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5年中考真题衔接教材靶向汇编: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生版 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5年中考真题衔接教材靶向汇编: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生版 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4 16:41:17

文档简介

2023-2025年中考真题衔接教材靶向汇编: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选择题
1.(2025·齐齐哈尔中考·1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圆明园是皇帝夏季离宫,先被联军掠夺,后被下令焚毁。与该书中提到的罪行相关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2025·江苏苏州中考·6)以下为晚清洋纱进口价格(按包计)数据柱状图,这一现象(  )
A.说明外国商品竞争力弱 B.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C.表明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D.导致国家经济负担加重
1.(2024·江苏无锡中考·8)1856 年 10 月,英法联军入据圆明园,大肆抢掠,纵火焚烧。近人戴启文对此曾撰《圆明园词》云:“花开花落自荣悴……仓皇一炬烟尘昏。”这一焚园事件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2.(2024·青海西宁中考·6)美俄在此次战争中以调停人的面目出现,攫取了大量权益,尤其是俄国乘机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此次战争(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2024·山东青岛中考·16)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八国联军占领并劫掠北京城 D.中国产品在国际上备受欢迎
4.(2024·山东德州中考·7)下列关于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签订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5.(2024·山东东营中考·9)1857年5月,法国政府在《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中说:“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法国为此而发动的侵华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2024·四川巴中中考·4)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于1860年10月被外来侵略者抢劫并纵火烧了三天三夜。犯下这一滔天罪行的是(  )
A.英国 B.美国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7.(2024·山东枣庄中考·9)2023年10月18日到29日,五首重聚故园新语圆明园兽首铜像特别展览在圆明园博物馆举办,兽首中的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马首铜像在时隔163年后重聚圆明园。兽首流失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2024·江苏常州中考·5)有同学在阅读书籍时,看到如图漫画。据此推测,该漫画资料所涉及的史实应该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9.(2024·黑龙江龙东中考·5)圆明园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1860年,侵略军闯进圆明园疯狂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侵略军指的是(  )
A.八国联军 B.英法联军 C.英军 D.日军
10.(2024·新疆中考·6)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当清朝的主要力量应付来自东南海疆的英法联军时,俄国趁火打劫,攫取的利益更超乎英法之上。俄国“攫取的利益”主要是(  )
A.侵占大片领土 B.索要巨额赔款
C.增开通商口岸 D.获得领事裁判权
11.(2024·吉林长春中考·11)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11)小华在参观圆明园遗址时,看到残垣断壁,愤怒之情油然而生。火烧圆明园的是(  )
A.葡萄牙殖民者 B.荷兰殖民者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1.(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5)1857年5月9日《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中说:“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为实现该目标,他们发动了(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13)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下列内容中属于《天津条约》的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特权
C.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2023·四川攀枝花·5)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史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纵火烧毁
B.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C.沙俄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4.(2023·山东聊城中考·10)“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英军攻陷浙江定海 B.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5.(2023·辽宁锦州中考·6)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
A.美国 B.沙俄 C.英国 D.法国
6.(2023·湖南岳阳中考·7)圆明园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华,举世闻名。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然后纵火烧毁。英法联军这一暴行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7.(2023·内蒙古通辽中考·6)研究中国近代史所需部分史料当中最可信的是(  )
A.陈天华的《猛回头》 B.北京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C.《瓦德西拳乱笔记》 D.淮海战役亲历者的口述
8.(2023·天津中考·8)作家冯骥才说:“从历史角度看,天津小洋楼是西方入侵的一目了然的证据;从文化角度看,它却是本土文化一个奇异的创造。进而说,是在被动历史背景下主动的文化创造。”在“西方入侵”过程中把天津开为商埠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9.(2023·四川达州中考·3)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政府开放一系列通商口岸。以下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南京 ②天津 ③重庆 ④上海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②①③ D.①④②③
10.(2023·四川成都中考·6)要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我国文物的破坏情况,需要重点考察的地点位于图中的(  )
图2
A.① B.② C.③ D.④
二、非选择题
1.(2024·河北中考·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材料一 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 事件
1856年10月 三艘英国军舰闯入珠江口,炮轰广州
1858年5月 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清军奋起还击。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1858年6月 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10月 英、法控制了北京城,对圆明园大肆抢劫后又纵火焚烧
1860年10月、11月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同时也是对两国“被动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检验。自此中国在贫弱的道路上继续衰落,半殖民地化更加严重。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大事年表所述的战争名称。并指出该战争期间割占中国领土的两个国家。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结束后日本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再次割让了大片领土。
(3)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请从清政府方面探究晚清时期中国领土不断丧失的原因。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2023·吉林长春中考·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1830年,在英国出现了第一条现代铁路。铁路拓展了市场,降低了经济成本,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一体化。
——摘编自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铁路出现对英国产生的作用。结合所学,分析这条铁路出现的背景。(2分)
材料二
到1850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英国20年间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英国商人1876年在上海擅修了中国境内第一条营业铁路。但清政府长期对铁路持有排斥的态度,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近20年间,中国修筑的铁路总里程只有400多千米。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经济与社会生活》
(2)对比材料二中两国铁路发展结果的不同之处,依据材料归纳其原因。(4分)
材料三
20世纪初,列强把夺取铁路权看作是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的绝妙手段。到1911年,中国共有铁路9618公里,其中被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达8953公里,占全长的93.1%。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3)依据材料三,指出列强夺取铁路权的目的。概括我国近代铁路的发展特征。(2分)
材料四
据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据人教社《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写出图中A、B两处所示的铁路线名称及与之出现相关的计划和政策。(4分)观察图一、图二,概括我国铁路发展的变化。(2分)
材料五
——摘自《人民日报》(2022.12.03)
(5)依据材料五,写出“中老铁路”体现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此线路的开通给两国带来的共同影响。(3分)
(6)结合外国铁路“走进来”到中国铁路“走出去”的历程,谈谈你的认识。(2分)
