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十一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DF版 含答案)-2026版《高考解码》高三一轮单元检测示范卷·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检测十一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DF版 含答案)-2026版《高考解码》高三一轮单元检测示范卷·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5 10:20:34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故选C项。荀子没有开创法家学派,故排除A项:儒法
单元检测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
并用成为治国思想开始于汉代,故裤除B项:儒家学派与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法家学派之间并未结成利益同盟,故排除D项。
8.B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度。材科“本大而未小,是以能国”
1.B根据材料可知,《仪礼·聘礼》篇所记找的诸多礼仅环节
“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强
与霸伯孟的记录相互印证,说明《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
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骑。材抖没有体现君
征,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金文所记内客也需要考证,排
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A、C项;“重农抑商”属于经济政策,
除;材料未体现中国古代礼制非常完备,排除C项;材科强
不符合材料“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的信息,D项错误。
调《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征,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
9.D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
除。故选B项。
北部边疆地区迁徒农户,并授予爵位,主要是为了充实边疆
2.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的分封制度并未使政权集
地区的防御力量,D项正确;材料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
中在最高统治者“王”的手上,每个黄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
A项;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等,表明分封制下权力
项措施是在秦朝疆域范围内推行的,排除。故选D项。
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周代形
1D.D依据所学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封邦建国即
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排除A项:形成森严的等级体系
分封制,官员的任免是世卿世禄制即贵族政治:“秦以后之
与“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等不符,排徐B项;材
郡县政治”指的是秦始皇开始实行的郡县制度,长官由皇帝
科并未体现西周坚持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C
直接任命,是官僚政治,D项正确:分封制没有加强中央集
项。
权,排除A项: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钮带,排除B项:郡县
3.C本题考查良渚文化。良渚造址中有规模宏大的宫城、水
制维护的是封建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坝,大量珍贵的玉,购器等,表明当时已具备强大的社会组织
11.B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秦代法律。据材料反映,1975
和动员能力,故C项正确。
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的秦律规定和《史记·陈涉世家》中历
4.C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四本古
史记述相互矛盾,因此关于二者的记述哪个更接近史实需
籍中都反映了百里奚身份卑微,但仍被秦穆公任用为相的史
要进一步补充史证,故B项正确。A项表述太过绝对,排
实,说明当时血缘政治逐渐被打破,故远C项。材科中的不
除:《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其所记
同著作记述的都是同一事件,没有以不同学派的观点解读,
述的内容不一定为史实,不能表明陈涉故意曲解秦律,故C
排徐A项;材料没有涉及牛耕技术,排除B项;秦穆公是春
项袁述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徐。
秋时期的霸主,排除D项。
12.A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即位后,重用董仲
5,A根据材补可知,孔子强调礼是自我完善的外在规范,即
舒、主父偃、张汤、卫青等人才,这满足了汉武帝富国强兵的
推行礼制需要自觉性;而苟子主张“隆礼”主张以法入礼,由
需要,哭合“有为”的时代主题,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
此可知苟子强调礼的社会作用的同时,还要加强推行礼制的
汉武帝重用人才,未体现海纳百川的气象,排除B项:材料
强制性。这一变化体现了儒者对于社会礼崩乐坏社会现实
未涉及察举制的作用,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
的进一步认识,A项正确;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阶级关
除。故选A项。
系变化在思想领拔内的反映,苟子思想偏于百家争鸣的表
13.D本题考查东汉社会管理制度。依据材料可知,光武帝
现,排除B、C项:孔子的思想,主张恢复礼乐制度,而苟子的
根据实际情况检核户口,有利于国家加强对蒙强地主稳匿
主张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并不主张重建礼乐制度,排
的劳动力的控制,因此D项正确。该措苑一定程度上剂弱
除D项。故选A项。
了豪强地主的势力,但并未达到瓦解的程度,A项排除:B
6.D根据“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雏”“阀越王无
项错误,均田制实行于南北朝到唐前期,与材料时间不符:
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她王勾践之后也”“西羌之本,出
C项错误,这一措施有利于国家向原本隐匿的劳动力征?
自三苗,姜姓之别也”等内容可得出,研究的内容都强调少数
赋税,不一定能减轻农民的航税负担。
民族与中原的民族是有关系的,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
14,D本题结合唯物史观考查汉代经济政治。“西汉桑弘羊
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文化差异,谦徐A项;材料与
主持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是对西
管理无关,而强调的是关系,排除B项:材科看不出民族关
汉实行盐铁官营措施的猫述,属于历史叙述,“汉武帝时期
系极大缓和,排除C项。故选D项。
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是汉代实行盐铁
7.C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思想。根据苟子主张“社会政造在
官营的原因,属于历史解释,故D项正确。历史现象是历
于强化礼法”可知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史发生的一种现象,历史现点是了解历史事件或现象后形
133单元检测十一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人民经常将“一战”看作欧洲国家之间的内部战争,是一群自称为高级社会的傲
慢的人彼此诋毁、互相残杀的血腥场景。从战场返回的居民加深了这一印象。他们尤其不愿再做顺从的
臣民。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A.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
B.改变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原有认知
C.促使反对战争、珍爱和平观念形成
D.由欧洲内部矛盾引发且具有残酷性
2.一战前,英美两国经济扩张则加大对华投资,经济不景气则减少对华投资。一战后,外国对华投资的年
均增长率的变化幅度则只与美国经济周期保持一致。这一变化说明
A.西方列强侵华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一战对英国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C.世界金融中心已从英国转移到美国
D.一战后美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增大
3.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
除国家间误会…因而在对太平祥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
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美国发出邀请的主要意图是
()
A,减轻巨额军费开支造成的沉重经济负担
B.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充当和平使者的角色
C.通过外交手段重新确定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D.牵制日本扩张,与英国共享亚太地区领导权
4.1917年3~4月,全俄有1.4的工业城市建立起了工人赤卫队,到7月在50%的城市有了赤卫队,到10
月全俄工业城市赤卫队员总数达20多万人。这可用来说明,当时俄国
A.无产阶级人数增加
B.遭受国外势力武装干涉
C.沙皇专制统治瓦解
D.社会主义革命日渐成熟
5.下表为20世纪20年代欧洲大事记(节选)。这集中体现了当时
年份
事件
1922年
苏德签订条约,同意外交正常化
1925年
国际联盟对保加利亚和希腊之间的纠纷作出裁决
1925年
德、比、法、意、英签订条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
1928年
英法等15国签订《非战公约》,规定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A.地区冲突的加剧
B.德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维护和平的尝试
D.国际组织作用的加强
6.1918年,列宁选派工人征粮队到农村征粮,要求选派征粮队员必须谨慎,每个工厂每25人摊派1人,要
“保证每个候选人忠诚老实,能遵守革命纪律…不让那些总想浑水摸鱼的…骗子混进征粮队”。这
说明列宁
()
A.认识到征收粮食税的重要性
B.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式
C.意在防止征粮危害工农联盟
D.认为征粮能有效巩固新生政权
7.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
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主要说明当时()
A.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B.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
C.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
D.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
8.在苏俄(联)的某一历史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并承认商品货币关系巩
固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该经济政策的实施
A.由于缺乏成效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B.致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
D.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
4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