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用途与制法
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知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制法的初步概念。 学业要求 了解不同的物质组成与结构不同;了解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教材分析 这一课时主要介绍了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用途与制法。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用途与制法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已经了解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同时,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但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相对较弱。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时,要强化学生对于通过实验研究物质的方法的掌握,逐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素养目标 1.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知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制法的初步概念。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观察与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3.了解不同的物质组成与结构不同;了解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教学重点 初步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的方法,并理解该方法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体验化学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的手段。
教学难点 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续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不但研究物质的变化与性质,还要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请观察下列实验: [教师]砂糖、面粉、葡萄糖的灼烧实验。 [新知探究]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探究面粉等物质是否含碳元素的实验方法(烧焦) 加热葡萄糖、砂糖、面粉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葡萄糖、砂糖、面粉,分别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上加热,直至完全烧焦生成黑色的残渣说明葡萄糖、砂糖、面粉中含有碳元素
[总结]不同的物质中含有相同的成分——元素。 不同的物质结构不同,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2.[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由元素组成,由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吗 大家讨论。能举例说明吗 [小结]同种元素可能组成不同的物质。 [设问]碳元素能否组成不同的物质 研究表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 [实物投影]展示玻璃刀上的金刚石。 [设问]金刚石其他的性质是怎样的 它有何用途 自主学习教材。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归纳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相应用途,填写板书表格。 [活动探究]布置学生将铅笔削好并刮下一些粉末,告诉学生铅笔芯是由石墨和黏土制成的。指导学生观察粉末,用手捻搓。并思考由此得到石墨的哪些性质和用途。 [提问]金刚石可用来切割玻璃,体现了金刚石的什么性质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教师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图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金刚石、石墨性质的不同,并猜想性质不同的原因。 [讨论交流]金刚石、石墨的性质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原因。 倾听,思考 观察思考:有什么共同现象,说明了什么 演示实验:燃烧几种物质。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然后进行讨论总结 学生自主学习,集中交流完善 回答:单质 思考讨论,说出见解。可以举例:氧元素就能组成氧气和臭氧两种物质。磷元素可以组成白磷和红磷两种不同的物质 回答:金刚石非常坚硬,所以可以用来裁割玻璃。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学生:物理性质 归纳金刚石的物理性质、用途,体会观察,得出结论 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 自主学习,识记科学结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了解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和能量转化,认识研究化学变化的方法和内容 通过让学生观察玻璃刀,让学生领悟金刚石的“坚硬”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 补充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兴趣
续表
[过渡]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是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阅读教材,讨论交流。 [演示实验]铅笔芯导电实验。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相应用途填写板书表格。 [视频]石墨性质和用途录像。(火箭的通风管、石墨坩埚等) [投影]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和用途。 [设问]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物理性质为什么差异这么大呢 [投影]金刚石和石墨的微观结构模型。 [讲解]金刚石的碳原子在空间构成中有连续、坚固的骨架结构,所以坚硬。石墨的碳原子呈平面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小,所以很软,能导电,有滑腻感。 [结论]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 (1)物质的构成 从微观上看,物质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2)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与性质及用途的关系 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用途性质 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总结石墨的物理性质和对应用途 师生一起通过表格进行对比 思考 观看 理解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体会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初步体会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激励同学们课后讨论化学变化的实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之间的关系
课堂小结
本课时主要介绍了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初步帮助学生形成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介绍碳单质的同时充分反映了科技不断发展的进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知道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制法的初步概念。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用途与制法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教学反思 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