传授,甚至比不上童子、巫医、乐师、各种工匠,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
现在世人都把无所顾忌视作高明:代替别人写文章的门客,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知识浅陋的读书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现在的人)连古人的姓氏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弄清,就议论人家的学术和文章,(这样的文字)已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坊间书籍上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想要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志气高亢,世上没有孔子,不应当在弟子之列。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甚至相继都认为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如果像这样,那么这种(没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大行其道,人心变得浅薄暴戾,我只怕这种风气流传下去。
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他的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左右,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一定站着,登高、趋下或是行礼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所以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北山的意思,认为如果没有老师的德行,宁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问的人,不能够让尊师学习的风尚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北山可以做老师,避开师名而不去做,像这样一般慎重啊!
我年纪大了,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只想当一个弟子啊,你们超过实际情形地推许奖誉,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无耻的事呢 我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这篇《续师说》,作为推辞的理由。
168第六单元
10 劝 学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以为轮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假
2.绝
3.强
4.中
5.于
6.而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2.金就砺则利
古义:                          。
今义:金属;钱。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
今义:爪和牙是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党羽。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用心一也。
古义:                          。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其曲中规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登高而招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8.积善成德   
9.用心一也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特殊句式:                         
译文:                           
                          
2.以为轮。
特殊句式:                         
译文: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特殊句式:                         
译文: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特殊句式:                         
译文: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我国西部地区如能用好政策,大胆创新,那么迅速赶上沿海发达地区,甚至青出于蓝,是完全有可能的。(  )
2.前路茫茫,我们唯有保持定力,才能跬步千里,在新一轮发展中勇攀高峰!(  )
3.成功,需要勇敢积极的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
4.学书法绝不可一曝十寒,古人有“日课三千”之说,日日临帖更是提升自身书法水准的必由之路。(  )
5.“人心齐,泰山移”,大家只有做到上下驽马十驾、众志成城,才能战胜各种困难。(  )
6.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积水成渊,有真正的收获。半途而废,只能一无所获。(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引申为举步、迈步,也用来表示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
2.古代常用“步”“趋”“走”表示行走的不同方式。“步”特指慢走;“趋”可特指礼貌性的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走”表示“跑,疾行”。(  )
3.“规”的本义指画圆的工具,圆规;后引申为法度、准则等。文中“其曲中规”的“规”用的是本义。(  )
4.“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为“一驾”,如“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也可借用为谦辞,称自己,如“劳驾”“大驾光临”。(  )
5.“骐骥”,骏马的别称。骏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        ,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劝学》中表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         ”。
3.《劝学》中,论述“思”和“学”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        ”。
4.《劝学》中,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用“蚓”和“蟹”进行对比,蟹虽有“六跪而二螯”,却“        ”,原因就在于“        ”。
5.荀子《劝学》中,用借助车马而至千里,借助舟楫而渡江河的例子,引出“        ,        ”的观点。
6.老子《道德经》中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7.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和荀子《劝学》中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从正面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8.《劝学》中“        ,        ”两句,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点明了学习的意义。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治学(节选)
徐 干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
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然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务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此无异乎女史诵诗,内竖传令也。故使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日月而无成功。故君子必择师焉。
(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动而益高
B.以其难而懈之
C.大义举而物名从之
D.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听黄钟之声
蚓无爪牙之利
B.故学者如登山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误且非矣
年且九十
D.故君子必择师焉
故不积跬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精骑集》序
秦 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有删改)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涂黑。
比A数B年C来D颇E发F愤G自H惩I艾J悔K前L所M为N而O聪P明Q衰R耗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辄”的意思是“就”,与成语“浅尝辄止”“动辄得咎”中的“辄”意思相同。
B.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C.“心善其说”中的“善”与荀子《劝学》“善假于物也”中的“善”意思相同。
D.“勒为若干卷”中的“勒”可理解为“编辑”,与《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勒”不同义。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节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2)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6.儒学中的君子风范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君子学习的认识。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宵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①,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②,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故学者求习道也。若有似乎画采,玄黄之色既著而纯皓之体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③,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圣人之德,非取乎一道,故曰学者所以总群道也。
夫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人心必有明焉,必有悟焉,如火得风而炎炽。故太昊观天地而画八卦,燧人察时令而钻火,帝轩闻凤鸣而调律。斯大圣之学乎神明,而发乎物类也。贤者不能学于远,乃学于近,故以圣人为师。非唯贤者学于圣人,圣人亦相因而学也。六籍者,群圣相因之书也。今之学者勤心以取之,亦足以到昭明而成博达矣!
