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我是好孩子
第四课时 《快乐的农夫》
课题 《快乐的农夫》 单元 1 学科 音乐 年级 一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西南大学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我是好孩子” 的第四课时,单元围绕 “懂礼貌、讲礼仪、爱劳动、爱家乡、爱祖国” 的好孩子品质展开。本课通过聆听《快乐的农夫》,聚焦 “爱劳动” 的品质培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劳动的快乐,理解劳动的意义,是单元中 “爱劳动” 主题的重要载体,将音乐学习与品德教育有机融合,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快乐的农夫》是德国作曲家舒曼创作的钢琴小品,选自《少年钢琴曲集》,为 F 大调,四四拍,带再现的二段体。A 段:左手演奏主旋律,右手和弦跳音伴奏轻巧有弹性,如农夫哼唱欢快小调,传递憨厚朴实的劳动氛围;B 段:第一乐句八分音符和弦伴奏在中间声部,第二乐句再现 A 段主题,左右手叠加八度音,结束在热烈气氛中;全曲旋律短小、结构规整,大量使用附点节奏,音调基于分解和弦,起伏自然,情绪欢快活泼,生动刻画了勤劳风趣的农夫形象。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好动,喜欢游戏和肢体律动,对声音和图画敏感。已有基础:能初步感知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能通过简单律动表现音乐情绪,具备基本的合作意识;待提升点:对 “四四拍”“独奏” 等音乐概念陌生,难以用精准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变化,需要通过具象化游戏和模仿活动理解抽象音乐要素。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目标:通过聆听音乐,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和节拍韵律,辨别钢琴独奏的音色特点,形成对音乐形象的直观审美体验。艺术表现目标:能运用身体律动表现音乐的强弱变化和节拍规律;模唱主题旋律,掌握简单的音乐表现技能。在实践中展现对音乐的理解与诠释。创意实践目标:在小组合作中主题编创简单的情境表演,将音乐情绪与生活场景结合;通过画旋律线条,激发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文化理解目标:了解《快乐的农夫》是德国作曲家舒曼的钢琴作品选自《少年钢琴曲集》,结合乐曲传递的劳动快乐,理解劳动在生活中的意义。
重难点 重点:感受《快乐的农夫》欢快活泼的情绪和四四拍 “强、弱、次强、弱” 的节拍韵律;辨别钢琴独奏的音色特点。 难点:用身体律动表现音乐的强弱变化;理解 “独奏” 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 播放劳动片段,提问:“这些声音像农夫在做什么劳动?请用动作模仿。”2. 播放动画版《悯农》古诗视频,提问:“古诗里的农民伯伯辛苦吗?从哪里看出来?”3. 引入:“今天的音乐也藏着农夫的快乐,一起听听吧!” 1. 聆听声音,用动作模仿锄地、浇水、收割等劳动场景。2. 观看视频,分享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如汗水、弯腰等细节)。3. 期待聆听乐曲。。 用生活声音和古诗情境,链接 “劳动” 主题,激发学生兴趣,为感受乐曲情绪铺垫。
二、新课教学 1. 作曲家故事:为同学们介绍作曲家创作这首乐曲背后的故事。2.初听感知演奏形式:播放乐曲,提问:“乐曲用了怎样的演奏形式?” 播放视频,介绍 “钢琴独奏”(一件乐器演奏)。3. 再次聆听做律动:讲解四四拍 “强、弱、次强、弱”,示范 “播种”(强拍弯腰)“施肥”(弱拍抬手)动作,组织分组练习,提问:“哪组动作与音乐强弱更匹配?” 1.听老师讲述作曲家故事,认识作曲家——舒曼2.初听后回答 “一种乐器”,认识钢琴,理解 “独奏”。3. 跟随教师做律动,分组练习 “播种”“施肥”,判断动作与强弱的匹配度。 通过视觉与听觉结合,帮助学生将音乐情绪与具体场景关联,从整体到细节,逐步感知乐曲要素。