2.(2023·四川眉山中考·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和元大都都是当时国际性大都市。北宋开封,最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场地宽阔,每月举办多次庙会,进行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表演。南宋临安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城内外都有瓦子。元大都规模大,商业繁荣区在皇城后,杂剧演出活动很多。
——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宋元城市的特点。
材料二
开埠前天津的传统交通方式较发达,1860年开埠后天津的新式交通逐步兴起,并实现了交通方式的变革。在此基础上,天津的内聚外联效应得到发挥,城市快速实现近代化。工商业迅速发展,对外贸易扩大,一战后,天津成为“近代北方经济的龙头”。
——摘编自杜希英《交通变革与天津城市近代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天津城市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深圳本来只是一个贫穷的边陲小镇。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和“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
——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深圳城市发展的意义。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
3.(2023·吉林中考·12)列举近代史上列强割占了中国领土的三次侵华战争。(3分)
4.(2023·山东临沂中考·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见图11
图11
(1)图11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哪一重要史事?其主要目的是什么?它开创了哪条交通线?(8分)
材料二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澳门问题是由中国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和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的。
1535年,葡萄牙人取得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进行贸易的权利;1553年,葡萄牙以曝晒船上水渍货物为由,并通过贿赂当地中国官吏,进入澳门居住;至1557年起,他们每年须向当地中国官吏交纳一定银两的地租,以换取在澳门居住的资格。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晚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之下,被迫割地赔款。葡萄牙政府也趁机发难。1845年,葡萄牙颁布法令,公然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并拒交地租,以武力抢占关闸,驱逐中国官吏,绑架中国士兵。1851年和1864年又先后强行将函仔与路环两岛划入其管辖范围,从而逐步完成了对澳门的占领。
——中国新闻网
(2)材料二中的“中国封建王朝”是指哪两个朝代?在当时世界上,对葡萄牙“进入”“占领”澳门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的探险活动和技术革命分别是指什么?在近代中国,哪几次列强侵华战争对澳门问题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6分)
(3)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史事发生时,中国的国力状况分别如何?综合上述,我们能得到哪些正确的历史认识?(4分)
5.(2023·湖南怀化中考·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涉及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
——摘自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来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
——摘自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图一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图二 乔冠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开怀大笑
材料四
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工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时期和重要人物。明朝初期进一步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例中国近代屈辱外交的史实。写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
(3)材料三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取得的哪项成就?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当今世界格局呈现的发展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至1860年,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占北京,掠夺并焚毁圆明园,与材料所述联军掠夺焚毁罪行直接相符,故选B项;鸦片战争(1840—1842)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战,主要战场在东南沿海如虎门,未涉及北京圆明园,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主要在黄海、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进行,没有火烧圆明园事件,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虽也有掠夺暴行,但圆明园此前已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毁,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从题干统计图所示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清朝洋纱进口价格呈下降趋势,这样带给中国商品的价格压力就越大,会给中国的自然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故选B项;价格的降低并不能说明外国商品竞争力弱,反而是因为其成本更低,价格的降低使得其竞争力会更强,排除A项;价格的降低并不能说明列强放松经济侵略,相反更有利于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价格的降低并不会直接导致国家经济负担加重,但会对经济发展形成冲击,排除D项。
1.【答案】B【解析】题干中“1856年10月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明确指向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占北京并焚毁圆明园,与材料时间、事件完全吻合,故选B项;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1842年,早于题干时间,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与1856年相隔近四十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发生于1900年,远晚于题干所述事件,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俄国乘机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可知,材料反映的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故选B项;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幅图片是圆明园大水法遗址被火烧毁的景象,第二幅图片史实英国和法国从圆明园抢夺的宝物,1861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故选A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等,排除B项;八国联军占领并劫掠北京城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不符,排除C项;“中国产品在国际上备受欢迎”与圆明园大水法遗址不符,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58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故选B项;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不是《天津条约》,排除A项;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天津条约》无关,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857年”、“天朝帝国”可知,此时法国政府意图通过战争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目的,故选B项;中英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与题目时间和法国不符,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与法国无关,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与题目时间不符,且涉及多个国家,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圆明园……被外来侵略者抢劫并纵火”并结合所学可知,1856年,英法等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掠夺宝物并火烧圆明园,故选C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不只是英国,排除A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与美国无关,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发生在1900年,晚于题干中1860年圆明园被抢劫和烧毁的时间,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洗劫了圆明园,为销赃灭迹,掩盖罪行火烧圆明园,十二兽首就是在当时丢失的,故选B项;鸦片战争与材料圆明园无关,排除A项;中法战争与材料圆明园无关,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圆明园就被抢掠了,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据漫画信息“圆明园遗址”“中国国宝”“英、法”“强盗”,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大肆抢劫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抢夺大量国宝,之后又放火烧毁,所以该漫画资料所涉及的史实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选B项;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法国没有参与,排除A项;1883年,法国发动中法战争,英国没有参与,排除C项;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与英法无关,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故选B项;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A项;英军1840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排除C项;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与火烧圆明园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俄国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故选A项;赔款和开通商口岸主要是英法,不是俄国,排除B项、C项;领事裁判权是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从《虎门条约》中获得的,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故选B项;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西方侵略势力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中,未涉及开放通商口岸的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势力已经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圆明园,给中国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和破坏,故选C项;火烧圆明园与葡萄牙无关,排除A项;火烧圆明园与荷兰无关,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是1900年,圆明园1860年已经被烧毁,排除D项。
