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4 23:04:26

文档简介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试卷初一语文
2025.06
七年级同学开展了“文化自信”学习成果分享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第一部分(22分)
【任务一:字词诗书竞风华】
五千年血脉燃自信,皓荡文明耀碧空。山河落笔写从容,翰墨流芳贯长虹。绵延千载的文化基因,化作一个个精神火种,zhāng(  )显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周敦颐的高洁自持树立了道德修养的典范。《木兰诗》的铿锵韵律雕zhuó(  )了文学艺术的华章。毕昇的排印智慧点亮了科技自强的星火。道德之清辉、艺术之华采、科技之shǔ(  )光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最好见证。这些穿越时空的精神坐标,为民族复兴的巨轮扬起亘(  )古常新的风帆,共同绘画中华文明的壮阔画卷!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zhāng( )显 ②雕zhuó( ) ③shǔ ( )光 ④亘( )古
2. 找出并改正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
① 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3. 材料中划线句子存在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4. 古诗默写。
(1) 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2) 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3)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
(4)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 )《逢入京使》
(5)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6)亭亭净植,___________。( )《爱莲说》
(7) 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8)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5. 《骆驼祥子》中,祥子从积极健康的青年逐渐走向堕落,令人唏嘘。然而初入北平时,祥子身上有一些可贵的精神品质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如:脚踏实地、仁爱善良、自强不息、敬物惜福等,任选其中两点结合原著情节具体阐释。
第二部分(38分)
【任务二:文言古韵品经典】
阅读古诗和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
【甲】
书斋
南宋 黄敏求
新辟书斋鹤机宽,一帘风月尽幽闲。
百年易向忙中过,万事偏於好处悭。
漫说折腰营斗米,何如留眼看云山。
只消一卷梅花句,留得林逋在世间。
[注释]林逋,北宋隐逸诗人。
乙】
陋室铭
唐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丙】
书斋记
斋居一室,方不盈丈。左列缥缃①,右陈彝鼎②。南窗洞开,槐荫满榻。每风竹牖,如闻环佩;雨打蕉窗,恍奏金石。
余常晨起拭案,夜分挑灯。展卷则神游千古,搁笔则思接八荒。架上芸编,皆吾师友;匣中端砚,是吾疆场。偶得佳句,如饮醇醪;时遇疑义,若临深壑。
或问:“方寸之地,何乐如是?”对曰:“此中有天地,何必广厦千间?架上藏春秋,奚羡金谷万斛?”客闻之,抚掌称善,遂铭“小琅嬛”三字于楣间。
[注释]①缥缃:青白书卷。②彝鼎:古雅鼎器
6. 下列对三则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陋室铭》以“德馨”为核心,强调精神境界的高雅。
B. 黄敏求诗中“百年易向忙中过”暗含对世俗忙碌的批判。
C. 《书斋记》中的“小琅嬛”借指书斋狭小简陋。
D. 三则材料均体现了文人安贫乐道、以书为友的情怀。
7. 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方法 文言词句 释义
语境推断法 ①方不盈丈 ②何乐如是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成语推断法:拭目以待 余常晨起拭案 C:___________
查阅词典法:①伸展;②宽延、推迟;③展开;④陈说。 展卷则神游千古 D:___________
8. 翻译下列句子。
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偶得佳句,如饮醇醪。
9. 《书斋记》中“此中有天地,何必广厦千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请联系材料说明。
10. 黄敏求《书斋》与刘禹锡《陋室铭》在主题上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任务三:非连时文阅新知】(8分)
材料一:
①新闻报道
②标题:《赵心童力克卫冕冠军,中国首夺斯诺克世锦赛桂冠》
③来源:《体坛周报》2025年5月7日
④谢菲尔德讯 北京时间5月6日凌晨,28岁的中国选手赵心童在克鲁斯堡剧院举行的斯诺克世界锦标赛决赛中,以18-14战胜四届世锦赛冠军——英格兰名将马克 塞尔比,成为首位夺得该项赛事冠军的中国选手,创造了亚洲斯诺克的新历史。
⑤整场比赛历时两天,共进行32局较量。赵心童在开局1-4落后的情况下,凭借招牌式的进攻火力连赢7局逆转局势。决赛第三阶段,他打出单杆143分的本届赛事最高分,并最终以一记精准的长台粉球锁定胜局。世界斯诺克协会主席杰森 弗格森评价:“这场比赛改变了斯诺克的全球版图,赵的进攻哲学将影响下一代球员。”
⑥技术统计显示,赵心童本届赛事共完成12杆单杆破百,平均击球时间仅16.3秒,远超赛事平均的21.5秒。他的夺冠使中国斯诺克实现了“三大赛”(世锦赛、英锦赛、大师赛)冠军全满贯,世界排名也将从第5位升至第2位,追平丁俊晖保持的亚洲选手最高排名纪录。
材料二:
①网友评价精选
②斯诺克数据帝(体育博主,粉丝120万):
③从技术层面分析,赵心童的夺冠绝非偶然:
④1长台成功率82%(赛事平均68%)。
⑤2安全球失误率仅9%,比去年下降5%。
⑥3关键球处理心理稳定性显著提升。
⑦他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进攻疯子”到“全能战士”的蜕变!
⑧英伦老球痞(英国资深球迷):
⑨作为塞尔比粉丝必须承认,赵配得上这个冠军。他破解了“塞尔比式”防守体系——当对手试图拖慢节奏时,他用更快的出杆和更准的远台强行打开局面。这种“以攻代守”的打法教科书值得研究!
⑩西安小杆法(赵心童同乡):
夺冠后记者问他最想感谢谁,他说:“西安东郊那家开了20年的台球厅。”瞬间泪目!当年那个蹭台打球的小男孩,如今把中国国旗插在了克鲁斯堡!
教育观察者:
赵心童的成长轨迹对青少年教育有启示:15岁放弃学业专攻斯诺克时遭质疑,但他用“定向培养+职业化训练”证明,成才路径可以多元化。
材料三:
①个人采访节选
②记者:“逆转塞尔比这样的防守大师,战术上做了什么调整?”
③赵心童:“以前我总想一杆制胜,这次学会了‘破坏性防守’——当他做斯诺克时,我不再强行进攻,而是用更刁钻的线路把压力还给他。这要感谢教练团队逼我每天加练2小时安全球。”
④记者:“决胜局选择长台粉球时,你犹豫了吗?”
