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统编九上语文第1单元检测卷(新考向)04(原卷版+解析版+讲解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统编九上语文第1单元检测卷(新考向)04(原卷版+解析版+讲解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5 08:12:3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秋统编九上语文第1单元检测卷(新考向)04
河南等地适用范围:1单元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共4分)
中华大地广袤无边,山河美景雄浑壮丽,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写下诗文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旖旎风光,恍若仙境;“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洞庭湖宽阔无边、气势磅①礴(薄礴);“乱花渐欲迷人眼”,春日里百花齐放,令人眼花②缭(瞭缭)乱;“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冬日里冰天雪地,使人精神振奋。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你作出选择。(C)(2分)
A.zhé hún zhèngB.shé hùn zhèng
C.zhé hùn zhènD.shé hún zhèn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2.古诗词默写。(8分)
亲爱的同学们,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展望未来,我们要有“①会当凌绝顶,②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的豪情壮志,我们要认识到“③沉舟侧畔千帆过,④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发展规律,不努力就会被时代淘汰的进取精神;更要有“⑤山重水复疑无路,⑥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的开拓精神。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⑦但愿人长久,⑧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祝愿我们以后的日子健康平安!
3.传承红色精神,可以为建设更美好、更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蓄力量。班上组织了以“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共10分)
(1)下面是宣讲小组搜集的材料,请你研读材料,思考其内涵,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4分)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太行根据地的广大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筑起了抗日的铜墙铁壁,培育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太行精神”是太行军民为抗击外敌入侵而激发出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是太行军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锤炼而成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是太行军民用鱼水情谊凝结成的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宝贵品质,是太行军民以鲜血和生命孕育而成的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太行精神”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太行精神”的内涵是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
(2)活动中,板报小组设置了“新闻速递”专栏。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下面这则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35字以内)(3分)
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我省将加强对红色档案资源的收集、管理和利用。红色档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真实记录,是挖掘、研究和弘扬红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河南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档案资源非常丰富。收集好、管理好、利用好这份珍贵的资源,对于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增强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意义重大。
示例:我省将加强对红色档案资源的收集、管理和利用。
(3)在参加网上祭奠英烈活动后,有同学写下了一首小诗,但有一句他还没有想好,请你帮这位同学在横线处补写合适的内容。(3分)
青山绿水,长留人间浩气;
苍松翠柏,告慰先烈英灵。
每一次致敬,都是一次永葆忠诚本色的刻骨铭记;
每一次祭奠,都是一次筑牢使命担当的郑重宣誓;
示例:每一次缅怀,都是一次牢记初心使命的砥砺鞭策。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赓续先烈志,共筑中华魂!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4-7题。(共16分)
一湖碧水入画来
谭谈
①蓝天下,青山旁,静卧着一湖碧水。
②这些天,每当天际泛白,我就来到白马湖湖边草地上,一边呼吸新鲜的空气,一边欣赏碧水青山和青山之上天际的变化。只见远方山脊的天空越来越亮,渐渐,云彩变红,把天际下一个个翠绿的山头映衬出来。接着,山头上冒出来一个红点。不一会,红点变为半个红球,好像在害羞地拨开红云朝外张望。一阵,才勇敢地露出整个脸庞,把一缕缕光芒洒向大地……
③朝阳下的青山,更加秀丽妩媚;朝阳下的碧水,像翡翠,像明镜,无比动人。云朵亮丽多彩,幻化出各种图案,如骏马奔驰,似彩带飘逸……这时,没有山风掠过,湖面很静,青山很静。湖水把两岸的青山、天上的彩云,全揽在自己怀里。水上是天,彩云飘动;水面,也是天,也有彩云飘动。
④屈指算算,我在这湖畔生活了快二十年。对白马湖今与昔、浊与清的变化,有深切的体会。
⑤原本,这里没有湖,两排高山之间,是一个长长的峡谷。峡谷里,从远处流来一条溪河,那是孙水河。孙水汇入涟水,涟水注入湘江。最终,汇入洞庭、长江,流入大海。在那个意气风发的年代,为了解决娄邵盆地数十万亩良田的灌溉问题,山民们在党和政府的组织下,从十里八乡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人们满腔豪情壮志,用锄头扁担等原始工具,筑起了一道百余米长、几十米厚、十数层楼高的土坝,将两边的大山连接起来,截断了这条千百年来流淌在山谷里的孙水河……于是,两排青山之下,出现了这个水面达一万多亩的大湖。平日,可用水力发电,点亮千家万户;农忙时,湖水又可流入田土,浇灌庄稼。
⑥20世纪90年代,一批作家捐出数万册图书,在水库边设立了一个乡村图书馆,被人们称为“作家爱心书屋”。那些年,画家、摄影家、书法家、作家纷纷来到这里,写生、摄影、写作,把这里的碧水青山请进他们的作品,好不热闹!