1.【答案】B【解析】据材料“1857”“商业打开……道路”可知,这是他们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1858 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故选B项;鸦片战争结束于1842年,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等十大通商口岸……”,故选B项;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排除A项;1858年清政府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排除C项;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史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由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这一表述中的“侵略”一词可知,表达了观点和看法,因此这是历史评价,故选B项;其他三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陈述,不是历史评价,排除A项、C项、D项。
4.【答案】C【解析】据“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城,并洗劫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对中华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故选C项;英军攻陷浙江定海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排除A项;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据“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共割占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可知,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故选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国未侵占中国西北领土,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英国未侵占中国西北领土,但扩大了侵华力度,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法国作为参与方之一,未侵占中国西北领土,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据“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抢掠、火烧圆明园,故选B项;鸦片战争是在1840—1842年,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于1900年,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近代史”"最可信",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史指1840年—1949年期间的历史,而最可信的史料为第一手史料,即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包括当时的文献记载、考古文物、遗址遗迹等。选项B所示“北京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属于实物史料,可以较真实地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历史,可信度最高,故选B项;
选项A所示:陈天华的《猛回头》发表于1903年的日本东京,控诉了列强侵华罪行,宣传了民主革命以救国救民的思想;
选项C所示:《瓦德西拳乱笔记》以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的口吻记述了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等事迹;
选项D所示:淮海战役亲历者的口述属于口述史料。此三项均带有个人主观色彩,都属于第二手史料,可信度较低一些,排除A项、C项、D项。
8.【答案】C【解析】据“把天津开为商埠”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签订《北京条约》,《北京条约》规定,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故选C项;《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厦门为通商口岸,排除A项;《天津条约》中,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排除B项;《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要求“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个通商口岸;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商埠;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按照时间排序为④①②③,故选D项;排除A、B、C项。
10.【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故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我国文物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应是北京,即图中④处,故选D项;①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应属于广东省,排除A项;②、③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且并非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战场,排除B项、C项。
二、非选择题
1.【答案】
(1)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国家:俄国、英国。
(2)《马关条约》。
(3)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领土主权意识较弱;武器装备水平落后;学习西方不彻底。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要坚定维护我国的领土完整。
【解析】
(1)战争:据材料一“1856年10月”“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等信息可知,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社会危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被毁,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与材料信息相符,因此该事件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国家: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 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北京条约》规定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割占中国领土的两个国家是英国和俄国。
(2)据材料二“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可知,该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其规定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3)原因:结合所学从清政府的腐朽进行说明即可,如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领土主权意识较弱;武器装备水平落后;学习西方不彻底。
启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强调落后就要挨打,如落后就要挨打,要坚定维护我国的领土完整。
1.【答案】
(1)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1分)工业革命(1分)
(2)英国形成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1分)中国铁路总里程短(1分)英国政府支持(1分)清政府排斥(1分)
(3)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1分)半殖民地化(1分)
(4)A:宝成铁路(1分)
B:青藏铁路(1分)第一个五年计划(1分)西部大开发(1分)铁路线的分布从稀疏到稠密(2分)
(5)经济全球化(1分)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口流动等(符合题意,两点即可,2分)
(6)外国通过铁路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资本输出,中国铁路发展之后走出国门,带动世界铁路建设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符合题意,一点即可,2分)
【解析】
(1)作用:据材料一“铁路拓展了市场,降低了经济成本,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一体化”可知,新式交通工具铁路的开通,带动了商品的快速流通,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命名为“珍妮机”,标志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之后才衍生出新式交通工具——火车。
(2)不同、原因:据材料二“在政府的支持下”“英国20年间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可见,由于英国政府支持,英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据“但清政府长期对铁路持有排斥的态度”“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近20年间,中国修筑的铁路总里程只有400多千米”,可见,由于清政府排斥渐渐铁路,所以中国铁路总里程短。
(3)目的:据材料三“20世纪初,列强把夺取铁路权看作是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的绝妙手段”可知,列强夺取铁路权的目的是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
特征:据材料三中我国近代铁路绝大多数都掌握在西方列强等信息可知,我国近代铁路的发展主要被外国控制,半殖民地化程度明显。
(4)A、计划:据材料四中的第一幅图片信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成”“沈阳第一机床厂”等可知,本图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A铁路的两端是成都——宝鸡,可知该铁路是宝成铁路。B、政策: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图中B即是此铁路,这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变化: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我国铁路建设由图一“一五计划”期间的稀疏,到今天形成新路骨架架构,可知,我国铁路的分布从稀疏到稠密,铁路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5)趋势、共同影响: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中国和老挝作为陆上邻国,发展“中老铁路”有利于两国的经济、文化等合作,同时也促进了两国的人口流动等。
