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5年中考真题衔接教材靶向汇编: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选择题
1.(2025·龙东中考·6)下列哪一口号或纲领出自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 )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
C.“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D.“外争主权, 内除国贼。 ”
【答案】B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由洪秀全领导,发生于1851至1864年,其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明确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主张土地公有和平均分配,符合农民阶级诉求,故选B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自秦末陈胜吴广起义,虽为农民起义但规模较小,发生于公元前209年,排除A项;“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孙中山在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农民战争无关,排除C项;“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学生和市民的反帝爱国口号,非农民战争内容,排除D项。
2.(2025·深圳中考·8)1860年,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的同时,江苏巡抚派专员到上海找英法领事求救,同时两江总督也逃到上海找外国公使商议,共同出兵江南剿匪。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持续高涨 B.清政府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
C.农民战争沉重打击反动势力 D.清政府已经和英法达成了一致
【答案】C
【解析】农民战争指太平天国运动,1860年太平军攻占江南多地,严重威胁清政府统治,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被迫向英法求救共同剿匪,体现了农民战争对反动势力的沉重打击,故选C项;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如义和团尚未兴起,太平天国以反清为主,非反帝主题,排除A项;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因太平天国冲击而削弱,地方官员求助外援显示中央权威下降,排除B项;材料仅表明官员找英法商议出兵,不能说明清政府已和英法达成一致,材料是官员自己的行为,D错误,排除D项。
3.(2025·四川成都中考·6)1860年,太平军兵临上海近郊。聚集在上海的官僚和地主非常惊恐,他们雇佣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抗拒太平军。不久,英法侵略军也撕下“中立”伪装,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这表明( )
A.洋务运动遭到战争阻断 B.清朝政府沦为洋人朝廷
C.农民运动面临联合绞杀 D.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答案】C
【解析】太平军兵临上海近郊时,不仅有清军抵抗,还有洋人组织洋枪队以及英法侵略军配合清军袭击,表明农民运动面临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故选C项;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才开始,没有中断,排除A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朝政府沦为洋人朝廷,时间不符,排除B项;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是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时间不对,排除D项。
1.(2024·江苏镇江中考·6) 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工业革命飞速发展的时代,洪秀全却怀着浓厚的复古情愫,将小农生活理想化、绝对化。”体现这一“情愫”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洪秀全却怀着浓厚的复古情愫,将小农生活理想化、绝对化”可知,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这一时期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与材料信息相符,故选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的,与洪秀全无关,排除B项;《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与洪秀全无关,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于新中国成立后,与洪秀全无关,排除D项。
2.(2024·山东济南中考·10)图2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上的金田起义浮雕,若作为史料,可用于研究( )
图2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据材料“金田起义浮雕”和所学可知,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广西桂平县武装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标志,故选A项;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排除B项;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不是起义,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1911年由武昌起义开始,与金田起义不符,排除D项。
3.(2024·山东济宁中考·6)《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兰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此规定( )
A.抵制了西方侵略 B.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C.实现了社会公正 D.满足了农民的愿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凡当收成时……(除)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并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实行圣库制度,这是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实际上限制了农民对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并不是农民所想要的结果,挫伤了农民积极性,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产品的分配方案,不能抵制西方侵略,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并未真正实施,其绝对的平均主义在实践中也很难实施,并未实现社会公正,排除C项;农民的愿望是得到土地,材料反映的是产品分配,不是土地分配,排除D项。
4.(2024·吉林长春中考·12)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是( )
A.大泽乡起义 B.李自成起义 C.太平天国起义 D.义和团运动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起义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故选C项;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排除A项;发生于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义和清朝末年的义和团运动均不是“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排除B项、D项。
