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 《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 《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5 17:3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与民族交融》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 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通过地图和教材,在概括三国与两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等时期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示意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情况,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
2. 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归纳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及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民族融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和方法。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与影响,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3.家国情怀:能够运用相关图文史料,探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感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南方经济开发。
教学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途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设计意图)《滚滚长江东逝水》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也是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卷首语,其悲壮慨叹的主题把学生带入历史,用视频歌曲方式吸引学生感性兴趣。
【讲授新课】
一、三国与两晋
1.三国鼎立
出示《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图》、史料和曹操诗句,认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体
会当时动乱的社会环境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东汉统一帝国的垮台和分裂局面的出现,应从黄巾暴动说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的豪强纷纷组织武装,修筑坞壁占据底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东汉末年相继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中平六年(189年) ,董卓受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所召,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何兹全《三国史》
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
教师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介绍三国建立情况。
魏国——建立者:曹丕;都城:洛阳;起止时间:220-265年
蜀国——建立者:刘备;都城:成都;起止时间:221-263年
吴国——建立者:孙权;都城:建业(今南京);起止时间:222-280年
2.西晋的兴衰
出示西晋建立与灭亡简图,对应出示地图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地图时空观念。
【知识拓展】八王之乱
26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的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五胡趁虚而入。
【知识】西晋的灭亡
311年,刘聪领匈奴军队攻占了西晋的都城洛阳,俘获晋怀帝;西晋军队则在长安拥立愍[mǐn]帝,延续西晋政权。
316年,刘曜又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结束。
3.五胡内迁
①五胡内迁背景:
◆东汉以来中原政权的军事征服;
◆三国至西晋中原内乱,人口锐减,需要劳动力;
◆自然环境恶化,北方气候寒冷。
教师出示材料:
中国的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教师讲解: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已陆续向内地迁徙。光武帝刘秀打破西汉边民严禁内迁的铁律后,边民逐渐内迁,大量游牧民族以各种方式被迁入充实边郡。 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和补充内地劳动人手的不足,经常招募和强制他们入居内地。各少数族人民内迁后,在汉族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地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业生活过渡。魏晋时,西北各少数族人民向内地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
②主要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各族内迁后,魏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力役。汉族官僚、地主多以少数民族人为奴婢、佃客。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因而反抗不断地发生。
教师出示《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帮助学生形成时空概念。
③影响:
◆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
◆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设计意图)政权更迭是时间脉络,地图演变是空间变化,通过展示《三国鼎立图》、《西晋统一图》、《少数民族内迁图》地图,使时间与空间两条线索同时进行,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
过渡:八王之乱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迅速爆发。八王之乱后西晋迅速走向衰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同时,北民大量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高潮,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东晋与南朝
1. 朝代更替
①东晋的兴衰(317-420年)
◆建立: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河为止。
教师出示《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帮助学生形成时空概念。
◆灭亡: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
②南朝的统治(420-589年)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2.士族
士族,又称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的特殊的社会阶层。
用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引出乌衣巷的传奇:
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住宅区,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以此得名。元帝司马睿能重建东晋政权,系得力于王导的谋划。元帝登基时甚至要把王导拉到身旁同受百官朝贺,民间更是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可见其权势熏天。
再列举“王与马,共天下”“汉代士族”兴起材料,对士族进行全面分析: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做官的重要途径。士人接受教育,就可以入仕居官;获得官场权势,反过来又能强化财富的占有;雄厚的家族财力,又足以保障子孙继续接受教育、成为士人。东汉以来,这种“教育-权势-财富”的循环占有,越来越多地围绕“族”而展开了。东汉士族,大多同时具有学门、官族、豪右的特征,可以视为三者的三位一体。士人官僚在汉晋间发展为士族门阀,“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门望。士族是一种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性现象。若干士族在几个世纪以来长盛不衰、垄断权势,成为魏晋南北朝最耀眼的政治景观之一。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①形成背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魏晋政权统治基础依赖士族。
②士族名人代表:王羲之,谢灵运;庶族名人代表:陶渊明。
③衰落原因:隋唐时期,随着士族阶层日渐腐朽、科举制度的实行、中小地主力量兴起和唐末农民起义的冲击,士族制度最终走向崩溃。
3.江南的开发
江南: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
“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ー,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总之,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史记·货殖列传》
提出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魏晋之前,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经济落后。
