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全书综合测评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人都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的处境来观察事物和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都是生活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思想学说不仅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要求,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真正伟大的思想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有人认为,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华,如果不是精华,早就被历史淘汰了,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这样说对吗 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流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本身的选择,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他们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进行文化传承的。传统文化的演变并不是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而是要经过历史和时代的过滤与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标准,因为在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朱熹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也有其标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认为,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的确,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可以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对待传统文化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这就是阅读和理解。只是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而已。对于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就是精华,一切迷信的、落后的、反动的就是糟粕。
用什么观点来解读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以西释儒、以儒释儒,或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其差别之大是不言自明的。在当代中国,儒学研究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虽不可能取代儒学,但如果当代儒学研究仍然不能超出儒学原有视角,那么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都仍是囿于儒学传统范围之内,充其量是新儒学。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仍然处于原有传统之中,而不能生发出新的与时代相适应、与历史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思想,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 传统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的时代性》)
材料二: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我们这样做了,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我们的国家发挥作用,也可以为世界提供有益的经验。
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传”。“传”就是记录、保护、保存、延长、延续。现在很多物质或非物质的传统文化岌岌可危,有的实际上已经没有“传”的人,或者只剩下一些遗迹。所以,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生命。如果实物已经不能保存,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当前,最重要的也是“传”。“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要尽量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有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 也要传。因为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 还有,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对于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也许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在今后可以发挥作用。
对待传统文化,还要“承”。“承”就是继承、发扬、延续,还包括转化和创新。把传统的文化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 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 不行,要有区别和有选择。对于精华部分,不仅要保留,还要使它发挥作用;对于糟粕部分,要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但不要复制,也不需要扩大。中国以前有各种礼仪,尊重别人,自己保持谦虚、谦卑的姿态,恪守正常的礼节,这是对的,但过分的甚至不讲人性的那种谦卑,是要不得的。
在“承”的过程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本土优先”。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比较适合本土的环境。所以,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优先采用更符合本地条件的内容。另外,因为要“承”的东西太多,所以应该分轻重缓急。比如,同样是精华,现在某个地方最紧缺、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应该优先做这方面的工作。有些传统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优先;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就可以晚一点。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要根据社会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有的还要加上新的内容。如果不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精华就难以得到延续,更难以得到弘扬。以孝道为例,在中国,孝的本质是保证家庭、家族的延续,也就是生孩子。在中国,可以通过对传统孝道作创造性转化来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怎么转化 就是要对孝道作出新的解释:孝道不仅仅是尊老爱幼,更是每个人都要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其中就包括成家生子。
