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5 10:1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 )  jié( )石  澹澹( ) 萧瑟( )( )
枯téng( ) 天yá(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东临碣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岛竦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幸甚至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次北固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枯藤/老树/昏鸦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下面句子没有运用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
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其中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诗人在海边所见。
B.王湾是唐代诗人,他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作者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明月”带着他的“愁心”随风到夜郎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挂念之情。
D.《天净沙 秋思》中,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感情抒发由浅入深,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6.默写填空
(1).《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增强同学们对诗歌的兴趣,感知诗歌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其中吧。
(1)在这次综合性实践学习中,你准备建议开展哪些活动?(至少举出三个)
(2)搜集、整理诗歌:同学们在整理搜集到的诗歌时,需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请你按照示例,再设想两个分类的标准。
示例:①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②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童谣……
③按______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按______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你的建议下,班级决定举行“诗歌朗诵会”,请简要介绍一下朗诵会的程序。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8.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诗中哪几个诗句是写现实的?哪几个诗句是写想象的?
(二)阅读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1、诗题中“左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12.诗歌三、四句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13.赏析诗歌首句“杨花”“子规”的作用。
(三)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15.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16.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四)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7、与这首元曲所表达的情感一致的一项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8.有人对这首元曲所配插图提出了质疑,认为与本曲内容不符。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看法并说明理由。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20、诗人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
21.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 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23、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答案
1、竦峙 碣 dàn xiāo sè 藤 涯 2.(1)到达,登上。(2)水波荡漾的样子。(3)耸立。(4)达到极点。(5)停宿。(6)指夜将尽未尽之时。(7)柳絮。(8)给。3.D 4.D 5.A
6.(1)树木从生,百草丰茂。(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7.(1)示例:诗歌朗诵、手抄报、作文比赛、知识问答比赛等。(2)示例:③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边塞诗、田园诗……④按朝代分:唐诗、宋词、元曲…… (3)示例:①让报名的同学们上台朗诵。②让老师和同学评评谁最好。③总结诗歌朗诵技巧。④颁奖。⑤结束。
8.C
9.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灿烂辉煌,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10、现实之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想象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1、降职
12、拟人 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13、“杨花”春天飘落,点明时令,寓意“漂泊无定”;“子规”啼叫,渲染出凄苦哀愁的氛围。诗人借这两个意象表露了对王昌龄被贬谪一事的悲悯和同情。
14、时光匆匆流逝
15、图1。图1中描绘了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景象。而图2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1。
16.不尽长江滚滚来 烟波江上使人愁
17、C
18、示例一:我觉得不太符合。这首元曲描绘了游子骑着瘦马,在苍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乡愁之苦。可画中之马很剽悍,毫无长途跋涉的疲乏,道路也无苍凉之感。
示例二:我觉得是符合的。这首元曲描绘了游子骑着瘦马,在苍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乡愁之苦。画面中的游子苍老憔悴、满脸愁容,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乡愁。
19.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20、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1、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22、C
23、《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