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5 09:4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教科书 书 名:《中国历史》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包括三个子目:“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环环相扣,其中,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本课不仅承接了第十二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以及第十三课“东汉的兴衰”中的部分内容,巧妙地起到了承上启下、总结归纳的关键作用。秦汉大一统的盛世,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内部关系的和谐与对外交流的拓展。在汉武帝时期,大一统格局得以深化,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壮举,不仅加深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辟铺设了坚实的基石。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犹如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贸易及文化交融,成为了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
学情分析
通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科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构筑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并拥有了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这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创新与发挥空间。在前几课的学习历程中,学生们深入探索了两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面貌,对这一时期政治上实现的大一统格局以及经济上的显著发展有了清晰的认识。这些知识储备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视野,更为他们接下来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学生掌握张骞两度出使西域的壮举、丝绸之路的开辟历程,以及西汉时期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措施等核心历史事实,深刻领悟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并主动探究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 2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深入分析历史资料,同时通过识读敦煌壁画中的《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及《丝绸之路线路图》等直观材料,自主提取并整合相关历史信息,锻炼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意识及时空观念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家国情怀.通过深入探究,深刻体会张骞开辟西域之路的艰难险阻,学习他为国家利益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进取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其深厚的家国情怀,并激励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崇高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丝绸之路的路线; 汉朝加强对西域经营的主要措施以和影响。
教学难点: 1.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 2.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师: 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今天,我们的历史课堂就将聚焦于这样一位伟人与他那不朽的壮举。在正式踏入这段传奇故事之前,我想邀请大家先静下心来,通过一段精心挑选的影像片段,穿越时空的壁垒,来看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河西走廊——使者》 当张骞勇敢地踏上西域那片神秘而遥远的土地,历经了无数艰难险阻,穿越了广袤无垠的沙漠后,发生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走进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二.讲授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老师: 同学们,正如我们刚才所吟诵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唐诗生动地描绘了西域那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一个春风难以触及、友人难以相伴的荒芜之地。西域,以其干旱的气候、人迹罕至的广袤、以及潜藏的危险与未知,自古以来便给人一种既向往又畏惧的感觉。 那么,汉武帝为何还派人出使西域? 面对未知且充满危险的西域之旅,以及可能遭遇的匈奴拦截,汉武帝并未退缩,而是毅然发布了招贤令,寻求能够担当此重任的勇士。在众多不确定与担忧之中,张骞,这位勇敢无畏的探险家,挺身而出,主动应募,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途。他的行动,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英勇与决心,更为后世的中西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纪元。 出示《张骞出使西域图》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100多人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7-69页,小组合作,以表格归纳张骞通西域相关知识点。 第一次第二次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与乌孙结盟;加强汉与西域各国的关系结果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历史解释:结合两次出使西域的成果思考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答:1. 政治:促进汉朝与西域各民族友好往来,密切汉与西域的联系; 2. 经济: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问题思考:你能从张骞身上学习到哪些精神品质? 答:不屈不挠、不畏艰险、持之以恒、勇于探索、报效祖国。 (二)丝绸之路 老师: 观察教材第80页《丝绸之路图》。假如你是一位贩运丝绸的商人,想把货物从长安运到欧洲、北非,会怎么走呢 跨学科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绘制出陆上丝绸之路简图。(展示地理名词,附方向图标) 出示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图》 是的,商人们会载着中国的货物,从长安出发,向西经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和北非,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就是陆上丝绸之路。问题思考: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有哪些物品传到了西域,西域又有哪些物品传到了中国? 答: 问题思考:结合所讲内容,丝绸之路有何历史作用? 答: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汉武帝时期,不仅巩固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还积极拓展了海上交通网络,使得汉朝的海上航线日益丰富。在这些航线中,一条起始于山东沿海,直接连接朝鲜半岛与日本的海上通道尤为显著。而更为著名的则是“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一条具有深远意义的海上贸易与文化交流之路。 请参照教材第81页的《汉代海上航路图》,我们可以详细描绘“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航程:它起始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随后经过中南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这一海上咽喉,继而通往孟加拉湾的广阔水域,最远到达印度半岛的南端以及现今的斯里兰卡岛。这条路线不仅促进了商品与技术的交流,更在海上架起了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友谊桥梁。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标志着中国通过海洋这一广阔平台,与众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的经济与文化联系,进一步推动了古代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与此同时,西汉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而西域地区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归中央政府管辖,则是在西域都护府设置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内容。 (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老师: 张骞成功出使西域并开辟丝绸之路,背后离不开强盛汉王朝的强大支撑。随着丝绸之路的日益繁荣,汉朝为了维护边疆稳定和保护这条重要的商路,实行了什么政策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2页,归纳汉朝加强对西域管理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 设置西域都护府班超出 使西域甘英出 使大秦班勇再次 出使西域改西域都护府 为西域长史府时间意义
(四)历史与现实 老师: 出示《图解“一带一路”》 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一带一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中国,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用开放的胸襟,为世界联动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历史解释:丝路精神的核心是什么?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的认识。 答:有利于促进中国与沿线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总结提升 老师: 在总书记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本课所讲述的丝绸之路之间,我们见证了历史与现代的巧妙交融。这一宏伟构想不仅承载着中国对和平发展的坚定承诺,更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通过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我们重温了那段繁荣的交流岁月,同时也开启了新的合作篇章。让我们携手前行,在共建“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中,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为世界的繁荣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四、板书设计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张骞通西域 目的 : 概况: 意义: 丝绸之路 路线: 意义: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