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的确定》参考教案2

文档属性

名称 《信息来源的确定》参考教案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16-07-08 22:2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信息来源的确定
〖单元概述〗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确定信息需求是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开始阶段,准确的信息需求有利于信息活动的顺利进行,是我们分析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具体问题应该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学生已经掌握了信息需求确定的方法,能够根据具体的活动任务设计出准确的信息需求表,接下来要考虑的是从什么渠道获取这些信息即信息的来源。
〖课程标准〗
(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例如:烽火台、信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代表着信息传播发展的不同阶段。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需要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学习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了解信息来源的分类。
2.了解信息来源的确定因素。
技能性目标:
1.正确地认识信息来源的广泛性。
2.认真分析信息需求,有效地使用信息来源。
情感性目标:
密切关注日常生活中信息来源的变化,养成收集信息来源的习惯。
与同学交流不同信息来源的优缺点,体验不同信息来源对人们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信息来源的确定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如果你想到一名胜风景区旅游,但又不了解旅游的相关注意事项,如费用、随身携带物品、景点天气情况等,供你选择的信息源有旅游公司、去过这个旅游景点的游客、因特网三个,你会做出何种准确的选择?
2.引出活动任务。
确定上节课中信息需求表中的信息来源。
3.分析活动任务,分解任务。
分析:对每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分解:对需要同一信息源的信息归类,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4.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5.自主探究学习,示范指导完成任务。
6.课堂评价(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7.课堂总结,巩固知识。
8.后续活动。
根据活动的处理建议,结合实际情况,完成活动,巩固本节知识、技能和分析方法。针对活动的完成情况,学生继续思考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方法,为下一节课活动作准备。
〖所需课时〗 1 课时
〖课前准备〗
设备:学校一般采用专线、宽带、电话线等连接方式接入因特网,计算机中的浏览器一般选Internet Explorer(简称IE)。
学生:学会IE的简便设置、因特网的基础知识(网址、主页、超级链接等)。
教师:各种教学用的记录表及评价表,如信息需求表、信息来源表、搜索网站情况表、作品引用记录表、活动评价表等。
〖相关资料〗
《信息技术基础》〉
〖活动安排〗
教师不断地举事例进行授课,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信息的必要性和信息来源地确定。
〖对不同起点的学生〗
1.需要帮助的学生:帮助其了解信息的不同,正确地认识信息来源的广泛性。认真分析信息需求,有效地使用信息来源
2.可以提高的学生:帮助其加深对信息的理解,不断地给其开阔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