(摘编自葛剑雄《对待传统文化,要分清“传”和“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称得上真正的伟大。
B.传统文化的流传与演变不仅受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更受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
C.当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就是无条件、无差别、有自觉、有意识地“传”。
D.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是有条件的,是有选择的,既要兼收并蓄,又要讲究“本土优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所以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
B.作者认为,儒学研究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
C.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我们要保留,但不要复制也不要扩大,可以对其进行转化和创新。
D.现在有些学校让小孩子穿上汉服,朗诵儒家经典,回家给父母洗脚,这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3.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南北朝时期,南方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北方方言大量吸收了外来民族的语言。
B.某地方的古老山歌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在社会上传唱。
C.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人类“恶”的集中表现,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保存了下来。
D.美国建筑师设计燕京大学时,外部采用的是中国宫殿结构,内部添加暖气和现代化设备。
4.材料一第二段是如何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证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二的语言有何特点 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千里江山图(节选)
孙甘露
陈千里下楼在前厅拿了一份《申报》,似乎漫不经心地扫了一下广告版,把报纸插进大衣口袋,向三马路方向走去。
他看到对面街角的那家剃头铺,但他没有过去,而是先跳上了一辆有轨电车,下车后又兜兜转转,确定没有尾随的人,才走进了剃头铺。
一位客人脸上蒙着热毛巾,躺在理发椅上。剃头师傅正准备给他修面。见有客人进来,他指指边上另一张椅子,陈千里坐了下来。店铺里忽然安静下来,三个人谁也没说话。过了一会儿,修面的客人从热毛巾下开口说话:“这位先生不是本地人吧 ”
“从青岛坐船刚到上海。”
“快过年了,您是来看亲戚 ”
“做生意。”
“年关将近,这大冷天倒还有生意 ”
“古董生意,不讲时令。哪儿有好玩意儿,就得往哪儿赶。”
正说着,剃头师傅过去关上店门。修面的客人一把拽下毛巾,朝陈千里转过脸。他说他是老方。
剃头师傅去门外烧热水,他关上了店门。现在店里只有他们两人。
老方躺回椅子,又把毛巾盖回脸上,露出两只眼睛盯着对面墙上挂着的一面小镜子。镜子正好对着店门旁的那扇窗户,能看见外面的动静。
“这里——你觉得不放心 ”陈千里轻轻地问。
“这里没有问题,那是我儿子。”老方指了指门外。
少顷,他又补了一句:“敌人掌握了大部分地点,我住的地方也被他们包围了,我逃了出来。这里从来没有当过联络点,被捕的人也不知道这里。”
陈千里站起来走到门边朝外观察了一下,回身拿起旁边凳子上叠着的一条白围布,把它套在自己身上,坐了下去:“还是不能大意。那天开会你没去 ”
“我本来应该去的,但是迟到了。我赶到菜场附近时,看见巡捕房的警车,后来又遇见从会场逃出来的同志。”
“你是召集人,怎么迟到了 ”
老方犹豫了一下:“开会前一天晚上,上级派人通知我,要我第二天早上六点,到普恩济世路口一家包子铺,与一位同志接头。那位同志到时候会坐在门外。”
“我一到那里就感觉情况不对,一大清早,街上闲人不应该有那么多。我远远看见包子铺门外的桌子上是空的。”
“我必须向那位同志发出警报。马路上有个人靠在树上抽烟。我跟他借火,碰到他衣服底下有手枪,没等他反应过来,我就给了他一拳,拿出那支枪朝天开了几枪。”
“普恩济世路向东是小浜湾,从里面可以一直走到隔壁圣母院路。我就朝东跑,一边跑一边开枪,然后在小浜湾把枪扔了。他们没有追上我。我后来到包子铺附近打听,据说那帮便衣没有抓到什么人。”
“什么人这么重要,让你冒这么大风险 ”
“浩瀚同志。”
陈千里当然知道。他这次来,一是查出内奸,二是护送浩瀚离开。
“上级指示,让我与浩瀚同志接头,安排好隐蔽的住所,等待通知。前几天中央绝密机关有人叛变,浩瀚同志不得不撤离。我就问上级,既然那么危险,为什么不赶紧让浩瀚同志转移,反而要让我与他接头 我这里也并不安全呀。上级就说,等明天开完会你就知道了,‘老开’[注]会告诉你怎么办。”
“你是什么时候通知大家开会的 ”
“前一天下午开始,一个一个分别接头,加上我,加上‘老开’,一共十二个人。具体人选我决定,临时召集,只说是有重要任务。结果,被抓了六个,逃出来五个。逃出来的那五个我都认识,所以‘老开’一定被捕了。”
“地点是你安排的 ”
“是的,那是个新地点,我们刚弄到手还没有——”门外间或有人路过,他们就停下交谈。老方郑重其事地说:“我愿意接受组织调查。”
小方把头伸进门里说:“有两个陌生人在横弄堂里晃来晃去。”说完又退了回去,门关上了。
陈千里警觉地站了起来,走到门边:“我们得赶紧离开这里。”
有人用手肘推开门,小方在来人背后喊:“今天来不及做了,客人明天请早——”顺手把来人往门里顶了一步,跨进屋内,背手合上门。
来人见势不妙,手往棉袍下摆里面掏——
陈千里按住他的手,顺着一摸,说了一声:“枪。”
“识相点,侦缉队大队的人马就在外面——”来人的话还没说完,陈千里就顺势拿过剃刀,割向特务的喉咙。
小方催促道:“你们先从后门出去。”
老方俯身从特务腰里摸出手枪,郑重地望着陈千里:“你从后门走,先找老易。”他一步跨出门外,又回头对着陈千里说:“带着我儿子!”
老方走到弄堂里,回头看了儿子一眼,朝天开了一枪,便向弄堂深处跑去。陈千里从窗口看见他刚跑到横弄堂口,突然停住,回转身,似乎想要往回跑,这时从横弄堂口方向射来一阵乱枪,一颗子弹打在了老方的肩膀上,他趔趄了几步,躲进了横弄堂。
后门也被堵住了。小方推开门,只探了下头便退了回来。两人上了楼,从一条昏暗的窄梯爬上晒台。小方跑到晒台护墙边,对陈千里说:“你下去,顺着那道墙,翻过屋顶就是隔壁人家的晒台。”
弄堂里又响了两枪。
陈千里上了护墙顶,回头叫:“跟紧我。”
枪声又响,小方朝他摇摇手:“我回去找老头。”他转头冲下楼。
陈千里犹豫片刻,向前挪去。护墙连到隔壁人家的山墙,离房顶半人多高,他搭手上了房顶,轻脚踩到瓦片上,爬了几步翻过坡顶,果然下面是个晒台。
他伏下身,听见隔壁晒台上一阵喧嚣,有人从楼梯上滚落,紧接着是一阵打斗声,突然有人开始叫骂,是小方,声音沉闷,像是脸被按在水门汀地面上发出的声音。
陈千里在晒台上站起身,发现这片房子连甍接栋。他接连翻越了两处晒台,墙外已是马路,他脱下大衣,翻面穿上后便走楼梯下了晒台。他下来穿过天井,推开一扇门,门后是一家沿街茶庄。店里没有客人,掌柜讶异地望着他旁若无人地出了店门。
陈千里没有马上离开,在弄堂口的人群后站了一会儿,听见有人说:“年轻的一塌糊涂,脸上都是血。老的当场被打死了。”
陈千里在路上不时想起老方刚刚说的话:“带着我儿子!”