1. 画旋律线:播放主题旋律,引导:“音乐像波浪起伏,用手画出线条。” 展示学生作品,对比 “上坡(音高)”“下坡(音低)”。2. 认识独奏:播放钢琴独奏与打击乐合奏片段,提问:“哪段是‘独奏’?” 总结:“独奏是一件乐器演奏,合奏是多种乐器一起演奏。” 1.听旋律画线条,分享 “上坡”“下坡” 的感受。2. 听辨独奏与合奏片段,说出区别。 通过音效互动,培养学生对乐器音色的辨别能力。通过律动、模唱、绘画等多感官活动,突破 “四四拍”“独奏” 等难点;
1. 分段聆听 A 段:播放 A 段,引导用 “lu” 模唱,分组:一组模唱,二组用三角铁敲强拍。2. 分段聆听 B 段:播放 B 段,引导用 “la” 模唱,提问:“这段像农夫在做什么?”(如跳舞、欢呼)3. 综合表演:组织分组设计劳动场景(播种组、割麦组、浇水组、丰收组),指挥各组随音乐依次表演。 1. 用 “lu” 模唱 A 段,一组模唱、二组用三角铁伴奏。2. 用 “la” 模唱 B 段,联想农夫跳舞、欢呼的场景。3. 分组设计并表演劳动场景,随音乐做对应动作。 通过动作强化对平行旋律的理解。综合表演强化对音乐情绪和劳动场景的关联理解。培养节奏感、协作能力及创意表现力。
四、课堂拓展 1. 介绍作曲家舒曼:“《快乐的农夫》是舒曼为女儿创作的,选自《少年钢琴曲集》。” 播放同曲集中《勇敢的骑士》片段,提问:“与《快乐的农夫》情绪有什么不同?”2. 播放合唱版《快乐的农夫》,提问:“对比钢琴版,你更喜欢哪个?可用小铃鼓、沙锤加入伴奏。” 1. 聆听《勇敢的骑士》,感受情绪差异(如更坚定)。2. 对比聆听合唱版与钢琴版,分享喜好;用小铃鼓、沙锤为音乐伴奏。 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意表达能力。拓展音乐视野,通过对比聆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创造力。
五、课堂评价 1. 发放评价表:“能安静聆听、用动作表现强弱、知道‘独奏’意思的画笑脸。”2. 组织各组展示劳动情境剧,引导其他组用 “拇指向上 / 向下” 投票,提问获奖组:“你们组哪里表现最好?” 1. 自评并同桌互查,画笑脸。2. 分组展示,投票评价;获奖组分享优点(如动作与音乐匹配)。 通过自评与互评,巩固学习成果,培养评价意识。
六、课堂总结 1. 提问:“今天学了什么?” 总结:音乐名称《快乐的农夫》(德 舒曼)、节拍四四拍、演奏形式钢琴独奏、情绪欢快。2. 提问:“农夫为什么快乐?我们能做哪些劳动?” 引导:“劳动带来快乐,要做爱劳动的好孩子。” 1. 回顾知识点,齐答关键信息。2. 回答 “因为劳动有收获”,列举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扫地、整理书包)。 梳理知识,升华情感,将音乐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
板书设计 《快乐的农夫》(德·舒曼)选自:《少年钢琴曲集》节拍:四四拍(强、弱、次强、弱) 演奏形式:钢琴独奏情绪:欢快、活泼(表现劳动的快乐)爱劳动,做个好孩子!
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2张PPT)
快乐的农夫
第一单元 我是好孩子
(西南大学版)一年级
下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
05
课堂评价
06
课堂总结
本课目标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能运用身体律动表现音乐的强弱变化和节拍规律;模唱主题旋律,掌握简单的音乐表现技能。在实践中展现对音乐的理解与诠释。
创意实践
在小组合作中主题编创简单的情境表演,将音乐情绪与生活场景结合;通过画旋律线条,激发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文化理解
了解《快乐的农夫》是德国作曲家舒曼的钢琴作品选自《少年钢琴曲集》,结合乐曲传递的劳动快乐,理解劳动在生活中的意义。
通过聆听音乐,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和节拍韵律,辨别钢琴独奏的音色特点,形成对音乐形象的直观审美体验。
新课导入
听!这是谁在劳动?