⑦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广阔湖面喧闹起来,上有水上飞机,下有快艇穿梭,水上餐厅一家挨一家,游客纷至沓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湖岸的人们,有的搞起了网箱养鱼,有的拉起了围网,划占一块水域来放养鱼虾。紧接着,渔业公司也进驻了。然而,为了追求效益,渔业公司时常把大量饲料撒入湖中。鱼肥了,但几年下来,一湖碧水也浊了、黄了。
⑧这时,人们才惊醒:这是在杀鸡取卵啊!得到了短期利益,却带来了长期污染。
⑨十年前,当地政府痛下决心,进行整改。先是把粗放式开发引来的水上飞机、快艇等游乐设施全部迁走,接着将水上餐厅、湖边宾馆、游乐场所统统关掉。工作人员依法依纪,耐心做工作,也依法给予补偿。有些户,有些人,上门十次不行,就上门二十次、三十次,反反复复给他们讲解政策,推心置腹和他们分析利害关系。要给子孙留一座青山,留一湖好水啊!
⑩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工作,湖面上没有了快艇穿梭,没有了网箱和围网,湖岸边更没有水上餐厅了。
白马湖水浊与清的演变,在我的脑海里迅速地闪过。这个变化,不正反映了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生态观念的进步?
太阳升高了,阵阵山风掠过,湖面上泛起一层层的涟漪,阳光下,微波如碎银般跳动。这时,岸边草地上,有艺术院校的师生端坐,正对着近处的碧水和远处的青山,认真地写生呢!只见一块块写生板上,一幅幅漂亮的画作正在绘成。一些摄影家也来到了这里,举起长长短短的相机,把蓝天、青山、碧水,引进镜头……
一湖碧水复又回,一湖碧水入画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作者在文中写了白马湖哪些变化?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
筑起了土坝,截断了孙水河,形成了风景如画的白马湖→①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发展旅游业和渔业,湖水被污染了→②当地政府下决心进行整改,一湖碧水复又回
5.结合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简要分析标题“一湖碧水入画来”的妙处。(3分)
这是摄像机拍下来蓝天、青山、碧水的美景;经过政府的整改,碧水重新焕发了生机,再现了当初的美丽,表现了当地政府治理环境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从表达效果上,起到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2)不一会,红点变为半个红球,好像在害羞地拨开红云朝外张望。一阵,才勇敢地露出整个脸庞,把一缕缕光芒洒向大地……(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3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朝阳升起时的美丽过程,说明白马湖如今的环境清新宜人。
6.试分析文章第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过渡。用“我”的亲身经历,更有说服力,更能表现出政府在治理白马湖环境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效。
7.散文最后提到有很多艺术院校的师生在写生板上绘制画作,有一些摄影家把蓝天碧水引进镜头……请你用自己的话配合恰当的修辞描述一下他们的佳作。(3分)
走在白马湖湖边上,那一湖碧绿的湖水,犹如翡翠闪闪发光。此时,如果你乘着小船,自由自在地在湖里游荡,会更加惬意,也为翡翠里嵌上几颗珍珠。能看到对面的青山,树木极多,整座山蓊蓊郁郁;白云悠悠,飘荡在山上,飘荡在天际,浓浓的白云非常好看。云是动态的美吧,要不,它怎么像个小孩那么调皮,那么纯真呢?风吹着湖面,水浪不停地拍打着岸边,给人的感觉非常美好。人世间,万物都像蓝天一样真诚与空灵。(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8-10题。(共12分)
【文本一】
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
①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一出出“国风好戏”,到博物馆文创成为广受热捧的爆款,再到中华传统服饰成为新一轮时尚潮……近年来,以国风之名进行的各类文化演绎开展得如火如荼。
②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与国风、国潮屡屡“破圈”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生活在“Z世代”的年轻人主动拥抱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之美。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活起来”。
③确实,当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回归,并流行于年轻群体时,我们看到“国风热”成为文化生活新时尚。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的京剧、黄梅戏等传统戏剧、《虞兮叹》等古风歌曲,被做成表情包的三星堆文物,无不因文化之美打动着年轻人。
④国风呈现传统文化之形,也寄托传统文化之魂。无论是东方审美的意境,还是为人处世的哲理,很多都能在国风中找到答案。比如有的产品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融入设计,既打造了中国独有的文化IP,又提供了美感与素材,还借此弘扬了传统神话故事中坚持不懈、甘于奉献等精神。
⑤国风“出圈”的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当《清明上河图》在现代技术的修复下褪去历史尘埃,当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当精美的灯光、舞台让千年前的歌舞技惊全网,传统文化实现了与现实的接续交融。技术赋能文化表达,文化充盈技术内涵,这正是国风古韵在今天重焕新生,并且“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原因。
⑥文化是国风的内核,那些打着国风的旗号粗制滥造,甚至坑蒙拐骗的,只能是“伪国风”。真正的国风,能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火爆荧屏的《典籍里的中国》、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等,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创新先要守正,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否则无论包装得多么华丽,都只能是“无根的浮萍”。说到底,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
⑦国风的流行,激荡的是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镌刻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用新时代的创意展现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既能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也可以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
(选自《赣南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①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广受关注。电视媒体与网络视听平台持续发力,推出了多主题、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与创新意义,其创作特点和经验值得总结。
②在内容呈现上,文化类综艺节目拓展内容覆盖全面,除了诗词、戏曲、文物等领域之外,还延展到典籍、国乐、传统节日、杂技等方面,在思想穿透力、文化影响力、艺术感染力方面下足功夫,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与精神高度。例如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深度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高度,描摹历史风貌,其国风、国韵、国潮引发一轮轮观看热潮与网络热议,引起观众共鸣。
③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久久为功,更需要花大力气、开动脑筋,创造性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将中华美学精神巧妙熔铸其中,从而真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传播。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持续打动我们、滋润我们、鼓舞我们。
(摘编自《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无论是东方审美的意境,还是为人处世的哲理,很多都能在国风中找到答案。
B.国风的流行,彰显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
C.如今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风节目还没能够吹进现实的角落。
D.文本一国风“出圈”和文本二列举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都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的传播。