(有删改)
[注] 老开:中央派到上海安排浩瀚同志撤离的联络人的代号。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央绝密机关出现内奸,革命工作深陷危机,浩瀚同志需要紧急撤离,临时会议又遭特务破坏,陈千里临危受命来到上海。
B.在陈千里与老方的对话中,能感受到陈千里对老方的怀疑,但老方的态度及掩护战友撤退时大无畏的表现,最终让陈千里消除疑虑。
C.老方出门时回头看儿子一眼,叮嘱陈千里带着他,以及小方不计后果回去救父亲等细节,暴露了父子俩的性格弱点,暗示了他们的悲剧结局。
D.文章以生活化的场景,真实地展现了陈千里及同志们所面临的危险和困境,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展现了高度的“文学真实”。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五处破折号的作用相同,都标示话语的中断,使文章表达有“意犹未尽”的效果。
B.文章多用短句,既使语言表达呈现出准确、精练、明快的效果,又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C.故事杀气腾腾,尽显十面埋伏的狰狞,但作者笔法精湛,针脚绵密,呈现出工笔细绘的秀丽。
D.文章情节密度高,推进节奏快,语言动感强,在惊心动魄中飞速发展,紧张刺激。
8.关于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陈千里”,有人认为是“老方”,你怎么看 请说明理由。(4分)
9.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都属于“革命文学”,两者在“叙述”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送孟东野序[注](节选)
韩 愈
①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②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③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 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 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者奚以喜,其在下者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有删改)
[注] 孟郊,字东野,著名诗人,韩愈敬爱的朋友。他五十岁成进士,又四年,选为溧阳尉。在他上任之际,韩愈作此文为他送行。
10.第③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人声之A精者B为言C文辞之D于言E又其F精也G尤择其善鸣者H而假之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序,在文中是临别赠言的文体,又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
B.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与《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中的“四时”意思相同。
C.“其存而在下者”与《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而”意思不同。
D.“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中的“从”是跟随的意思,与《师说》“惑而不从师”中的“从”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运用比兴手法,用草木、水、金石等物质的不平则鸣,引出人类的不平则鸣。对物来说,“鸣”是发声之意,对人来说则是用诗文表达情感态度。
B.第①段中列举了自然界中多种现象论证“不平则鸣”的观点。物有善鸣者,上天也用鸟鸣等声音来告诉人们一年四季的推移变化。这就为下文阐述“人也亦然”打下了论证的基础。
C.第③段从唐朝的陈子昂、苏源明等写到孟郊,又谈及李翱、张籍,认为孟郊善于用诗文来抒发情怀,最后又针对孟郊的命运发表了议论,借以抒发感慨。
D.文章从“物不平则鸣”写到“人不平则鸣”,屡用排比句式,气势奔放;立论卓异不凡,寓意深刻,不愧是论说文中的佳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2)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
14.结合第③段,谈谈韩愈创作本文的用意。(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
普天乐·嘲西席①
张鸣善
讲诗书,习功课。爷娘行②孝顺,兄弟行谦和。为臣要尽忠,与朋友休言过。养性终朝端然坐,免教人笑俺风魔③。先生道“学生琢磨”,学生道“先生絮聒”,馆东④道“不识字由他”。
[注] ①西席:教书先生。②行:,宋元俗语,“这里,这边”的意思。③风魔:没有规矩。④馆东:出钱请老师的学生家长。
1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席,是家塾延聘的教书先生。古人席次以东为尊,“西席”有轻视意,故曲题《嘲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B.这首曲共分三层。头二句是总写“讲”与“习”。中间六句为第二层,写“讲”之内容。后三句写对“讲”与“习”的不同态度。
C.本曲中与“孝、悌、忠、恕”对应的句子是“爷娘行孝顺,兄弟行谦和。为臣要尽忠,与朋友休言过”。
D.本曲中前后两部分庄重与诙谐构成强烈对比,充满喜剧意味;语言浅显,质朴通俗;行文活泼,口语化。
16.本曲中刻画的人物有三个,试选取其中两个分析其形象特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学校举行了一场以“玉”为主题字的飞花令比拼大赛,含有“玉”字的诗(词)句有很多,比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 ”。
(2)古人常以花草赠亲朋,借花草抒真情。《诗经·邶风·静女》中“自牧归荑, ”饱含喜爱之情,《涉江采芙蓉》中“ 所思在远道”则令人无限感伤。