(节选自徐干《中论·治学第一》,有删改)
  材料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④,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注] ①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②闲舆:熟习驾车之道。闲,同“娴”,熟习;舆,车辆,此处活用为动词,驾车。③亹(wěi)亹:勤勉不倦的样子。④滫(xiǔ):淘米水,泔水。引申为污水,臭水。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所以疏神达思——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2.疏神达思——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3.倚立而思远——屠乃奔倚其下(《狼》)   
4.其不懈——坚持不懈   
5.独为则困而不就——功成名就   
习题演练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玄黄之色A既著B而纯C皓D之体E斯亡F敝而不渝G孰知H其素欤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六艺,在本文中指六种技能,涉及礼仪、音乐、射箭、驾车、写字、计算等。
B.因而,“因”“而”两个同义词合用,常用来说明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中“因而”的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
C.“渐”在文中的意思是“浸泡”,与《醉翁亭记》中“渐闻水声潺潺”的“渐”意思不同。
D.庶人,泛指平民、百姓。周代住在国中及国郊的人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以人们在暗室里难以找到东西来类比人因不学习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阳光照亮暗室让人辨别出东西来类比学习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B.徐干认为空想不如学习,这与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表达的观点一致。
C.徐干强调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求学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却很少。所以,学习需要坚定的志向作为引领。
D.徐干在文中列举太昊、燧人氏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大自然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圣人之德,非取乎一道,故曰学者所以总群道也。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个人学习和成长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3分)
                             
                             
                             
高考真题练
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23新课标Ⅰ,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 ”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 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 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 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孔鲋,孔子八世孙。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5.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2.“有”同“又”,再
3.“知”同“智”,见识
4.“生”同“性”,天性
二、
1.①借助 ②假装 ③借
2.①横渡 ②断绝 ③独一无二的 ④与人世隔绝的 ⑤极,非常
3.①壮健,强盛 ②有余 ③勉强
4.①符合 ②内心 ③内,里 ④中间,当中 ⑤射中目标
5.①介词,从 ②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③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
6.①连词,表转折 ②连词,表并列 ③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④连词,表顺承
三、
1.广博地学习
2.金属制的刀斧等
3.爪脚和牙齿
4.藏身
5.两个词,用,介词,表示原因;心,心思
四、
1.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2.形容词作动词,变直/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3.名词作状语,每天
4.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5.名词作动词,奔走
6.名词作动词,游泳
7.名词作状语,向上/名词作状语,向下
8.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9.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五、
1.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蓝)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译文: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是比蓝草颜色深。
2.特殊句式:省略句,省略宾语“之”,应是“之以之为轮”。
译文: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把它做成车轮。
3.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变直,这是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成这样的。
4.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5.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然而)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6.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名词(爪牙/筋骨)+之+作定语的形容词(利/强)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以及)强健的筋骨。
六、
1.  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用在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之间,不恰当。
2.√ 跬步千里:一步一步地坚持走下去,就可以达到千里之外。比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总可以获得成功。
