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王戎不取道旁李》 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公开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5 22:1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紧扣文本 涵养习惯 挖掘素养 启迪智慧
——《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是统编教材进入三年级以来选取的第四篇文言文,内容简短、语言浅显、内涵丰富,符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激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课文讲述了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满了李子,大家都争着跑去摘,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真如此。“道旁苦李”这一成语便出于此。课文篇幅简短,却生动地给我们刻画出了一个爱观察、善思考的聪明孩童形象。
  课后三道习题,题一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其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小学阶段对学习文言文一以贯之的学习要求。题二是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运用结合注释等方法帮助学生读懂文言文,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进而讲好故事,再理解与讲述中进一步明白“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连续接触小古文的学习之后,对这种篇幅短小,语言通俗,蕴含道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小故事是很感兴趣的。了解了学习小古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运用借助注释等理解词语的方法,帮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课后提出的把故事讲一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可以做到的,不过,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通过添加细节及表演让他们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激发每个学生课下学习小古文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尝试运用多钟方法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
3.能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人物形象。
4.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尝试运用多钟方法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
2.能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人物形象。
3.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
  1.能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人物形象。
2.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五、教学策略
1.文言词语理解: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组词拓展、文言积累等多种方法理解文言词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方法理解文言语言的习惯。
2.朗读指导:学生通过自读、抽读、音频示范、齐读等多形式,突破停顿难点,借助注释和插图自主疏通文意。
3.阅读理解:阅读时,首先要根据注释,把短文读通、读顺、读懂,在此基础上,将王戎看到路边李子时“不动”和其他小伙伴“竞走取之”的行为进行对比;关注王戎的语言“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思考过程,去认识王戎爱观察、勤思考的聪慧形象。
4.故事讲述:搭建支架:梳理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提供关键词卡(如 “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唯戎不动、必苦李、信然”),引导学生按顺序串联,降低讲述难度。小组合作,组内练习白话文复述基本情节,再鼓励添加细节及表演等形式(如诸儿的动作、王戎的神态),最后尝试模仿文言文语气,体现故事张力。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平时喜欢读故事吗?老师想考考大家,你能说出这些图画所代表的故事名称及人物吗?(抽生看图说故事名称)(课件出示: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杨氏之子等故事图片)
这些故事讲的都是一些古代名人小时候的事,他们勤学善思、谦逊有礼,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晋朝名人小朋友——王戎。(相机板书“王戎”)
2.师:那么,王戎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课件出示王戎的简介,直接介绍:王戎(234—305),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后来做过晋朝的将军。
3.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近王戎,走近“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相机板书“不取道旁李”)
引导理解:“不取道旁李”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联系句子”理解。
生齐读课题,引导质疑:王戎为何不取道旁李,请说出你的猜测。
(预设1.品质好;预设2.担心安全问题,预设3.知道李子是苦的)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引入课题,学生很好地、快速地了解了《世说新语》这本书的特点是写名人言行与轶事,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多层次、多形式朗读,整体感知文言韵味。
  1.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请打开书,翻到110页。出示要求: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生字词的教学铺垫。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请指出不准确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读听评纠一体,引导学生结合自读要求进行评价、纠错)
4.课件出示朗读音频,听范读,学生跟读,划分节奏,读好停顿。
课件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5.再次熟读课文,读出文言韵味。(借助朗读停顿节奏划分)
  (1)自由读课文。
  (2)男女生比赛读。
(3)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目的是让学生的朗读真正做到正确流利。利用多媒体范读节奏鲜明、音韵优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较好地把握朗读文言文的节奏,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三)多法并举培养文言理解习惯,疏通文意,认识人物。
  1.学生同桌合作,借助注释和以往理解方法,理解词语,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和同桌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3.指名交流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相机点拨词语理解技巧,引导理解。
(1)预设1:“尝与诸小儿游”结合注释:“尝” —— “曾经”; 联系句子:“诸——众多”;组词拓展:“游——游玩”或文言积累:“游于东海”
请学生尝试说说整句话的意思,教师适时纠正、补充,明确: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
(2)预设2: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借助插图:“折枝——把树枝压弯了”;文言积累: 联系《守株待兔》中 “兔走触株”,对比理解 “走” 的古今异义,小结:“走” 在现代文中是 “走路,步行” 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是 “跑” 的意思。引导思考:“之” 在文言文中常常指代某一事物,这里 “诸儿竞走取之” 的 “之” 指的是李子。
请学生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3)预设3:“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之” 又指代什么呢?引导联系上下文,明确这里的 “之” 指代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请学生尝试说出这句话的意思,教师指导: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
4.引导思考:王戎如何知道“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
(1)面对道旁的李子,诸儿和王戎是如何做的?
