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6.A本题考查学生对材科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
现代文阅读I
“百年来,中国电影的创作者在创作、拍摄时都运用了…
的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句话是“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电影
信息类文本阅读(一)
创作发展的历程,不少优秀影片的创作者往往在创作、拍摄
时巧妙运用”,“不少优秀影片”不等于“都运用了”。故
1.B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
先A
“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错误。原文为“究竟是什
7.D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A:
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
曲解文意。原文是“与许多西方电影热衷于描写宗教題材和
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
宗教故事不同,中国电影从一开始就着重表现普通民众世俗
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可见他们心中是有天命的概念的
化的日常生活”,说明中国电影不是不拍宗教题材,而是“不
选项曲解文意,也就没有了因果联系。C,“被当时整个中国
热衷”。B.断章取义。原文是“由此也充分证明了现实主义
地区广泛接受”错误。原文为“·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
电影创作旺盛的美学生命力,以及…电影创作的重要性和
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
必要性”“中国电影百年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美影片均注重
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
在对日常平凡的世俗化生活描写中,生动地揭示·真切地
D.“把事情的成救交付给命”错误。原文有“玛尽己力,成败
表达创作者对此的评价与看法,由此引起广大观众的共情共
在所不计”,孔子所理解的“知命”除了不计成败,还包括竭尽
鸣,赢得他们的喜爱和欢迎”,即引起规众共情共鸣,赢得喜
己力。故选B。
欢的主要原因是“影片均注重在对日常平凡的世俗化生活描
2.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现点态度的能力。A.
写”等等。C.“这是由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决定的”的说法,强
“《易经》所谈的天命不是盲目的”错误。原文是“《易经》中所
加因果。原文“这些影片口碑与票房的收获,进一步表现中
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选项扩大了范因。B.“就能够
国电影有能力在一种奇观化的情调之外,进行真实自我的银
理解为何…最主要的中心”错误。原文是“只有在这种背
慕书写,在他们那里,民族性并不一定意味着重返古典或展
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宇作
示国粹,普通民众的每一个鲜活的当下都与之有同构关系”
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选项福掉了“也许”这个词语,哀述
也就是重点不是“民族性”或“电影的民族化”,而是在东西方
太过绝对。C.“这两种对世界存在的理解一致”错误。细读
文明激烈碰撞的当下,对普通民众每一个鲜活当下的真韧表
文本可知:两者理解并不一致。冯友兰借孔子的观点阚述自
达的需要。故选D
己的观点,认为世界存在无可改变,因而个人要不计成败
8.B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分析和判
“天命靡常”意为上天的命令没有恒常不变的受命者,讨论的
断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在东西方文明滋烈碰撞的当下,
是王权归属问题。故选D。
在鲜活日常中传达本民族的生命实践。这个规点告诉我们:
3,D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把握能力。材
现阶段中国电彩关注的是本民族的鲜活日常,是现实的,真
料二主要观点是人要知天命,即知道自己的使命,同时要竭
切的,不是虚构的、想象的。B.“电影《独行月球》讲述了人
尽全力去践行使命。A.阐述的是君子的使命。B.说明的是
类为纸御小行星的撞击,拯救地球,孤独月没有及时掀离
天命自有规律,不为人事所影响。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不是鲜活的日常,是虚构的、想象的,属于科幻电影。
否定天命的作用。故远D。
故选B。
4.答案:同:都认为天命自有主张,与道德相关。异:①周人认
9.答案:①同: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中国电影民族化应注重
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②孔子
表现普通民众世俗化的日常生活
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
②异:材料一强调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美学风格,这种美学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问题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题
格除了体现在电影中注重表现世俗化的民众生活外,还注重
干要求根据材料一,概述孔子对天命的理解与周人有何异
追求“美”与“善”的统一。材料二运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近
同,需要从两个方面作答。同:结合“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
年来中国电影注重在鲜活日常中传达本民族的生命实践。
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准德是亲”“天给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归纳能力。题
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扎子……找
干要求回答:两则材料关于中国电影民族化的看法,有何异
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可概括出,都认为
同?考生需找到有关中国电影民族化的相关语句,然后从不
天命自有主张,与道德相关。异:结合“周人取得了天命…
同点和相同点两个方面分析。材科一的第二个观点“注重表
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
现世俗化的民众生活”“与许多西方电影热哀于描写宗教题
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从群体的角度来
材和宗教故享不同,中国电影从一开始就着重表现普通民众
看仁”“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可概括出,周人认为天命
世俗化的日常生活”:材料二“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
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结合“在《论语
“在充满烟火味的日常空间里呈现具有时代气息的底层
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每一个人都能
叙事,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的一种现象级的潮流”等语句可
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以提炼出:两者都谈到中国电影的民族化需要关注普通民众
…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等语句可概括出
的鲜活日常。不同点是两者的切入点不同。材料一谈论关
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
注世俗化的民众生活,要更好地运用中国“艺术智慧”和“美
5,答案:①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②心怀使命,学有
学智慧”,使影片能充分凸显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的内在意
所成,建功立业。③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④提高
蕴,从而真正做到“真善关”的统一。材料二谈到关注鲜活的
道德参养,成为仁人君子
民众日常,更多的是通过举例说明:在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
的当下,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特异性的追问比以往任何时候
和看法的能力。结合“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
都更为迫切。特别是《狗十三》《爆裂无声《无名之辈》《少年
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等
的你》等近年来的影片有力地说明:在充满烟火味的日常空
语句可捉炼出:我们应积极进取,相信自己,用自己的奋斗去
间里呈现具有时代气息的底层叙事,是近年来中国电影的一
改变命运。结合“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
种现象级的潮流,是值得肯定和进一步发扬的。
个任务”“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
10.答案:①这部影片注重追求“美”与“善”的统一,符合中华民
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
族的民族化心理和审美观念。故事主人公是“善”的,善良
分发挥的机会”等语句可概括出:青年学生应心怀使命,学有
的对待这个有病没人管的女人,没有因为疾病嫌弃她,等生
所成,建功立业。结合“人所能做的只是:褐尽己力,成败在
活富裕了还要给这个妻子买电视,去城里的医院看病。体
所不计”等语句,可提炼处:我们需要据正心态,无畏成败,全
现人性美
力以赴。(要点为“不计成败”,来自孔子对知命的理解)结合
②这部影片注重表现世俗化的民众生活,着力描写普通人
“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辉
的悲欢离合的生活状况及人生追求,引起广大民众的共鸣
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
共情。主人公马有铁是一个落后农村的普通农民,影片描
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
写的是农民悲欢离合的生活状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最高人心的社会”“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可知,捉高道德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材补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探究的能
杀,成为仁人君子非常必要。
力。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一简析《隐入尘埃》这部电彩获得成
177现代丈阅读
信息类文本阅读(一)
(时间:40分钟分值: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回潮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
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
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
“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
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
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
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
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
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
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
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
《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
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
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
“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
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
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
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
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
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
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
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一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
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
结果。
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
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
却仍然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