(6)认识:结合所学可知,作为负责人的世界大国,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的理念,谋求与世界各国一道合作共赢,回想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百般凌辱,例如通过铁路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资本输出。而中国在发展壮大后,却走出国门,带动世界铁路建设的发展,这样的对比更体现出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而中国也在时刻践行着这样的理念。
2.【答案】
(1)国际性(开放性和包容性);规模大;城市繁荣;多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或城市功能齐全);人口众多;市民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或城市文化市井气息浓厚)等。
(2)历史基础好;开埠(或辟为通商口岸);近代交通事业发展;深受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近代工商业和外贸的发展;人口增长快;地理位置优越;城市功能转型;开放性和包容性等。
(3)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政策(或建立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深圳的快速发展说明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深圳的成功发展经验为其他改革提供借鉴;深圳成为改革开放窗口;深圳的发展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圳的发展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深圳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就业,促进了社会进步;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等。
(4)因素:地理区位;政治;经济;人口;开放性、包容性;历史和文化等。
【解析】
(1)特点:据材料一“都是当时国际性大都市”可知,其开放包容,具有国际性;据材料一“元大都规模大”“商业繁荣区在皇城后”可知,规模大和城市繁荣;据材料一“每月举办多次庙会”“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表演”可知,市民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城市文化市井气息浓厚;开封、临安、大都属于都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众多。
(2)原因:据材料二“开埠后天津的新式交通逐步兴起”,其得益于被开埠成为通商口岸;据材料二“开埠前天津的传统交通方式较发达”可知,其得益于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天津是比较早开放的沿海城市,历史基础好;据材料二“天津的内聚外联效应得到发挥”“城市快速实现近代化。”可知,其深受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据材料二“工商业迅速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可知,其得益于近代工商业和外贸的发展;天津发展起来了之后,人口增长快;从地理位置上说,天津地理位置优越;随着城市的发展,天津的城市功能转型,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等。
(3)意义:据材料三“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可知,改革开放政策下建立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可从深圳在改革开放后发展的原因、成就、意义着手分析,如深圳的快速发展说明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深圳的成功发展经验为其他改革提供借鉴;深圳成为改革开放窗口;深圳的发展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圳的发展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深圳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就业,促进了社会进步;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等。
(4)因素:可从自然地理位置、政治、经济、人口、开放性、包容性、历史和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3.【答案】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署的《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北京条约》中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所以,近代史上列强割占了中国领土的三次侵华战争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4.【答案】
(1)史实:郑和下西洋;
目的:宣扬国威;
交通线: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2)朝代:明朝、清朝;
探险活动:新航路开辟;
技术革命:工业革命;
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3)国力状况:材料一:国力强盛;
材料二:国力衰落;
历史认识:开放则兴,闭关则衰。
【解析】
(1)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图片中有“郑和航海路线”,航线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由此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根据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根据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根据材料二中的“1535年”“晚清政府”等内容可知,1535年时中国正值明朝时期,因此材料二中的“中国封建王朝”是指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根据所学可知,远在西欧的葡萄牙之所以会出现在澳门,是因为欧洲的新航路开辟把世界连为一个整体;因为西方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所以葡萄牙生产力得到提高,才敢强占澳门。从材料二中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51年和1864年”,结合所学可知,发生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与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葡萄牙趁火打劫侵占澳门。
(3)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初期,当时的明朝国力强盛,材料二中的葡萄牙侵占澳门发生在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后期,当时的中国国力衰落。从郑和下西洋的开放与强盛,到清朝因闭关锁国而衰落,最终被西方列强欺辱可知,国家开放是兴盛的基础,闭关锁国最终只会导致国家落后。
5.【答案】
(1)时期:西汉;
人物:张骞。
壮举:郑和下西洋。
(2)史实: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屈辱求和,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56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攻入北京,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北京条约》;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与祖国分离50年;1900年爆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中国山东主权被列强强行交给日本。(任举一例,其它符合题意亦可)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图一: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图二: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4)趋势:多极化趋势。
感想: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断改革开放,积极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科技,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居安思危,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的繁荣富强。(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汉,虽然张骞没有达成此行的政治目的,但了解了西域的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因此,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辟贡献最大的人物是张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形式多、地域广,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因此,明朝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是郑和下西洋。
(2)根据所学可知,我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的史实有: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屈辱求和,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56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攻入北京,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北京条约》;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与祖国分离50年;1900年爆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中国山东主权被列强强行交给日本。(任举一例,其它符合题意亦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根据材料三“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在印尼召开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据材料三“图二:乔冠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开怀大笑”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通过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4)根据材料四“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解体后,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和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国家或国家联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从中国古代的外交出发,到近代闭关锁国带来的恶果,再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表明中国要坚持对外开放,跟随世界的发展。因此,作答如: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断改革开放,积极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科技,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居安思危,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的繁荣富强。2023-2025年中考真题衔接教材靶向汇编: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选择题