引导得出:诸儿——竞走取之;王戎——不动 (相机板书:诸儿——竞走取之;王戎——不动) 组织学生交流,明确天真、冲动,缺乏思考;王戎善于观察、冷静思考,不盲目跟风。
(2)王戎是如何判断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结论的?——是细观察、勤思考的结果(出示课件,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
观察——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思考——如果李子是甜的,“人竞取之”,“树必无李”;现在“多子折枝”,过往的人们“无人取之”,“此必苦李”。
(3)王戎的判断对吗?从哪里知道的?
取之,信然。
(4)你认为王戎是个什么样的人?
组织学生交流,并结合前文分析得出:爱观察、善思考(相机板书)
(5)拓展延伸:从王戎和诸小儿的不同表现及结果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总结:在生活中,我们遇到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像王戎一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要盲目跟从他人的行为。
鼓励学生分享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说说自己从中得到的启发。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进一步引导学生巩固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根据生活经验理解句意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去阅读理解文言文。同时,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去还原王戎“此必苦李”的认识过程,去感受“爱观察、善思考”的人物形象。
 (四)理清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1)梳理故事脉络:引导学生根据插图提示,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梳理情节。
讲述要素:告诉学生讲述故事要包含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分别找出对应的要素:时间:王戎七岁时。地点:道边。人物:王戎、诸小儿。起因: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经过: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王戎解释原因。结果:取之信然。
关键情节:王戎与诸小儿游玩→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王戎解释原因→取之信然。
让学生在纸上简单列出这些关键情节,为讲述故事做准备。
  (2)小组合作: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结合前边的讲述要素和关键情节,用自己的话在小组内讲一讲这个故事。
讲述提示:小古文的特点是短,要把这个故事讲生动,怎么办?(添加细节描写)
如描述李树的样子:除了 “多子折枝”,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李树果实的颜色(红彤彤的)、枝条被压弯的程度(几乎垂到地上)等。
如描述诸小儿的动作和神态:“竞走取之” 时,他们可能是蹦蹦跳跳地跑过去,脸上带着兴奋的表情,嘴里还可能喊着 “有李子,快摘啊” 等。
如描述王戎的神态和语气:“唯戎不动” 时,他可能是一脸平静,在解释原因时,语气肯定、有条理。
(3)同桌互讲:让学生根据梳理的故事脉络和学习的讲述方法,先在同桌之间互相讲述故事。讲述过程中,同桌可以指出对方讲述时存在的问题,如情节遗漏、顺序混乱、细节不够生动等。
(4)创意讲述:
创意一:改编故事讲述:引导学生尝试用现代白话文的方式改编故事进行讲述,或者在不改变故事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有趣的对话和情节或增加一些描述的情节,让故事更具趣味性。请几位学生上台讲述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之后进行评价。评价时从情节完整性、顺序合理性、细节生动性等方面入手。
创意二:角色扮演讲述: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王戎、诸小儿等角色,通过对话和动作来讲述故事。在角色扮演过程中,鼓励学生融入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让角色形象更鲜明。
(5)评选 “故事大王”:根据前面的创意讲述环节表现,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担任评委,评选出 “故事大王”。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讲述故事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巩固故事情节,同时帮助学生懂得可以把文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为讲述故事作好铺垫。懂得可以把文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为讲述故事作好铺垫。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一篇新的小古文,认识了一位王戎这样聪明、爱观察、善思考的小伙伴,下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也讲给身边的人听一听吧!
(六)作业布置
1. 把《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讲给家人听,让家人评价自己讲得怎么样。
2. 选择自己喜欢的另一个古代小故事,运用本节课学习的讲述方法,练习讲述。
附:板书设计: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儿 竞走取之
王戎 不动 此必苦李 爱观察 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