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
(一)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3)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4)__________,望峰息心;_________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二)字词与语用(每小题2分,共6分)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绯红(fēi) 褶皱(zhě) 嶙峋(lín) 匀称(chèn)
B. 伶俐(líng) 栖息(qī) 酝酿(niàng) 倔强(jué)
C. 镂空(lòu) 亘古(gèn) 殷红(yān) 纤维(xiān)
D. 嶙峋(xún) 匀称(chēng) 伶俐(lì) 酝酿(yùn)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他__________地翻阅着那本泛黄的相册,仿佛在与旧时光对话。
2.面对质疑,她__________地陈述实验数据,逻辑严密。
3.这篇文章的语言__________,富有诗意,却又暗含锋芒。
A. 小心翼翼 侃侃而谈 含蓄隽永
B. 屏息凝神 振振有词 含蓄隽永
C. 小心翼翼 振振有词 隽永含蓄
D. 屏息凝神 侃侃而谈 隽永含蓄
(三)病句修改(3分)
4. 下面句子有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原句:通过这次研学活动,使我们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8分)
5. 学校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拟写标语】(2分)为活动拟一条不超过20字的宣传标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访谈提纲】(3分)如果你将采访本地非遗传承人,请写出3个有针对性的访谈问题。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文转换】(3分)阅读下面统计图(略),用一句话概括八年级学生对非遗项目了解程度的主要特点(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在长江的臂弯里,有一座城,叫荆州。它不像西安那样厚重,也不似苏州那般灵秀,却自有一种从容的底气。城墙斑驳,砖缝里长出藤蔓,像老人手背上的青筋,无声地诉说着千年前的刀光剑影。
我走过护城河,看斜阳把古塔的影子拉长,像一支毛笔,在城砖上写下‘时间’二字。忽然想起《与朱元思书》里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原来,古与今的距离,不过是一阵风、一江水、一声鸟鸣。”
材料二:
“荆州古城墙的砖,每块都刻着工匠的名字。明代《工部厂库须知》规定:‘砖瓦匠人须刻姓名,以备查验。’一块砖,就是一个人的履历。如今,这些字迹被风雨磨得模糊不清,却在考古学家的拓片里重新显影。
这让我想到语文课本中的《中国石拱桥》。茅以升写道:‘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古桥与古城墙,何尝不是同一种精神?——把名字刻进历史,让责任与时间同长。”
6. 材料一中作者借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材料二引用《工部厂库须知》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刻字”,其内涵有何异同?(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材料一中画线句。(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文化遗产的生命力”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阅读《答谢中书书》节选,完成11—14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四时俱备 俱:__________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作者如何表现山川之“奇”?请从感官角度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末“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30分)
1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文化遗产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活着的、会呼吸的当下。”
请以“在传承中生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可讲述你与某项非遗的相遇,也可论述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要求:1. 不少于600字;2. 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3.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 (1)孤山寺北贾亭西 (2)江入大荒流 (3)折戟沉沙铁未销 (4)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
2. A(B“伶俐”读líng lì;C“殷红”读yīn;D“匀称”读chèn)
3. A(“小心翼翼”契合“翻阅相册”,“侃侃而谈”强调从容陈述,“含蓄隽永”符合语境)
4. 删去“通过”或“使”:研学活动使我们深刻理解了……
5. (1)示例:触摸非遗温度,赓续文化血脉
(2)示例:1.您学艺时最难忘的工序是什么?2.如今最大的传承困境是什么?3.年轻人如何参与保护?
(3)示例:超七成学生仅“听说过”非遗,深度认知不足。
二、阅读理解
6. 借古城沧桑与江水永恒,抒发对历史更迭的感慨与对文化延续的敬畏。
7. 以制度化的“刻名”凸显古人责任意识,为后文“让名字与时间同长”的论述提供历史依据。
8. 同:均体现对历史的铭记。异:材料一“刻字”是自然风化的痕迹,象征时间;材料二“刻字”是人为制度,象征责任。
9. 比喻拟人并用,将塔影比作“毛笔”,赋予斜阳书写能力,化静为动,凸显古城与时间的诗意对话。
10. 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1.与当代生活的情感联结(如材料一的“望峰息心”);2.责任精神的代际传递(如材料二的“刻名”制度);3.科学认知与审美体验的融合(如古桥原理与文学书写)。
11. (1)全、都 (2)欣赏、领悟
12. 清晨的薄雾即将消散,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地鸣叫。
13. 调动视觉(高峰、清流、五色石壁)、听觉(猿鸟鸣叫)、动静结合(晓雾与竞跃),多维度呈现山川灵动。
14. 既自豪于山川之奇前无古人,又暗含对世人不懂欣赏的惋惜,流露孤高自赏之情。
三、写作
【评分标准】
一类卷(27—30分):立意深刻,材料鲜活,结构严谨,语言有文采。
二类卷(24—26分):主题明确,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三类卷(21—23分):主题较明确,内容完整,语言通顺。
四类卷(18—20分):主题模糊,内容单薄,语言平淡。
五类卷(17分以下):偏题或抄袭。
【写作点拨】
记叙文可写“学做蓝印花布”的细节:从“刻板时的手抖”到“染缸前的屏息”,再到“晾晒时的惊艳”,以布纹生长隐喻文化传承。
议论文可立论“传承不是复制,而是让传统基因在当代语境中突变”,用故宫文创、数字敦煌等案例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