5.(2024·四川南充中考·2)如图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这是为了纪念(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黄花岗起义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了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故选C项;三元里人民抗英发生在鸦片战争中,同材料“金田起义”不符,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在19世纪末从山东兴起,同材料“金田起义”不符,排除B项;黄花岗起义是是革命党人1911年4月在广州举行的起义,同材料“金田起义”不符,排除D项。
6.(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7)有学者认为,洪秀全和他的战友与腐败的清政权相抗。曾一度号召起广大民众的参与,表现出某种历史的进步性。这里的“进步性”主要指太平天国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转战大半个中国
C.是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 D.坚持斗争十四年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洪秀全和他的战友与腐败的清政权相抗”可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持续多年,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体现了其进步性,故选A项;材料强调“与腐败的清政权相抗”,并非强调其转战大半个中国,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是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但材料强调其对清王朝的打击,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长,坚持斗争十四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7.(2024·河南中考·8)太平天国严禁鸦片贸易,不承认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多次拒绝外国提出的侵略要求。太平天国这样做( )
A.维护了国家权益 B.创新了斗争方式
C.动摇了清朝统治 D.打击了帝国主义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严禁鸦片贸易……不承认……多次拒绝……侵略要求”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不仅禁止鸦片贸易,还拒绝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这有助于维护国家权益,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列强侵略,故选A项;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运动,斗争方式还是暴力起义,且该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统治,但材料强调其对西方列强的态度,排除C项;帝国主义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发生时处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尚未产生,排除D项。
1.(2023·山东青岛中考·15)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纲》中写道:“正在这样的一个决定两个壁垒最终命运的关头,太平军方面乃有内讧的大事变发生。太平军自己来摧残自己的势力,使敌人有机会重新抬起头来向自己壁垒反攻,终归把自己扑灭了去。”材料中的“大事变”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B.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D.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内讧的大事变发生”是指天京事变,天京事变使得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故选A项;太平天国运动的伟大意义是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不是天京事变,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而材料体现的是天京事变的影响,不是整个天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
2.(2023·四川攀枝花·6)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1859年的《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变化( )
A.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挽救了太平天国危机
C.适应了农民阶级需要 D.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到1859年颁布的《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故选D项;《资政新篇》没有付诸实施,也没有打击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资政新篇》没有付诸实施,也就没有挽救太平天国的危机,太平天国最后还是失败了,排除B项;《天朝田亩制度》满足农民阶级的需要,《资政新篇》与“适应了农民阶级需要”无关,排除C项。
3.(2023·湖南郴州中考·7)比较分析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是( )
A.阶级基础 B.斗争方式 C.失败原因 D.斗争对象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斗争对象是清政府,义和团运动主要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二者的主要斗争对象不同,故选D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阶级基础都是农民阶级,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相同,都采取了武装起义的暴力方式,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相同,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走向失败,排除C项。
4.(2023·江苏苏州中考·6)“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此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三元里人民抗英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清朝统治者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壮烈的一章,故选C项;鸦片战争是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排除A项;三元里人民抗英是人民自发组织抵抗英国侵略的斗争,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排除D项。
5.(2023·山东济宁中考·7)如图所示为太平天国颁布的革命纲领。与前者相比,后者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 )
A.学习西方治国 B.实行君主专制 C.平均分配土地 D.实现男女平等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方案,所以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学习西方治国,故选A项;《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它的最突出的特点并不是主张实行君主专制,排除B项;《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的平均分配方法,所以,平均分配土地不是《资政新篇》的主张,排除C项;《天朝田亩制度》中无论是土地的分配还是选官都体现了男女平等,排除D项。
6.(2023·山东东营中考·11)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农民阶级( )
A.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B.向西方学习的意愿