阅读材料,说说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増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治、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中国历史纲要·上》
扬州(略当江南大部)“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约相当今宁绍平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学生回答问题预设: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民族融合。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人民的辛勤劳动。
教师总结:
①江南经济发展原因
◆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北民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发展;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人民的辛勤劳动。
②江南开发的表现
◆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政权长期处于大分裂、大动乱,经济上处于大破坏、大回旋状态。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它继承了汉代农业技术进步基础,生产力又在不断的发展中。“永嘉南渡”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中国整个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北方先进技术传到南方,农垦事业得到扩展。北魏统一北方后,生产力也得到恢复。特别是均田制(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的施行,使十六国时期130多年的巨大战乱,带来的土地无人耕、财赋无所出的局面得以解决。把已荒芜土地利用起来,安置了流散的劳动力。
—— 张履鹏《农业经济史研究》
◆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魏晋南北朝大袖衫、间色条纹裙 东晋青瓷羊尊
◆商业: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pān yú]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南方的商业交换也发展起来。魏晋开始,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长江是东西交通的大动脉,江陵、夏口、建康和京口是沿长江的大都市,又是货物的集散地。建康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有数十万人口……因为商业交换发达,“关市之征”成为南朝财政收入的必要构成部分。北魏世宗时,甄琛上疏,曾以南朝关市税比北朝的谷帛之输。商业及商业有关的税收在南朝税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和南海各地的贸易,在宋齐这一时期也有发展。广州是南海贸易的大港口。南海各地的货物多从这里进入中国,中国各地的货物也多从这里输出国外。历史记载宋齐时期凡在广州做官的,无不发大财。
——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③江南开发的影响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o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e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u) 、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有利于江南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南朝政权更迭图》《西晋末北民南迁》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用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诗词引入士族的学习,引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史料,学生分析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提高学生史料实证能力。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角度展示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感受经济发展给社会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影响。
过渡: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林立
“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教师出示《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帮助学生建立时空概念。
“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唐)房玄龄等《晋书·江统传》
勒清定五品,以张宾领选。复续定九品。署张班为左执法郎,孟卓为右执法郎,典定士族,副选举之任。今群僚及州郡岁各举秀才、至孝、廉清、贤良、直言、武勇之士各一人。
——《晋书·石勒载记》
北周创始人宇文泰尊崇周礼的治国理念,奉行仁义、孝悌、忠信、礼让、廉平、俭约等儒家理论;......至5世纪末,吐谷浑占据了西域的鄯善、且末等地,其政治制度也进一步完善。拾寅在位时(452--481),大力吸收内地政权制度,“建官多效中国”,国内原长史、司马等职官逐渐为王、仆射、尚书、郎中所取代。
——周伟洲《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与民族关系研究》
得出认识:随着民族间的交流、交融,民族差异缩小,但民族隔阂依然存在。
2.淝水之战
①背景: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②过程:公元383年,前秦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今安徽寿县东)。
③结果:
东晋大败前秦,前秦政权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民族矛盾加剧。
3.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
①背景: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民族融合加强。
◆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
孝文帝自幼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教养下,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下》
②内容:
◆迁都洛阳,改籍贯
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今山西大同),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汉化政策
穿汉服: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说汉话: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30岁以上暂缓。
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与汉族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资治通鉴》卷140
(孝文帝)规定宗室诸王正妃“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并强制性地命自己的几个弟弟分别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及鲜卑勋臣八姓之首穆氏之女为妃。
——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
③影响
积极影响: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南朝四代,政治上仍沿袭晋朝的旧习而不能振作,但经济上则因大量北方人口的南迁获得了发展的新机遇,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北朝统治下的北方,虽然是政权分立、战乱频仍,却也促成了民族间的大融合,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大一统的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牛耕图(魏晋墓葬壁画)
得出:鲜卑族生产方式农耕化
鲜卑人乐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得出:学习汉族的礼乐制度,加速政权封建化; 生活方式汉族化
消极影响:
南北朝首都的空间距离缩小,双方的制度差异也大大缩小了。改革令北魏进入了一段盛期。王朝着意“文治”,汉族士族的地位明显上升。南迁洛阳的鲜卑显贵习惯了洛阳的繁华奢靡,其子弟有条件接受良好的国家教育,大大加速了汉化,有人的诗赋经史水准甚至超过普通汉人。但没跟上“汉化”时尚的鲜卑武人,未免在政治上黯然失色了。……北镇将士更感到了巨大落差。平城以北设有六个军镇,驻重兵以御柔然,本是号称“国之肺腑”的贵族子弟立功升迁的好去处,其地维持着浓厚尚武传统和鲜卑风习。然而随洛阳朝廷转向文治,六镇鲜卑将士的仕途变狭窄了,升迁无望,部分人甚至沦落到了“役同所养”的地步。北魏社会由此出现了深刻裂痕。有远见的人士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概:“往在代都,武质而治安;中京以来,文华而政乱!”武、质、文、华之词与治、乱之词联系起来,用来指示急剧汉化所造成的种族、文化和阶级裂痕,以及社会的脱序、失调和错位。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得出结论:
移植门阀制度,生活腐化、政治日益腐败,引发社会矛盾;
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为后来北魏分裂埋下隐患;
放弃本民族文化,改鲜卑勇武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削弱北魏军事力量。
4.北朝的结束
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五个朝代合称为“北朝”。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辩一辩:三国时期历史故事的真伪”活动。通过本活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许停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