【解析】C.根据文本一第②段的语句“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角落”,可知C项表述错误。
9.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⑥段是如何论证“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的。(5分)
首先运用对比论证,揭示“伪国风”和“真国风”的本质差别,强调了“真正的国风,能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然后通过举例论证,论证创新先要守正,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最后总结归纳观点“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
10.文本一第⑤段与文本二第②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具体分析。(4分)
文本一第⑤段举《清明上河图》的例子,论证了国风“出圈”的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的观点。文本二第②段列举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有力地论证了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思想穿透力、文化影响力、艺术感染力方面下足功夫,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与精神高度的观点。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1-14题。(共11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①。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货,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②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③,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
(选自《清史稿·郑燮传》,有删改)
【注释】①苞苴(bāojū):馈赠和贿赂。②谴:降罪。③捐廉代输: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
1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宠辱偕忘 词语推断法:偕同 一起
(2)或阻之 查阅词典法:①代词,代人或代事物。有 的,有的人,有的事。②有时。③或许、也许。(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① (填序号)
(3)去之日 课内迁移法: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离开
1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13.文章结尾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4.两文段都表现了什么精神?结合【乙】文段内容,简要说明这种精神在郑燮身上的表现。(4分)
精神:先忧后乐。表现:郑燮在潍县任职期间,遇灾荒当即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并表示救人命在即,上面降罪自己承担;秋天歉收时他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百姓交赋税。
【乙文参考译文】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的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5-16题。(共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下面诗句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暗含的感慨最接近的一项是()A(2分)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解析】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分)
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了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四、名著阅读(5分)
17.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5分)
(1)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请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任选一个问题作答。
①说说“土地”凝聚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太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示例①:在《我爱这土地》等诗作中,“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对人民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
示例②:在《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等诗中,“太阳”表现了诗人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2)读了《艾青诗选》后,大家都在“豆瓣读书”上留下自己的点评。请参照小豫对《朝花夕拾》的点评,为《艾青诗选》写一则点评。(50字左右)
点评:《朝花夕拾》不是小说,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不是传记,却提供了鲁迅早年的一大批鲜为人知的传记材料;它不是历史书,却使人从中看到近代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而生动形象的侧面;它当然更不是民俗学著作,但它却涉及并记叙了那么多的城乡风习。
示例:《艾青诗选》诗集中收录了诗人艾青的诗作,既有《向太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有《时代》《老人》这样有另一种动人风范的优秀之作。读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艾青炽热的爱国情怀,还可以学习艾青诗歌的特点,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五、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一个人能感受到的温暖可能是长久的,也有可能是片刻的。温暖可以源于任何人:父母、亲人、朋友、老师、陌生人,也有可能是你的对手。无论如何,都要好好珍惜这份无价的温暖,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温暖瞬间。
(1)请以“那一刻,”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③600字左右。
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上面的材料能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秋统编九上语文第1单元检测卷(新考向)04
河南等地适用范围:1单元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共4分)
中华大地广袤无边,山河美景雄浑壮丽,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写下诗文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旖旎风光,恍若仙境;“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洞庭湖宽阔无边、气势磅①礴(薄礴);“乱花渐欲迷人眼”,春日里百花齐放,令人眼花②缭(瞭缭)乱;“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冬日里冰天雪地,使人精神振奋。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你作出选择。(C)(2分)
A.zhé hún zhèngB.shé hùn zhèng
C.zhé hùn zhènD.shé hún zhèn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2.古诗词默写。(8分)
亲爱的同学们,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展望未来,我们要有“①会当凌绝顶,②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的豪情壮志,我们要认识到“③沉舟侧畔千帆过,④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发展规律,不努力就会被时代淘汰的进取精神;更要有“⑤山重水复疑无路,⑥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的开拓精神。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⑦但愿人长久,⑧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祝愿我们以后的日子健康平安!