1.(2025·齐齐哈尔中考·1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圆明园是皇帝夏季离宫,先被联军掠夺,后被下令焚毁。与该书中提到的罪行相关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至1860年,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占北京,掠夺并焚毁圆明园,与材料所述联军掠夺焚毁罪行直接相符,故选B项;鸦片战争(1840—1842)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战,主要战场在东南沿海如虎门,未涉及北京圆明园,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主要在黄海、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进行,没有火烧圆明园事件,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虽也有掠夺暴行,但圆明园此前已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毁,排除D项。
2.(2025·江苏苏州中考·6)以下为晚清洋纱进口价格(按包计)数据柱状图,这一现象(  )
A.说明外国商品竞争力弱 B.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C.表明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D.导致国家经济负担加重
【答案】B
【解析】从题干统计图所示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清朝洋纱进口价格呈下降趋势,这样带给中国商品的价格压力就越大,会给中国的自然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故选B项;价格的降低并不能说明外国商品竞争力弱,反而是因为其成本更低,价格的降低使得其竞争力会更强,排除A项;价格的降低并不能说明列强放松经济侵略,相反更有利于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价格的降低并不会直接导致国家经济负担加重,但会对经济发展形成冲击,排除D项。
1.(2024·江苏无锡中考·8)1856 年 10 月,英法联军入据圆明园,大肆抢掠,纵火焚烧。近人戴启文对此曾撰《圆明园词》云:“花开花落自荣悴……仓皇一炬烟尘昏。”这一焚园事件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答案】B
【解析】题干中“1856年10月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明确指向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占北京并焚毁圆明园,与材料时间、事件完全吻合,故选B项;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1842年,早于题干时间,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与1856年相隔近四十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发生于1900年,远晚于题干所述事件,排除D项。
2.(2024·青海西宁中考·6)美俄在此次战争中以调停人的面目出现,攫取了大量权益,尤其是俄国乘机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此次战争(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俄国乘机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可知,材料反映的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故选B项;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排除D项。
3.(2024·山东青岛中考·16)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八国联军占领并劫掠北京城 D.中国产品在国际上备受欢迎
【答案】A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幅图片是圆明园大水法遗址被火烧毁的景象,第二幅图片史实英国和法国从圆明园抢夺的宝物,1861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故选A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等,排除B项;八国联军占领并劫掠北京城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不符,排除C项;“中国产品在国际上备受欢迎”与圆明园大水法遗址不符,排除D项。
4.(2024·山东德州中考·7)下列关于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签订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58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故选B项;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不是《天津条约》,排除A项;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天津条约》无关,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
5.(2024·山东东营中考·9)1857年5月,法国政府在《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中说:“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法国为此而发动的侵华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857年”、“天朝帝国”可知,此时法国政府意图通过战争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目的,故选B项;中英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与题目时间和法国不符,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与法国无关,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与题目时间不符,且涉及多个国家,排除D项。
6.(2024·四川巴中中考·4)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于1860年10月被外来侵略者抢劫并纵火烧了三天三夜。犯下这一滔天罪行的是(  )
A.英国 B.美国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圆明园……被外来侵略者抢劫并纵火”并结合所学可知,1856年,英法等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掠夺宝物并火烧圆明园,故选C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不只是英国,排除A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与美国无关,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发生在1900年,晚于题干中1860年圆明园被抢劫和烧毁的时间,排除D项。
7.(2024·山东枣庄中考·9)2023年10月18日到29日,五首重聚故园新语圆明园兽首铜像特别展览在圆明园博物馆举办,兽首中的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马首铜像在时隔163年后重聚圆明园。兽首流失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洗劫了圆明园,为销赃灭迹,掩盖罪行火烧圆明园,十二兽首就是在当时丢失的,故选B项;鸦片战争与材料圆明园无关,排除A项;中法战争与材料圆明园无关,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圆明园就被抢掠了,排除D项。
8.(2024·江苏常州中考·5)有同学在阅读书籍时,看到如图漫画。据此推测,该漫画资料所涉及的史实应该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B
【解析】据漫画信息“圆明园遗址”“中国国宝”“英、法”“强盗”,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大肆抢劫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抢夺大量国宝,之后又放火烧毁,所以该漫画资料所涉及的史实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选B项;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法国没有参与,排除A项;1883年,法国发动中法战争,英国没有参与,排除C项;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与英法无关,排除D项。
9.(2024·黑龙江龙东中考·5)圆明园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1860年,侵略军闯进圆明园疯狂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侵略军指的是(  )
A.八国联军 B.英法联军 C.英军 D.日军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故选B项;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A项;英军1840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排除C项;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与火烧圆明园不符,排除D项。
10.(2024·新疆中考·6)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当清朝的主要力量应付来自东南海疆的英法联军时,俄国趁火打劫,攫取的利益更超乎英法之上。俄国“攫取的利益”主要是(  )
A.侵占大片领土 B.索要巨额赔款
C.增开通商口岸 D.获得领事裁判权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俄国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故选A项;赔款和开通商口岸主要是英法,不是俄国,排除B项、C项;领事裁判权是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从《虎门条约》中获得的,排除D项。
11.(2024·吉林长春中考·11)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故选B项;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西方侵略势力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中,未涉及开放通商口岸的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势力已经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排除D项。
12.(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11)小华在参观圆明园遗址时,看到残垣断壁,愤怒之情油然而生。火烧圆明园的是(  )
A.葡萄牙殖民者 B.荷兰殖民者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圆明园,给中国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和破坏,故选C项;火烧圆明园与葡萄牙无关,排除A项;火烧圆明园与荷兰无关,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是1900年,圆明园1860年已经被烧毁,排除D项。
