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3.2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目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构建新发展格局
1
2
课标要求: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
教学目标:
1.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原因。
2.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
3.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成。
4.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政治认同:增强对人民的重视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认同,增强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
科学精神: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公共参与:准确运用新发展理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1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1、为什么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①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牢牢把握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②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经济增长表现为一个国家成地区人均产出水平的持续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单纯地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2、什么是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3、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②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①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长期坚持高质量发展。
4、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③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
构建新发展格局
2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
1、什么是新发展格局
就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
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相关链接
(1)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①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②只有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
(1)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实体经济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新型工业化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2、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
(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
2、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4)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2、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
4、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课堂小结
例1: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经济外部环境日益错综复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当( )
①发挥内需潜力,更好联通和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②建立完全独立的产业链供应链,阻断应对外部经济波动
③立足自给自足,加大经济的对外依存度
④强化开放合作,提升国内循环的效率和水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详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建立完全独立的产业链供应链”的表述不准确,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阻断应对外部经济波动”的表述不准确,②说法错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但并不是“立足自给自足,加大经济的对外依存度”,③说法错误。
例2: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和环保意识的增强,“阳台经济”兴起。越来越多的都市青年开始在阳台种菜,不仅可以实现“蔬菜自由”,还能释放压力、美化家居环境。一些传统农企也因此嗅到商机,专门推出了阳台种菜系列产品。“阳台经济”的兴起
( )
①旨在帮助都市青年增加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②有利于推动传统农企转型升级,催生新的经济业态
③可以形成供需均衡的良好局面,释放市场需求潜力
④能够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助力美丽城市建设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依据题意,增加收入并不是都市青年在阳台种菜的目的,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供需均衡,③排除。
例3:我国农村地区网民已超过3亿,互联网普及率接近60%,互联网将城市与乡村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融合发展不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逐步深入。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和数字化( )
①较大地改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②是国家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可以缓解农民就业压力以及增加国家税收
④能为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详解】①: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逐步深入,改变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①正确。②:材料未涉及区域协调发展,②排除。③: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目的不是缓解农民就业压力,更不是为了增加国家税收,③错误。
④:数字化、信息化是实施乡村探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因而加快乡村数字化发展,能为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④正确。故本题选C。
例4:工业机器人主要是指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械装置。它能够借助自身动力及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可按照预设程序运行,完成各种工业生产活动。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不断成熟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对此,下列推导正确的是( )
A.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企业劳动力需求日益减少→人力资源成本降低→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B.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社会就业率下滑→人们的收入水平降低→社会总体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C.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生产效率及质量提升→企业经营风险降低→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D.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解析:D 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可以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缓解用工难问题,但不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故A错误。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不一定会使社会就业率下滑,故B不符合题意。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不一定使企业经营风险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许多因素有关,故C错误。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能够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故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