3.传承红色精神,可以为建设更美好、更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蓄力量。班上组织了以“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共10分)
(1)下面是宣讲小组搜集的材料,请你研读材料,思考其内涵,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4分)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太行根据地的广大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筑起了抗日的铜墙铁壁,培育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太行精神”是太行军民为抗击外敌入侵而激发出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是太行军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锤炼而成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是太行军民用鱼水情谊凝结成的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宝贵品质,是太行军民以鲜血和生命孕育而成的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太行精神”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太行精神”的内涵是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
(2)活动中,板报小组设置了“新闻速递”专栏。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下面这则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35字以内)(3分)
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我省将加强对红色档案资源的收集、管理和利用。红色档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真实记录,是挖掘、研究和弘扬红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河南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档案资源非常丰富。收集好、管理好、利用好这份珍贵的资源,对于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增强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意义重大。
示例:我省将加强对红色档案资源的收集、管理和利用。
(3)在参加网上祭奠英烈活动后,有同学写下了一首小诗,但有一句他还没有想好,请你帮这位同学在横线处补写合适的内容。(3分)
青山绿水,长留人间浩气;
苍松翠柏,告慰先烈英灵。
每一次致敬,都是一次永葆忠诚本色的刻骨铭记;
每一次祭奠,都是一次筑牢使命担当的郑重宣誓;
示例:每一次缅怀,都是一次牢记初心使命的砥砺鞭策。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赓续先烈志,共筑中华魂!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4-7题。(共16分)
一湖碧水入画来
谭谈
①蓝天下,青山旁,静卧着一湖碧水。
②这些天,每当天际泛白,我就来到白马湖湖边草地上,一边呼吸新鲜的空气,一边欣赏碧水青山和青山之上天际的变化。只见远方山脊的天空越来越亮,渐渐,云彩变红,把天际下一个个翠绿的山头映衬出来。接着,山头上冒出来一个红点。不一会,红点变为半个红球,好像在害羞地拨开红云朝外张望。一阵,才勇敢地露出整个脸庞,把一缕缕光芒洒向大地……
③朝阳下的青山,更加秀丽妩媚;朝阳下的碧水,像翡翠,像明镜,无比动人。云朵亮丽多彩,幻化出各种图案,如骏马奔驰,似彩带飘逸……这时,没有山风掠过,湖面很静,青山很静。湖水把两岸的青山、天上的彩云,全揽在自己怀里。水上是天,彩云飘动;水面,也是天,也有彩云飘动。
④屈指算算,我在这湖畔生活了快二十年。对白马湖今与昔、浊与清的变化,有深切的体会。
⑤原本,这里没有湖,两排高山之间,是一个长长的峡谷。峡谷里,从远处流来一条溪河,那是孙水河。孙水汇入涟水,涟水注入湘江。最终,汇入洞庭、长江,流入大海。在那个意气风发的年代,为了解决娄邵盆地数十万亩良田的灌溉问题,山民们在党和政府的组织下,从十里八乡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人们满腔豪情壮志,用锄头扁担等原始工具,筑起了一道百余米长、几十米厚、十数层楼高的土坝,将两边的大山连接起来,截断了这条千百年来流淌在山谷里的孙水河……于是,两排青山之下,出现了这个水面达一万多亩的大湖。平日,可用水力发电,点亮千家万户;农忙时,湖水又可流入田土,浇灌庄稼。
⑥20世纪90年代,一批作家捐出数万册图书,在水库边设立了一个乡村图书馆,被人们称为“作家爱心书屋”。那些年,画家、摄影家、书法家、作家纷纷来到这里,写生、摄影、写作,把这里的碧水青山请进他们的作品,好不热闹!
⑦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广阔湖面喧闹起来,上有水上飞机,下有快艇穿梭,水上餐厅一家挨一家,游客纷至沓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湖岸的人们,有的搞起了网箱养鱼,有的拉起了围网,划占一块水域来放养鱼虾。紧接着,渔业公司也进驻了。然而,为了追求效益,渔业公司时常把大量饲料撒入湖中。鱼肥了,但几年下来,一湖碧水也浊了、黄了。
⑧这时,人们才惊醒:这是在杀鸡取卵啊!得到了短期利益,却带来了长期污染。
⑨十年前,当地政府痛下决心,进行整改。先是把粗放式开发引来的水上飞机、快艇等游乐设施全部迁走,接着将水上餐厅、湖边宾馆、游乐场所统统关掉。工作人员依法依纪,耐心做工作,也依法给予补偿。有些户,有些人,上门十次不行,就上门二十次、三十次,反反复复给他们讲解政策,推心置腹和他们分析利害关系。要给子孙留一座青山,留一湖好水啊!
⑩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工作,湖面上没有了快艇穿梭,没有了网箱和围网,湖岸边更没有水上餐厅了。
白马湖水浊与清的演变,在我的脑海里迅速地闪过。这个变化,不正反映了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生态观念的进步?