(3)“风”是中国古人常使用的艺术形象,四季的风的名称各不相同,请你写出两句带有“风”的诗(词)句,且两句的“风”为不同季节的风:“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贵州师范大学,有一个“1家1”全家福拍摄团。从2012年至2023年,拍摄团26次走进贵州省的80多个村寨,免费为近7000个农村家庭拍摄了全家福。一届届拍摄团的学生背着相机、扛着帐篷,在深入乡土中国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更用镜头记录了山乡的巨变。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不仅能开阔眼界与胸襟,还能在亲眼见证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升腾起自豪感、厚植起自信心、激扬起家国情,真正成为“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的新时代青年。
青年人的精气神,在书本中涵养,更在实践中砥砺。课本是平面的,而世界立体生动;文字是单调的,而生活【甲】 。走进生活,走进实践,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结合起来,在博万物中广其识,在涉世道中明其理,才能让青年人更好地汲取知识、丰富思想、淬【乙】 炼精神。
现在,有的青年人感到困惑,不知道怎样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前行动力。一味地认为自己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是社会需求饱和所致。如何让所思所学更好地满足社会所需 看村街巷道,博士、硕士医疗服务队为村民义诊,宣讲卫生健康知识;看田间地头,返乡大学生教村民架起手机,通过直播拓宽农产品销路;看赛事场馆,志愿者们以“最美的微笑”热【丙】(chén)服务,擦亮阳光向上的青春名片……正是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务、实践历练中,青年们逐渐找到了心中热爱,明晰了努力方向,蓄积了向上力量。对于青年人来说,多到生活中去摸爬滚打,也许就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
18.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各小题。(3分)
(1)在甲处补写恰当的成语: 。
(2)写出乙处加点字的拼音: 。
(3)根据丙处的拼音写出汉字: 。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假如你有一位即将大学毕业的哥哥,他最近对未来有些迷茫,不知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你会如何劝说他、启发他 请结合材料,写出你想对哥哥说的话。要求语言简明、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个字。(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以下材料摘编自《青年报》记者对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的采访稿)
记 者:……文学价值会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消失
徐则臣:……我们都知道的那个观点:文学是人学。人学,人与世界之间可靠的关系,以及艺术,才是作品永葆青春的法宝。
记 者:您讲得特别好。我都忘记了,您是北大中文系研究生里的高才生,理论和实践功底都非常深厚。作家里边,硕士、博士、教授,高学历和学院派特别多,不过也有人说,当一个好作家,与学历和教育的关系不大,他们举出来的例子是高尔基、莫言等大家。 ①
徐则臣:车有车道,马有马道,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就一个好作家,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我是学院里出来的,受过一定的学术训练,这些学习和训练对我的创作大有裨益,一个是给我一个宽阔和全面的文学史背景,另一个就是培养了我的问题意识。但这跟高学历又没有必然关系。一个人只要足够开放、勤奋,阅读量充分,能找到有效的自我教育的路径且有所悟, ② ,是不是学院派都不重要。高尔基我不知道,莫言老师我接触比较多,就举个莫老师的例子吧。有一次我们聊年轻人的写作,我提到的几位“90后”作家莫老师都读过,莫老师提到的两位,很惭愧,他们的作品我完全不熟。别人作何感想我不清楚,当时我很震惊,前辈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③ ,阅读范围都囊括了“90后”的最新创作。莫老师还把这些“90后”作家的写作跟前面几代作家进行了比较。这是个日常的小细节,我觉得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采访活动中,采访用语有特定的要求和作用,这在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所体现。请从下面的两道小题中任选一道作答。(4分)
(1)“您讲得特别好”对记者接下来要说的话似乎毫无助益,可以删去吗
(2)访谈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了解采访对象,为何《青年报》记者却说“我都忘记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清初的某年冬天,有位读书人自小港到蛟川,让小书童背着一捆书跟着走。太阳已落山,“望城二里许”。于是就问艄公,走到蛟川南门时门是否开着 艄公仔细地打量了小书童一会儿说,慢走,门还会开着;急走,门就会关上。读书人生气了,认为艄公戏耍他们,就催促小书童快走,快走了一会儿,小书童“仆”,“书崩”。小书童急得哭起来,赶紧爬起来收拾,等整捆书绑好了时,南门已关闭。读书人这时恍然明白了艄公的话,觉得天下的人们因急切而失败的情况,跟他们二人现在没有归宿的困境,是一样的。
你读后有哪些感受 联系你自己的学习或生活,写一篇文章给出你的看法与建议。
要求:切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全解全析
1.B “不仅受……更受……影响”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本身的选择,而是……也有其标准”等内容可知,应是“传统文化的流传与演变不仅受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更受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
