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5年7月3日上午9:00-10:15]
乐山市普通高中2026届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玫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人类食物分析技术指出:依食物特性可将食物分为C3、C4两类,C3类植物与稻米、小麦
以及坚果类植物有关,C4类植物包括粟、黍等作物。下表为兴隆注、红山、夏家店下层文化
食用C3、C4类植物占比情况,据此可推知该时期
兴隆洼文化
红山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
(距今约8000-7500年)
(距今约6500—5000年)
(距今约4200—3200年)
C3
14.7%
0%
0%
C4
85.3%
100%
100%
A.食物结构单
B.已经摆脱采集渔猎
C.农业缓慢发展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通知周襄王参加。
孔子编修的《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于河阳”(“狩”在古代是以打猎为
主的一项隆重礼仪)。此后,出现了许多类似的记载,如1127年,“钦徽北狩”,1900年“太
后西狩”。此类记载旨在
A.维护传统秩序和价值观念
B.坚守历史书写的既有范式
C.突出古代狩猎的政治意义
D.传承并延续周朝礼乐文化
3.关于汉代长沙国,《汉书·地理志》记载长沙国领十三县;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深
平防区图》揭示汉初长沙国远比《汉志》里的长沙国为大,其南境基本上辖有《汉志》桂阳、
零陵二郡。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封建统治危机加剧
B.中央集权加强
C.地方管理体制混乱
D.豪强势力膨胀
高二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4.下表为唐天宝(742年)以前敦煌县受田情况(据敦煌当地出土的官府统计文书整理)
户主姓名
应受田(亩)
已受田(亩)
未授田(亩)
不详
101
32
69
邯寿寿
131
44
87
不详
81
28
53
索誉才
131
18
113
张玄均
231
75
165
不详
101
36
65
不详
344
74
270
不详
131
37
114
不详(母王)
51
26
25
董思勗
131
45
86
杨法予
101
39
62
余善意
151
28
123
史料可用于印证该地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人地矛盾日趋尖锐
C.边疆治理陷入瘫痪
D.均田制度难以维持
5.《太平寰宇记》所录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新增五十九县,绝大多数是在江淮以南,其中闽新置
十三县,南唐新置二十六县(内有十八县在江西境内),吴越与蜀各置五县。至北宋统一南
北,从后周、北汉治下的北方得户100万,从南方诸国原辖区得户230余万。材料所述南北
差异主要源于
A.南北自然条件差异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人口的大规模流动
D.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动
6.清代,包括音韵、文字、训诂、校勘的乾嘉考证之学极盛一时。乾嘉的学术群体研究古代传
承的典籍,其工作是注解和疏证,不在理念与思想,是清代学术成就的巅峰。考证之学代替
了义理之学。这一现象
A.反映了近代科学实证精神兴起
B.表明心学之弊得以纠正
C.折射出政治压力阻得学术自由
D.说明学术空疏风气盛行
7.在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女性参与人数之多,为历史之罕见,产生了男女平
等的理念和行动。1898年,中国第一份女报《女学报》正式创刊,从主编到主笔都是妇女,
她们公开提出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妇女参政等主张。这些现象
A.得益于革命形势的发展
B.反映了女权意识逐步觉醒
C.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D.使妇女解放成为社会共识
高二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乐山市普通高中 2026 届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5 CABDD 6-10 CBCDA 11-15 DDCAC 16. B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1)背景: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西方国家展开文化掠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或
中国完全沦为双半社会);中国学术研究严重滞后(或中国受传统学术的影响,对敦煌写卷
的价值认识不够);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和能力(6 分)
(2)从晚清时未引起高度重视并对掠夺行为表示“以德报怨”的感谢,到民国时积极参与
敦煌学研究并批评西方的掠夺行为。(4 分)
原因:民族意识的增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国学
术文化的近代化;敦煌学研究的深入等(6 分)
(3)努力:埃及政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大力援助;世界各国投入大量人力财力;采用科
学方法保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等(任答两点 4 分)
认识: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加强历史文化价值的宣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加大文
化保护的投入力度等(2 点 4 分,3 点 5 分)
18.示例 1
论题:创新精神是中华文明绵延的内生动力(2 分)
阐述: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源于其以创新求变应对挑战的智慧。在制度创新上,秦朝用法律
治理国家,以“郡县制”打破分封桎梏,首创中央集权体制,为中国开创了此后两千年沿用
的政治体制;唐宋时期,科举制突破门阀垄断,构建流动的治理体系,为中国的政治文明注
入了新的力量,体现了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独特政治智慧。在技术创新上,中华文明更是
长期领先世界,铁犁牛耕技术为农耕文明的发展奠基。活字印刷与火药技术对中国古代的社
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明清以来,《农政全书》总结农业经验,京杭大运河优化资源调配,
均以实用创新维系庞大帝国的运转。(8 分)
综上可知,中华文明不断创新,使制度、技术保有活力。这种以创新突破困境、以变革延续
传统的特质,正是中华文明跨越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核心密码。(2 分)
示例 2
论题:包容特质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2 分)
阐述: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深植于其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魏
晋南北朝时期胡汉混融,实现文明互鉴。佛教石窟艺术在云冈、龙门绽放异域风采,却以中
国化的飞天重塑信仰表达。唐宋时期,长安城西市汇聚粟特商队、波斯胡姬,海上丝路载来
伊斯兰星盘与印度数学,而中华文明以“和而不同”的智慧将其纳入自身体系。明清士大夫
以“格义”之法会通西学,《几何原本》译介与《坤舆万国全图》绘制,展现文明对话的胸
襟。包容性更体现为对边疆的“因俗而治”。唐朝羁縻州府尊重突厥习俗,清朝盟旗制度保
留蒙古传统,西藏金瓶掣签融合政教逻辑。这种“多元一体”的治理智慧,使农耕、游牧、
山地文明在碰撞中互补,避免文明断裂。(8 分)
综上可知,中华文明不以消灭差异求统一,而以尊重多样性谋共存,故能如江河汇流,生生
不息。(2 分)
示例 3
论题:兼收并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2 分)
阐述: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不仅在于中华文明发展始终坚持主体性,也在
于对世界其他文明的兼收并蓄、发展创新。两汉时期,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通往西方的丝
绸之路,葡萄、石榴西域物质产品通过“丝绸之路”被大量引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
儒家思想吸收佛教精髓,产生理学,对中国思想与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末清初,西
学东渐,士大夫阶层积极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翻译了《几何原本》
等著作,开拓了国人视野。(8 分)
总之,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秉承中华文明的主体性,采取开放的姿态与包容的
胸怀。我们应该坚持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历史取向,以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更高的文明。
(2 分)
19.(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或蒸汽机的使用与推广);煤炭开采技术的提高;运输
条件的改善。(2 点 4 分)
第二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或电力的广泛运用,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的创制);石油
勘探与开采技术的进步;产业升级的需要。(2 点 4 分)
(2)趋势:持续科技创新;加强开放合作;发展清洁能源。(4 分)
认识:独立自主与国际合作结合;坚持能源科技创新(或积极研发替代能源);提高储能技
术水平;强化能源安全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任答两点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