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目标◇
1.会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2.发展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提高学生证明文字命题的能力,培养举一反三、灵活变换的能力.
3.体会数学源于实际、运用于实际的应用价值,领悟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欣赏数学的几何美、对称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同样的需要继续学习它的判定,它是否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一样,结论和题设互换呢?猜想我们可以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1 等角对等边
典例1 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 )
A.a=3,b=3,c=4
B.a∶b∶c=2∶3∶4
C.∠B=50°,∠C=80°
D.∠A∶∠B∶∠C=1∶1∶2
[解析]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易知A,D是等腰三角形;C项中由内角和为180°可得∠A=180°-(∠B+∠C)=50°=∠B,所以C也是等腰三角形;B项中三边各不相等,所以不是等腰三角形.
[答案] B
探究点2 网格中的等腰三角形
典例2 如图,正方形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边长都是1.已知A,B是两格点,若△ABC为等腰三角形,且S△ABC=1.5,则满足条件的格点C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 如图,分情况讨论:
①AB为等腰△ABC底边时,符合△ABC为等腰三角形的C点有4个;②AB为等腰△ABC其中的一条腰时,符合△ABC为等腰三角形的C点有4个.因为S△ABC=1.5,所以满足条件的格点C只有两个,如图中实心的点.
[答案] B
探究点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有关证明
典例3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已知:如图,AD是△ABC的外角∠CAE的平分线,AD∥BC.求证:AB=AC.
[解析] ∵AD∥BC,∴∠1=∠B,∠2=∠C.
又AD平分∠CAE,
∴∠1=∠2,∴∠B=∠C,∴AB=AC.
探究点4 尺规作等腰三角形
典例4 尺规作图: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a,底边上高的长为h(图1),求作这个等腰三角形.
图1 图2
[解析] 作法:如图2.
(1)作线段AB=a.
(2)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与AB相交于点D.
(3)在MN上取一点C,使DC=h.
(4)连接AC,BC,则△ABC就是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三、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反思◇
本节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首先要求学生写出已知和求证,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内讨论,最后与课本规范的证明过程对比.这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代替老师的讲解,能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15.3.1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运用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2.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益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发现、证明及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的发现、证明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知道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请同学们按下面的要求操作,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然后沿着虚线剪开,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通过折叠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1 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
典例1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5 cm,其中一边长为3 cm,则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 ( )
A.3 cm B.6 cm
C.3 cm或6 cm D.8 cm
[解析] 当3 cm是底时,则腰长是(15-3)÷2=6(cm),此时能够组成三角形;当3 cm是腰时,则底是15-3×2=9(cm),此时3+3<9,不能组成三角形,应舍去.
[答案] B
探究点2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典例2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解析] ∵AB=AC,BD=BC=AD,
∴∠ABC=∠C=∠BDC,∠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
所以,在△ABC中,∠A=36°,∠ABC=∠C=72°.
探究点3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典例3 如图,点D,E在△ABC的BC边上,AB=AC,AD=AE.求证:BD=CE.
[解析] 过点A作AP⊥BC,交BC于点P.
∵AB=AC,∴BP=PC.
∵AD=AE,∴DP=PE,
∴BP-DP=PC-PE,
∴BD=CE.
三、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
形的性质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的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设计上让学生从动手实验入手,发现、猜想、证明、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逐步懂得联系生活实际.个别同学会对“等边对等角”以及“三线合一”的性质理解不透,应用的不是很熟练,仍然忽略两种情况的存在,还需多加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