3.√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4.√ 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5.  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行十天车也可以走很远的路程。比喻人能力虽差,只要坚持不懈,也能取得成功。这里把“驽马十驾”误解为“齐心协力”。
6.√ 积水成渊:水汇集起来可以成为深渊。比喻积少成多。
七、
1.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2.√
3.√ 
4.  “也可借用为谦辞,称自己”错误,“劳驾”“大驾光临”是敬辞,称对方。
5.  “赤兔”“的卢”都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骏马的别称。
八、
1.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5.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6.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7.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8.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片段阅读练
1.D D项和例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转折。A.连词,表顺承。B.连词,表因果。C.连词,表顺承。
2.D A.助词,相当于“的”/定语后置的标志。B.句末语气词,无实义/兼词,相当于“于此”。C.连词,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副词,将近。D.都是连词,所以,因此。故选D。
  [参考译文]
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缶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衣服是多么简陋;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样以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由来,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所以懈怠,这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诗经》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说的是好学啊。
凡是求学的人,把要旨放在前面,把事物的名称放在后面,要旨明白了,事物的名称也就懂了。然而那些儒生广博地学习,致力于事物的名称的考据,在器械方面有详细的了解,致力于训诂,摘录其中的章句却不能总括其中所蕴含的要旨,来获得上古的至贤之君的思想。这和“女史诵诗,内竖传令”没有什么差别啊。因此使求学的人空费心思和精力却不懂得道,浪费光阴却没有成就。因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一定要选择老师啊。
3.DJN “比数年来”是一个表示时间的短语,其后应断开。“颇发愤自惩艾”和“悔前所为”是两个表意完整的动宾短语,二者后面都应断开。“而聪明衰耗”是表示语意转折的主谓结构,其前应该断开。故应在D、J、N处断开。
4.C “心善其说”中的“善”意为“认为好”,“善假于物也”中的“善”意为“擅长,善于”。二者意思不同。
  [参考译文]
我年少的时候读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默写文章,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恃这样的本领而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十天或一月之内,捧着书卷的日子没有几天。所以我虽然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往往因为不尽心尽力而荒废了。
近几年来,我十分努力地读书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已经衰减,大概不如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查阅一件事情,必定从头到尾翻寻数次,合上书卷便感到模糊不清,就又不明白了。所以现在虽然勤劳辛苦,学业却往往因为健忘而荒废了。
唉!败坏我的学业的,常常是“不勤”和“善忘”这两样啊。最近我读《齐史》,看到孙搴回答邢邵的话说:“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抵挡你几万疲困的士兵。”我心中认为他说得好,于是选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事例,得到若干条,编辑成若干卷,取名为《精骑集》。
5.答案 (1)所以从学习的科目上来说,(学习)是有终点的;如果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那么(学习)片刻都不能停止。
(2)君子学习,听在耳里,记在心上,散布在身体之中,表现在一举一动之间。
解析 (1)“数”,科目。“须臾”,片刻。“舍”,停止。
(2)“箸”,显明,此处可译为“记”。“四体”,本指人的四肢,此处泛指整个身体。“形”,表现。
6.答案 ①学习要用心,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实践)。②学习是为了完善身心(修身养性)。
解析 文中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强调君子要用心学习,并且要将所学的表现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上。“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强调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身心。作答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将其翻译并概括出来即可。
  [参考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 到哪里结束 回答说:学习的科目,应当以诵读经文为起始,以研究礼法为终点;学习的意义,以做有志之士为起始,以成为圣人为终点。果真能持久努力不懈就能深入进去,一直学到身死才可以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上来说,(学习)是有终点的;如果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那么(学习)片刻都不能停止。努力学习,就是人;放弃学习,就是禽兽了。《书》是记载古代政治事务的:《诗》是中和之声的极致;《礼》是法律的根本,是万事万物的纲要。所以学习到《礼》就达到了最终目的。这就可以称作达到道德之极境。《礼》之敬重礼仪制度,《乐》之中和,《诗》《书》之广博,《春秋》之精妙,将天地间所有的道理都包括了。
君子学习,听在耳里,记在心上,散布在身体之中,表现在一举一动之间,即使是极细小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人的楷模;小人学习,从耳朵里进,从嘴巴里出,嘴巴和耳朵之间只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善七尺之躯呢 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修养自身,现在的人学习则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身心;小人学习,是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东西去讨人好评。
能力提升练
温故知新
1.用来……的
2.通
3.靠着,靠
4.怠惰,松懈
5.成,成功
习题演练