⑤赵心童:“(笑)其实我看了记分牌三次确认领先优势。塞尔比的眼神告诉我他在赌我不敢打,但那一刻我听见观众席上有小孩用中文喊‘加油’,就像回到西安的球房……这球必须进!”
⑥记者:“对‘中国斯诺克迎来黄金时代’的说法怎么看?”
⑦赵心童:“我们确实有范争一、斯佳辉等一批年轻选手,但要说‘时代’还太早。就像丁俊晖当年夺冠后说的——‘一个冠军只是开始,保持比突破更难’。”
11. 根据材料一,以下关于赵心童世锦赛夺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心童在决赛中一度1-4落后,但凭借连续7局胜利逆转局势。
B. 他在决赛第三阶段打出单杆143分,刷新了斯诺克世锦赛历史单杆最高分纪录。
C. 他的夺冠使中国选手首次实现斯诺克“三大赛”全满贯。
D. 他的平均击球时间(16.3秒)快于赛事平均水平(21.5秒)。
12. 结合三则材料,概括赵心童本次夺冠被赋予的多重意义。
13. 材料三中赵心童提到“一个冠军只是开始,保持比突破更难。”请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任务四:美文赏读品情理】(13分)
谷雨三候,水墨长卷
①晨雾未散时,江南已铺开半匹生宣。【A】雨丝自天青色的云絮里垂落,不似盛夏暴雨的酣畅,亦非秋雨缠绵的惆怅,倒像是哪位画师悬腕提笔时,羊毫尖上迟疑的墨滴,在半空里洇出万千种深浅。这样的雨,自《礼记 月令》中飘来,落在陆羽煮茶的陶釜边,沾湿了沈周画桑的绢帛,此刻又在我的竹帘外织就迷蒙帘栊。二十四番花信风过处,茶蘼架下堆积的残瓣已化作春泥,而青石板上新苔正沿着宋瓷冰裂纹的走向蔓延。
②我立在廊下看浮萍初生。那些青玉般的圆叶原是蛰伏在时光褶皱里的秘符,此刻得了谷雨讯息,便从水底浮起,将河面缀成破碎的镜匣。采菱船划过时,船娘的红衫子惊起白鹭,涟漪荡开处,萍叶又密密匝匝地聚拢,仿佛在修补被搅碎的绿琉璃。《淮南子》言“萍树根于水,木树根于土”,可曾见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也在吞吐着相似的涟漪?商周的雨落在今日水面,依然能滋养出同样圆润的绿。忽想起东坡在黄州时,曾取浮萍研墨,在《寒食帖》里写下“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此刻水中的萍影,是否也沾着北宋那场未干的墨雨?
③蓑衣老翁撑篙而过,竹笠边缘垂落的雨帘,将倒影切割成《清明上河图》里的零散片段。船头陶罐里插着几支带露的芍药,花瓣上凝结的水珠,分明是《牡丹亭》中杜丽娘遗落的泪滴。浮萍在橹声中轻轻震颤,恍若敦煌壁画里飞天扬起的飘带,那些被藻井困住的云气,终究要化作江南的萍踪浪迹。
④忽闻林间簌簌声起,原是斑鸠在桑枝上梳理翎毛。这些灰褐色的信使总在谷雨前后扑棱棱地抖落旧羽,翅尖掠过水田时,搅动起千年未散的农耕记忆。《诗经》里“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句子,此刻化作老农蓑衣上的雨珠,颗颗跌落青铜色的犁铧。看那斑鸠振翅的姿态,竟与汉代画像砖上的飞鸟浮雕暗合,原来节气不仅是自然的韵律,更是青铜与竹简共同谱写的文明节拍。
⑤远处传来捣衣砧声,与斑鸠的咕鸣交织成韵。想起唐代宫女在谷雨采桑饲蚕,金筐里堆积的桑叶,曾映亮过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罗裙。而今村妇挎着竹篮穿行阡陌,篮中嫩叶的脉络里,仍流淌着《齐民要术》中记载的翠色。雨滴打在青铜犁铧上,叮咚声里藏着《周礼 考工记》的残章——“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那些湮灭在战火中的农书,原来都化作了泥土深处的菌丝。
⑥桑林深处忽有异香袭来。抬头望时,戴胜鸟正敛翅停驻最高枝,金冠在雨幕中闪着幽光,尾羽垂落的弧度恰似吴门画派描摹的工笔。这来自《山海经》的神鸟,曾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衔着璎珞,此刻却甘愿栖落凡尘,看蚕妇们用皲裂的手指摘取三更雨露浸润的桑芽。
⑦【B】蚕室里沙沙声渐起,春蚕食叶的轨迹,原是仓颉造字时遗漏的笔画。银白的蚕丝在竹匾上舒展,让人想起马王堆汉墓中那件仅重49克的素纱禪衣——两千年前的蚕,是否也吃过这般沾着谷雨的桑叶?老妪摇动纺车的动作,与宋代《蚕织图》中的场景重叠,木轴转动的吱呀声里,分明有海上丝路的浪涛在回响。
⑧暮色将万物纳入砚台。布谷鸟的啼鸣自云门寺的晚钟里渗出,化作朱砂印鉴钤在天地留白处。插秧的老农弯腰时,蓑衣上的雨珠滚落成《耕织图》里的题跋,而新栽的秧苗正在宣纸般的稻田里,用根须书写《农政全书》的注脚。戴胜鸟忽然冲天而起,金冠划破苍茫暮色,恍惚化作王希孟笔下那抹惊鸿一瞥的泥金。
⑨粉墙黛瓦间亮起灯火,蚕室的光晕透过窗棂,在雨幕中投射出《天工开物》的书影。蒙童捧着《四民月令》从私塾跑过,书页间滑落的谷雨诗行,被雨水冲成青石板上蜿蜒的苔痕。更夫敲着梆子走过石桥,桥洞下浮萍聚散,倒映着银河星斗——原来这水墨长卷的轴心,是北斗七星浸在砚池里的倒影。
⑩瓦当上的苔痕又深了几分,恰似青铜鼎彝新生的绿锈。子夜的雨脚忽然变得绵密,仿佛有无数支羊毫在同时挥洒,将《茶经》的禅意、《蚕书》的经纬、《农桑辑要》的章法,统统写进永不干涸的江南。
14. 根据文章内容,填写空缺部分
景物 景物特点 关联的文化或历史意象
雨丝 深浅不一,织就迷蒙帘栊 ①______________
浮萍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淮南子》、东坡《寒食帖》、青铜器饕餮纹
戴胜鸟 金冠闪烁幽光,尾羽如工笔 《山海经》、顾恺之《洛神赋图》
春蚕 食桑声如仓颉造字遗漏笔画,吐丝舒展可比素纱禪衣。 马王堆汉墓素纱禪衣、宋代《蚕织图》、海上丝路。
桑叶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代宫廷采桑、《齐民要术》、永泰公主墓壁画。
15. 本文有不少值得品味的句子,请从【A】【B】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赏析,进行赏析。
16. 文中多次提到古代典籍或艺术作品,如第四段中提到的《诗经》,请结合段落内容分析其作用。
17. 文章结尾“永不干涸的江南”有何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40分)
【任务五:妙笔生花抒佳作】
18.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仅存在于书本和博物馆里,更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传统美食、节日习俗,还是民间手艺、戏曲艺术,甚至是街巷里的老建筑,都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选择一两个你熟悉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剪纸、端午节、京剧、老街、粽子、青团等),写写你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要求:①题目自拟,写记叙文,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试卷初一语文
