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六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PDF版 含答案)-2026版《高考解码》高三一轮单元检测示范卷·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检测六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PDF版 含答案)-2026版《高考解码》高三一轮单元检测示范卷·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5 10:20:34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表是1926年6月至1927年6月,广东、湖南、湖北三省农会会员人数统计的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
A.国民党右派背叛大革命
省份
1926年6月
1927年6月
B.封建军阀大肆镇压工农运动
广东
647766人
700000人
C.民主革命中心发生变化
湖南
38150人
4517140人
D.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湖北
4120人
1502600人
2.1928年底,北伐战争结束,国家初告统一,却形成了几大军事中心。蒋介石身为国民党最高军政首脑,他
对这种状况尤为不安,这正是他为什么会积极支持和推动胡汉民倡导党治的重要原因所在。胡汉民也
深知,知道没有军权的统一,也就没有政权的统一,党也就无从在中央和地方建立威信和发挥作用,因
此,他极力助蒋。据此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训政”
(
A,必然成为蒋介石独裁的工具
B.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C.完全违背孙中山最初的设想
D.利于实现真正的统一
3.右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新民主主
86
义革命某一时期红色文物的地形地貌空间
6%
分布统计。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40%
A.国民革命时期
口区或高原地区
20%-
B.土地革命时期
口他地风
0%
C.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汇河湖女周边江河湖及周边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5丁米锾川X.10下米绥X.
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个专政
的目的,不仅要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统一中国,而且还要限制资本主义的发
展,转变到无产阶级专政,以便领导广大农民和劳苦群众走向社会主义制度。这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
A.彻底消除了城市中心论的影响
B.仍然保留了俄国革命的烙印
C.有利保障中国人民的民主自由
D.为红军被迫长征埋下了隐患
5.有学者指出:与内生型割据只要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就能够获得大批群众的支持不同,外力型割据由于军
队与乡村社会的离异,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获得当地社会力量的支持,以融人当地社会。为此,毛泽
东与他的战友
(
A.打土豪、分田地
B.发动了秋收起义
C.攻打大中型城市
D.创建抗日根据地
6.1929年,古田会议指出:“红军绝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
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任务。”这一决议()
A.促进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强调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C.确立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
D.加速了革命新高潮的到来
7.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大会召开,运动大会上军民互动,同场竞技。毛泽东为运动大会
题词“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还担任乒乓球裁判,朱德与士兵、百姓一起打排球。这次
运动大会
A.巩固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B.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转向改善生活
C.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的表现
D.有利于鼓舞红军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8.右图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比例分布情127年4片
1933年
193R年
况。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比例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其他
:人知识分千
地主
反映出
(
30%
13%11%
12%
知识
巾小
商人
16%
A,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10%
B.中国共产党革命策略随形势变化而调整
51%
农民76%
工人
14%
农8,
C.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民主革命的发展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21参考答案
故选C项。荀子没有开创法家学派,故排除A项:儒法
单元检测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
并用成为治国思想开始于汉代,故裤除B项:儒家学派与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法家学派之间并未结成利益同盟,故排除D项。
8.B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度。材科“本大而未小,是以能国”
1.B根据材料可知,《仪礼·聘礼》篇所记找的诸多礼仅环节
“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强
与霸伯孟的记录相互印证,说明《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
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骑。材抖没有体现君
征,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金文所记内客也需要考证,排
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A、C项;“重农抑商”属于经济政策,
除;材料未体现中国古代礼制非常完备,排除C项;材科强
不符合材料“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的信息,D项错误。
调《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征,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
9.D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
除。故选B项。
北部边疆地区迁徒农户,并授予爵位,主要是为了充实边疆
2.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的分封制度并未使政权集
地区的防御力量,D项正确;材料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
中在最高统治者“王”的手上,每个黄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
A项;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等,表明分封制下权力
项措施是在秦朝疆域范围内推行的,排除。故选D项。
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周代形
1D.D依据所学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封邦建国即
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排除A项:形成森严的等级体系
分封制,官员的任免是世卿世禄制即贵族政治:“秦以后之
与“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等不符,排徐B项;材
郡县政治”指的是秦始皇开始实行的郡县制度,长官由皇帝
科并未体现西周坚持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C
直接任命,是官僚政治,D项正确:分封制没有加强中央集
项。
权,排除A项: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钮带,排除B项:郡县
3.C本题考查良渚文化。良渚造址中有规模宏大的宫城、水
制维护的是封建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坝,大量珍贵的玉,购器等,表明当时已具备强大的社会组织
11.B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秦代法律。据材料反映,1975
和动员能力,故C项正确。
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的秦律规定和《史记·陈涉世家》中历
4.C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四本古
史记述相互矛盾,因此关于二者的记述哪个更接近史实需
籍中都反映了百里奚身份卑微,但仍被秦穆公任用为相的史
要进一步补充史证,故B项正确。A项表述太过绝对,排
实,说明当时血缘政治逐渐被打破,故远C项。材科中的不
除:《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其所记
同著作记述的都是同一事件,没有以不同学派的观点解读,
述的内容不一定为史实,不能表明陈涉故意曲解秦律,故C
排徐A项;材料没有涉及牛耕技术,排除B项;秦穆公是春
项袁述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徐。
秋时期的霸主,排除D项。
12.A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即位后,重用董仲
5,A根据材补可知,孔子强调礼是自我完善的外在规范,即
舒、主父偃、张汤、卫青等人才,这满足了汉武帝富国强兵的
推行礼制需要自觉性;而苟子主张“隆礼”主张以法入礼,由
需要,哭合“有为”的时代主题,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
此可知苟子强调礼的社会作用的同时,还要加强推行礼制的
汉武帝重用人才,未体现海纳百川的气象,排除B项:材料
强制性。这一变化体现了儒者对于社会礼崩乐坏社会现实
未涉及察举制的作用,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
的进一步认识,A项正确;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阶级关
除。故选A项。
系变化在思想领拔内的反映,苟子思想偏于百家争鸣的表
13.D本题考查东汉社会管理制度。依据材料可知,光武帝
现,排除B、C项:孔子的思想,主张恢复礼乐制度,而苟子的
根据实际情况检核户口,有利于国家加强对蒙强地主稳匿
主张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并不主张重建礼乐制度,排
的劳动力的控制,因此D项正确。该措苑一定程度上剂弱
除D项。故选A项。
了豪强地主的势力,但并未达到瓦解的程度,A项排除:B
6.D根据“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雏”“阀越王无
项错误,均田制实行于南北朝到唐前期,与材料时间不符:
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她王勾践之后也”“西羌之本,出
C项错误,这一措施有利于国家向原本隐匿的劳动力征?
自三苗,姜姓之别也”等内容可得出,研究的内容都强调少数
赋税,不一定能减轻农民的航税负担。
民族与中原的民族是有关系的,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
14,D本题结合唯物史观考查汉代经济政治。“西汉桑弘羊
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文化差异,谦徐A项;材料与
主持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是对西
管理无关,而强调的是关系,排除B项:材科看不出民族关
汉实行盐铁官营措施的猫述,属于历史叙述,“汉武帝时期
系极大缓和,排除C项。故选D项。
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是汉代实行盐铁
7.C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思想。根据苟子主张“社会政造在
官营的原因,属于历史解释,故D项正确。历史现象是历
于强化礼法”可知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史发生的一种现象,历史现点是了解历史事件或现象后形
13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