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1.知道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过程,知道化学变化常伴随生成沉淀、产生气体、发生颜色变化、发光以及吸热或放热等现象。 2.知道物质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3.了解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可以从物质的存在、组成、变化和用途等视角认识物质的性质。 学业要求 1.能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说明两者的区别;能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以及化学家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的创造性贡献。 2.能举例说明物质性质的广泛应用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能利用常见物质的性质,分析、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和事实。
教材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首先通过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引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接着通过实验展示了一些典型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最后介绍了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区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许多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现象,如蜡烛燃烧、铁生锈、水的蒸发等,但他们往往不能准确地区分这些现象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和兴趣,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如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等,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进行引导和讲解。
素养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什么。 2.记住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记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和物理性质的几个方面。 3.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并能根据变化的现象和本质特征判断一些变化的类型。
教学重点 1.知道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在化学中研究物质的重要作用。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判断。
教学难点 1.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区分、判断。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判断。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导入][教师]亲爱的同学们,《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大家都看过电视剧或纸质书。师徒四人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续表
[教师]相信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都喜欢孙悟空。为什么呢 因为孙悟空神通广大,会“七十二”般变化。那么,生活中也有各种变化,如食物变质、水果榨汁、牛奶变酸、酿酒、制醋等,所有这些变化都与化学有关。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物质变化的相关知识。 [新知探究] 一、物质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蜡烛的燃烧。 [教师]观察蜡烛,提出问题,包括是什么、叫什么、怎么样等,教师引导、归纳整理。 [分组实验]学生动手对其中部分问题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现象。 1.[探究实验]点燃蜡烛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性质(颜色、形状等)。 (2)燃烧时:①观察火焰颜色:烛芯处的石蜡熔化,形成凹槽,有蜡油从烛芯处流出;同时蜡烛燃烧发光、放热。 ②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小烧杯,观察现象:烧杯内壁上有水珠出现。 ③向上述小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取一小段粗玻璃管,放在火焰中,用火柴点燃引出的白烟(石蜡蒸气),观察现象:石蜡蒸气可以被点燃。 (3)熄灭后:熄灭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处飘出,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又重新被点燃。 [教师]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物质 2.[演示实验]两瓶无色气体(氯化氢和氨气)混合 现象:产生白烟。 结论:生成氯化铵固体。 3.[演示实验]无色溶液(碘化钾)中加入另一种无色溶液(硝酸银) 现象:产生黄色沉淀。 结论:生成碘化银黄色沉淀。 [过渡]分析以上过程中的两种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小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①根本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②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不伴随着化学变化。 [讨论]根据实验说出各自对问题的看法,总结归纳。 [总结]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总结]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学生]经过讨论后回答 观察记录各种现象并积极回答 观察并描述 ①部分石蜡熔化; ②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 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引出一缕白烟,且能被点燃 学生交流回答: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后形成的白色固体小颗粒 交流讨论 结合生活经验,感悟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通过练习,准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对两个概念的整合,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续表
4.[演示实验] [观察思考]同学们分组完成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实验知识。同学们感悟实验探究的学习、研究思想。 [讨论]写出碳酸氢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碳酸氢铵氨气+二氧化碳+水。 [小结] 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入试管中,将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白色固体逐渐减少,最终完全消失,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
[总结]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 哪些是化学变化 教师纠正并归纳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气味、导电性、延展性、挥发性和溶解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热稳定性、酸碱性等。 三、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项目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区别物质的性质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变化的内因。物质的性质在语言描述时常用“能、可以、会、容易、是、具有”等词语物质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发生需要时间且常伴随各种可以感知的现象,是性质的具体体现,描述时常用“生成了”“变成了”等词语实例汽油易挥发、木炭能燃烧、真金不怕火炼汽油挥发、木炭燃烧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而物质的变化又能体现物质的某些性质
[分析归纳、观察思考]物理性质的几个方面:颜色、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和导电性等。 [观察与思考]演示蜡烛的燃烧、空中生烟、碘化钾和硝酸银反应,学生仔细观察各变化的现象,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等。 分别描述实验现象,然后进行讨论、总结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做比较 学会归纳总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引导学生体验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正确认识物质才能更好地利用物质,为我们生活、生产服务 了解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和能量转化,认识研究化学变化的方法和内容 学会判断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变化前、变化后、变化中所发生的现象;其次教学要以概念之间的联系为线索,逐步完善概念,初步建立概念、巩固概念、应用概念;在本课题中学生刚刚接触实验,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循序渐进,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领悟实验的目的。
续表
板书设计 第2节 化学研究什么 第一课时 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两种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1)根本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热稳定性、酸碱性等) 三、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反思 正确引导学生,明确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高科学素养,体验化学之美,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操作不够规范,部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还有困难,评价讨论阶段学生参与性不足,一些规律如果由学生总结出来更佳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