七年级同学开展了“文化自信”学习成果分享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第一部分(22分)
【任务一:字词诗书竞风华】
五千年血脉燃自信,皓荡文明耀碧空。山河落笔写从容,翰墨流芳贯长虹。绵延千载的文化基因,化作一个个精神火种,zhāng(  )显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周敦颐的高洁自持树立了道德修养的典范。《木兰诗》的铿锵韵律雕zhuó(  )了文学艺术的华章。毕昇的排印智慧点亮了科技自强的星火。道德之清辉、艺术之华采、科技之shǔ(  )光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最好见证。这些穿越时空的精神坐标,为民族复兴的巨轮扬起亘(  )古常新的风帆,共同绘画中华文明的壮阔画卷!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zhāng( )显 ②雕zhuó( )③shǔ ( )光 ④亘( )古
2.找出并改正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
①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3.材料中划线句子存在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1.①.彰②.琢③.曙④.gèn
2.①.皓②.浩③.采④.彩
3.将“绘画”改为“绘就”。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彰显:zhāng xiǎn,鲜明地显示。
雕琢:diāo zhuó,雕刻玉石,使成器物,常用来描述对玉石等材料进行精细加工动作。
曙光:shǔ guāng,清晨的日光;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亘古:gèn gǔ,整个古代;从远古以来。强调时间的长久,跨越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皓荡——浩荡,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
华采——华彩,一是指文学作品或语言表达的文采精华;二是指事物外观的华美特质。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这句话的语病在于“绘画”一词使用不当,“绘画”通常指具体的作画行为,而此处表达的是共同创造、书写中华文明的壮阔画卷这一抽象意义,用“绘就”更合适,“绘就”有绘制成、成就的意思,更能体现共同创造、书写出壮阔画卷的语境。
修改后的句子为:这些穿越时空的精神坐标,为民族复兴的巨轮扬起亘古常新的风帆,共同绘就中华文明的壮阔画卷!
4.古诗默写。
(1)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2)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3)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
(4)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 )《逢入京使》
(5)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6)亭亭净植,___________。( )《爱莲说》
(7)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8)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答案】①.万里赴戎机②.独坐幽篁里③.何人不起故园情④.凭君传语报平安⑤.岑参⑥.吟鞭东指即天涯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⑧.周敦颐⑨.烟笼寒水月笼沙⑩.闲敲棋子落灯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赴、戎、幽篁、凭、参、鞭、涯、亵、焉、敦颐、敲。
第五空,《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诗作。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全诗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第八空,《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于嘉祐八年(1063年)五月创作的一篇散文,被收录于《周敦颐集》之中。该文言简意赅,仅百余字便巧妙运用托物言志与衬托技巧。通过对比莲、菊、牡丹,先述渊明偏爱菊、众人喜爱牡丹,再强调作者独爱莲,尤其突显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性。
5.《骆驼祥子》中,祥子从积极健康的青年逐渐走向堕落,令人唏嘘。然而初入北平时,祥子身上有一些可贵的精神品质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如:脚踏实地、仁爱善良、自强不息、敬物惜福等,任选其中两点结合原著情节具体阐释。
【答案】脚踏实地:祥子初到北平,靠拉车苦力攒钱买车,早出晚归、风雨无阻,不投机取巧,为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如坚持在车口等活儿、不挑活儿)。仁爱善良:祥子遇路边饿晕的难民,拿出辛苦钱买馒头分给他们;虎妞难产时,他四处奔走寻医,尽力挽救生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分析。题干已经明确给出了四点品质:脚踏实地、仁爱善良、自强不息、敬物惜福。祥子初期的形象确实很鲜明。他刚进城时的奋斗史特别能体现传统美德。“脚踏实地”是贯穿始终祥子初入北平时,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怕吃苦,每天拼命拉车,省吃俭用,一块钱一块钱地积攒。整整用了三年时间,才终于攒够了九十六块钱,买了一辆新车。这充分体现了他不投机取巧、依靠辛勤劳动实现目标的脚踏实地精神。“仁爱善良”也有很动人的情节。想到他给老马小马买羊肉包子那段,自己都舍不得吃肉,却看不得别人挨饿。这种底层互助的温情,正是传统文化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体现。“自强不息”这点也很突出,记得他整整三年拼命拉车攒钱买车,风雨无阻,连生病都不休息。这个情节特别典型,完全符合“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敬物惜福也有体现,祥子把新车当命根子,连骡子都舍不得抽鞭子。按题干要求任选两点结合情节分析即可。