C.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D.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因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实行,但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作用,故选A项;《天朝田亩制度》没有涉及向西方学习的意愿,排除B项;“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与义和团运动的有关,与太平天国无关,排除C项;《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颁布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与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无关,排除D项。
7.(2023·山东临沂中考·9)有一首歌谣唱道:“不是说天上的星星多么?比不上太平军的战士多啊!不是说天地的恩情厚么?比不上呼王(即洪秀全)的恩情厚啊!”该“呼王”领导的军队( )
A.主要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 B.在西征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
C.被外国人率领的洋枪队镇压 D.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武器落后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太平军”“洪秀全”,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分析选项可知,太平军的西征取得重大胜利,控制了从湖北武昌到江苏镇江的长江沿岸城镇,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故选B项;太平军主要由农民组成,A项表述不正确,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是被中外联合绞杀的,C项表述不正确,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武器的落后,而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2025·四川眉山中考·13)大运河的兴衰受时代的影响,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政权,急需一条联结中原京都并伸向南北两端的运输通道。我国的政治重心长期位于中原地带,这一地区由于连年战乱,无法就近满足朝廷和京都的需求……水运更有利于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军国大事,漕运唯先”,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和政权巩固的基石。
——摘编自何为刚《略论京杭大运河的过去和未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材料二
1851年的农民起义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战乱中江浙一带的漕运几乎处于瘫痪状态。铁路的兴起对大运河漕运打击沉重,原先需经数月以上的运输时间,现在快则不足10天,慢则一月以内就可以运入京城。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大改道,洪水北泻,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部分地区。1901年,清政府废除漕运制度,曾经的辉煌逐渐变成了历史的记忆。
——摘编自胡梦飞《辉煌与没落——明清大运河漕运的兴衰》等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近代以来大运河漕运走向衰落的原因。
材料三
至今,这条历史悠久的运河已经历了超过2500年的风霜。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这充分展现了其在现代水利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价值。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更是将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殊荣无疑是对其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价值的最高认可。
——摘自《探访千年文化长河——京杭大运河的丰富历史与多样价值》
(3)根据材料三,指出大运河的当代价值。
(4)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请你为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提出一条积极建议。
【答案】
(1)巩固政权,加强南北控制
满足京都物资需求
漕运为军事和政权巩固的基石
(2)农民起义导致漕运瘫痪
铁路运输的竞争
黄河改道等自然灾害
清政府废除漕运制度
(3)现代水利工程(南水北调)的重要通道
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4)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开发,促进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
【解析】
(1)原因:据材料一“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政权,急需一条联结中原京都并伸向南北两端的运输通道”可得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是巩固政权,加强对南北两端控制;“我国的政治重心长期位于中原地带,这一地区由于连年战乱,无法就近满足朝廷和京都的需求”可得出原因是满足京都物资需求;“‘军国大事,漕运唯先’,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和政权巩固的基石”可得出原因是漕运为军事和政权巩固的基石。
(2)原因:据材料二“1851年的农民起义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战乱中江浙一带的漕运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可得出近代以来大运河漕运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农民起义导致江浙一带漕运瘫痪;“铁路的兴起对大运河漕运打击沉重……慢则一月以内就可以运入京城”可得出铁路运输兴起,竞争优势冲击大运河漕运;“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大改道,洪水北泻,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部分地区”可得出,黄河改道等自然灾害,破坏运河漕运条件;“1901年,清政府废除漕运制度,曾经的辉煌逐渐变成了历史的记忆”可得出, 清政府废除漕运制度,直接导致漕运衰落。
(3)价值:据材料三“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这充分展现了其在现代水利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价值”可得出大运河的当代价值是现代水利工程(南水北调)的重要通道,具备水利实用价值;“将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其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价值的最高认可”可得出,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承载文化传承功能。
(4)建议:结合材料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与现实价值,可从保护、传承、利用角度出发,提出如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开发,打造运河文化主题景区,串联沿线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促进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等建议,这样既利用运河文化资源发展经济,又能通过旅游开发反哺运河保护与传承,让古老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1.(2024·四川乐山中考·17)“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起源和传播的中心。阅读材料,解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中国流传着大量古代先民事迹的传说,如“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始解之”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记述了从上古到唐代有关茶的历史
各国茶名与“茶”字读音除日本与中国完全相同外,基本上均源于Cha(长江以北及广州附近方言)、Te(或Tiy、Tey、Tay,汕头、厦门附近读音)