太阳升高了,阵阵山风掠过,湖面上泛起一层层的涟漪,阳光下,微波如碎银般跳动。这时,岸边草地上,有艺术院校的师生端坐,正对着近处的碧水和远处的青山,认真地写生呢!只见一块块写生板上,一幅幅漂亮的画作正在绘成。一些摄影家也来到了这里,举起长长短短的相机,把蓝天、青山、碧水,引进镜头……
一湖碧水复又回,一湖碧水入画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作者在文中写了白马湖哪些变化?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
筑起了土坝,截断了孙水河,形成了风景如画的白马湖→①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发展旅游业和渔业,湖水被污染了→②当地政府下决心进行整改,一湖碧水复又回
5.结合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简要分析标题“一湖碧水入画来”的妙处。(3分)
这是摄像机拍下来蓝天、青山、碧水的美景;经过政府的整改,碧水重新焕发了生机,再现了当初的美丽,表现了当地政府治理环境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从表达效果上,起到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2)不一会,红点变为半个红球,好像在害羞地拨开红云朝外张望。一阵,才勇敢地露出整个脸庞,把一缕缕光芒洒向大地……(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3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朝阳升起时的美丽过程,说明白马湖如今的环境清新宜人。
6.试分析文章第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过渡。用“我”的亲身经历,更有说服力,更能表现出政府在治理白马湖环境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效。
7.散文最后提到有很多艺术院校的师生在写生板上绘制画作,有一些摄影家把蓝天碧水引进镜头……请你用自己的话配合恰当的修辞描述一下他们的佳作。(3分)
走在白马湖湖边上,那一湖碧绿的湖水,犹如翡翠闪闪发光。此时,如果你乘着小船,自由自在地在湖里游荡,会更加惬意,也为翡翠里嵌上几颗珍珠。能看到对面的青山,树木极多,整座山蓊蓊郁郁;白云悠悠,飘荡在山上,飘荡在天际,浓浓的白云非常好看。云是动态的美吧,要不,它怎么像个小孩那么调皮,那么纯真呢?风吹着湖面,水浪不停地拍打着岸边,给人的感觉非常美好。人世间,万物都像蓝天一样真诚与空灵。(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8-10题。(共12分)
【文本一】
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
①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一出出“国风好戏”,到博物馆文创成为广受热捧的爆款,再到中华传统服饰成为新一轮时尚潮……近年来,以国风之名进行的各类文化演绎开展得如火如荼。
②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与国风、国潮屡屡“破圈”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生活在“Z世代”的年轻人主动拥抱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之美。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活起来”。
③确实,当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回归,并流行于年轻群体时,我们看到“国风热”成为文化生活新时尚。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的京剧、黄梅戏等传统戏剧、《虞兮叹》等古风歌曲,被做成表情包的三星堆文物,无不因文化之美打动着年轻人。
④国风呈现传统文化之形,也寄托传统文化之魂。无论是东方审美的意境,还是为人处世的哲理,很多都能在国风中找到答案。比如有的产品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融入设计,既打造了中国独有的文化IP,又提供了美感与素材,还借此弘扬了传统神话故事中坚持不懈、甘于奉献等精神。
⑤国风“出圈”的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当《清明上河图》在现代技术的修复下褪去历史尘埃,当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当精美的灯光、舞台让千年前的歌舞技惊全网,传统文化实现了与现实的接续交融。技术赋能文化表达,文化充盈技术内涵,这正是国风古韵在今天重焕新生,并且“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原因。
⑥文化是国风的内核,那些打着国风的旗号粗制滥造,甚至坑蒙拐骗的,只能是“伪国风”。真正的国风,能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火爆荧屏的《典籍里的中国》、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等,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创新先要守正,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否则无论包装得多么华丽,都只能是“无根的浮萍”。说到底,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
⑦国风的流行,激荡的是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镌刻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用新时代的创意展现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既能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也可以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
(选自《赣南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①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广受关注。电视媒体与网络视听平台持续发力,推出了多主题、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与创新意义,其创作特点和经验值得总结。
②在内容呈现上,文化类综艺节目拓展内容覆盖全面,除了诗词、戏曲、文物等领域之外,还延展到典籍、国乐、传统节日、杂技等方面,在思想穿透力、文化影响力、艺术感染力方面下足功夫,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与精神高度。例如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深度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高度,描摹历史风貌,其国风、国韵、国潮引发一轮轮观看热潮与网络热议,引起观众共鸣。
③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久久为功,更需要花大力气、开动脑筋,创造性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将中华美学精神巧妙熔铸其中,从而真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传播。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持续打动我们、滋润我们、鼓舞我们。
(摘编自《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无论是东方审美的意境,还是为人处世的哲理,很多都能在国风中找到答案。
B.国风的流行,彰显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
C.如今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风节目还没能够吹进现实的角落。
D.文本一国风“出圈”和文本二列举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都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的传播。
【解析】C.根据文本一第②段的语句“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角落”,可知C项表述错误。
9.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⑥段是如何论证“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的。(5分)
首先运用对比论证,揭示“伪国风”和“真国风”的本质差别,强调了“真正的国风,能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然后通过举例论证,论证创新先要守正,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最后总结归纳观点“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
10.文本一第⑤段与文本二第②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具体分析。(4分)
文本一第⑤段举《清明上河图》的例子,论证了国风“出圈”的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的观点。文本二第②段列举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有力地论证了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思想穿透力、文化影响力、艺术感染力方面下足功夫,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与精神高度的观点。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1-14题。(共11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①。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货,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②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③,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
(选自《清史稿·郑燮传》,有删改)
【注释】①苞苴(bāojū):馈赠和贿赂。②谴:降罪。③捐廉代输: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
1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宠辱偕忘 词语推断法:偕同 一起