示例:
自强不息:祥子初到北平时,怀揣着通过勤劳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他三年如一日地拉车攒钱,即使寒冬酷暑也从不懈怠,终于攒够100大洋买了第一辆新车(第三章)。这个“像树一样沉默而有力”的青年,用最原始的方式实践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甚至在车被大兵抢走后,他仍牵着三匹骆驼顽强求生(第五章),这种在绝境中不放弃的韧性,正是民族文化推崇的生存智慧。
敬物惜福:祥子对待第一辆新车时“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的活人”,每天收车都“细细看视”(第二章)。这种对劳动工具的珍视,暗合《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训诫。当他发现曹宅的煤块中有未燃尽的煤核,会仔细捡出来再利用(第八章),这种节俭美德与民族文化《周易》“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的古老智慧一脉相承。
第二部分(38分)
【任务二:文言古韵品经典】
阅读古诗和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
【甲】
书斋
南宋 黄敏求
新辟书斋鹤机宽,一帘风月尽幽闲。
百年易向忙中过,万事偏於好处悭。
漫说折腰营斗米,何如留眼看云山。
只消一卷梅花句,留得林逋在世间。
[注释]林逋,北宋隐逸诗人。
【乙】
陋室铭
唐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丙】
书斋记
斋居一室,方不盈丈。左列缥缃①,右陈彝鼎②。南窗洞开,槐荫满榻。每风竹牖,如闻环佩;雨打蕉窗,恍奏金石。
余常晨起拭案,夜分挑灯。展卷则神游千古,搁笔则思接八荒。架上芸编,皆吾师友;匣中端砚,是吾疆场。偶得佳句,如饮醇醪;时遇疑义,若临深壑。
或问:“方寸之地,何乐如是?”对曰:“此中有天地,何必广厦千间?架上藏春秋,奚羡金谷万斛?”客闻之,抚掌称善,遂铭“小琅嬛”三字于楣间。
[注释]①缥缃:青白书卷。②彝鼎:古雅鼎器
6.下列对三则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陋室铭》以“德馨”为核心,强调精神境界的高雅。
B.黄敏求诗中“百年易向忙中过”暗含对世俗忙碌的批判。
C.《书斋记》中的“小琅嬛”借指书斋狭小简陋。
D.三则材料均体现了文人安贫乐道、以书为友的情怀。
7.参考表格中提示方法,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方法 文言词句 释义
语境推断法 ①方不盈丈 ②何乐如是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成语推断法:拭目以待 余常晨起拭案 C:___________
查阅词典法:①伸展;②宽延、推迟;③展开;④陈说。 展卷则神游千古 D:___________
8.翻译下列句子。
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偶得佳句,如饮醇醪。
9.《书斋记》中“此中有天地,何必广厦千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请联系材料说明。
10.黄敏求《书斋》与刘禹锡《陋室铭》在主题上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6.C 7.①.满②.这样③.擦④.展开
8.①谈笑、来往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没有知识浅薄的人。②偶然得到好的诗句,就像喝了醇厚的美酒一样。
9.“此中有天地,何必广厦千间”体现了作者安贫乐道、追求精神富足的人生态度。从“展卷则神游千古”可以看出书斋虽狭小,但作者在其中能与古今思想对话;从“偶得佳句,如饮醇醪”可以看出作者享受创作之乐。作者认为精神世界的丰盈远比物质居所的宽敞更重要,展现了不慕荣华、以书斋为精神乐土的追求。
10.相同点:两文都通过居所的简陋反衬精神的富足,表达了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书斋》以“何必广厦千间”直抒胸臆,《陋室铭》以“惟吾德馨”强调品德高尚可破居室之陋,均体现了对物质条件的淡泊与对精神境界的坚守。不同点:《书斋》更侧重书斋作为精神载体的独特价值,如借读书、创作等活动展现与知识世界的联结(“书架上的书籍,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强调个体在书斋中的精神自洽;《陋室铭》则通过交往人群与生活细节(“谈笑有鸿儒”“调素琴,阅金经”),既表现安贫乐道,又暗含对高洁品格的自诩与政治抱负的寄托(以“诸葛庐”“子云亭”自比),思想内涵更丰富。
【解析】
【导语】这三则材料通过不同时代的文人书斋描写,展现了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甲】诗以“幽闲”对抗世俗忙碌,【乙】文以“德馨”彰显精神高贵,【丙】文则通过“方寸天地”的意象,构建了文人的精神家园。三则文本共同呈现了中国文人“安贫乐道”的文化传统,将物质空间的局促转化为精神世界的丰盈。艺术手法上,或借景抒怀,或托物言志,均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审美追求。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理解。
C.《书斋记》中“客闻之,抚掌称善,遂铭‘小琅嬛’三字于楣间”,结合前文书斋虽小但有书卷、雅器,能让人神游千古等内容,“小琅嬛”是因书斋虽小却充满意趣、有天地之境,借指书斋的高雅精妙,并非“狭小简陋”,该选项理解错误;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第①空:“方不盈丈”描述书斋空间,用“语境推断法”,是说书斋方圆不满一丈,“盈”在此处意思是“满”。
第②空:“何乐如是”是说有什么快乐像这样,借助“语境推断法”,“是”指代前文书斋中的乐趣情景,意思是“这样”。
