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5 21:0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入:
战争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严重破坏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
BC202年 刘邦 定都长安
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
担忧国家安定的惆怅情怀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2、汉初的国家治理:
(1)经济上:“文景之治”
①背景:汉朝初年,社会残破,经济凋敝;
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②表现:政治清明、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家给人足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成康之治美矣!
——《汉书·景帝纪》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2、汉初的国家治理:
(2)政治上:汉承秦制,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
①原因:“惩亡秦孤立之败”,巩固统治
②结果: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汉景帝“七王之乱”)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刨裂疆土……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班固《汉书》
封国问题没有解决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王侯做大,土地兼并,
商人垄断,匈奴侵扰,……
二、西汉的强盛
思考:汉武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
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由大农令孔仅和桑弘羊提出。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从而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从而使物价稳定。
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算缗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规定商人财产每 2000 钱,抽税一算(120 钱);经营手工业者的财产,凡 4000 钱,抽—算。
告缗,即鼓励告发算缗不实。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
察举:先考察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如孝廉等)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夏曾佑
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踰(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薄,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
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
——摘自《汉书·百官公卿表》([唐]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
监察对象:强宗豪右、地方高官
特 点:位低权重
影 响:加强中央集权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思想一统促进政治一统
新儒学: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摘自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三、东汉的兴衰
1、西汉灭亡:公元8年
汉治陵夷,始于元帝,而其大坏则自成帝。帝之荒淫奢侈,与武帝同,其优柔寡断,则又过于元帝。朝政自此乱,外戚之势自此成,汉事遂不可为矣。
——摘自吕思勉:《秦汉史》
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不安,外戚专权。
2、王莽新朝:公元9—23年
(1)改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
(2)灭亡: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三、东汉的兴衰
3、东汉兴衰:公元25年 刘秀 定都洛阳
(1)“光武中兴”
刘秀还乡,宴会父老乡亲,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闻之,大笑曰:“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汉书·光武帝纪》
政策调整 影响
政治
经济
文化
政策调整 影响
政治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员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加强中央集权,节省开支,巩固统治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经济
文化 重视儒学 统一思想,发展儒学
(2)东汉衰亡:
因东汉诸帝多童年即位、天折,及绝嗣,遂多母后临朝,而外戚、宦官藉之用事。其先则因母后临朝而外戚得以专政,君王与外朝不相亲接,乃谋诸宦官。自郑众后宦者始用事。自梁冀诛而权势专归宦者。……此后则外朝名士与外戚相结以图谋宦官。及何氏败,袁绍尽诛宦官,而汉亦亡。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黄巾起义(宗教色彩)、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名存实亡
思考:两汉灭亡与秦亡有何异同点?
传统上认为,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改朝换代的历史,因而不断产生令人感到之味的重复:创业打江山、国力大振、继而是长期的衰败,最后全面崩溃。……结果,中国文明就在这反复不断的人事变迁中艰难前行,而汉代以后的中国历史也多多少少都是汉代历史的重演罢了。
——摘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秦朝和两汉展现了中国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主要模式,即亡于内部社会矛盾,但具体又有不同,秦朝是危机急剧爆发,两汉是危机逐渐积累。
四、两汉的文化
领域 代表性成就 特色(价值)
史学
文学
科技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赋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五言诗
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九章算术》
蔡伦改进造纸术
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在中国及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促进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体现大一统气象
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
同课章节目录