2.C A项,“是分不清的”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只是每个时代……标准不同而已。对于我们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可知,“精华”和“糟粕”是可以分清的。B项,“儒学研究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于文无据。D项,“这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错误。由材料二第四段“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要根据社会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有的还要加上新的内容”可知,“让小孩子穿上汉服,朗诵儒家经典,回家给父母洗脚”等不能简单等同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3.C 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传’。传就是记录、保护、保存、延长、延续”。A项强调的是“吸收外来文化”,不适合作论据;B项强调的是“转化和创新”,不适合作论据;D项强调的是“创新”,不适合作论据。C项中的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应该被“传”,能支撑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
4.答案 ①首先驳斥了“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的错误观点;②然后通过讲道理和举例子的方法进行分析,确立自己的观点“流传下来的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每点2分)
解析 材料一第二段“有人认为,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提法是不对的……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流传下来的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先驳斥了“儒学乃至……都是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的错误观点。“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本身……来进行文化传承的”“朱熹……乾隆……也有其标准”,然后作者通过讲道理和举例子的方法进行分析,确立自己的观点,即“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同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答案 ①准确严谨,逻辑性强。文中的“也许”“一般情况下”等表限定性的词语,准确严谨,避免了绝对化的表达;文中用“一方面”“另一方面”“首要”“还要”以及表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关联词语,使论述逻辑严密。②通俗浅易。全文语言平实通俗,如“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等句子,便于读者接受与理解。③多用设问句。如“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有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 ……”“把传统的文化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 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 ……”等设问引人深思;“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 ”运用反问,加强语气。(每点2分)
解析 论述类文章的语言常常较为准确、严密、简洁、凝练。答题时从材料中找出能体现论述类文章语言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最后整理表述即可。
6.C “暴露了父子俩的性格弱点,暗示了悲剧结局”错误,这些细节体现了革命者的侠骨柔肠,让文章在紧张中饱含柔和与温情,让读者感受到革命文学温情脉脉的一面。
7.A 第一处和第四处破折号不属于此类。第一处标示强调,第四处标示话题的转换。
8.答案 (示例1)主人公是陈千里。陈千里是贯串故事始终的核心人物,是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节选部分主要描写陈千里的活动,并对他的动作进行工笔细绘,在活动中表现出陈千里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他是革命者的杰出代表。
(示例2)主人公是老方。节选部分中,陈千里的出场是为了引出主人公老方。作者对老方着墨较多,他是被甄别的对象,文章主要通过他来进行前情回顾,让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他是情节高潮部分的核心人物,在他的身上读者感受到了革命者心思细密、机智勇敢、勇于牺牲的崇高品格。
(示例3)主人公是陈千里、老方两个人。文章通过描写两个人的对话和行为细节,展现了革命者面对危难机智勇敢、甘愿牺牲的崇高人格。他们形象特征相似,两个角色相互成全,相辅相成,相映生辉,属并蒂花开。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主人公是陈千里。由“陈千里下楼在前厅拿了一份《申报》……陈千里站起来走到门边……陈千里按住他的手……陈千里犹豫片刻,向前挪去……陈千里在路上不时想起老方刚刚说的话……”可知,他是贯串故事始终的核心人物,是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节选部分主要描写陈千里的活动,从动作、语言等角度全方位呈现,对他的动作进行工笔细绘,在活动中体现出陈千里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他是革命者的杰出代表。
(示例2)主人公是老方。“……修面的客人一把拽下毛巾,朝陈千里转过脸。他说他是老方”,可见节选部分中,陈千里的出场是为了引出主人公老方。作者对老方着墨较多,通过陈千里的问话可知,他是被甄别的对象;“‘这里没有问题,那是我儿子。’老方指了指门外……‘敌人掌握了大部分地点……被捕的人也不知道这里。’……‘我本来应该去的,但是迟到了……后来又遇见从会场逃出来的同志。’”,文章主要通过他来进行前情回顾,让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他是情节高潮部分的核心人物,“老方俯身从特务腰里摸出手枪……又回头对着陈千里说:‘带着我儿子!’”“老方走到弄堂里……深处跑去”,危急时刻,老方掩护同志撤离,自己引开敌人,在他的身上读者感受到了革命者心思细密、机智勇敢、勇于牺牲的崇高品格。