第③空:“拭目以待”中“拭”是“擦、擦拭”的意思,运用“成语推断法”,迁移到“余常晨起拭案”,“拭”同样是“擦”之意。
第④空:查阅词典给了“伸展;宽延、推迟;展开;陈说”等义项,“展卷”是把书卷打开的动作,通过“查阅词典法”,“展”应选“展开”。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翻译完整,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语序的变化,整体要流畅。重点词语如下:
①鸿儒:学识渊博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②偶:偶然。得:得到。如:好像。饮:喝。醇醪:味道醇厚的美酒。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主题情感。
根据《书斋记》中的“斋居一室,方不盈丈……展卷则神游千古,搁笔则思接八荒。架上芸编,皆吾师友;匣中端砚,是吾疆场。偶得佳句,如饮醇醪;时遇疑义,若临深壑”“此中有天地,何必广厦千间?架上藏春秋,奚羡金谷万斛”可知,书斋虽“方不盈丈”,空间狭小,但作者在这一方小天地里,“展卷则神游千古”,能通过读书与古今对话,让精神畅游于久远时代;“搁笔则思接八荒”,写作时思绪可连接八方;“偶得佳句,如饮醇醪”,享受创作带来的美妙感受。作者认为书斋中自有精神天地,无需羡慕“广厦千间”这类物质的富足,也不羡慕“金谷万斛”的财富,体现出安贫乐道,以书斋为精神乐土,追求精神富足而非物质享受的人生态度,将精神世界的丰盈置于物质条件之上。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主题情感。
相同点:根据黄敏求《书斋》中的“新辟书斋鹤机宽,一帘风月尽幽闲”“漫说折腰营斗米,何如留眼看云山”,以及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知,《书斋》中“鹤机宽”的书斋与《陋室铭》中“陋室”,虽在物质条件上并不奢华,却都因主人的精神追求而显得雅致。《书斋》以“何如留眼看云山”表达对世俗名利的淡泊,《陋室铭》以“惟吾德馨”强调品德高尚可超越居室简陋,两者都借居所的朴素,反衬出主人对精神富足的追求,体现了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
不同点:根据《书斋》中的“只消一卷梅花句,留得林逋在世间”可知,诗人借书斋中的一卷咏梅诗句,便与隐逸诗人林逋的精神相通,更侧重书斋作为精神载体的价值,凸显个体在与书籍、先贤对话中获得的精神自洽;而根据《陋室铭》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可知,刘禹锡不仅通过与鸿儒交往、调素琴阅金经的生活细节展现高洁志趣,更以诸葛庐、子云亭自比,暗含对自身政治抱负的寄托,思想内涵中除了安贫乐道,还多了一份对品格的自诩与对理想的坚守,更为丰富多元。
【点睛】参考译文:【乙】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蛟龙就会有灵气。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染上绿色;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谈笑、来往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丙】书斋里只有一间屋子,方圆不满一丈。左边排列着青白封面的书卷,右边陈列着古雅的鼎器。南边的窗户敞开着,槐树的绿荫铺满床榻。每当风吹竹林掠过窗户,(声音)如同玉佩碰撞;雨水敲打芭蕉叶落在窗上,(声响)仿佛演奏金石乐器。
我常常早晨起来擦拭书案,深夜点燃灯火(读书)。展开书卷便仿佛神游于千古之上,放下笔杆便感觉思绪连接着八方之外。书架上的典籍,都是我的老师和朋友;匣子里的端砚,是我的“战场”(指写作的阵地)。偶然得到好的诗句,就像喝了醇厚的美酒一样;时常遇到疑难的义理,好像面对深谷(需谨慎探究)。
有人问:“这方寸大的地方,怎么会有这样的乐趣呢?”我回答说:“这里面自有天地,何必追求宽敞的房屋千间?书架上藏着(堪比)《春秋》的典籍,又何必羡慕金谷园的万斛财富?”客人听了,拍手称赞,于是在门楣上刻下“小琅嬛”三个字。
【任务三:非连时文阅新知】(8分)
材料一:
①新闻报道
②标题:《赵心童力克卫冕冠军,中国首夺斯诺克世锦赛桂冠》
③来源:《体坛周报》2025年5月7日
④谢菲尔德讯 北京时间5月6日凌晨,28岁的中国选手赵心童在克鲁斯堡剧院举行的斯诺克世界锦标赛决赛中,以18-14战胜四届世锦赛冠军——英格兰名将马克 塞尔比,成为首位夺得该项赛事冠军的中国选手,创造了亚洲斯诺克的新历史。
⑤整场比赛历时两天,共进行32局较量。赵心童在开局1-4落后的情况下,凭借招牌式的进攻火力连赢7局逆转局势。决赛第三阶段,他打出单杆143分的本届赛事最高分,并最终以一记精准的长台粉球锁定胜局。世界斯诺克协会主席杰森 弗格森评价:“这场比赛改变了斯诺克的全球版图,赵的进攻哲学将影响下一代球员。”
⑥技术统计显示,赵心童本届赛事共完成12杆单杆破百,平均击球时间仅16.3秒,远超赛事平均的21.5秒。他的夺冠使中国斯诺克实现了“三大赛”(世锦赛、英锦赛、大师赛)冠军全满贯,世界排名也将从第5位升至第2位,追平丁俊晖保持的亚洲选手最高排名纪录。
材料二:
①网友评价精选
②斯诺克数据帝(体育博主,粉丝120万):
③从技术层面分析,赵心童的夺冠绝非偶然:
④1长台成功率82%(赛事平均68%)。
⑤2安全球失误率仅9%,比去年下降5%。
⑥3关键球处理心理稳定性显著提升。
⑦他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进攻疯子”到“全能战士”的蜕变!
⑧英伦老球痞(英国资深球迷):
⑨作为塞尔比粉丝必须承认,赵配得上这个冠军。他破解了“塞尔比式”防守体系——当对手试图拖慢节奏时,他用更快的出杆和更准的远台强行打开局面。这种“以攻代守”的打法教科书值得研究!
⑩西安小杆法(赵心童同乡):
夺冠后记者问他最想感谢谁,他说:“西安东郊那家开了20年的台球厅。”瞬间泪目!当年那个蹭台打球的小男孩,如今把中国国旗插在了克鲁斯堡!
教育观察者:
赵心童的成长轨迹对青少年教育有启示:15岁放弃学业专攻斯诺克时遭质疑,但他用“定向培养+职业化训练”证明,成才路径可以多元化。
材料三:
①个人采访节选
②记者:“逆转塞尔比这样的防守大师,战术上做了什么调整?”
③赵心童:“以前我总想一杆制胜,这次学会了‘破坏性防守’——当他做斯诺克时,我不再强行进攻,而是用更刁钻的线路把压力还给他。这要感谢教练团队逼我每天加练2小时安全球。”
④记者:“决胜局选择长台粉球时,你犹豫了吗?”
⑤赵心童:“(笑)其实我看了记分牌三次确认领先优势。塞尔比的眼神告诉我他在赌我不敢打,但那一刻我听见观众席上有小孩用中文喊‘加油’,就像回到西安的球房……这球必须进!”
⑥记者:“对‘中国斯诺克迎来黄金时代’的说法怎么看?”