1.BFG “玄黄之色既著”和“纯皓之体斯亡”两个句子,结构上两两相对,“著”和“亡”后都应断开;“孰”的意思是“谁”,“孰……欤”的意思是“谁……呢”,表疑问,“孰”的前面应断开;“敝而不渝”的意思是“(这幅画)变得破旧了,(画上去的颜色也)不会改变”,语意完整,“渝”后应断开。故应在B、F、G处断开。
2.B 此处的“因而”是两个词,“因”是“因袭,沿袭”的意思,“而”是连词;现代汉语中“因而”是连词,表示结果。二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3.D 徐干在文中列举太昊、燧人氏等人的例子,固然能说明圣人从自然万物中得到启发、成就功业的道理,但这并不是作者目的之所在,作者的目的是论证本段的观点——人的内心世界一定要有光明指引,我们要用心向外界学习,向经典学习,向圣人学习,使自己达到博学通达的程度。
4.答案 (1)圣人的高尚品德,并不仅仅取决于一种途径,所以说求学的人要聚合多种途径。(“学者”“所以”“总”各1分,句意1分)
(2)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的环境,外出求学时一定要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是为了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接近“礼”“仁”之道。(“游”“邪辟”“中正”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1)学者:求学的人。所以:表原因。总:聚合。
(2)游:外出求学。邪辟:邪恶乖僻之人。中正:中正之道,即“礼”“仁”之道,译作名词。
5.答案 ①人的内心世界需要光明的指引,人的学习和成长需要良好环境的引领。②环境会影响人的学习和成长。③我们要主动找到并融入一个良好的环境,汲取其中的营养。(每点1分)
解析 材料一第一段说“学者,心之白日也”,第四段又进一步说“人心必有明焉,必有悟焉,如火得风而炎炽”,接着通过太昊等人的例子说明指引人心的就是良好的外在环境,由此可归纳出第①点。材料二直接通过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能长得挺直,而洁白的沙子如果混进黑泥里,也会和黑泥一起变成黑色,说明外在环境直接影响了个人的学习和成长,由此可归纳出第②点。材料二最后强调“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突出了人对环境的选择,由此可归纳出第③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学习,可以用来疏导精神,畅达思想,陶冶性情。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处在蒙昧状态,什么都不知道。就像晚上在没有光线的暗室里,想寻找什么却看不到,明亮的阳光照进来,那么室内各种东西都辨别清楚了。学习就是心灵的阳光啊。所以先王设立主管教育的官员,掌管公卿大夫的子弟的教育,传授给他们六种道德,分别是智、仁、圣、义、中、和;传授给他们六种技能,分别是礼制、音乐、射箭、驾车、写字、计算。
靠着墙根儿站着而想着到远方去,不如迅速行动起来能够使自己必定到达目的地;孤身一人待在家里而幻想着获得聪明才智,不如扎实地学习能够使自己必然达到智慧明达的程度。马虽然有善跑的腿,但如果不熟习驾车之道,就算不上良马;正如人虽然有美好的资质,但不学习道理,就不能成为君子。所以求学的人追求的是学习道。这有点像那绘画中的彩色,天的青色和地的黄色已经画好,这样宣纸原来纯白的底色就消失了,直到(这幅画)变得破旧了,(画上去的颜色也)不会改变,有谁知道它最初的颜色是白色的呢
君子学习的劲头不松懈,就如同日月的运行,一生勤勉不倦,直到死去才停止。所以即使他有好的资质,但没有坚定的志向,也不能成就一番事业。从事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但成功的人却没有几个。所以君子一定要确立自己的志向。大型音乐的成功演奏,并不仅仅取决于一种乐器的声音;美好膳食的调和,并不仅仅取决于一个菜的味道;圣人的高尚品德,并不仅仅取决于一种途径,所以求学的人要聚合多种途径。
独自一人思索就会思路阻塞而不通畅,独自一人做事就会处处遇到困难而不能成功。人的内心世界一定要有光明指引,这样必定会有所领悟,就如同火焰得到风的助力后会燃烧得更加炽热。所以太昊观察天地而画出八卦,燧人氏观察季节变化而发明钻木取火,黄帝听到凤凰的鸣叫而创造了音律。这些都说明了至高无上的圣人向神明学习,而从自然万物中得到启发的道理。贤明的人无法向遥远年代的人学习,于是向近代的人学习,因此以圣人为师。并不是只有贤明的人向圣人学习,圣人之间也会相互沿袭、学习。六经都是一代代圣人相互沿袭而流传下来的书。今天求学的人如果怀着殷勤的心意获取圣人之道,也可以使自己达到博学通达的程度。
材料二: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巢穴,再用毛发把巢穴编结起来,系在芦苇的花穗上。一遇风吹,芦苇的花穗折断,蒙鸠的巢穴也就掉到了地上,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鸠的巢穴构筑得不完好,而是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所造成的。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面对百丈深渊。它的树茎并不能长到这么长,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混进黑泥里,就和黑泥一起变成黑色。兰槐的根就是白芷,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中,君子就不会靠近它,百姓也不会佩戴它。这并不是它的本质不好,而是它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的环境,外出求学时一定要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样是为了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接近“礼”“仁”之道。
高考真题练
1.CEG(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 断句的前提是理解句意。“夫子善之”意思是“孔子认为赵襄子的做法很好”,作“韩非书云”的宾语,所以C处断开。“引”后省略指代孔子的话的“之”,“引以张本”意思是“(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话来作为伏笔”,句意完整,E处断开。“然后”,为连词,用于句首;“然后难之”,句意完整,意思是“然后反驳孔子的说法”,故G处要断开。“岂有不似哉”是一个完整的反问句,中间不用断。
2.B B项,两个“劝”意思相同。“不可以不劝爱人”意思是“不能不鼓励爱别人”,“劝”是“鼓励”的意思。
3.C “使自己更加贤能”错误。孔鲋认为“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也就是说,他们引经据典是为了自圆其说,使自己看起来很贤能,而不是真的使自己更加贤能。另外,将“好事而穿凿者”等同于“世人”,表述不够准确。
4.答案 (1)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骄侮”“唯”“是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一隅”“审”“信”各1分,句意通顺1分)
解析 (1)骄侮,骄傲轻慢。唯,副词,只有。是以,因此,所以。
(2)一隅,泛指事物的一个方面,可引申为“片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
5.答案 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孔鲋在批驳韩非时,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即使用了虚假的事实。《韩非子·难一》中说:“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孔鲋摆出事实,“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孔子在鲁哀公十六年去世,而赵襄子赏赐高赫是在鲁哀公二十七年,前后相差十一年,所以孔子是不可能对此发表意见的,孔鲋以此推断韩非只是“好事而穿凿者”。