中国是茶树近缘植物分布和古茶树品种最多的国家,占全世界茶树40多种中的39种。我国科研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茶叶的染色体和化学成分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四川金佛山野生大叶种茶树最为原始,为中国是茶的故乡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不少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都表明中国是茶的故乡
——据郭孟良《中国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按照示例,列举不少于三个论据证明中国是茶的起源地。
示例:四川、云南等地的自然条件适合茶树生长和种植。
材料二
中国古代茶业史(部分)
唐代以前 茶业起源于巴蜀,“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叶开始向长江中下游地区传播
唐代 茶叶生产空前发展,贸易日趋活跃,饮茶蔚然成风,茶学与茶文化形成
两宋 茶叶制作技术和品饮艺术臻于极致,茶法体制和茶马贸易制度趋于成熟
元明 饮茶风尚发生划时代变革,制茶技术和茶叶品类得到很大进步,传统茶文化跃上新境界,茶叶生产、贸易以及国家茶政持续发展
清代 茶叶生产方式出现新的形态,向机械化、科学化发展,华茶出口贸易迅速崛起,茶叶国际竞争加剧,传统茶业经济转型,逐步纳入国际化轨道
——据郭孟良《中国茶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广州、上海、福州茶叶出口总额情况
——据郭孟良《中国茶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茶叶出口变化的原因。
(4)你班围绕“中国茶文化”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按照示例,为研究成果拟一个题目。
示例:《茶:一片东方树叶的传说与历史》
【答案】
(1)论据:中国古代流传有关茶的传说;唐代已有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各国茶名和“茶”的读音源于中国;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结果;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等。
(2)特点:起源于巴蜀地区;历史源远流长;传播范围逐渐扩大;茶叶贸易活跃;形成茶学与茶文化;茶业纳入国家治理范畴;茶叶制作技术不断发展;清代传统茶业发生转型等。
(3)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茶叶出口数量增加。1856年以后,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影响,茶叶出口数量有所下降。
(4)《茶文化的起源与分野》《茶之俗:民族饮茶文化、外国饮茶文化》《茶之功:茶的内含物质、茶的生理功效、科学饮茶》《茶之源:茶的起源、茶树形态特征、茶区分布》。
【解析】
(1)论据:据材料一“中国流传着大量古代先民事迹的传说”可知,中国古代流传有关茶的传说;据材料一“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记述了从上古到唐代有关茶的历史”可知,唐代已有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据材料一“各国茶名……Te(或Tiy、Tey、Tay,汕头、厦门附近读音)”可知,各国茶名和“茶”的读音源于中国;据材料一“我国科研工作者……为中国是茶的故乡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可知,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结果;据材料一“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都表明中国是茶的故乡”可知,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等。
(2)特点:据材料二“茶业起源于巴蜀”可知,起源于巴蜀地区;据材料二表格信息从唐以前一直到清代可知,历史源远流长;据材料二“茶叶生产空前发展,贸易日趋活跃”可知,传播范围逐渐扩大,茶叶贸易活跃;据材料二“传统茶文化跃上新境界,茶叶生产、贸易以及国家茶政持续发展”可知,形成茶学与茶文化,茶业纳入国家治理范畴;据材料二“制茶技术和茶叶品类得到很大进步”可知,茶叶制作技术不断发展;据材料二“传统茶业经济转型,逐步纳入国际化轨道”可知,清代传统茶业发生转型等。
(3)原因:据材料三图表数据可知,1844—1856年茶叶出口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处于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茶叶出口数量增加;据材料三图表数据可知,1856—1860年茶叶出口有所下降,结合所学可知,1856年以后,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影响,茶叶出口数量有所下降。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仿照示例从茶的某一个方面书写即可,如《茶文化的起源与分野》《茶之俗:民族饮茶文化、外国饮茶文化》《茶之功:茶的内含物质、茶的生理功效、科学饮茶》《茶之源:茶的起源、茶树形态特征、茶区分布》。
1.(2023·吉林中考·18)近代以来,中国人为民族崛起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7分)
【推翻旧世界——争取民族独立】
素材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四周刻有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南易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等为主题的浮雕。
(1)分别写出浮雕中由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的事件名称。(3分)
(2)为“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三幅浮雕内容归纳一个学习主题。(1分)
【建设新中国——追求国家富强】
(3)A时间段①—③所对应的事件中,提高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有哪些?写出事件的序号。
(4)在B时间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什么道路?(2分)
【畅谈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
(5)为了将来更好地参与国家建设,你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1分)
【答案】
(1)事件名称:地主阶级——虎门销烟;农民阶级——金田起义;资产阶级——武昌起义。
(2)学习主题: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3)事件序号:①、③。
(4)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理想: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从小就要立下爱国之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解析】
(1)事件名称: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属于地主阶级领导的运动;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属于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武昌起义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运动。
(2)学习主题:据“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可知,这三幅浮雕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取得的胜利。
(3)事件序号:1953年,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①③反映的历史事件均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4)道路:结合改革开放的内容可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理想:围绕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可从爱国、学习、梦想、努力等角度进行阐述。2023-2025年中考真题衔接教材靶向汇编: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选择题
