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掌握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可再生与不可再生)及基本属性(自然与社会经济属性)。
⑵理解自然资源数量特征(有限性、稀缺性)和质量特征(优劣性)的内涵。
⑶学会分析资源禀赋与人类开发利用的关系。
2.思想方法目标
⑴通过案例对比,培养辩证分析资源问题的能力(如“稀缺”的相对性)。
⑵运用数据图表,建立量化评价资源质量的思维方式。
3.素养成长目标
⑴人地协调观:树立资源可持续利用意识,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逻辑。
⑵综合思维:关联资源属性、数量、质量与区域发展需求的关系。
⑶区域认知:对比不同地区资源问题差异(如中东石油 vs. 中国稀土)。
⑷地理实践力:设计简易资源评价量表,应用于本地案例。
4.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稀土资源案例,增强国家资源安全观与科技自立意识。
二、课标教材与重难点
1.课标要求: “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材内容:
⑴重点:自然资源数量与质量的特征分析。
⑵难点:自然资源稀缺性的相对性(技术、替代品、需求变化的影响)。
3.教材处理:
补充 “中国稀土资源困境” 案例,强化质量特征分析。
三、学情分析
1.已有基础:高一学过土地、水资源等单一资源类型,但对“资源属性体系”缺乏系统认知。
2.认知短板:
⑴难以区分资源“自然属性”与“社会经济属性”(如钻石的价值来源)。
⑵对“资源枯竭”的理解绝对化,忽视技术革新作用。
3.策略突破:
用 智能手机拆解动画 展示40余种矿产资源(如钴、锂),直观揭示资源与生活的关联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3分钟)
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一部手机的“资源之旅”》,展示手机中稀土、铜、钴等资源的全球来源地(刚果钴矿、中国稀土)。
提出问题:
“如果刚果停止出口钴矿,全球手机生产会停滞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列举手机生产依赖的资源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设计意图:
以生活场景切入,激发兴趣,引出自然资源“稀缺性”主题,关联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链。
2.新知探究1:自然资源及其属性(8分钟)
教师活动:
案例对比:
案例1:撒哈拉沙漠太阳能(丰富但未开发) → 自然属性(存在性)。
案例2:波斯湾石油(开发引发战争) → 社会经济属性(价值性、冲突性)。
板书框架:
学生活动:
辨析“南极冰川水”是否属于自然资源(强调技术、经济条件影响)。
设计意图:
通过极端案例,破除“存在即资源”的误区,深化属性认知。
3.新知探究2: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10分钟)
教师活动:
数据探究:
国家 稀土储量占比 稀土产量占比
中国 36% 63%
美国 12% 0%
缅甸 5% 12%
提出问题:
“美国储量高却零开采,中国为何超负荷生产?”
学生活动:
分析储量与产量的矛盾,推导“经济需求”“开采成本”对数量稀缺性的影响。
设计意图:
突破“数量有限=绝对稀缺”的线性思维,理解市场与政策的调节作用。
4.新知探究3: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7分钟)
教师活动:
实验演示:对比澳大利亚铁矿(品位65%)与印度铁矿(品位35%)。
计算:冶炼1吨钢铁所需矿石量(澳矿1.54吨 vs 印矿2.86吨)。
结论: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开发成本与环境代价。
学生活动:
设计“资源质量评价表”(指标:品位、埋深、伴生矿、运输距离)。
设计意图:
将抽象质量概念转化为可量化指标,培养资源评价能力。
5.深度学习:资源稀缺性的相对性(难点突破,6分钟)
教师活动:
组织辩论: “石油枯竭是人类未来最大危机吗?”
正方:化石能源不可再生,需求增长 → 绝对稀缺。
反方:页岩气技术、光伏替代 → 相对稀缺。
学生活动:
分组搜集证据(如美国页岩气革命、中国光伏装机量数据),辩论中渗透“技术革新可拓展资源边界”观点。
设计意图:
通过对抗性思辨,理解稀缺性的动态特征,呼应课标“资源替代”理念。
6.当堂应用:高考真题解析(4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高考题:
大港油田地下储气库群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是利用枯竭的地下天然气藏改造而成的,包括大张坨、板南等11座地下储气库。该地下储气库群主要承担京津冀地区天然气“错峰填谷”任务,是京津冀地区能源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示意大港油田大张坨地下储气库地表集注站景观。据此完成7~8题。
7.大港油田地下储气库群向京津冀地区输送天然气的主要时间段是( )
A.11月至次年2月 B.3~5月
C.6~8月 D.9~11月
8.与人工开挖的地下储气库相比,大港油田利用枯竭气藏建设地下储气库群的主要优势是( )
A.安全性高 B.恒温恒湿
C.储气量大 D.运维成本低
学生活动:
认真思考,独立作答,教师巡视讲解。
第7题,京津冀地区冬季较为寒冷,为供暖期,采暖用气量大,因此大港油田地下储气库群向京津冀地区输送天然气进行“错峰填谷”的主要时段是11月至次年2月,A正确。3~5月天气回暖,采暖用气量减少,所以不是主要输送天然气时间段,B错误;6~8月气温高,无需供暖,天然气输送量减少,C错误;9~11月气温还不是特别低,燃气取暖还没有达到峰值,D错误。
第8题,大港油田利用枯竭气藏建设地下储气库群,利用枯竭的地下天然气藏改造而成,运维成本低,D正确;地下天然气藏改造在安全性上比不上人工开挖的,人工开挖的安全设计更加科学,A错误;都是地下储气库,所以恒温恒湿是其共性,B错误;储气量由空间决定,无法确定两类地下储气库的空间容量大小,C错误。
设计意图:
强化高考答题范式,训练“属性-特征-评价”逻辑链。
7.归纳总结与拓展提升(2分钟)
教师活动:
以 “稀土资源困局” 升华主题:
“中国稀土曾占全球90%,低价出口粗加工产品;如今加强管控,发展永磁电机技术——从‘卖资源’到‘卖技术’的蜕变!”
学生活动:
撰写一句话启示(例:“资源控制力比资源本身更重要”)。
设计意图:
融合国家战略与学科素养,强化资源安全意识。
五、教学板书设计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一、属性
┌───────────┐ ┌───────────┐
│ 自然属性 │------>│ 存在性·数量·质量 │
└───────────┘ └───────────┘
┌───────────┐ ┌───────────┐
│ 社会经济属性 │------>│ 价值·稀缺·权属 │
└───────────┘ └───────────┘
二、数量特征
1.有限性 → 绝对稀缺
2.需求增长/分布不均 → 相对稀缺
三、质量特征
1.品位高低 → 成本效益
2.开发难度 → 环境代价
四、破局之道
技术革新·替代资源·国家管控
六、分层作业设计
类型 内容
基础 绘制自然资源属性思维导图
提升 分析沙特石油“从依赖到转型”的双刃剑效应(关联“愿景2030”计划)
实践 调查本地垃圾分类回收率,撰写资源循环利用建议书(应用“城市矿产”概念)
七、课后反思
1.情境主线有效性:
手机-稀土案例贯穿全课,生活化与学术性平衡较好,但稀土数据需更新(2024年中国产量占比降至70%)。
2.难点突破策略:
辩论活动活跃但时间紧张,部分学生未充分举证,下次可前置资料检索任务。
3.思政融合深度:
资源安全观渗透自然,但“替代技术”案例不足(如钠电池替代锂电池),需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