方法总结 1.关注文中的重要人物及事件。严防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的不明确。
2.关注人物的对话。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
3.关注文言现象。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严防对原文信息的错解或误译。
4.关注题干。明确题干的考查点,严防与题干要求无关的信息或不恰当的推断混入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他奖赏五个有功的人,高赫是受赏的第一个人。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受赏的第一个人,为什么 ”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我们赵家处于危机之中,宗庙快完了。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赵襄子真是善于奖赏啊!他奖赏一个人,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敢失礼的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何为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人,百官不敢越职侵权,群臣不敢丧失君臣礼节。君主设立法度,臣下没有奸诈之心。这样的话,才可以算是善于赏罚了。襄子有君臣关系密切的恩泽,掌握着令行禁止的法令,这样也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证明襄子失于惩罚。做臣子的,谋事有功就赏。现在高赫仅仅是不高傲轻慢,而襄子就赏他,这是失于奖赏。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何为善于奖赏。
材料二:
陈郡有个叫武臣的人,对孔鲋说:“韩非主张的刑法之说,与孔子的言论不同之处实在太多了。每当我探索他们二人言论的深意,比较他们的区别,发现在历经时代变化而能经久不衰,在遏制奸邪、劝导向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而孔子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人,也可以说是当代圣人。”孔鲋说:“现在的人,一形容高就一定说上与天齐,一讲到深就一定说下及深渊。那些生来好事又穿凿附会的人,每言必引经据典以自圆其说,援引圣人之言以显示自己贤能,妄图以此取信于那些愚昧无知的人,让自己的学说有根据。比如诸子所著的那些书,里面的内容都是这样。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武臣说:“好的。”孔鲋说:“从前赵、韩共同吞并了知氏,赵襄子在论功行赏的时候,首先赏赐的是并无功劳的臣子,然后才赏赐其他有功之臣。韩非在他的书里说孔子认为赵襄子的做法很好,先引用孔子的话来作为伏笔,然后再反驳孔子的说法,韩非的书里难道不是篇篇都用的这种手法吗 然而他所说的根本不符合事实。怎么来证明他说的不对呢 我的先祖孔子在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而到鲁哀公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三家共同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的军队就返回了,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的四卿都还在世。后来到了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知氏灭亡上距孔子去世时间很远,而韩非却公然信口胡说,竟然毫无惭愧之意。由此看来,世上之所以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之流的罪过。因此我已经有很长时间对于小道的信息缄口不语,对诸子的言说塞耳不闻了。而你却用木尺来量天高,直起寸指来测深渊,昧于大道又执迷不悟,轻信妄言而猜疑圣人,这恐怕不是我希望看到的。”
168(共21张PPT)
*师 说
师 说
韩 愈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②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
传道受③业解惑也。[1]人非生而
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
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有疑惑却不跟随老师(学习),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
古文 注析破
它们作为疑惑,(就)最终不能解除了。在我之前出生(的人),
其闻④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⑤;生乎
他懂得道本来(就)比我早,我跟随他学习;在我之后
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⑥
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道也比我早,我(也)跟随他学习。我学习的
道也,夫庸⑦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⑧
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因此,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大和小的区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
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①学者:求学的人。②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③受:同“授”,传授。④闻:知
道,懂得。⑤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⑥师:学习。⑦庸:表示反问语气。⑧是
故:因此,所以。
段解 从正面阐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嗟乎!师道①之不传也久矣!
  唉!(古代)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古之圣人,其
想要人没有疑惑很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的才智)
出人②也远矣,犹且③从师而问焉;今之
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随老师并向他请教;现在的
众人④,其下⑤圣人也亦远矣,而耻⑥学于师。
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是故圣益⑦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⑧皆出于此乎
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但是)对于
身⑨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
他们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
是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的人,不是我所说的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传授他道、解除他的疑惑的人。不明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或师焉,或不 焉,小学