(2)或阻之 查阅词典法:①代词,代人或代事物。有 的,有的人,有的事。②有时。③或许、也许。(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① (填序号)
(3)去之日 课内迁移法: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离开
1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13.文章结尾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4.两文段都表现了什么精神?结合【乙】文段内容,简要说明这种精神在郑燮身上的表现。(4分)
精神:先忧后乐。表现:郑燮在潍县任职期间,遇灾荒当即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并表示救人命在即,上面降罪自己承担;秋天歉收时他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百姓交赋税。
【乙文参考译文】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的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5-16题。(共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下面诗句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暗含的感慨最接近的一项是()A(2分)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解析】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分)
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了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四、名著阅读(5分)
17.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5分)
(1)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请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任选一个问题作答。
①说说“土地”凝聚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太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示例①:在《我爱这土地》等诗作中,“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对人民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
示例②:在《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等诗中,“太阳”表现了诗人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2)读了《艾青诗选》后,大家都在“豆瓣读书”上留下自己的点评。请参照小豫对《朝花夕拾》的点评,为《艾青诗选》写一则点评。(50字左右)
点评:《朝花夕拾》不是小说,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不是传记,却提供了鲁迅早年的一大批鲜为人知的传记材料;它不是历史书,却使人从中看到近代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而生动形象的侧面;它当然更不是民俗学著作,但它却涉及并记叙了那么多的城乡风习。
示例:《艾青诗选》诗集中收录了诗人艾青的诗作,既有《向太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有《时代》《老人》这样有另一种动人风范的优秀之作。读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艾青炽热的爱国情怀,还可以学习艾青诗歌的特点,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五、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一个人能感受到的温暖可能是长久的,也有可能是片刻的。温暖可以源于任何人:父母、亲人、朋友、老师、陌生人,也有可能是你的对手。无论如何,都要好好珍惜这份无价的温暖,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温暖瞬间。
(1)请以“那一刻,”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③600字左右。
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上面的材料能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0张PPT)
人教新版 九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九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新考向)讲解课件
九上语文第1单元检测卷04
河南等地适用 范围:1单元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共4分)
中华大地广袤无边,山河美景雄浑壮丽,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写下诗文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旖旎风光,恍若仙境;“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洞庭湖宽阔无边、气势磅①  礴  (薄 礴);“乱花渐欲迷人眼”,春日里百花齐放,令人眼花②  缭  (瞭 缭)乱;“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冬日里冰天雪地,使人精神振.奋。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你作出选择。( C )(2分)
A.zhé hún zhèng B.shé hùn zhèng
C.zhé hùn zhèn D.shé hún zhèn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C
2.古诗词默写。(8分)
亲爱的同学们,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展望未来,我们要有“①  会当凌绝顶  ,②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的豪情壮志,我们要认识到“③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④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发展规律,不努力就会被时代淘汰的进取精神;更要有“⑤  山重水复疑无路  ,⑥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的开拓精神。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⑦  但愿人长久  ,⑧  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祝愿我们以后的日子健康平安!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沉舟侧
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山重水复疑无

柳暗花明又一村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3.传承红色精神,可以为建设更美好、更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蓄力量。班上组织了以“厚植家国情怀 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共10分)
(1)下面是宣讲小组搜集的材料,请你研读材料,思考其内涵,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4分)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太行根据地的广大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筑起了抗日的铜墙铁壁,培育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太行精神”是太行军民为抗击外敌入侵而激发出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是太行军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锤炼而成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是太行军民用鱼水情谊凝结成的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宝贵品质,是太行军民以鲜血和生命孕育而成的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太行精神”诞生于  抗日战争  时期。“太行精神”的内涵是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万众一心、敢于胜利  ,英勇奋斗、无私奉献。
抗日战争
万众一心、敢于胜利
(2)活动中,板报小组设置了“新闻速递”专栏。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下面这则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35字以内)(3分)
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我省将加强对红色档案资源的收集、管理和利用。红色档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真实记录,是挖掘、研究和弘扬红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河南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档案资源非常丰富。收集好、管理好、利用好这份珍贵的资源,对于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增强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意义重大。
示例:我省将加强对红色档案资源的收集、管理和利用。
(3)在参加网上祭奠英烈活动后,有同学写下了一首小诗,但有一句他还没有想好,请你帮这位同学在横线处补写合适的内容。(3分)
青山绿水,长留人间浩气;
苍松翠柏,告慰先烈英灵。
每一次致敬,都是一次永葆忠诚本色的刻骨铭记;
每一次祭奠,都是一次筑牢使命担当的郑重宣誓;
 示例:每一次缅怀,都是一次牢记初心使命的砥砺鞭策  。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赓续先烈志,共筑中华魂!