(示例3)主人公是陈千里、老方两个人。陈千里和老方接头后有问有答,危险出现时,陈千里按住特务并杀死特务,老方为掩护同志撤离,引开特务,英勇牺牲……主体内容部分二人笔墨相当,文章通过描写两个人的对话和行为细节,展现了革命者面对危难机智勇敢、甘愿牺牲的崇高人格。他们形象特征相似,两个角色相互成全,相辅相成,相映生辉,属并蒂花开。
9.答案 ①人称与视角不同:《百合花》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且“我”是一名女性,以“我”的心理、情感以及眼光来观察生活,讲述生活中的故事;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自由灵活地展现陈千里和老方的行动。②叙述技巧不同:《百合花》并不注重对宏大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战争的后方,放在了普通但伟大的平凡人身上,侧面体现战争的残酷;本文是直接、正面描写惊心动魄的中共地下工作,不乏对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的描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热情与坚定意志。③叙述节奏不同:《百合花》节奏舒缓又张弛有度,于娓娓道来中让读者感受到激烈战争背后的人性美与人情美;本文紧张刺激、环环相扣,表现了腥风血雨时期我党艰难的成长历程,让人感受到我党地下工作的艰辛与危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小说叙述特点的能力。分析文章的叙述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叙述技巧:线索、伏笔、悬念、铺垫等。②叙述安排:对话、历史与现实变化、真实与幻觉交织、空间转换等。③叙述节奏:快速、慢速。④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⑤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⑥叙述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
解答本题,可以从人称与视角、叙述技巧、叙述节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叙述技巧不同。《百合花》并不注重对宏大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战争的后方,“我”在被分配工作时,结识了一个老实、害羞的通讯员,他向新媳妇借被子却没有借到,通讯员后来为了保护战友而牺牲,新媳妇把自己的嫁妆被子盖在他身上,以表对他的敬重。小说把关注点放在了普通但伟大的平凡人身上,侧面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本文是直接、正面描写惊心动魄的中共地下工作,“从横弄堂口方向射来……老方的肩膀上”“年轻的一塌糊涂……老的当场被打死了”,不乏对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的描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热情与坚定意志。
10.CEG “人声之精者为言”是判断句,应在“言”后C处断开;“文辞之于言”是“又其精也”的主语,可在其后E处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可在其后G处断开。
11.D “意思不同”错误。两者意思相同,都是“跟随”的意思。
12.A “对人来说则是用诗文表达情感态度”错误。结合“人之于言者亦然……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可知,对人来说,不仅可以“用诗文”来表达情感态度,还可以通过说话、唱歌、哭泣等来表达。选项以偏概全。
13.答案 (1)音乐,是心里郁结的情感向外发泄出来的声音,它常选择那些发声最好的东西借以发出声音。
(2)他的诗已超过魏、晋时期的作品,其中精妙的赶得上古代的作品,其他作品也逐渐接近汉代作品的水平。
解析 (1)“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判断句;“郁”,郁结;“善鸣者”,发声最好的东西。
(2)“高出”,超出、超过;“及”,赶得上;“浸淫”,逐渐接近。
14.答案 ①不平则鸣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鼓励孟东野做个“善鸣者”。②赞赏孟东野的才华,对孟东野的怀才不遇表达慨叹之情。③宽慰孟东野命运不由自己掌握,不必为地位的高低而喜悲。
解析 结合“唐之有天下,陈子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三子者之鸣信善矣”可知,作者以此文鼓励孟东野做个“善鸣者”。结合“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抑不知天将……抑将穷饿其身……使自鸣其不幸耶”可知,作者高度赞扬了孟东野的才华,对孟东野的怀才不遇表达慨叹之情。同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东野之役于江南……以解之”,面对现实的不公,作者宽慰孟东野不必为地位的高低而喜悲。
[参考译文]
一般来说,事物不平静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是没有声响的,风扰乱它,它才会发出声响;水本来是没有声响的,风摇动它,它才会发出声响。水浪跳跃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速急是有东西在阻塞它,水沸腾是有东西在烤它。钟磬类乐器本来是没有声音的,有人敲击,它才会发出声响。人在言论上也是这样。有了不可抑制的感情然后才表达出来,他们歌唱是有思念的感情,他们痛哭是有所怀念,所有从口中发出来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是有不平的原因吧!音乐,是心里郁结的情感向外发泄出来的声音,它常选择那些发声最好的东西借以发出声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是各种器物中发声最好的。自然界对于时令的变化也是这样,选择那些发声最好的东西借以发出声音。所以用鸟声表示春天,用雷声表示夏天,用虫声表示秋天,用风声表示冬天,四季的推移变化,那必定是有其不得平静的原因吧!