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
(听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在
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
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
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掌握的)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
官盛则近谀 。”呜 呼!师
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唉!(古代)尊师学习的
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
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
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士大夫们不屑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智慧竟反而
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
比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感到奇怪啊!
①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②出人:超出一般人。③犹且:尚且,还。④众人:一般人。⑤下:低
于。⑥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⑦益:更加、越发。⑧其: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⑨身:
自己。 惑:糊涂。 不:同“否”。 族:类。 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谀:谄媚奉承。
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 乃:竟。
段解 以感慨发端,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突出了文章的现
实意义。
圣人无常师①。[5]孔子师②郯子、苌弘、师襄、老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
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聃为师。郯子那些人,他们的才德比不上孔子。孔子说: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6]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就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③,如是而已。[7]
懂得道有早有晚,学术技艺上有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此罢了。
①常师:固定的老师。②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③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攻,学
习、研究。
段解 以孔子从师的典例,进一步阐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
艺经传①皆通②习之,不拘于时③,学于余。
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跟从我学习。
余嘉④其能行古道⑤,作《师说》 以 贻⑥ 之。[8]
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①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通:全面。③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④嘉:赞许。⑤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⑥贻(yí):赠送。
段解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交代写作缘由。
评点赏析
[1]开篇点明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为“师”下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首句中,“古之”二字,说明古人重视“师道”,与后文“今之众人”“耻学于
师”的不良风气形成对照,令人警醒;“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强调了“从师”的必要
性。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鲜明地指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这
一观点直指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这不
仅表现了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
辩证思维。
[3]作者不禁嗟叹,对古人“从师”之风的中断表示遗憾,回应开篇,引领全段,转入对“耻学于
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4]本段连用三组对比,转向对现实的批判。
对比一:将“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进行对比,既比才智,又比学风,还
比结果,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可见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之关键。
对比二:将人们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进行对比,指出童子之师只是“授之书而习其句
读”而非“传其道解其惑”,从而得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谬误不言自
明。
对比三: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进行对比,揭示了地位尊卑和智力高下
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极具讽刺意味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三组对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结语的语气越来越重,直指“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要害。
两两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作者的批判之意直接而鲜明,发人深思。
[5]这句话引出了从师学习的典范——孔子,既回应了开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又由“学
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阐述归于和缓、理性。
[6]以孔子为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7]“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结论,既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8]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之族”中“耻学于师”的不良