示例:每一次缅怀,都是一次牢记初心使命的砥砺鞭策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4-7题。(共16分)
一湖碧水入画来
谭 谈
①蓝天下,青山旁,静卧着一湖碧水。
②这些天,每当天际泛白,我就来到白马湖湖边草地上,一边呼吸新鲜的空气,一边欣赏碧水青山和青山之上天际的变化。只见远方山脊的天空越来越亮,渐渐,云彩变红,把天际下一个个翠绿的山头映衬出来。接着,山头上冒出来一个红点。不一会,红点变为半个红球,好像在害羞地拨开红云朝外张望。一阵,才勇敢地露出整个脸庞,把一缕缕光芒洒向大地……
③朝阳下的青山,更加秀丽妩媚;朝阳下的碧水,像翡翠,像明镜,无比动人。云朵亮丽多彩,幻化出各种图案,如骏马奔驰,似彩带飘逸……这时,没有山风掠过,湖面很静,青山很静。湖水把两岸的青山、天上的彩云,全揽在自己怀里。水上是天,彩云飘动;水面,也是天,也有彩云飘动。
④屈指算算,我在这湖畔生活了快二十年。对白马湖今与昔、浊与清的变化,有深切的体会。
⑤原本,这里没有湖,两排高山之间,是一个长长的峡谷。峡谷里,从远处流来一条溪河,那是孙水河。孙水汇入涟水,涟水注入湘江。最终,汇入洞庭、长江,流入大海。在那个意气风发的年代,为了解决娄邵盆地数十万亩良田的灌溉问题,山民们在党和政府的组织下,从十里八乡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人们满腔豪情壮志,用锄头扁担等原始工具,筑起了一道百余米长、几十米厚、十数层楼高的土坝,将两边的大山连接起来,截断了这条千百年来流淌在山谷里的孙水河……于是,两排青山之下,出现了这个水面达一万多亩的大湖。平日,可用水力发电,点亮千家万户;农忙时,湖水又可流入田土,浇灌庄稼。
⑥20世纪90年代,一批作家捐出数万册图书,在水库边设立了一个乡村图书馆,被人们称为“作家爱心书屋”。那些年,画家、摄影家、书法家、作家纷纷来到这里,写生、摄影、写作,把这里的碧水青山请进他们的作品,好不热闹!
⑦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广阔湖面喧闹起来,上有水上飞机,下有快艇穿梭,水上餐厅一家挨一家,游客纷至沓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湖岸的人们,有的搞起了网箱养鱼,有的拉起了围网,划占一块水域来放养鱼虾。紧接着,渔业公司也进驻了。然而,为了追求效益,渔业公司时常把大量饲料撒入湖中。鱼肥了,但几年下来,一湖碧水也浊了、黄了。
⑧这时,人们才惊醒:这是在杀鸡取卵啊!得到了短期利益,却带来了长期污染。
⑨十年前,当地政府痛下决心,进行整改。先是把粗放式开发引来的水上飞机、快艇等游乐设施全部迁走,接着将水上餐厅、湖边宾馆、游乐场所统统关掉。工作人员依法依纪,耐心做工作,也依法给予补偿。有些户,有些人,上门十次不行,就上门二十次、三十次,反反复复给他们讲解政策,推心置腹和他们分析利害关系。要给子孙留一座青山,留一湖好水啊!
⑩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工作,湖面上没有了快艇穿梭,没有了网箱和围网,湖岸边更没有水上餐厅了。
白马湖水浊与清的演变,在我的脑海里迅速地闪过。这个变化,不正反映了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生态观念的进步?
太阳升高了,阵阵山风掠过,湖面上泛起一层层的涟漪,阳光下,微波如碎银般跳动。这时,岸边草地上,有艺术院校的师生端坐,正对着近处的碧水和远处的青山,认真地写生呢!只见一块块写生板上,一幅幅漂亮的画作正在绘成。一些摄影家也来到了这里,举起长长短短的相机,把蓝天、青山、碧水,引进镜头……
一湖碧水复又回,一湖碧水入画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作者在文中写了白马湖哪些变化?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
筑起了土坝,截断了孙水河,形成了风景如画的白马湖→①  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发展旅游业和渔业,湖水被污染了  →②  当地政府下决心进行整改,一湖碧水复又回 
人们为了追求经济
利益,发展旅游业和渔业,湖水被污染了
当地政府下决心进行整改,一
湖碧水复又回
5.结合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简要分析标题“一湖碧水入画来”的妙处。(3分)
这是摄像机拍下来蓝天、青山、碧水的美景;经过政府的整改,碧水重新焕发了生机,再现了当初的美丽,表现了当地政府治理环境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从表达效果上,起到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2)不一会,红点变为半个红球,好像在害羞地拨开红云朝外张望。一阵,才勇敢地露出整个脸庞,把一缕缕光芒洒向大地……(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3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朝阳升起时的美丽过程,说明白马湖如今的环境清新宜人。
6.试分析文章第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过渡。用“我”的亲身经历,更有说服力,更能表现出政府在治理白马湖环境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效。
7.散文最后提到有很多艺术院校的师生在写生板上绘制画作,有一些摄影家把蓝天碧水引进镜头……请你用自己的话配合恰当的修辞描述一下他们的佳作。(3分)
走在白马湖湖边上,那一湖碧绿的湖水,犹如翡翠闪闪发光。此时,如果你乘着小船,自由自在地在湖里游荡,会更加惬意,也为翡翠里嵌上几颗珍珠。能看到对面的青山,树木极多,整座山蓊蓊郁郁;白云悠悠,飘荡在山上,飘荡在天际,浓浓的白云非常好看。云是动态的美吧,要不,它怎么像个小孩那么调皮,那么纯真呢?风吹着湖面,水浪不停地拍打着岸边,给人的感觉非常美好。人世间,万物都像蓝天一样真诚与空灵。(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8-10题。(共12分)
【文本一】
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
①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一出出“国风好戏”,到博物馆文创成为广受热捧的爆款,再到中华传统服饰成为新一轮时尚潮……近年来,以国风之名进行的各类文化演绎开展得如火如荼。
②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与国风、国潮屡屡“破圈”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生活在“Z世代”的年轻人主动拥抱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之美。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活起来”。
③确实,当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回归,并流行于年轻群体时,我们看到“国风热”成为文化生活新时尚。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的京剧、黄梅戏等传统戏剧、《虞兮叹》等古风歌曲,被做成表情包的三星堆文物,无不因文化之美打动着年轻人。
④国风呈现传统文化之形,也寄托传统文化之魂。无论是东方审美的意境,还是为人处世的哲理,很多都能在国风中找到答案。比如有的产品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融入设计,既打造了中国独有的文化IP,又提供了美感与素材,还借此弘扬了传统神话故事中坚持不懈、甘于奉献等精神。
⑤国风“出圈”的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当《清明上河图》在现代技术的修复下褪去历史尘埃,当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当精美的灯光、舞台让千年前的歌舞技惊全网,传统文化实现了与现实的接续交融。技术赋能文化表达,文化充盈技术内涵,这正是国风古韵在今天重焕新生,并且“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原因。
⑥文化是国风的内核,那些打着国风的旗号粗制滥造,甚至坑蒙拐骗的,只能是“伪国风”。真正的国风,能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火爆荧屏的《典籍里的中国》、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等,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创新先要守正,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否则无论包装得多么华丽,都只能是“无根的浮萍”。说到底,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
⑦国风的流行,激荡的是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镌刻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用新时代的创意展现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既能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也可以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
(选自《赣南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①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广受关注。电视媒体与网络视听平台持续发力,推出了多主题、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与创新意义,其创作特点和经验值得总结。