⑦赵心童:“我们确实有范争一、斯佳辉等一批年轻选手,但要说‘时代’还太早。就像丁俊晖当年夺冠后说的——‘一个冠军只是开始,保持比突破更难’。”
11.根据材料一,以下关于赵心童世锦赛夺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心童在决赛中一度1-4落后,但凭借连续7局胜利逆转局势。
B.他在决赛第三阶段打出单杆143分,刷新了斯诺克世锦赛历史单杆最高分纪录。
C.他的夺冠使中国选手首次实现斯诺克“三大赛”全满贯。
D.他的平均击球时间(16.3秒)快于赛事平均水平(21.5秒)。
12.结合三则材料,概括赵心童本次夺冠被赋予的多重意义。
13.材料三中赵心童提到“一个冠军只是开始,保持比突破更难。”请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1.B 12.创造了亚洲斯诺克的新历史,成为首位夺得斯诺克世锦赛冠军的中国选手。使中国斯诺克实现了“三大赛”冠军全满贯,赵心童世界排名将升至第2位,追平亚洲选手最高排名纪录。从技术层面看,其进攻哲学及“以攻代守”等打法对斯诺克领域有影响,体现了他从“进攻疯子”到“全能战士”的蜕变。对青少年教育有启示,证明成才路径可以多元化。
13.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获得一次成功只是一个起点,后续要一直保持优秀、维持成功的状态比取得一次突破更加困难。在学习中,比如我们某次考试取得了好成绩,这就如同获得了一个冠军。但如果想要一直保持优异的成绩,就需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克服各种新的困难和挑战。就像赵心童夺冠后,虽然创造了历史,但他明白还有很多年轻选手,要想持续在斯诺克领域保持优势,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我们在学习中不能因为一次的成功而骄傲自满,要像赵心童一样,认识到保持成功的难度,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解析】
【导语】三则材料围绕赵心童夺得斯诺克世锦赛冠军展开,从赛事报道、各方评价到个人采访,多维度呈现这一成就。新闻报道详述夺冠过程与意义,网友评价聚焦技术蜕变与成长启示,采访则展现其战术调整与清醒认知,共同勾勒出冠军背后的努力与价值。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辨析。
B.有误,根据材料一第⑤段“决赛第三阶段,他打出单杆143分的本届赛事最高分”可知,143分是本届赛事的最高分,而非“刷新了斯诺克世锦赛历史单杆最高分纪录”。由此可知,选项对单杆143分的表述与原文不符。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材料一第④段“成为首位夺得该项赛事冠军的中国选手,创造了亚洲斯诺克的新历史”可知,赵心童的夺冠填补了中国及亚洲在斯诺克世锦赛冠军上的空白,具有开创性意义。
根据材料一第⑥段“他的夺冠使中国斯诺克实现了‘三大赛’(世锦赛、英锦赛、大师赛)冠军全满贯,世界排名也将从第5位升至第2位,追平丁俊晖保持的亚洲选手最高排名纪录”可知,此举提升了中国斯诺克在国际上的地位,刷新了亚洲选手的排名高度。
根据材料一第⑤段“赵进攻哲学将影响下一代球员”和材料二第⑨段“这种‘以攻代守’的打法教科书值得研究”可知,他的进攻风格和战术创新为斯诺克运动带来新的思路,其从“进攻疯子”到“全能战士”的蜕变(材料二第⑦段)也成为技术成长的典范。
根据材料二第 段“赵心童的成长轨迹对青少年教育有启示……证明成才路径可以多元化”可知,他的经历打破了传统成才路径的局限,说明多元发展也能实现价值。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结合材料理解“突破”与“保持”的含义。赵心童夺冠是“突破”,但要长期维持高水平、持续取得好成绩则是“保持”。从材料看,他为突破付出诸多努力,如材料二提到其长台成功率、安全球失误率等技术的提升,材料三提到加练安全球等,而“保持”需要更持久的自律与精进。联系学习实际,比如某次考试取得进步是“突破”,但要长期保持优异成绩,需持续克服惰性,巩固知识,应对更难的挑战,这比一次突破更考验耐力。
示例:赵心童夺得世锦赛冠军是一次重大突破,但要长期稳居顶尖水平、持续创造佳绩则更难。就像学习中,某次考试超常发挥是突破,可若想一直保持前列,需日复一日扎实积累,克服骄傲与懈怠,应对新知识的挑战。可见,突破靠爆发力,保持靠持久力,后者更需坚守与自律。
【任务四:美文赏读品情理】(13分)
谷雨三候,水墨长卷
①晨雾未散时,江南已铺开半匹生宣。【A】雨丝自天青色的云絮里垂落,不似盛夏暴雨的酣畅,亦非秋雨缠绵的惆怅,倒像是哪位画师悬腕提笔时,羊毫尖上迟疑的墨滴,在半空里洇出万千种深浅。这样的雨,自《礼记 月令》中飘来,落在陆羽煮茶的陶釜边,沾湿了沈周画桑的绢帛,此刻又在我的竹帘外织就迷蒙帘栊。二十四番花信风过处,茶蘼架下堆积的残瓣已化作春泥,而青石板上新苔正沿着宋瓷冰裂纹的走向蔓延。
②我立在廊下看浮萍初生。那些青玉般的圆叶原是蛰伏在时光褶皱里的秘符,此刻得了谷雨讯息,便从水底浮起,将河面缀成破碎的镜匣。采菱船划过时,船娘的红衫子惊起白鹭,涟漪荡开处,萍叶又密密匝匝地聚拢,仿佛在修补被搅碎的绿琉璃。《淮南子》言“萍树根于水,木树根于土”,可曾见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也在吞吐着相似的涟漪?商周的雨落在今日水面,依然能滋养出同样圆润的绿。忽想起东坡在黄州时,曾取浮萍研墨,在《寒食帖》里写下“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此刻水中的萍影,是否也沾着北宋那场未干的墨雨?