1.(2025·龙东中考·6)下列哪一口号或纲领出自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 )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
C.“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D.“外争主权, 内除国贼。 ”
2.(2025·深圳中考·8)1860年,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的同时,江苏巡抚派专员到上海找英法领事求救,同时两江总督也逃到上海找外国公使商议,共同出兵江南剿匪。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持续高涨 B.清政府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
C.农民战争沉重打击反动势力 D.清政府已经和英法达成了一致
3.(2025·四川成都中考·6)1860年,太平军兵临上海近郊。聚集在上海的官僚和地主非常惊恐,他们雇佣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抗拒太平军。不久,英法侵略军也撕下“中立”伪装,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这表明( )
A.洋务运动遭到战争阻断 B.清朝政府沦为洋人朝廷
C.农民运动面临联合绞杀 D.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1.(2024·江苏镇江中考·6) 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工业革命飞速发展的时代,洪秀全却怀着浓厚的复古情愫,将小农生活理想化、绝对化。”体现这一“情愫”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2024·山东济南中考·10)图2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上的金田起义浮雕,若作为史料,可用于研究( )
图2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3.(2024·山东济宁中考·6)《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兰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此规定( )
A.抵制了西方侵略 B.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C.实现了社会公正 D.满足了农民的愿望
4.(2024·吉林长春中考·12)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是( )
A.大泽乡起义 B.李自成起义 C.太平天国起义 D.义和团运动
5.(2024·四川南充中考·2)如图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这是为了纪念(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黄花岗起义
6.(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7)有学者认为,洪秀全和他的战友与腐败的清政权相抗。曾一度号召起广大民众的参与,表现出某种历史的进步性。这里的“进步性”主要指太平天国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转战大半个中国
C.是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 D.坚持斗争十四年
7.(2024·河南中考·8)太平天国严禁鸦片贸易,不承认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多次拒绝外国提出的侵略要求。太平天国这样做( )
A.维护了国家权益 B.创新了斗争方式
C.动摇了清朝统治 D.打击了帝国主义
1.(2023·山东青岛中考·15)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纲》中写道:“正在这样的一个决定两个壁垒最终命运的关头,太平军方面乃有内讧的大事变发生。太平军自己来摧残自己的势力,使敌人有机会重新抬起头来向自己壁垒反攻,终归把自己扑灭了去。”材料中的“大事变”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B.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D.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2.(2023·四川攀枝花·6)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1859年的《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变化( )
A.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挽救了太平天国危机
C.适应了农民阶级需要 D.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
3.(2023·湖南郴州中考·7)比较分析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是( )
A.阶级基础 B.斗争方式 C.失败原因 D.斗争对象
4.(2023·江苏苏州中考·6)“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此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三元里人民抗英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5.(2023·山东济宁中考·7)如图所示为太平天国颁布的革命纲领。与前者相比,后者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 )
A.学习西方治国 B.实行君主专制 C.平均分配土地 D.实现男女平等
6.(2023·山东东营中考·11)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农民阶级( )
A.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B.向西方学习的意愿
C.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D.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7.(2023·山东临沂中考·9)有一首歌谣唱道:“不是说天上的星星多么?比不上太平军的战士多啊!不是说天地的恩情厚么?比不上呼王(即洪秀全)的恩情厚啊!”该“呼王”领导的军队( )
A.主要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 B.在西征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
C.被外国人率领的洋枪队镇压 D.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武器落后
二、非选择题
1.(2025·四川眉山中考·13)大运河的兴衰受时代的影响,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政权,急需一条联结中原京都并伸向南北两端的运输通道。我国的政治重心长期位于中原地带,这一地区由于连年战乱,无法就近满足朝廷和京都的需求……水运更有利于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军国大事,漕运唯先”,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和政权巩固的基石。
——摘编自何为刚《略论京杭大运河的过去和未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材料二
1851年的农民起义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战乱中江浙一带的漕运几乎处于瘫痪状态。铁路的兴起对大运河漕运打击沉重,原先需经数月以上的运输时间,现在快则不足10天,慢则一月以内就可以运入京城。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大改道,洪水北泻,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部分地区。1901年,清政府废除漕运制度,曾经的辉煌逐渐变成了历史的记忆。
——摘编自胡梦飞《辉煌与没落——明清大运河漕运的兴衰》等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近代以来大运河漕运走向衰落的原因。
材料三