1.(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5)1857年5月9日《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中说:“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为实现该目标,他们发动了(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857”“商业打开……道路”可知,这是他们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1858 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故选B项;鸦片战争结束于1842年,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排除D项。
2.(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13)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下列内容中属于《天津条约》的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特权
C.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等十大通商口岸……”,故选B项;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排除A项;1858年清政府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排除C项;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排除D项。
3.(2023·四川攀枝花·5)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史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纵火烧毁
B.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C.沙俄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可知,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史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由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这一表述中的“侵略”一词可知,表达了观点和看法,因此这是历史评价,故选B项;其他三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陈述,不是历史评价,排除A项、C项、D项。
4.(2023·山东聊城中考·10)“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英军攻陷浙江定海 B.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答案】C
【解析】据“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城,并洗劫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对中华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故选C项;英军攻陷浙江定海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排除A项;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排除D项。
5.(2023·辽宁锦州中考·6)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
A.美国 B.沙俄 C.英国 D.法国
【答案】B
【解析】据“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共割占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可知,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故选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国未侵占中国西北领土,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英国未侵占中国西北领土,但扩大了侵华力度,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法国作为参与方之一,未侵占中国西北领土,排除D项。
6.(2023·湖南岳阳中考·7)圆明园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华,举世闻名。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然后纵火烧毁。英法联军这一暴行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答案】B
【解析】据“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抢掠、火烧圆明园,故选B项;鸦片战争是在1840—1842年,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于1900年,排除D项。
7.(2023·内蒙古通辽中考·6)研究中国近代史所需部分史料当中最可信的是(  )
A.陈天华的《猛回头》 B.北京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C.《瓦德西拳乱笔记》 D.淮海战役亲历者的口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近代史”"最可信",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史指1840年—1949年期间的历史,而最可信的史料为第一手史料,即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包括当时的文献记载、考古文物、遗址遗迹等。选项B所示“北京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属于实物史料,可以较真实地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历史,可信度最高,故选B项;
选项A所示:陈天华的《猛回头》发表于1903年的日本东京,控诉了列强侵华罪行,宣传了民主革命以救国救民的思想;
选项C所示:《瓦德西拳乱笔记》以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的口吻记述了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等事迹;
选项D所示:淮海战役亲历者的口述属于口述史料。此三项均带有个人主观色彩,都属于第二手史料,可信度较低一些,排除A项、C项、D项。
8.(2023·天津中考·8)作家冯骥才说:“从历史角度看,天津小洋楼是西方入侵的一目了然的证据;从文化角度看,它却是本土文化一个奇异的创造。进而说,是在被动历史背景下主动的文化创造。”在“西方入侵”过程中把天津开为商埠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C
【解析】据“把天津开为商埠”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签订《北京条约》,《北京条约》规定,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故选C项;《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厦门为通商口岸,排除A项;《天津条约》中,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排除B项;《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排除D项。
9.(2023·四川达州中考·3)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政府开放一系列通商口岸。以下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南京 ②天津 ③重庆 ④上海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②①③ D.①④②③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个通商口岸;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商埠;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按照时间排序为④①②③,故选D项;排除A、B、C项。
10.(2023·四川成都中考·6)要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我国文物的破坏情况,需要重点考察的地点位于图中的(  )
图2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故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我国文物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应是北京,即图中④处,故选D项;①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应属于广东省,排除A项;②、③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且并非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战场,排除B项、C项。
二、非选择题
1.(2024·河北中考·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材料一 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 事件
1856年10月 三艘英国军舰闯入珠江口,炮轰广州
1858年5月 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清军奋起还击。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1858年6月 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10月 英、法控制了北京城,对圆明园大肆抢劫后又纵火焚烧
1860年10月、11月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同时也是对两国“被动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检验。自此中国在贫弱的道路上继续衰落,半殖民地化更加严重。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大事年表所述的战争名称。并指出该战争期间割占中国领土的两个国家。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结束后日本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再次割让了大片领土。
(3)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请从清政府方面探究晚清时期中国领土不断丧失的原因。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国家:俄国、英国。
(2)《马关条约》。
(3)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领土主权意识较弱;武器装备水平落后;学习西方不彻底。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要坚定维护我国的领土完整。
【解析】
(1)战争:据材料一“1856年10月”“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等信息可知,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社会危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被毁,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与材料信息相符,因此该事件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国家: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 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北京条约》规定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割占中国领土的两个国家是英国和俄国。