③蓑衣老翁撑篙而过,竹笠边缘垂落的雨帘,将倒影切割成《清明上河图》里的零散片段。船头陶罐里插着几支带露的芍药,花瓣上凝结的水珠,分明是《牡丹亭》中杜丽娘遗落的泪滴。浮萍在橹声中轻轻震颤,恍若敦煌壁画里飞天扬起的飘带,那些被藻井困住的云气,终究要化作江南的萍踪浪迹。
④忽闻林间簌簌声起,原是斑鸠在桑枝上梳理翎毛。这些灰褐色的信使总在谷雨前后扑棱棱地抖落旧羽,翅尖掠过水田时,搅动起千年未散的农耕记忆。《诗经》里“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句子,此刻化作老农蓑衣上的雨珠,颗颗跌落青铜色的犁铧。看那斑鸠振翅的姿态,竟与汉代画像砖上的飞鸟浮雕暗合,原来节气不仅是自然的韵律,更是青铜与竹简共同谱写的文明节拍。
⑤远处传来捣衣砧声,与斑鸠的咕鸣交织成韵。想起唐代宫女在谷雨采桑饲蚕,金筐里堆积的桑叶,曾映亮过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罗裙。而今村妇挎着竹篮穿行阡陌,篮中嫩叶的脉络里,仍流淌着《齐民要术》中记载的翠色。雨滴打在青铜犁铧上,叮咚声里藏着《周礼 考工记》的残章——“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那些湮灭在战火中的农书,原来都化作了泥土深处的菌丝。
⑥桑林深处忽有异香袭来。抬头望时,戴胜鸟正敛翅停驻最高枝,金冠在雨幕中闪着幽光,尾羽垂落的弧度恰似吴门画派描摹的工笔。这来自《山海经》的神鸟,曾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衔着璎珞,此刻却甘愿栖落凡尘,看蚕妇们用皲裂的手指摘取三更雨露浸润的桑芽。
⑦【B】蚕室里沙沙声渐起,春蚕食叶的轨迹,原是仓颉造字时遗漏的笔画。银白的蚕丝在竹匾上舒展,让人想起马王堆汉墓中那件仅重49克的素纱禪衣——两千年前的蚕,是否也吃过这般沾着谷雨的桑叶?老妪摇动纺车的动作,与宋代《蚕织图》中的场景重叠,木轴转动的吱呀声里,分明有海上丝路的浪涛在回响。
⑧暮色将万物纳入砚台。布谷鸟的啼鸣自云门寺的晚钟里渗出,化作朱砂印鉴钤在天地留白处。插秧的老农弯腰时,蓑衣上的雨珠滚落成《耕织图》里的题跋,而新栽的秧苗正在宣纸般的稻田里,用根须书写《农政全书》的注脚。戴胜鸟忽然冲天而起,金冠划破苍茫暮色,恍惚化作王希孟笔下那抹惊鸿一瞥的泥金。
⑨粉墙黛瓦间亮起灯火,蚕室的光晕透过窗棂,在雨幕中投射出《天工开物》的书影。蒙童捧着《四民月令》从私塾跑过,书页间滑落的谷雨诗行,被雨水冲成青石板上蜿蜒的苔痕。更夫敲着梆子走过石桥,桥洞下浮萍聚散,倒映着银河星斗——原来这水墨长卷的轴心,是北斗七星浸在砚池里的倒影。
⑩瓦当上的苔痕又深了几分,恰似青铜鼎彝新生的绿锈。子夜的雨脚忽然变得绵密,仿佛有无数支羊毫在同时挥洒,将《茶经》的禅意、《蚕书》的经纬、《农桑辑要》的章法,统统写进永不干涸的江南。
14.根据文章内容,填写空缺部分。
景物 景物特点 关联的文化或历史意象
雨丝 深浅不一,织就迷蒙帘栊 ①______________
浮萍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淮南子》、东坡《寒食帖》、青铜器饕餮纹
戴胜鸟 金冠闪烁幽光,尾羽如工笔。 《山海经》、顾恺之《洛神赋图》
春蚕 食桑声如仓颉造字遗漏笔画,吐丝舒展可比素纱禪衣。 马王堆汉墓素纱禪衣、宋代《蚕织图》、海上丝路。
桑叶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代宫廷采桑、《齐民要术》、永泰公主墓壁画。
15.本文有不少值得品味的句子,请从【A】【B】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赏析,进行赏析。
16.文中多次提到古代典籍或艺术作品,如第四段中提到的《诗经》,请结合段落内容分析其作用。
17.文章结尾“永不干涸的江南”有何象征意义?
【答案】14.①.《礼记 月令》、陆羽煮茶、沈周画桑;②.如青玉圆叶,缀河成破碎镜匣,聚散如修补绿琉璃;③.脉络藏《齐民要术》翠色,关联唐代采桑、永泰公主墓壁画、《周礼 考工记》。
15.选A:用比喻,把雨丝比成画师羊毫尖迟疑墨滴,写出雨丝细密、深浅多变,关联文化意象,体现江南谷雨雨丝独特与诗意,赞谷雨雨景及文化底蕴。选B:把春蚕食叶声比仓颉造字遗漏笔画,关联素纱禪衣等,体现春蚕文化传承,让养蚕场景有历史纵深感,赞春蚕及背后文化。
16.作用:①让斑鸠与古老诗歌呼应,赋予其农耕文化象征;②将斑鸠与汉代画像砖联系,体现节气是自然韵律和文明节拍,串联文化符号,增强文化底蕴与历史感,显节气文化传承。
17.①江南自然生态因节气、水雨永葆生机;②江南文化传承(典籍、艺术、农耕等)脉络不断;③江南承载的诗意、人文情怀永远鲜活,赞江南自然与文化。
【解析】
【导语】这篇《谷雨三候,水墨长卷》以节气为经、文化为纬,构建出时空交叠的江南诗画空间。作者通过雨丝、浮萍、戴胜鸟等意象的工笔描摹,将《礼记》《山海经》等典籍与沈周、王希孟等艺术创作熔铸为流动的文化记忆。文中“青铜犁铧”与“素纱禪衣”等物象的并置,形成农耕文明与艺术精粹的对话,最终以“北斗浸砚池”的意象完成天地人文的圆融。全篇语言如宣纸晕墨,既有《月令》的古雅,又含现代散文的灵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①根据原文第①段“这样的雨,自《礼记 月令》中飘来,落在陆羽煮茶的陶釜边,沾湿了沈周画桑的绢帛,此刻又在我的竹帘外织就迷蒙帘栊”可知,雨丝关联的文化或历史意象是:《礼记 月令》、陆羽煮茶、沈周画桑。
②根据原文第②段“我立在廊下看浮萍初生。那些青玉般的圆叶原是蛰伏在时光褶皱里的秘符,此刻得了谷雨讯息,便从水底浮起,将河面缀成破碎的镜匣。采菱船划过时,船娘的红衫子惊起白鹭,涟漪荡开处,萍叶又密密匝匝地聚拢,仿佛在修补被搅碎的绿琉璃”可知,浮萍的景物特点是:如青玉圆叶,缀河成破碎镜匣,聚散如修补绿琉璃。
③根据原文第⑤段“而今村妇挎着竹篮穿行阡陌,篮中嫩叶的脉络里,仍流淌着《齐民要术》中记载的翠色。雨滴打在青铜犁铧上,叮咚声里藏着《周礼 考工记》的残章——‘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那些湮灭在战火中的农书,原来都化作了泥土深处的菌丝”以及“想起唐代宫女在谷雨采桑饲蚕,金筐里堆积的桑叶,曾映亮过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罗裙”可知,桑叶的景物特点是:脉络藏《齐民要术》翠色,关联唐代采桑、永泰公主墓壁画、《周礼 考工记》。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A句,结合“雨丝自天青色的云絮里垂落,不似盛夏暴雨的酣畅,亦非秋雨缠绵的惆怅,倒像是哪位画师悬腕提笔时,羊毫尖上迟疑的墨滴,在半空里洇出万千种深浅”可知,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丝比作画师羊毫尖上迟疑的墨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谷雨时节江南雨丝细密、深浅多变的特点。