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
引进欧洲水利技术,内容涉及灌溉、水库建设,被收录于《农政全书》,
高二历史试题
水法》
体现“经世致用”思想。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0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
康熙帝组织测绘《皇舆全览
传教士白晋、雷孝思等参与,采用经纬度法和三角测量法,是中国首部
只交答题卡。
图》
基于科学测绘的全国地图。
第1卷选择题(48分)
因“礼仪之争”驱逐传教士,限制西学传播,导致中西科技交流中断近
雍正禁教令(1724年)
1.先秦兵家思想部分文献记述表
百年。
A.全面介绍西方自然科学
B.推动政府进行系统翻译
文献记述
出处
C.有利于明清的社会变革
D.体现了中西文明的碰撞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孙子兵法》
3.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的重要成就,最初产生于11世纪下半叶,盛行于12、13世纪。如《亚
凡民,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动,以功胜。
《司马法》
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描绘兰斯洛特爵士对王后矢志不渝的深情,《罗兰之歌》则生动描绘了骑士们
的忠诚与英勇。这主要表明(
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
《孙膑兵法》
A.中世纪封君封臣制度正逐步走向瓦解B.工商业发展推动了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据此可知,先秦兵家(
C.骑士文化被赋子浪漫和理想主义色彩D.市民阶层对封建制度和教会权威不满
A.反对诸侯不义战争B.主张严刑峻法管理军队C.兼采不同学派思想D.奠定古代军事理论基础
4.明朝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太祖采其议,迁山
2.如表为明清时期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这(
西泽潞民于河北,后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又徙登、莱、青民于东昌、兖州。”
史料来源
具体内容
由此可知,明初政府移民旨在(
A.安置流民应付灾荒B.恢复发展地区经济C.移民实边巩固国防D.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引入西方地理学知识,并调整地图以迎
《利玛窦中国札记》
5.下表是某课题小组为研究某一主题所选用的史料.该课题研究的主题是()
合中国“天朝居中”观念。
徐光启、利玛窦合译《几何
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学著作,徐光启称“百年后必人人习之”,推动中国
1610年荷兰商人首次将茶运至欧洲。起初茶叶被视为药材在药店出售,价格昂贵,仅限于上层社会
原本》
数学理论体系的革新。
享用,与当时主流的酒和咖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微、邓玉函译《远西奇器
系统介绍西方机械工程原理,包含杠杆、滑轮等力学知识,推动中国
18世纪,茶叶开始从上层社会普及到更广泛的民众中,英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茶成
图说》
实用技术发展。
为了英国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下午茶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活动。
在维多利亚时期(1837年一1901年),英国人开始将下午茶视为一项严格的社交礼仪,至今这一传
统仍旧延续。
A.物种交流冲击西欧等级秩序
B.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D.文明的交流促进文明的进步
吉林省“BEST合作体”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第1页,共4页吉林省“BEST 合作体”2024-2025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B C C B D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D A B B
17. (14 分)
(1)历史背景:
苏轼:宋代科举制度发展;宋代文化繁荣,印刷术发达。(3 分,两点)
曼德维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启蒙运动兴起,知识传播范围扩大。(3 分,两点)
(2)评价:
苏轼:强调知识传播后学者应积极学习知识,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没有认识到知识传播广泛本身是一种进
步。(4 分,两点)
曼德维尔:反映了当时社会分工细化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维持社会秩序;但限
制了平民劳动者获取知识的权利,不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4 分,两点)
18.(12 分)
(1)英法利用职权对两河流域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是一种带有殖民主义性质的考古活动。这些活动或盗取或破坏了当
地的历史遗存。这些活动客观上促进对古代西亚文明的研究。(4 分)
(2)(写明项目 2 分,背景 2 分,意义 4 分,共 8 分)
示例:
联合考古,印度西南沿海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我国考古工作者积极与
印度进行联合考古。这一合作助力了丝绸之路遗产保护与发展利于探究亚洲文明脉络;架起亚洲民心相通的桥梁。
古迹保护修复,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希瓦古城建筑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极高;中国西北与古迹在气候、
地理位置上具有相似性: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中国敦煌考古与修复工作经验与技术可以为其作为借鉴。这一
合作助力了丝绸之路遗产保护与发展;利于探究亚洲文明脉络。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积极参加亚洲文明价值阐释;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丝绸之
路跨国保护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了多种文
明地带,展开了东西方之间持续而广泛的商贸与文化等交流活动。是广泛的人类文明与文化交流对话的杰出范例。
这些合作揭示了亚洲重要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向世界阐释、传播、展示了亚洲文化之美。
博物馆展览交流,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亚洲文明互鉴;阿富汗文物在战乱中损毁严重,得以保存的文物需要得到
保护,中国与阿富汗携手保护文物共守丝路文明。展览对推进两国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推动中阿和平友好发挥了积
极作用;有助于世人了解古代中亚文明;增进了亚洲文明间的相互了解。
19(14 分)(选取四个角度论述,每个角度 3 分;总结归纳,2 分)
政治上,汉代推行编户齐民制度,将百姓纳入国家户籍体系,便于赋税征收与劳役征发。这强化了国家管控,保证
国家财政收入;通过乡里制度,国家将治理触角延伸至基层,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及督促农桑。在维护基层秩
序的同时,也确保了国家政策能直接作用于民生,比如推广先进农耕技术。
经济上,国家大力鼓励农耕,如文帝、景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还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汉初田租曾减至十五税一甚
至三十税一),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了粮食供应。但对商业的抑制,限制了百姓的职业选择,也影响了商
品经济对民生的调剂作用。此外,汉武帝时期将盐铁收归官营,国家垄断高额利润,增加了财政收入,得以投入水
利建设(如修建六辅渠、白渠)和灾荒救济。但官营产品可能存在质量差、价格高的问题,百姓购买不便,生活成
本也可能上升。
军事上,汉武帝对匈奴等周边民族发动多次战争,大量征调青壮年入伍,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百姓不仅要承担兵
役,还要负责后勤运输,劳役压力剧增。
边疆开发方面,为巩固边疆,汉代推行屯田政策,迁徙内地百姓至边疆垦殖。这一方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改
善了部分移民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长途迁徙和边疆艰苦的生活条件,也给移民带来了诸多苦难。
思想文化上,儒家“孝悌”“仁政”思想成为治国理念,国家通过察举制选拔“孝廉”,推动了社会伦理建设,家庭养老
等观念得到强化,客观上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教育方面,汉代设立太学和地方官学,但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上层社会,普通百姓受教育机会有限,文化水平的提
升受到制约,这也影响了民生改善的内在动力。
社会保障上,面对水旱灾害,朝廷会采取赈济粮食、减免赋税、开放山林池泽等措施。如宣帝时“比年丰稔,谷至
石五钱”,国家通过平抑粮价稳定民生。但官僚体系的腐败可能导致救灾效率低下,百姓实际受益打折扣。
汉代国家发展诉求以巩固统治和增强国力为核心,其政策在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同时,为民生提供了基本保
障但也让民生承受了赋役、战争等压力。
20.(1)影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打击了贵族特权(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
贵族政治);促进了秦国富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6 分,三点)
(2)均田制是租庸调的基础,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了兵源,支持了府兵制(减轻了朝廷的军费开支)土地不
允许买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6 分,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