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人的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对于语言来说,又是其中的精华,尤其要选择善于借文辞来发声的人。
唐朝得到天下以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是用他们的文辞来发声的。那些存世而处于下位的人中,孟郊是最早用他的诗来发声的,他的诗已超过魏、晋时期的作品,其中精妙的赶得上古代的作品,其他作品也逐渐接近汉代作品的水平。跟随我一起出游的人中,李翱和张籍是其中特别突出的。这三个人用文辞发声的确是很好的,不过不知道上天使他们的声音和谐,是使他们为国家的兴盛发声呢 还是使他们穷困饥饿、心情悲伤愁苦,让他们为自己的不幸发声呢 这三个人的命运,就取决于上天了。他们身居高位,有什么可高兴的呢,身居下位,又有什么可悲哀的呢!东野这次到江南去供职做官,好像心里放不开似的,所以我讲了命运由上天决定的道理来开解他。
15.A “‘西席’有轻视意”错误,古时宾主相见,以西为尊,所以主人坐东而宾客坐西,故用“西席”尊称教书先生,所以“西席”无“轻视意”。
16.答案 ①东家老爷:家境尚可,溺爱孩子。请先生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识点字,认识短浅;看学习情况不识字也就算了,有些溺爱、放纵孩子。②教书先生:要求严格,迂腐啰唆。严格要求学生端坐学习,学生对授课的知识兴趣不大,在学生看来教书先生有些啰唆。③学童:顽皮好动,不愿学习。面对教书先生的要求,学童反感抵制,嫌教书先生啰唆,有些不耐烦。
解析 东家老爷:由“馆东道‘不识字由他’”可知,馆东显然是听了先生告状后说的这些话,“不识字由他”,含有对孩子的溺爱,而更明显的是对先生根本不抱希望。一个家境尚可的东家老爷,其请老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认识点字,认识短浅,有些溺爱、放纵孩子。
教书先生:教书先生讲《诗》《书》,带着学生们苦读。“讲诗书,习功课”,起首两句是何等冠冕堂皇。读完教书先生那一大堆说教之后,令人哑然失笑,所“讲”所“习”,实在是“卑之无甚高论”。如果说“爷娘行”“兄弟行”的教诲只是犯了老生常谈的毛病,那么“为臣要尽忠”就完全是不看对象;而要求学生端坐养性,则更是迂腐可厌。作者虽未正面描写人物,读者却不难想见这位教书先生摇头晃脑、喋喋不休的形象。
学童:孩子天真活泼,顽皮好动,贪玩的年纪却要坐在私塾读书,便有了“学生道‘先生絮聒’”。一个顽皮不愿学习的学童,面对老师要学生好好琢磨领会教诲,这位学童却反感和抵制,嫌老师啰唆,有些不耐烦。
17.答案 (1)雕栏玉砌应犹在 金风玉露一相逢
(2)洵美且异 采之欲遗谁
(3)(示例1)秋月春风等闲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示例2)小楼昨夜又东风 北风卷地白草折
18.答案 (1)(示例)丰富多彩 (2)cuì (3)忱
解析 (1)结合“文字是单调的”可知,此处所填成语的意思应与“单调”的意思相反,且形容生活的精彩、丰富,可填“丰富多彩”。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种类多样。 (2)“淬”应读“cuì”。 (3)“热chén”的“chén”应写为“忱”。热忱:热情。
19.答案 (示例1)不知道怎样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前行方向,一味地认为自己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是社会需求饱和。
(示例2)不知道怎样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前行动力,一味地认为自己找不到工作是社会需求饱和所致。
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确立”和“前行动力”不搭配,可改为“不知怎样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前行方向”或“不知怎样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前行动力”;二是“……的原因是……”和“……是……所致”句式杂糅,保留其一即可。
20.答案 (示例)哥哥,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是理论知识,还需要付诸实践才能结出累累硕果。你可以试着参加志愿服务,走进生活,在实践历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解析 依据“青年人的精气神,在书本中涵养……淬炼精神”可以给出的建议是“学校里学习的是理论知识,还需要付诸实践才能结出累累硕果”;依据“看村街巷道,博士、硕士医疗服务队……青春名片……正是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务、实践历练中,青年们逐渐找到了……答案”可以给出的建议是“参加志愿服务,走进生活,在实践历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将两点结合起来,安排好语句的逻辑顺序再进行表述即可。注意语言要符合身份特点与劝说的语气。
21.答案 (示例)①您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②有没有硕士、博士学位 ③竟然有这么大的阅读量(每空2分,意对即可)