至今,这条历史悠久的运河已经历了超过2500年的风霜。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这充分展现了其在现代水利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价值。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更是将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殊荣无疑是对其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价值的最高认可。
——摘自《探访千年文化长河——京杭大运河的丰富历史与多样价值》
(3)根据材料三,指出大运河的当代价值。
(4)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请你为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提出一条积极建议。
1.(2024·四川乐山中考·17)“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起源和传播的中心。阅读材料,解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中国流传着大量古代先民事迹的传说,如“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始解之”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记述了从上古到唐代有关茶的历史
各国茶名与“茶”字读音除日本与中国完全相同外,基本上均源于Cha(长江以北及广州附近方言)、Te(或Tiy、Tey、Tay,汕头、厦门附近读音)
中国是茶树近缘植物分布和古茶树品种最多的国家,占全世界茶树40多种中的39种。我国科研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茶叶的染色体和化学成分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四川金佛山野生大叶种茶树最为原始,为中国是茶的故乡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不少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都表明中国是茶的故乡
——据郭孟良《中国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按照示例,列举不少于三个论据证明中国是茶的起源地。
示例:四川、云南等地的自然条件适合茶树生长和种植。
材料二
中国古代茶业史(部分)
唐代以前 茶业起源于巴蜀,“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叶开始向长江中下游地区传播
唐代 茶叶生产空前发展,贸易日趋活跃,饮茶蔚然成风,茶学与茶文化形成
两宋 茶叶制作技术和品饮艺术臻于极致,茶法体制和茶马贸易制度趋于成熟
元明 饮茶风尚发生划时代变革,制茶技术和茶叶品类得到很大进步,传统茶文化跃上新境界,茶叶生产、贸易以及国家茶政持续发展
清代 茶叶生产方式出现新的形态,向机械化、科学化发展,华茶出口贸易迅速崛起,茶叶国际竞争加剧,传统茶业经济转型,逐步纳入国际化轨道
——据郭孟良《中国茶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广州、上海、福州茶叶出口总额情况
——据郭孟良《中国茶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茶叶出口变化的原因。
(4)你班围绕“中国茶文化”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按照示例,为研究成果拟一个题目。
示例:《茶:一片东方树叶的传说与历史》
1.(2023·吉林中考·18)近代以来,中国人为民族崛起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7分)
【推翻旧世界——争取民族独立】
素材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四周刻有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南易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等为主题的浮雕。
(1)分别写出浮雕中由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的事件名称。(3分)
(2)为“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三幅浮雕内容归纳一个学习主题。(1分)
【建设新中国——追求国家富强】
(3)A时间段①—③所对应的事件中,提高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有哪些?写出事件的序号。
(4)在B时间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什么道路?(2分)
【畅谈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
(5)为了将来更好地参与国家建设,你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1分)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由洪秀全领导,发生于1851至1864年,其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明确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主张土地公有和平均分配,符合农民阶级诉求,故选B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自秦末陈胜吴广起义,虽为农民起义但规模较小,发生于公元前209年,排除A项;“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孙中山在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农民战争无关,排除C项;“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学生和市民的反帝爱国口号,非农民战争内容,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农民战争指太平天国运动,1860年太平军攻占江南多地,严重威胁清政府统治,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被迫向英法求救共同剿匪,体现了农民战争对反动势力的沉重打击,故选C项;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如义和团尚未兴起,太平天国以反清为主,非反帝主题,排除A项;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因太平天国冲击而削弱,地方官员求助外援显示中央权威下降,排除B项;材料仅表明官员找英法商议出兵,不能说明清政府已和英法达成一致,材料是官员自己的行为,D错误,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太平军兵临上海近郊时,不仅有清军抵抗,还有洋人组织洋枪队以及英法侵略军配合清军袭击,表明农民运动面临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故选C项;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才开始,没有中断,排除A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朝政府沦为洋人朝廷,时间不符,排除B项;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是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时间不对,排除D项。
1.【答案】A【解析】据材料“洪秀全却怀着浓厚的复古情愫,将小农生活理想化、绝对化”可知,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这一时期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与材料信息相符,故选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的,与洪秀全无关,排除B项;《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与洪秀全无关,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于新中国成立后,与洪秀全无关,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据材料“金田起义浮雕”和所学可知,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广西桂平县武装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标志,故选A项;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排除B项;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不是起义,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