(2)据材料二“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可知,该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其规定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3)原因:结合所学从清政府的腐朽进行说明即可,如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领土主权意识较弱;武器装备水平落后;学习西方不彻底。
启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强调落后就要挨打,如落后就要挨打,要坚定维护我国的领土完整。
1.(2023·吉林长春中考·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1830年,在英国出现了第一条现代铁路。铁路拓展了市场,降低了经济成本,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一体化。
——摘编自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铁路出现对英国产生的作用。结合所学,分析这条铁路出现的背景。(2分)
材料二
到1850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英国20年间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英国商人1876年在上海擅修了中国境内第一条营业铁路。但清政府长期对铁路持有排斥的态度,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近20年间,中国修筑的铁路总里程只有400多千米。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经济与社会生活》
(2)对比材料二中两国铁路发展结果的不同之处,依据材料归纳其原因。(4分)
材料三
20世纪初,列强把夺取铁路权看作是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的绝妙手段。到1911年,中国共有铁路9618公里,其中被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达8953公里,占全长的93.1%。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3)依据材料三,指出列强夺取铁路权的目的。概括我国近代铁路的发展特征。(2分)
材料四
据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据人教社《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写出图中A、B两处所示的铁路线名称及与之出现相关的计划和政策。(4分)观察图一、图二,概括我国铁路发展的变化。(2分)
材料五
——摘自《人民日报》(2022.12.03)
(5)依据材料五,写出“中老铁路”体现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此线路的开通给两国带来的共同影响。(3分)
(6)结合外国铁路“走进来”到中国铁路“走出去”的历程,谈谈你的认识。(2分)
【答案】
(1)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1分)工业革命(1分)
(2)英国形成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1分)中国铁路总里程短(1分)英国政府支持(1分)清政府排斥(1分)
(3)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1分)半殖民地化(1分)
(4)A:宝成铁路(1分)
B:青藏铁路(1分)第一个五年计划(1分)西部大开发(1分)铁路线的分布从稀疏到稠密(2分)
(5)经济全球化(1分)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口流动等(符合题意,两点即可,2分)
(6)外国通过铁路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资本输出,中国铁路发展之后走出国门,带动世界铁路建设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符合题意,一点即可,2分)
【解析】
(1)作用:据材料一“铁路拓展了市场,降低了经济成本,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一体化”可知,新式交通工具铁路的开通,带动了商品的快速流通,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命名为“珍妮机”,标志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之后才衍生出新式交通工具——火车。
(2)不同、原因:据材料二“在政府的支持下”“英国20年间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可见,由于英国政府支持,英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据“但清政府长期对铁路持有排斥的态度”“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近20年间,中国修筑的铁路总里程只有400多千米”,可见,由于清政府排斥渐渐铁路,所以中国铁路总里程短。
(3)目的:据材料三“20世纪初,列强把夺取铁路权看作是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的绝妙手段”可知,列强夺取铁路权的目的是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
特征:据材料三中我国近代铁路绝大多数都掌握在西方列强等信息可知,我国近代铁路的发展主要被外国控制,半殖民地化程度明显。
(4)A、计划:据材料四中的第一幅图片信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成”“沈阳第一机床厂”等可知,本图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A铁路的两端是成都——宝鸡,可知该铁路是宝成铁路。B、政策: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图中B即是此铁路,这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变化: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我国铁路建设由图一“一五计划”期间的稀疏,到今天形成新路骨架架构,可知,我国铁路的分布从稀疏到稠密,铁路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5)趋势、共同影响: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中国和老挝作为陆上邻国,发展“中老铁路”有利于两国的经济、文化等合作,同时也促进了两国的人口流动等。
(6)认识:结合所学可知,作为负责人的世界大国,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的理念,谋求与世界各国一道合作共赢,回想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百般凌辱,例如通过铁路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资本输出。而中国在发展壮大后,却走出国门,带动世界铁路建设的发展,这样的对比更体现出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而中国也在时刻践行着这样的理念。
2.(2023·四川眉山中考·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和元大都都是当时国际性大都市。北宋开封,最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场地宽阔,每月举办多次庙会,进行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表演。南宋临安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城内外都有瓦子。元大都规模大,商业繁荣区在皇城后,杂剧演出活动很多。
——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宋元城市的特点。
材料二
开埠前天津的传统交通方式较发达,1860年开埠后天津的新式交通逐步兴起,并实现了交通方式的变革。在此基础上,天津的内聚外联效应得到发挥,城市快速实现近代化。工商业迅速发展,对外贸易扩大,一战后,天津成为“近代北方经济的龙头”。
——摘编自杜希英《交通变革与天津城市近代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天津城市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深圳本来只是一个贫穷的边陲小镇。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和“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
——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深圳城市发展的意义。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
【答案】
(1)国际性(开放性和包容性);规模大;城市繁荣;多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或城市功能齐全);人口众多;市民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或城市文化市井气息浓厚)等。
(2)历史基础好;开埠(或辟为通商口岸);近代交通事业发展;深受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近代工商业和外贸的发展;人口增长快;地理位置优越;城市功能转型;开放性和包容性等。
(3)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政策(或建立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深圳的快速发展说明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深圳的成功发展经验为其他改革提供借鉴;深圳成为改革开放窗口;深圳的发展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圳的发展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深圳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就业,促进了社会进步;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等。
(4)因素:地理区位;政治;经济;人口;开放性、包容性;历史和文化等。
【解析】
(1)特点:据材料一“都是当时国际性大都市”可知,其开放包容,具有国际性;据材料一“元大都规模大”“商业繁荣区在皇城后”可知,规模大和城市繁荣;据材料一“每月举办多次庙会”“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表演”可知,市民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城市文化市井气息浓厚;开封、临安、大都属于都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众多。
(2)原因:据材料二“开埠后天津的新式交通逐步兴起”,其得益于被开埠成为通商口岸;据材料二“开埠前天津的传统交通方式较发达”可知,其得益于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天津是比较早开放的沿海城市,历史基础好;据材料二“天津的内聚外联效应得到发挥”“城市快速实现近代化。”可知,其深受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据材料二“工商业迅速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可知,其得益于近代工商业和外贸的发展;天津发展起来了之后,人口增长快;从地理位置上说,天津地理位置优越;随着城市的发展,天津的城市功能转型,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等。