②在内容呈现上,文化类综艺节目拓展内容覆盖全面,除了诗词、戏曲、文物等领域之外,还延展到典籍、国乐、传统节日、杂技等方面,在思想穿透力、文化影响力、艺术感染力方面下足功夫,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与精神高度。例如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深度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高度,描摹历史风貌,其国风、国韵、国潮引发一轮轮观看热潮与网络热议,引起观众共鸣。
③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久久为功,更需要花大力气、开动脑筋,创造性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将中华美学精神巧妙熔铸其中,从而真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传播。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持续打动我们、滋润我们、鼓舞我们。
(摘编自《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无论是东方审美的意境,还是为人处世的哲理,很多都能在国风中找到答案。
B.国风的流行,彰显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
C.如今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风节目还没能够吹进现实的角落。
D.文本一国风“出圈”和文本二列举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都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的传播。
【解析】C.根据文本一第②段的语句“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角落”,可知C项表述错误。
C
9.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⑥段是如何论证“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的。(5分)
首先运用对比论证,揭示“伪国风”和“真国风”的本质差别,强调了“真正的国风,能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然后通过举例论证,论证创新先要守正,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最后总结归纳观点“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
10.文本一第⑤段与文本二第②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具体分析。(4分)
文本一第⑤段举《清明上河图》的例子,论证了国风“出圈”的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的观点。文本二第②段列举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有力地论证了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思想穿透力、文化影响力、艺术感染力方面下足功夫,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与精神高度的观点。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1-14题。(共11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①。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货,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②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③,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
(选自《清史稿·郑燮传》,有删改)
【注释】①苞苴(bāo jū):馈赠和贿赂。②谴:降罪。③捐廉代输: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
1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宠辱偕.忘 词语推断法:偕.同  一起 
(2)或.阻之 查阅词典法:①代词,代人或代事物。有的,有的人,有的事。②有时。③或许、也许。(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①  (填序号)
(3)去.之日 课内迁移法: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离开 
一起 
① 
离开 
1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13.文章结尾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4.两文段都表现了什么精神?结合【乙】文段内容,简要说明这种精神在郑燮身上的表现。(4分)
精神:先忧后乐。表现:郑燮在潍县任职期间,遇灾荒当即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并表示救人命在即,上面降罪自己承担;秋天歉收时他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百姓交赋税。
【乙文参考译文】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的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5-16题。(共4分)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下面诗句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暗含的感慨最接近的一项是( A )(2分)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解析】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A
1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分)
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了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四、名著阅读(5分)
17.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5分)
(1)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请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任.选.一.个.问题作答。
①说说“土地”凝聚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太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示例①:在《我爱这土地》等诗作中,“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对人民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
示例②:在《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等诗中,“太阳”表现了诗人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2)读了《艾青诗选》后,大家都在“豆瓣读书”上留下自己的点评。请参照小豫对《朝花夕拾》的点评,为《艾青诗选》写一则点评。(50字左右)
点评:《朝花夕拾》不是小说,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不是传记,却提供了鲁迅早年的一大批鲜为人知的传记材料;它不是历史书,却使人从中看到近代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而生动形象的侧面;它当然更不是民俗学著作,但它却涉及并记叙了那么多的城乡风习。
示例:《艾青诗选》诗集中收录了诗人艾青的诗作,既有《向太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有《时代》《老人》这样有另一种动人风范的优秀之作。读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艾青炽热的爱国情怀,还可以学习艾青诗歌的特点,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五、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一个人能感受到的温暖可能是长久的,也有可能是片刻的。温暖可以源于任何人:父母、亲人、朋友、老师、陌生人,也有可能是你的对手。无论如何,都要好好珍惜这份无价的温暖,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温暖瞬间。
(1)请以“那一刻,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③600字左右。
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上面的材料能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