同时,关联陆羽煮茶、沈周画桑等文化意象,让这雨丝不仅具有自然之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江南谷雨雨丝的独特与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谷雨雨景的赞美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B句,结合“蚕室里沙沙声渐起,春蚕食叶的轨迹,原是仓颉造字时遗漏的笔画”可知,该句运用比喻,把春蚕食叶的轨迹比作仓颉造字时遗漏的笔画,新奇独特。又关联马王堆汉墓素纱禪衣、宋代《蚕织图》等,将眼前的春蚕食叶场景与历史相勾连,体现出春蚕所承载的文化传承,让养蚕这一普通场景具有了历史的纵深感,表达了作者对春蚕以及其背后深厚文化的赞美之情。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④段中“《诗经》里‘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句子,此刻化作老农蓑衣上的雨珠,颗颗跌落青铜色的犁铧。看那斑鸠振翅的姿态,竟与汉代画像砖上的飞鸟浮雕暗合”可知,文中引用《诗经》里“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句子,让斑鸠这一形象与古老的诗歌相呼应,赋予斑鸠以农耕文化的象征意义,增添了文化内涵。将斑鸠振翅的姿态与汉代画像砖上的飞鸟浮雕暗合,把自然中的斑鸠与历史文物相联系,体现出节气不仅是自然的韵律,更是青铜与竹简共同谱写的文明节拍,串联起不同的文化符号,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凸显了节气文化的传承。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第⑩段中“子夜的雨脚忽然变得绵密,仿佛有无数支羊毫在同时挥洒,将《茶经》的禅意、《蚕书》的经纬、《农桑辑要》的章法,统统写进永不干涸的江南”可知,“永不干涸的江南”象征着江南的自然生态,在谷雨等节气的滋养以及雨水的润泽下,永远保持着生机与活力,如文中描述的浮萍初生、桑林繁茂等景象,展现出自然的蓬勃生命力。它也象征着江南文化的传承永不中断,像《茶经》《蚕书》《农桑辑要》等典籍所承载的茶文化、蚕桑文化、农耕文化等,以及各种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文化脉络,在江南这片土地上不断延续和发展。还象征着江南所承载的诗意和人文情怀永远鲜活,作者笔下描绘的江南雨景、农事活动等都充满诗意,体现了对江南自然与文化的赞美,这种诗意和情怀不会消逝。
第三部分(40分)
【任务五:妙笔生花抒佳作】
18.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仅存在于书本和博物馆里,更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传统美食、节日习俗,还是民间手艺、戏曲艺术,甚至是街巷里的老建筑,都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选择一两个你熟悉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剪纸、端午节、京剧、老街、粽子、青团等),写写你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要求:①题目自拟,写记叙文,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答案】例文:
那剪纸,那份情
每年春节回老家,最让我期待的,不是红包也不是新衣,而是看奶奶剪窗花。红纸在她布满皱纹的手中翻飞,剪刀如游龙般穿梭,不一会儿,活灵活现的锦鲤、展翅欲飞的凤凰便在桌上铺开一片喜庆。今年,当我终于接过那把磨得发亮的剪刀时,才真正读懂了这指尖艺术里绵延的情意。
第一次尝试剪纸是在去年除夕。奶奶把着我的手指,带我在红纸上剪出歪歪扭扭的“福”字。“剪纸讲究‘千剪不断’,每一刀都要心静手稳。”她指着窗棂上褪色的“年年有余”告诉我,这幅作品是太奶奶传下来的,纸会旧,但手艺里的祝福永远不会褪色。我屏住呼吸学着对折纸张,却在剪蝴蝶触须时失手断开了翅膀。奶奶却笑着拾起碎片:“你看,这像不像蝴蝶停在花枝上?咱们再加几片花瓣,就是新花样了。”原来非遗传承从不是机械复制,而是将一代代人的巧思与豁达都叠进纸纹里。
上个月,我代表学校参加非遗文化节。当我向观众展示如何用“锯齿纹”“月牙纹”组合成陕北窑洞图案时,一个小女孩突然举手:“姐姐,能教我剪小兔子吗?”她澄澈的眼睛让我想起当年的自己。我蹲下身,带着她剪出两个歪耳朵,台下顿时响起善意的笑声。活动结束后,女孩的母亲特意来道谢,说孩子回家就把兔子窗花贴在了书包上。此刻我突然明白,奶奶坚持用煤油灯熏制剪纸模板的用心——非遗的灯火,正是靠这样心手相传的温暖才能长明。
如今,我的书桌玻璃板下压着三幅剪纸:奶奶剪的“福满乾坤”,我剪坏的“蝶恋花”,还有和小朋友合作的“玉兔捣药”。它们记录着我和这项非遗技艺的每一次相遇,也让我懂得,所谓传承,不仅是保护一门手艺,更是守护那份将心意细细剪裁的温柔。每当阳光透过窗棂,那些镂空的纹样便在地板上投下流动的光影,仿佛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正透过一张薄薄的红纸,在我掌心轻轻跳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1.审题立意。题目要求结合生活经历,选取一两个熟悉的传统文化元素,讲述与传统文化的故事。需聚焦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如传统美食、节日习俗等,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其独特魅力及对自身的影响。要融入真情实感,体现对中华文化的感知与认同,避免泛泛而谈,以初中生的视角,用细腻的描写让故事鲜活,凸显传统文化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传递传承文化的意识。
2.选材构思。要求写记叙文,思路上,先以某个生活场景引出所选传统文化元素,再叙述与该元素相关的亲身经历,最后表达对其的感悟或情感。比如写外婆教自己包粽子的过程,从笨手笨脚到逐渐熟练,听外婆讲端午习俗,体会亲情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或者描述元宵节和爷爷一起扎灯笼,爷爷讲解灯笼样式的寓意,灯笼点亮时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温暖与传承;也可讲述在老街寻访老手艺人学捏面人,从最初觉得简单到发现其中门道,理解手艺背后的坚守与文化内涵。写作技巧上,运用细节描写,如包粽子时糯米的黏性、扎灯笼时竹篾的弧度,让场景更真实;加入对话描写,体现长辈对传统文化的讲解与传承;通过心理变化,展现从陌生到熟悉、从好奇到热爱的过程,用环境描写烘托氛围,如端午的艾草香、元宵的灯火,增强文章感染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