(3)意义:据材料三“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可知,改革开放政策下建立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可从深圳在改革开放后发展的原因、成就、意义着手分析,如深圳的快速发展说明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深圳的成功发展经验为其他改革提供借鉴;深圳成为改革开放窗口;深圳的发展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圳的发展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深圳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就业,促进了社会进步;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等。
(4)因素:可从自然地理位置、政治、经济、人口、开放性、包容性、历史和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3.(2023·吉林中考·12)列举近代史上列强割占了中国领土的三次侵华战争。(3分)
【答案】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署的《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北京条约》中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所以,近代史上列强割占了中国领土的三次侵华战争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4.(2023·山东临沂中考·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见图11
图11
(1)图11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哪一重要史事?其主要目的是什么?它开创了哪条交通线?(8分)
材料二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澳门问题是由中国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和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的。
1535年,葡萄牙人取得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进行贸易的权利;1553年,葡萄牙以曝晒船上水渍货物为由,并通过贿赂当地中国官吏,进入澳门居住;至1557年起,他们每年须向当地中国官吏交纳一定银两的地租,以换取在澳门居住的资格。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晚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之下,被迫割地赔款。葡萄牙政府也趁机发难。1845年,葡萄牙颁布法令,公然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并拒交地租,以武力抢占关闸,驱逐中国官吏,绑架中国士兵。1851年和1864年又先后强行将函仔与路环两岛划入其管辖范围,从而逐步完成了对澳门的占领。
——中国新闻网
(2)材料二中的“中国封建王朝”是指哪两个朝代?在当时世界上,对葡萄牙“进入”“占领”澳门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的探险活动和技术革命分别是指什么?在近代中国,哪几次列强侵华战争对澳门问题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6分)
(3)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史事发生时,中国的国力状况分别如何?综合上述,我们能得到哪些正确的历史认识?(4分)
【答案】
(1)史实:郑和下西洋;
目的:宣扬国威;
交通线: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2)朝代:明朝、清朝;
探险活动:新航路开辟;
技术革命:工业革命;
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3)国力状况:材料一:国力强盛;
材料二:国力衰落;
历史认识:开放则兴,闭关则衰。
【解析】
(1)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图片中有“郑和航海路线”,航线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由此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根据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根据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根据材料二中的“1535年”“晚清政府”等内容可知,1535年时中国正值明朝时期,因此材料二中的“中国封建王朝”是指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根据所学可知,远在西欧的葡萄牙之所以会出现在澳门,是因为欧洲的新航路开辟把世界连为一个整体;因为西方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所以葡萄牙生产力得到提高,才敢强占澳门。从材料二中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51年和1864年”,结合所学可知,发生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与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葡萄牙趁火打劫侵占澳门。
(3)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初期,当时的明朝国力强盛,材料二中的葡萄牙侵占澳门发生在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后期,当时的中国国力衰落。从郑和下西洋的开放与强盛,到清朝因闭关锁国而衰落,最终被西方列强欺辱可知,国家开放是兴盛的基础,闭关锁国最终只会导致国家落后。
5.(2023·湖南怀化中考·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涉及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
——摘自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来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
——摘自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图一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图二 乔冠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开怀大笑
材料四
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工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时期和重要人物。明朝初期进一步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例中国近代屈辱外交的史实。写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
(3)材料三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取得的哪项成就?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当今世界格局呈现的发展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
(1)时期:西汉;
人物:张骞。
壮举:郑和下西洋。
(2)史实: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屈辱求和,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56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攻入北京,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北京条约》;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与祖国分离50年;1900年爆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中国山东主权被列强强行交给日本。(任举一例,其它符合题意亦可)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图一: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图二: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4)趋势:多极化趋势。
感想: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断改革开放,积极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科技,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居安思危,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的繁荣富强。(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汉,虽然张骞没有达成此行的政治目的,但了解了西域的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因此,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辟贡献最大的人物是张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形式多、地域广,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因此,明朝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是郑和下西洋。
(2)根据所学可知,我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的史实有: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屈辱求和,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56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攻入北京,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北京条约》;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与祖国分离50年;1900年爆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中国山东主权被列强强行交给日本。(任举一例,其它符合题意亦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根据材料三“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在印尼召开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据材料三“图二:乔冠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开怀大笑”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通过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4)根据材料四“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解体后,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和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国家或国家联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从中国古代的外交出发,到近代闭关锁国带来的恶果,再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表明中国要坚持对外开放,跟随世界的发展。因此,作答如: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断改革开放,积极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科技,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居安思危,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的繁荣富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