1911年由武昌起义开始,与金田起义不符,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凡当收成时……(除)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并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实行圣库制度,这是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实际上限制了农民对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并不是农民所想要的结果,挫伤了农民积极性,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产品的分配方案,不能抵制西方侵略,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并未真正实施,其绝对的平均主义在实践中也很难实施,并未实现社会公正,排除C项;农民的愿望是得到土地,材料反映的是产品分配,不是土地分配,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起义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故选C项;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排除A项;发生于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义和清朝末年的义和团运动均不是“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排除B项、D项。
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了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故选C项;三元里人民抗英发生在鸦片战争中,同材料“金田起义”不符,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在19世纪末从山东兴起,同材料“金田起义”不符,排除B项;黄花岗起义是是革命党人1911年4月在广州举行的起义,同材料“金田起义”不符,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据材料“洪秀全和他的战友与腐败的清政权相抗”可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持续多年,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体现了其进步性,故选A项;材料强调“与腐败的清政权相抗”,并非强调其转战大半个中国,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是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但材料强调其对清王朝的打击,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长,坚持斗争十四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据材料“严禁鸦片贸易……不承认……多次拒绝……侵略要求”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不仅禁止鸦片贸易,还拒绝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这有助于维护国家权益,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列强侵略,故选A项;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运动,斗争方式还是暴力起义,且该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统治,但材料强调其对西方列强的态度,排除C项;帝国主义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发生时处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尚未产生,排除D项。
1.【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内讧的大事变发生”是指天京事变,天京事变使得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故选A项;太平天国运动的伟大意义是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不是天京事变,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而材料体现的是天京事变的影响,不是整个天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到1859年颁布的《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故选D项;《资政新篇》没有付诸实施,也没有打击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资政新篇》没有付诸实施,也就没有挽救太平天国的危机,太平天国最后还是失败了,排除B项;《天朝田亩制度》满足农民阶级的需要,《资政新篇》与“适应了农民阶级需要”无关,排除C项。
3.【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斗争对象是清政府,义和团运动主要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二者的主要斗争对象不同,故选D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阶级基础都是农民阶级,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相同,都采取了武装起义的暴力方式,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相同,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走向失败,排除C项。
4.【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清朝统治者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壮烈的一章,故选C项;鸦片战争是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排除A项;三元里人民抗英是人民自发组织抵抗英国侵略的斗争,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方案,所以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学习西方治国,故选A项;《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它的最突出的特点并不是主张实行君主专制,排除B项;《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的平均分配方法,所以,平均分配土地不是《资政新篇》的主张,排除C项;《天朝田亩制度》中无论是土地的分配还是选官都体现了男女平等,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因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实行,但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作用,故选A项;《天朝田亩制度》没有涉及向西方学习的意愿,排除B项;“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与义和团运动的有关,与太平天国无关,排除C项;《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颁布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与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无关,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太平军”“洪秀全”,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分析选项可知,太平军的西征取得重大胜利,控制了从湖北武昌到江苏镇江的长江沿岸城镇,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故选B项;太平军主要由农民组成,A项表述不正确,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是被中外联合绞杀的,C项表述不正确,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武器的落后,而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答案】
(1)巩固政权,加强南北控制