解析 ①处,由记者的话“作家里边,硕士、博士、教授,高学历和学院派……好作家,与学历和教育的关系不大”可知,语境是在探讨好作家与学历、教育之间的关系;由徐则臣的回答“车有车道……好作家,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可知,这是在回答对前面这个问题的看法,故可填“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之类的内容。②处,前面谈到“作家里边……学院派特别多”,横线后面“是不是学院派都不重要”对应学院派,那么横线处应对应硕士、博士这些高学历,句式也应与“是不是……”类似,故可填“有没有硕士、博士学位”之类的内容。③处,由“莫老师提到的两位……我完全不熟”“阅读范围都囊括了‘90后’的最新创作”可知,此处让徐则臣震惊的是莫言的阅读量之大,故可填“竟然有这么大的阅读量”之类的内容。
22.答案 (示例1)不可以删去。访谈中采访者要注意倾听受访人的看法,随时给予积极回应。“您讲得特别好”就是对前文徐则臣的发言给予的积极回应,这使访谈气氛更融洽,使接下来的交流更自如。
(示例2)此处“我都忘记了”不是真的忘记了,而是作为独立的插入语,用来转换话题,引起受访人注意,使交流更加自然顺畅。
解析 (示例1)“您讲得特别好”对记者接下来要说的话似乎毫无助益,但它对谈话的氛围有帮助,对顺利谈话起积极作用。因为访谈中采访者要注意倾听受访人的看法,随时给予积极回应,“您讲得特别好”就是对前文徐则臣的发言给予的积极回应。
(示例2)“我都忘记了”这句话后面紧接着说的是“你是北大中文系研究生里的高才生,理论和实践功底都非常深厚”,然后自然引出下面的话题“作家里边,硕士、博士、教授,高学历和学院派特别多,不过也有人说,当一个好作家,与学历和教育的关系不大……”。可见此处“我都忘记了”不是真的忘记了,而是用来转换话题,吸引受访人的注意力,使交流更加自然顺畅。
23.[写作指导] 材料讲述了一个读书人着急赶路反而事与愿违,遭遇失败的故事。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书童本身粗心毛躁,做事不小心,容易出错;二是读书人心急催促,躁上加急,导致书童摔倒,摔倒后还要收拾,耽误了时间,最后没能进城。材料借这个故事提出了戒急戒躁的观点。
写作时,可从“欲速则不达”的内涵,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如何实现目标、成就自我等角度展开论证。论证时,可列举黄旭华三十载春秋无名笃进,终得国之重器的事例与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进行对比论证,论证做事应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也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找出因急躁而失败的事例,写出自己的感受,并给出看法与建议。
[参考立意]
(1)善始克终,行稳致远。
(2)坚定信念谋发展,脚踏实地向未来。
(3)欲速则不达,莫要急功近利。
[例文]
欲速则不达,行稳方致远
世人多认为扬鞭快马、奋蹄不息,才是走向成功之门的要义;正像读书人和他的小书童,以为艄公让他“慢走”是戏弄,等到跌倒的时候才明白,“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人生至理。发展之路崎岖漫长,我们要养精蓄锐、固本筑基,方能厚积薄发,行稳致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积累是成长的必备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方能行稳人生前进之路。有人曾言,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缓慢的。太阳一点点升起,一点点落下。花一朵朵开,一瓣瓣地落下,稻谷成熟,都慢得很。人亦是如此,保持恒心,精心沉淀,缓步前行,厚积薄发,方能走出灿烂的人生。黄旭华三十载春秋无名笃进,终得国之重器;钱七虎六十年砥砺深耕,为国铸就“长城”;宋人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终致一无所获……这一系列事例无一不在警示我们欲速则不达,饱满的人生离不开时间的沉淀。
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质量是速度的必要前提,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方可行稳时代发展之路。每一栋高楼大厦的建成都需要经过木工支模板、钢筋工布置钢筋、电工穿电路管等程序。每一层楼现浇混凝土施工完毕,经过验收钢筋模板、浇筑、养护等工序后,才能开始下一楼层的施工。这一整套流程大概需要7天。但有些楼盘建造速度快到飞起,5天盖一层,甚至3天盖一层,于是“危房”“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名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栋高楼需将“欲速则不达”作为信条,行稳每一步发展之路。
量变促质变,行稳方致远。百年大计,不可急功近利,遵循发展规律,方可夯实民族复兴之基。《后汉书》中有言:“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也。”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民族复兴之路也不可一蹴而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越是抢抓进度,越要以项目和建设的高质量确保发展的高质量,不但要跑出“加速度”,还要确保“高质量”。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成功不是经过一时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身处一个浮躁且加速发展的社会,我辈青年更应谨记欲速则不达,行稳方致远。我们当以脚踏实地为杖,以静心沉淀为灯,养得深根,厚积薄发,使青年之光照彻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