农夫的劳动有很多种,每种劳动都有特别的声音。今天我们要听的音乐,就藏着农夫劳动的快乐声音哦!
新课导入
古诗里的劳动秘密
小朋友们,刚刚我们看到古诗里的农民伯伯在做什么呀?
农民伯伯种粮食特别辛苦,每一粒米饭都来之不易。今天我们要听的一首音乐,也是关于辛勤劳作的农夫的
新课导入
作曲家故事
《快乐的农夫》是舒曼于1848年为大女儿玛丽过十岁生日写作的,在舒曼的三个女儿中,大女儿的钢琴弹奏技术是最出色的,因此才获得了舒曼对她的偏爱,写了这首钢琴练习曲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虽然这首曲子在技巧上比较简单,也算不上是重要的作品,却轻易获取了孩子的喜欢。因为《快乐的农夫》乐曲描绘了一位勤劳朴实又有风趣的农民形象,演奏这首作品可以强化左手弹奏旋律能力
新课讲解
初听音乐 —— 整体感知
乐曲用了怎样的
演奏形式?
钢琴独奏
新知讲解
认识 “独奏”
这段音乐是一种乐器还是多种乐器演奏的?
这是钢琴,一种键盘乐器,它一个人演奏的形式叫‘独奏’,钢琴是指通过弦槌击弦发声的键盘乐器,主要分为直立式和三角平台式两种类型。其音域通常覆盖88个琴键,配有强音、柔音等踏板系统,通过机械装置控制音色变化。
新知讲解
再次聆听:跟着音乐 “动起来”
分组练习:一组做 “播种”(强拍弯腰),
二组做 “施肥”(弱拍抬手),
随音乐交替进行。
哪一组的动作和音乐的强弱更匹配?
四四拍就像农夫走路的步伐,有规律又有力!
新知讲解
画一画:音乐的 “波浪线”
音乐像波浪一样起伏,我们用手画出它的线条吧。
新知讲解
“独奏” 是一件乐器演奏,像一个人唱歌;“合奏” 是多种乐器一起演奏,像大家合唱。
小游戏:“找独奏”
新知讲解
这段旋律由左手演奏,像农夫在哼歌,我们用‘lu’模唱一下
A 段:农夫的 “劳动号子”
一组模唱,二组用打击乐器(三角铁)敲强拍。
新知讲解
农夫的 “快乐舞步”
B段旋律由右手弹奏,我们用‘la’模唱一下
这段旋律像农夫像踩在田埂上跳舞
新知讲解
我们都是 “快乐农夫”
分组设计劳动场景:
播种组(慢动作弯腰)
割麦组(右手向后划)
浇水组(手臂划弧线)
丰收组(举双手欢呼)
各组随音乐依次表演,教师指挥强弱动作。
课堂拓展
认识 “音乐魔法师” 舒曼
罗伯特·舒曼,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喜欢为小朋友写音乐,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快乐的农夫》选自《少年钢琴曲集》。
《少年钢琴曲集》中另一首《勇敢的骑士》片段,和《快乐的农夫》比,情绪有什么不同?
课堂拓展
同一首歌,不同 “声音”
让我们欣赏合唱版的《快乐的农夫》,对比钢琴版,你更喜欢哪个版本?让我们用不同乐器(如:小铃鼓、沙锤)融入这场音乐会吧。
课堂评价
我是 “小小评价家”
能安静聆听音乐( )
会用动作表现强弱( )
知道 “独奏” 的意思( )
能做到的给自己画笑脸( ),同桌互相检查。
课堂评价
最佳 “农夫团队”
各组展示劳动情境剧片段,
其他组用 “拇指向上 / 向下” 投票。
获奖组说:“我们组哪里表现最好?”
最后由教师综合评价各组表现
课堂总结
今天的我,学会了什么?
音乐名称:《快乐的农夫》(德 舒曼)
节拍:四四拍(强、弱、次强、弱)
演奏形式:钢琴独奏。
情绪:欢快、活泼,表现劳动的快乐。
课堂总结
农夫为什么快乐?
因为劳动有收获
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扫地、整理书包
劳动能带来快乐,我们要像农夫一样爱劳动,做个好孩子
劳动最光荣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