满足京都物资需求
漕运为军事和政权巩固的基石
(2)农民起义导致漕运瘫痪
铁路运输的竞争
黄河改道等自然灾害
清政府废除漕运制度
(3)现代水利工程(南水北调)的重要通道
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4)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开发,促进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
【解析】
(1)原因:据材料一“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政权,急需一条联结中原京都并伸向南北两端的运输通道”可得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是巩固政权,加强对南北两端控制;“我国的政治重心长期位于中原地带,这一地区由于连年战乱,无法就近满足朝廷和京都的需求”可得出原因是满足京都物资需求;“‘军国大事,漕运唯先’,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和政权巩固的基石”可得出原因是漕运为军事和政权巩固的基石。
(2)原因:据材料二“1851年的农民起义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战乱中江浙一带的漕运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可得出近代以来大运河漕运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农民起义导致江浙一带漕运瘫痪;“铁路的兴起对大运河漕运打击沉重……慢则一月以内就可以运入京城”可得出铁路运输兴起,竞争优势冲击大运河漕运;“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大改道,洪水北泻,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部分地区”可得出,黄河改道等自然灾害,破坏运河漕运条件;“1901年,清政府废除漕运制度,曾经的辉煌逐渐变成了历史的记忆”可得出, 清政府废除漕运制度,直接导致漕运衰落。
(3)价值:据材料三“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这充分展现了其在现代水利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价值”可得出大运河的当代价值是现代水利工程(南水北调)的重要通道,具备水利实用价值;“将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其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价值的最高认可”可得出,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承载文化传承功能。
(4)建议:结合材料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与现实价值,可从保护、传承、利用角度出发,提出如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开发,打造运河文化主题景区,串联沿线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促进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等建议,这样既利用运河文化资源发展经济,又能通过旅游开发反哺运河保护与传承,让古老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1.【答案】
(1)论据:中国古代流传有关茶的传说;唐代已有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各国茶名和“茶”的读音源于中国;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结果;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等。
(2)特点:起源于巴蜀地区;历史源远流长;传播范围逐渐扩大;茶叶贸易活跃;形成茶学与茶文化;茶业纳入国家治理范畴;茶叶制作技术不断发展;清代传统茶业发生转型等。
(3)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茶叶出口数量增加。1856年以后,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影响,茶叶出口数量有所下降。
(4)《茶文化的起源与分野》《茶之俗:民族饮茶文化、外国饮茶文化》《茶之功:茶的内含物质、茶的生理功效、科学饮茶》《茶之源:茶的起源、茶树形态特征、茶区分布》。
【解析】
(1)论据:据材料一“中国流传着大量古代先民事迹的传说”可知,中国古代流传有关茶的传说;据材料一“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记述了从上古到唐代有关茶的历史”可知,唐代已有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据材料一“各国茶名……Te(或Tiy、Tey、Tay,汕头、厦门附近读音)”可知,各国茶名和“茶”的读音源于中国;据材料一“我国科研工作者……为中国是茶的故乡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可知,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结果;据材料一“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都表明中国是茶的故乡”可知,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等。
(2)特点:据材料二“茶业起源于巴蜀”可知,起源于巴蜀地区;据材料二表格信息从唐以前一直到清代可知,历史源远流长;据材料二“茶叶生产空前发展,贸易日趋活跃”可知,传播范围逐渐扩大,茶叶贸易活跃;据材料二“传统茶文化跃上新境界,茶叶生产、贸易以及国家茶政持续发展”可知,形成茶学与茶文化,茶业纳入国家治理范畴;据材料二“制茶技术和茶叶品类得到很大进步”可知,茶叶制作技术不断发展;据材料二“传统茶业经济转型,逐步纳入国际化轨道”可知,清代传统茶业发生转型等。
(3)原因:据材料三图表数据可知,1844—1856年茶叶出口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处于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茶叶出口数量增加;据材料三图表数据可知,1856—1860年茶叶出口有所下降,结合所学可知,1856年以后,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影响,茶叶出口数量有所下降。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仿照示例从茶的某一个方面书写即可,如《茶文化的起源与分野》《茶之俗:民族饮茶文化、外国饮茶文化》《茶之功:茶的内含物质、茶的生理功效、科学饮茶》《茶之源:茶的起源、茶树形态特征、茶区分布》。
1.【答案】
(1)事件名称:地主阶级——虎门销烟;农民阶级——金田起义;资产阶级——武昌起义。
(2)学习主题: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3)事件序号:①、③。
(4)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理想: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从小就要立下爱国之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解析】
(1)事件名称: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属于地主阶级领导的运动;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属于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武昌起义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运动。
(2)学习主题:据“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可知,这三幅浮雕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取得的胜利。
(3)事件序号:1953年,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①③反映的历史事件均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4)道路:结合改革开放的内容可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理想:围绕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可从爱国、学习、梦想、努力等角度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