风气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借此进一步倡导了从师之道。
一、重点剖析
阅读第一段,思考本段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疑难 情境破
答案 第一段的内容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古之学者……解惑也”,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从正
面概述老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承接上文的“解惑”,论述无师不能解惑的道理,
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三层:“生乎吾前……师之所存也”,承接上文的“传道”,提出择师的态度和标准,即“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以上三层内容分别交代了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态度和标准,从不同方面对中
心论点加以论证。 其中,择师的态度和标准为立论的依据。
答案 ①“传道”是核心,是目的。“道”主要指儒家思想。在佛、道思想盛行的唐代,韩
愈推崇儒道,倡导古文运动,主张“修其辞以明其道”,表现出继承儒学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②“受业”是“传道”的手段。这里的“业”指儒家经典,它是“道”的载体。“受业”就
是通过教授儒家经典传授儒家思想。③“解惑”是老师的具体任务。在“受业”的过程中,
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需要老师来解答,所以“解惑”就成了老师的具体任务。韩愈
从这一方面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师说》开篇即点明了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那么,应该如何理解
“传道”“受业”“解惑”三者之间的关系呢
二、写法赏析
1.论证方法多样
(1)对比论证。文章第二段恰当地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三组对比(详见“评点赏析”)产生
了强烈的反差,鲜明有力地揭示与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所主张
的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例如,作者在第三段中以孔子为典例,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孔子被尊为“圣人”,有着很高的学问和修养,这样的“圣人”尚且要向别人请教,一般人就
更不用说了。同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行道理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这样,通过举典型
的事例和引用孔子的名言,进一步证明了从师的必要性。
2.句式整散结合
本文整句与散句结合,又兼以多种不同句式,既错落有致,又富有气势。如第一段先用散句
“古之学者……终不解矣”立论、解释、反问、说明;再用整句“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对举,阐述自己从师的态度;再用反问句“吾师道也,夫庸知……乎 ”表明自
己的观点;最后用整句“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得出结论。整句和散句交替使用,错落
有致。
3.丰富的语气表达
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 如用“嗟乎”“呜
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群聚而笑之”这样带有讽刺语气的语句描绘“士大夫之
族”的情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语句表示结论的毋庸置疑。又如文章第二段一连用了三
组对比,尽管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意思相同,但语气却越来越强烈:“其皆出于此乎”是质疑
语气,“吾未见其明也”是略带责备的肯定语气,“其可怪也欤”是带有讽刺的感叹语气。
整合探究
探究1 把握两篇文章中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结合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提
出观点的依据,理解文章论述的针对性。
课文 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 提出观点的依据
《劝学》 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
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方
面展开论述,强调要“善假于
物”,要积累,要坚持,要专一,
要随时随地学习知识,增长才
干。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故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以
及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重视
“求贤师”“择良友”以使
人改“恶”为“善”,把学习
视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以《劝学》勉励人们“积
善成德”,成为君子。
答案
《师说》 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
师”,围绕师道展开论述,强
调要重视传统的师道,尊重老
师,学习儒家之道。 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
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
近谀”的心理,韩愈对这种不
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绝,因此
在这篇文章中倡导师道回归,
呼吁人们从师学习。
课文 论证思路
《劝学》 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
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
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
和态度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第二、三段
是先进行论证,再得出分论点;第四段则是把
分论点贯串于论证过程中。全文条理清晰,
论述严密。
探究2 把握这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感受其论述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答案
《师说》 全文采用递进式结构,逐层深入地论述自己
的观点,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
师”,然后指出老师的职能,接着点出从师的
原则,进而阐述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以李蟠为
例倡导从师学习。全文逻辑严密,说服力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