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十八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李贽讲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发展为“童心”,并认为“童心者,心之初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由此可知,李贽这一思想
(
A.继承了知行合一主张
B.肯定了个体的自然性情
C.宣扬了经世致用思想
D.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下表是《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载的公元前2世纪后期以来,儒家以外诸子著作数统计表,该表反映
出汉代
(
名称
道
阴阳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小说
家
37
21
10
7
6
12
20
15
篇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114
1380
A,各家思想流派百舸争流、齐头并进的局面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并未施行
C.尊崇儒术背景下诸子思想的流传与发展
D.统治者选择性地采纳了尊崇儒学的建议
3.陆九渊、王守仁相信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
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据此可知,陆王心学
(
)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B.关注人的自我意识
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4.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
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
(
A.提升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水平
B.说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C.反映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
D.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
5.伏尔泰把《赵氏孤儿》中的儒家思想加以修改,使之为他的启蒙主义思想服务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以
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这说明(
A.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普适性
C.启蒙思想的源头是孔子的思想
D.借用中国学术成近代西方风潮
6.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一李光耀回忆录》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
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
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相一致
B.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
D.家庭凝聚力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7.考古学家夏鼐指出:“有的学者认为,小屯殷墟文化,代表中国最早的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开始。如果真
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作者意在说明
()
A.商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B.中华文明的起源模糊不清
C.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争论激烈
D.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
8.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
学家们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拾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
思想
A.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B.始终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C.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9.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
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
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欧洲文明源于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10.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之
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带有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
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画像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
文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拜占庭文明对俄罗斯的影响
B.俄罗斯统治者接受了拜占庭宗教权力
C.俄罗斯兴起时间晚于拜占庭
D.拜占庭与俄罗斯具有相同的历史传统
89参考答案
故选C项。荀子没有开创法家学派,故排除A项:儒法
单元检测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
并用成为治国思想开始于汉代,故裤除B项:儒家学派与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法家学派之间并未结成利益同盟,故排除D项。
8.B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度。材科“本大而未小,是以能国”
1.B根据材料可知,《仪礼·聘礼》篇所记找的诸多礼仅环节
“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强
与霸伯孟的记录相互印证,说明《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
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骑。材抖没有体现君
征,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金文所记内客也需要考证,排
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A、C项;“重农抑商”属于经济政策,
除;材料未体现中国古代礼制非常完备,排除C项;材科强
不符合材料“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的信息,D项错误。
调《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征,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
9.D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
除。故选B项。
北部边疆地区迁徒农户,并授予爵位,主要是为了充实边疆
2.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的分封制度并未使政权集
地区的防御力量,D项正确;材料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
中在最高统治者“王”的手上,每个黄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
A项;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等,表明分封制下权力
项措施是在秦朝疆域范围内推行的,排除。故选D项。
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周代形
1D.D依据所学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封邦建国即
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排除A项:形成森严的等级体系
分封制,官员的任免是世卿世禄制即贵族政治:“秦以后之
与“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等不符,排徐B项;材
郡县政治”指的是秦始皇开始实行的郡县制度,长官由皇帝
科并未体现西周坚持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C
直接任命,是官僚政治,D项正确:分封制没有加强中央集
项。
权,排除A项: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钮带,排除B项:郡县
3.C本题考查良渚文化。良渚造址中有规模宏大的宫城、水
制维护的是封建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坝,大量珍贵的玉,购器等,表明当时已具备强大的社会组织
11.B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秦代法律。据材料反映,1975
和动员能力,故C项正确。
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的秦律规定和《史记·陈涉世家》中历
4.C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四本古
史记述相互矛盾,因此关于二者的记述哪个更接近史实需
籍中都反映了百里奚身份卑微,但仍被秦穆公任用为相的史
要进一步补充史证,故B项正确。A项表述太过绝对,排
实,说明当时血缘政治逐渐被打破,故远C项。材科中的不
除:《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其所记
同著作记述的都是同一事件,没有以不同学派的观点解读,
述的内容不一定为史实,不能表明陈涉故意曲解秦律,故C
排徐A项;材料没有涉及牛耕技术,排除B项;秦穆公是春
项袁述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徐。
秋时期的霸主,排除D项。
12.A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即位后,重用董仲
5,A根据材补可知,孔子强调礼是自我完善的外在规范,即
舒、主父偃、张汤、卫青等人才,这满足了汉武帝富国强兵的
推行礼制需要自觉性;而苟子主张“隆礼”主张以法入礼,由
需要,哭合“有为”的时代主题,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
此可知苟子强调礼的社会作用的同时,还要加强推行礼制的
汉武帝重用人才,未体现海纳百川的气象,排除B项:材料
强制性。这一变化体现了儒者对于社会礼崩乐坏社会现实
未涉及察举制的作用,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
的进一步认识,A项正确;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阶级关
除。故选A项。
系变化在思想领拔内的反映,苟子思想偏于百家争鸣的表
13.D本题考查东汉社会管理制度。依据材料可知,光武帝
现,排除B、C项:孔子的思想,主张恢复礼乐制度,而苟子的
根据实际情况检核户口,有利于国家加强对蒙强地主稳匿
主张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并不主张重建礼乐制度,排
的劳动力的控制,因此D项正确。该措苑一定程度上剂弱
除D项。故选A项。
了豪强地主的势力,但并未达到瓦解的程度,A项排除:B
6.D根据“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雏”“阀越王无
项错误,均田制实行于南北朝到唐前期,与材料时间不符:
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她王勾践之后也”“西羌之本,出
C项错误,这一措施有利于国家向原本隐匿的劳动力征?
自三苗,姜姓之别也”等内容可得出,研究的内容都强调少数
赋税,不一定能减轻农民的航税负担。
民族与中原的民族是有关系的,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
14,D本题结合唯物史观考查汉代经济政治。“西汉桑弘羊
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文化差异,谦徐A项;材料与
主持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是对西
管理无关,而强调的是关系,排除B项:材科看不出民族关
汉实行盐铁官营措施的猫述,属于历史叙述,“汉武帝时期
系极大缓和,排除C项。故选D项。
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是汉代实行盐铁
7.C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思想。根据苟子主张“社会政造在
官营的原因,属于历史解释,故D项正确。历史现象是历
于强化礼法”可知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史发生的一种现象,历史现点是了解历史事件或现象后形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